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33  2017-05-21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3]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这两部分合起来,形成了中国文化。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陈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事实正是这个样子。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衡之以我上面所说的中国文化二分说,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不少学者是感觉到了的。比如,梁漱溟先生说,“中国人把文化的重点放在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注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这些意见都是非常正确的。
国外一些眼光敏锐的思想家也早已看到这一点,比如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歌德就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还有许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礼仪。”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几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
中国文化同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既然同为文化,必然有其共性。我想强调的却是它的特性。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季羡林《中国文化的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可以分为知和行两个部分,二者合起来构成中国文化,隐藏于二者背后、最具中国特色的则是它浓厚的纲纪文化色彩。
B.从历史记载和现实看,中国文化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在行方面受儒家影响,在知方面受佛道二家影响。
C.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是中国文化最为本质的部分,它的力量巨大,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浏览完整试题D.在歌德看来,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但中国人的表现更符合道德的要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喜欢谈论知行问题,从中国哲学的角度出发,认识中国文化,也可以从知和行两个方面入手。
B.考察中国的思想史,关于儒释道的论述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以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来代表中国思想可以追溯到晋朝。
C.原始佛教是完全没有伦理色彩的,“孝”是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的东西,佛教中讲“孝”是适应中国文化的结果。
D.中国文化重视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鲜明的伦理色彩,这是不少中外学者对中国文化共同的认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也可分知行两方面,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受中国文化影响染上了浓重的伦理色彩。今天的佛教已与原始佛教完全不同。
B.中国文化注重伦理道德,在一切方面注意节制,这使得中国得以延续发展几千年,保持这一传统,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也将产生积极作用。
C.同中国文化一样,中国哲学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哲学既有同为哲学的共性,也有鲜明的个性,这就是对知和行的特别关注和思考。
D.今天的我们仍然应当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中汲取智慧,将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解决今天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搪瓷缸里的温情岁月
梅寒
第一次与他见面时,他的手上就捧着那只白色的搪瓷缸。一屋子的亲朋好友,都用着晶莹剔透的玻璃茶杯,只有他,捧着那个破旧的搪瓷缸,悠然地呷着里面热气腾腾的红茶。那实在是一只很不成样的搪瓷缸了,杯体已摔得坑坑洼洼,上面的红漆小字也磨得模糊一片而看不清字迹,常年的茶渍,已把搪瓷缸里面染成浓浓的茶色,看不到一点白颜色。
他却当宝贝一样,天天缸不离手。吃饭前用它来温酒,喝完酒又用它来泡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只搪瓷缸的年龄就比他最大的孩子——我老公的年纪还大了。一只茶缸竟然用了三十年,想想都觉得让人不可思议。
那日我心血来潮,一个人跑到外面去买了一只上好的保健杯回来,打算悄悄把他手上的那只破旧搪瓷缸换掉,却被他发现了。
杯子没换成,却意外地换回一段故事,一段他和婆婆以及那只搪瓷缸的故事。
春日午后,门前月台上,暖洋洋的太阳底下,他捧着一大搪瓷缸热气腾腾的红茶边喝边聊,婆婆戴着老花镜,正一针一线缝补着他的一件旧衣。他的目光悠悠,已穿过岁月的重重山水,重新回到那年那月……
那只搪瓷缸是他进矿第二年,矿上发给他的奖品,那一年,她还同他一样健壮年轻。那时家里经济状况还很不好,那只搪瓷缸就成了家里最体面的一件用具。那种体面,却只属于常年在地下劳作的他。每次,一身煤粉一身疲倦的他钻出矿井时,她一定会准时捧着那只搪瓷缸笑嘻嘻地守在那里。那只搪瓷缸,五冬六夏,盛放的内容始终不变,总是热气腾腾的白开水。她说,刚从井下上来的人,最需要的就是那杯热乎乎的暖胃的水。其实,矿上一直供应热开水的,盛水的保温桶就在离井口不远的地方……
