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213 2017-05-21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3]
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六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
拉萨中学高二年级(2018届)第六次月考语文试卷
命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表达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工具生产到器皿制作,实用与鉴赏、物质与精神,其间的融通与升华往往妙不可言。《诗经》中把对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工匠那种精雕细琢、醉心忘我的情态跃然于诗句之间。
器物制造崇尚“工匠精神”,艺术创作亦然。曾侯乙编钟高超绝伦的铸造技术和近乎完美的演奏性能,记载于世界音乐史;北宋徽宗时的汝瓷,其釉如“雨过天青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那种至高至上的追求将中国瓷艺推向一个历史巅峰。这些都是中国“工匠精神”的艺术呈现。
要明白什么是艺术创作的“工匠精神”,得先弄明白什么是“工匠”。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匠,木工也;工,巧饰也。”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则曰:“为巧必遵规矩、法度,然后为工。”以上阐释可以有三层理解:首先工匠来自生活实践,工匠做出来的物品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其次是这物品要“巧”,要可“饰”,要既满足实用需求,还具备赏鉴品性,这就需要工匠用心、用脑、用情;另外工匠的劳动有规矩,有法度,要追求精巧而非花巧,这体现了工匠职业的质量和专业要求。
言及中国现代艺术的“工匠精神”,齐白石先生是一个生动的典型。美国《纽约时报》一篇艺术评论曾这样描述:“他(齐白石)出身于农民家庭,曾是一个乡村木匠,因为痴迷而爱上艺术。在他的画笔之下,花、鸟、鱼、虾都有了生命。”艺术家徐冰指出,白石先生善于观察各种动物、植物,勤于实践,潜心钻研,他的画作融会了不少生物学知识。做工匠易,做有精神的工匠,需要不断求索的心性,长期践行不辍。齐白石先生堪称有“工匠精神”的艺术巨匠。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工匠”群体。太行山区的王俊川14岁拜师学唱襄垣鼓书,一唱就是60多年。平遥推光漆艺有2000多年历史,以用手掌推出光泽及描金彩绘而出名,为了不让这项工艺失传、变味儿,传承人薛生金六十多年来一直坚持传统,用天然大漆制作工艺品,还手把手培养出200多名学生和十多名徒弟。王星记扇厂创建于清光绪元年,是“中华老字号”企业,檀香扇的核心技术是“拉花”技艺,传承人孙亚青当年进厂一学就是13年。他说,学这门手艺很辛苦,每天就像拉锯一样反复用钢丝锯着木片,但这是掌握技艺的必由之路。这些传承人经历各异,但对文化技艺的理解却惊人的类似:首先是热爱,再就是苦练,还有就是责任,因为他们肩负着让已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统技艺继续流传的使命。
在当前的艺术环境下,“工匠精神”的倡议之所以引发强烈反响,也在于这一精神诉求承受着现实的压抑和冲击。“不在美术馆,就在去美术馆的路上”这句话此前在艺术圈刷屏,从某个侧面反映出一些艺术创作者忙于艺术社交,疏于潜心创作的现象。对照“工匠精神”的本质要求,追逐功利、无法静心、潜心,就难言创作,更谈不上追求那种物我相融的艺术境界,其作品即便冠以艺术之名,也难副其实。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包括精益求精、认真严谨、专注坚持等等,艺术精品的打造不能舍弃这些要求。“工匠精神”的树立,还需要全社会对工匠的敬重,只有那些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艺术创作者得到社会和公众的赞赏和敬佩,“艺术工匠”才会人才辈出。
浏览完整试题
“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需要传统,要有文化习俗,另外还需要机制和政策。在艺术领域,对创作者和作品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朝向真才与精品,艺术工作者就会潜心于艺术的精进。
自古而今,中国文化艺术创作从来不乏“工匠精神”。所谓“工匠”是为生存而求精,所谓“精神”,即为质量而执着。中国艺术繁荣需要涌现大批踏踏实实的“艺术工匠”。当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者专于道、精于技,才会造就出一批批真正的艺术家,诞生真正的时代艺术精品。
(摘编自定舟《艺术创作的工匠之思》,有删改)
1. 下列各项中,内容上不属于表现艺术创作的“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
A. 唐朝诗人贾岛骑驴赋诗,吟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句,其中“敲”字
初拟用“推”字,不能确定,便在驴上用手做推敲之状,不觉冲撞了韩愈的