“你们不知道,你妈她年轻的时候,可是出了名的胆小。可自从开始天天去给我送水,那胆子就越来越大了。那时候,从咱家到矿上,要走二十多分钟,中间是一片乱石岗子坟地,埋了不知多少被矿井吞了命的人……那时家里没有钟表,天不亮你妈就提前醒了,顶着星星就往矿上走,为的是我一上来就能看见她,就能喝上热乎乎的水……也真难为她了,一送就是几十年哪……一杯热水送上去,任是谁都可能轻易做到,可要把那一杯热水持续不断、风雨无阻地送几十年,能如此做的,可能也就你妈……”公公呷一口茶,扭头看婆婆,满眼里都是笑意温情。婆婆不抬头,脸却微微红了:“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儿,也跟孩子们提……”
“不提怎么行,不提他们怎么知道?这只搪瓷缸,可是给咱家立下汗马功劳的。什么东西都能丢,它可不能丢。”再呷一口茶,公公的目光就落到那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上。眼眸里,是与他看婆婆时一样的温情脉脉。
“其实,那时候,要是单纯为了去给你送那口热水,还真的没那个必要。我就是不放心你,每次你下井,我这颗心都得提起来,在井口上,看着你黑头黑脸地从井下升上来,我这颗心才又放回去。我就是想去看看你,让你知道井上还有人牵挂着你……”
“嘿嘿,我知道,我一直知道呢。每次在井口上看到你,我都跟自己说,明天早上,这个人还来给我送热水,我不能让她扑空……”话说至此,公公的眼圈儿已微微地红了。
在矿井下工作的人都知道,他们每天其实就是在阎罗殿门口转悠。从下到矿井里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把一只脚迈进了阎罗殿里。那卑贱的生命,就不再单单属于他自己。在那个岗位上做了几十年,公公也曾经历了大大小小几十次险情。他曾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早上还鲜活的生命瞬间就被黑色的巨浪吞没……他自己也曾被困井下,整整七天,他不吃不喝,竟然奇迹般的生还……
“那一次,要不是想着你妈天天在井口上抱着个搪瓷缸在等啊盼啊,我可能真的就放弃了,估计阎罗地府里的日子也不过就那样子了……”
“是,那次可真快把我吓死了……”
听着两位老人你一言我一语,将那一段岁月轻轻铺展在我们面前,再去看公公手上那只古旧的搪瓷缸,一股轻柔的风,就从心间轻轻掠过。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原来并不需要怎样的轰轰烈烈。一只小小的搪瓷缸,就装下了所有的爱和温情的岁月。
(选自《当代微型小说精选》)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将破旧的白色搪瓷缸置于与亲朋好友都使用的晶莹剔透的玻璃杯的对比之中,在不协调之中设置了悬念。
B.“我”的公公被困井下整整七天不吃不喝竟能奇迹般生还,既是生命的奇迹,也是爱情的奇迹,是爱的信念给了公公苦苦坚持的力量。
C、小说借“我”公公之口讲述了搪瓷缸对温情岁月的见证,诠释了爱情的真谛,并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表现平凡岁月里的温情。
D、春日午后,门前月台上,婆婆戴着老花镜缝旧衣,这一细节描写营造了温馨的气氛,而婆婆的动作勾起了公公对往事的回忆,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展开余下试题5、小说以“搪瓷缸”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6、有人说小说结尾处画线句子的议论是画龙点睛,也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白桦:文学是我的生命
舒心
白桦,1930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文学成为他寻找人生道路的火炬——“我最初接触的是坊间的线装书,其中有经典,也有史籍。我既希望文学照亮自己,也希望文学照亮别人。”
1942年至1945年,白桦离开家乡去潢川就读初中,晚上在姐姐家的织布作坊帮忙织布。作坊里什么人都有,白桦目睹难民们所受的苦难,创作了第一首诗歌《织工》,发表在《豫南日报》。那一年,白桦15岁。他热心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激愤的文字和尖锐的言谈,引起了特务的注意与跟踪。1947年,白桦逃离国统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白桦参军后,写一些报道,把战斗故事刻印成画,发给下面的连队;但宣传用的快板,离文学还是比较远。
新中国成立初期,白桦随军驻守云南边境;1952年,任昆明军区创作组组长,在部队开始了诗歌和小说创作。
1953年,白桦的短篇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被改编成电影剧本。第二年,白桦的《无铃的马帮》又被拍成电影《神秘的旅伴》。王晓棠饰演女一号,由此而一举成名。
1953年5月,白桦和胡风初次相识。两年后,他曾约另一位朋友一起去看望过胡风,为此,在后来的“肃反运动”中,他解释了几十次都没法交代清楚。
1955年,白桦成为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的创作员。其间先后出版了《边疆声音》等小说集,《金沙江的怀念》等抒情诗集,成为20世纪50年代前期知名的部队作家之一。
1957年,27岁的白桦被划为“右派”,打入另册,当过好几年钳工。在“文革”中他的作品还一律作为毒草加以批判斗争。
“挫折使我发誓放弃文学,甚至把所有的笔记、日记全部毁掉,扔掉所有的笔。”白桦说。但是,“文革”结束的第二天,白桦只用一周时间就写出话剧《曙光》。
1980年底,根据白桦的电影剧本《苦恋》摄制成的《太阳和人》,又引起一场全国性的大震荡。故事讲述黄永玉等一大批劫后余生的中国艺术家,经历了各种生活的折磨,但对祖国的爱始终不渝,表达了对祖国的爱,是苦苦的爱恋。
1981年,对于白桦来说,是沉重的一年,举国上下卷入这场沸沸扬扬的批《苦恋》的事件。“《苦恋》有自己经历种种波折后悲凉的情绪。今天回想起来,这场批判是一场观念的较量,是‘文革’后最为激烈的一次,它检验了很多人的观念和勇气。”白桦说。
1982年,白桦写了一部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这部作品因其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吴越争霸历史,引起了巨大思考和争议。33年后,这部作品得以重排,作为自己的导演处女作,89岁的蓝天野终于看到了作品重新上演。
数十年来,白桦的家庭由于他的缘故屡遭不幸。1984年他的儿子曾劝他改变生活方式。白桦复信说:“我不能,因为文学是我的生命。一个有生命的人怎么能不重视自己生命的意义呢!……”
2009年,长诗《从秋瑾到林昭》的发表是白桦看重的事情,因为这首诗他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在云南玉溪开颁奖会时,白桦激动地流泪说:“流了八十年的眼泪,泉水依然涌动,这八十年的泪水,把我这双眼睛洗涤得像儿童那样明亮。”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白桦是一位军人,解放初期,随军驻守云南边境,后任昆明军区创作组组长,开始诗歌和小说创作。
B.本文没有写白桦在文革时期——六七十年代,及九十年代的创作,这是因为这期间由于政治的原因白桦没有进行创作。
C.本文的选材十分集中,把焦点聚集在白桦的文学创作上,而对于白桦其他方面的事情则很少提及。
D.本文在叙述白桦所经历的事件时基本上写出了具体的时间,还多次引用其本人的话语等,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这一特点。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白桦的短篇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被改编成电影剧本,《无铃的马帮》被拍成电影《神秘的旅伴》,白桦由此一举成名。
B.白桦读初中时,在她姐姐家的织布作坊帮忙织布,因创作发表反映难民们所受的苦难的《织工》而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与跟踪。
C.白桦的作品饱受争议,1981年举国上下都卷入了沸沸扬扬的批《苦恋》的事件;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也引起了巨大的思考和争议。
D.白桦和胡风相识,曾约另一位朋友一起去看望过胡风,在“肃反运动”中遭到刁难,白桦的家庭由此而在数十年间屡遭不幸。
E.长诗《从秋瑾到林昭》花费了白桦十年的心血,于2009年发表,白桦非常看重这件事,在云南玉溪开颁奖会时,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9.白桦写过电影剧本《苦恋》,有人说,“苦恋”又何尝不是其文学人生的写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宋太初,泽州晋城人。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戎州,以善政闻。有诏褒美,迁将作监丞,转太常丞。
雍熙三年,通判成都府,赐绯鱼。会诏求直言,著《守成箴》以献。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选为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充陕西转运使。二年,命白守荣、马绍忠护刍粮,分三番抵灵州。转运副使卢之翰违旨并往,为戎人所剽。上怒,捕太初及副使秘书丞窦玭系狱。太初责怀州团练副使,之翰、玭悉除名。明年,起太初为祠部郎中,知梓州。俄复旧秩。
真宗嗣位,召还。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三年,再知梓州。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时分川陕为四路,各置转运使。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
太初与钤辖杨怀忠颇不协,时蜀土始安,上虑其临事矛盾,亟召太初还。会御史中丞赵昌言等坐事被劾,命权御史中丞。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太初以为失风宪①体,狱成然后闻上,时论韪之。俄出知杭州。太初有宿疾,以浙右卑湿不便,求近地,得庐州。疾久颇昏忘,不能治大郡,连徙汝、光二州。景德四年卒,年六十二。
太初性周慎,所至有干职誉。尝著《简谭》三十八篇,自序略曰:“广平生纂文史②老释之学,尝谓《礼》之中庸,伯阳③之自然,释氏之无为,其归一也。喜以古圣道契当世之事,而患未博也,因笔而简之,以备阙忘耳。”
(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六》,有删改)
[注]①风宪:即“御史”,掌管风纪的官吏。②文史:借指儒家。③伯阳:老子的字,借指道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选为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
B. 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选为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
C. 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选为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
D. 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选为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


展开余下试题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绯鱼,即绯鱼袋,指绯衣和鱼符袋。是旧时官员佩戴的证明身份之物,唐朝五品以上佩鱼符袋。
B.秩,既指官吏的俸禄,也可以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的“旧秩”就是指宋太初原来的官职级别。
C.坐,是定罪、获罪的意思。在中国古代,连坐是指一人犯罪而使其整个家族遭受牵连受罚而被诛灭的制度。
D.《礼》,指儒家典籍《礼记》,它和《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太初施政有方,深谙时事。他考中进士后,刚刚为官,便有了突出的政绩。皇上下诏表彰,因而升官。征求直言时,他呈献上奏疏,后因军事需要,被选为雄州通判。
B.宋太初才德兼备,深受器重。他做盐铁副使,尊敬上司,不独断专行,不居功自傲。他才能出众,多次出任转运使,负责往前线运送军粮,职责内从来没有出过什么差错。
C.宋太初身体多病,备受关照。他患有久治不愈的疾病,不能到低洼潮湿的地方,朝廷就让他到别地为官。他有病已久,糊涂健忘,不宜治理大的州郡,朝廷就让他治理小的州郡。
D.宋太初读书广博,善于思考。他读儒家的经典著作,也读道家、佛家的著作,并深刻思考书中的道理。他认为儒家的中庸、道家的自然、佛家的无为,其实思想道理是一致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5分)
(2)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太初以为失风宪体,狱成然后闻上,时论韪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①。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②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C.“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D.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E.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15.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刘禹锡《陋室铭》中写来往于陋室的均是有学问之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化用典故来表现诗人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之中。
(3)韩愈在《师说》中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从师的态度进行对比,
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质疑来批评不愿从师的士大夫。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对于这个方案,我有充足的论证,也用了很多的案例,他说我调查不够,我不以为然,因为,具有前瞻性的方案是创意,还没有实施,去哪里调查?
②真是好事多磨,经历了许多挫折,他的公司终于正式成立了,他也可以安之若素了。
③王老师是位儒雅谦和的师长,前后共招了七名博士生,我忝列门墙,且为大弟子,接受教诲的机会更多一些。
④领导干部要带头约束自己的行为,大力清除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和”“污垢”,努力实现自我净化。自我革新,才能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风气。
⑤今年上半年城区二手房网上备案量达到1604套,比去年同期小幅增长。由于数据中存在部分房改房的备案量,二手房市场的交易情况依然不瘟不火。
⑥嫉妒心强的人看到身边的人取得了成就,不仅不赞一词,反而会恶语相加乃至造谣中伤,使对方激情消减,名誉受损,甚至产生更坏的结果。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冯小刚在电影行业颇有影响,从几年前的《非诚勿扰》到而今的《一九四二》,票房令业内人士羡慕,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B.“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推选活动旨在寻找、发现、推选身边的好青年,引领广大青年崇德向善,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实践者。
C.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孟加拉的成衣业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知名品牌生产商的高度关注,孟加拉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服装出口国。
D.航天员陈冬的两个双胞胎儿子“给这个小朋友5颗星星,那个小朋友3颗星星,给老师月亮”的许诺让陈冬发愁了。陈冬说,“幸好后来想到我这次在太空拍了很多星星的照片,可以把这些照片作为礼物送给他们。”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中国的目的是要创造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利益,希望这些国家可以在经济发展和公共交通上同中国连为一体,互帮互助,缔造整个地区的商业氛围、和平氛围。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非常艰难:,我们应该正视它们。
A、 存在一定的风险挑战是正常的,因为一路一带涵盖众多的国家。
B、 一路一带涵盖的国家众多,肯定存在一定的正常风险挑战。
C、 存在一定的风险挑战是正常的,一路一带涵盖的国家毕竟这么多。
D、 一路一带涵盖的国家众多,存在一定的风险挑战是正常的。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态”。①,心态上的年轻确实能够永远保持的。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方式可以沉稳持重,②,否则必定一事无成。只有保持年轻心态、葆守青春状态,才能自信若胸有成竹,勃发如沐浴春风。③,流淌出的不只是无穷的激情,更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刚猛勇毅的魄力。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朋友圈”,是腾讯微信上的一个社交功能,通常由熟人、半熟人组成,是现实社交在网络世界的延伸。用户可以发表文字、图片,分享文章、音乐。相信许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过程:从气氛轻松的晒照、吐槽到令人生厌的广告、营销,从生活百态到养生秘籍、名人秘史,再到明星八卦、小道消息……从最初的好奇,到其后的信赖,再到现在的欲罢不能,这就是“朋友圈”现象。
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朋友圈”现象?请你谈谈对它的认识,不超过150字。
四、写作(60分)
2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一场电视访谈节目中,清华大学的学生梁某表达了他的人生迷茫: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他不知道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辽宁省六校”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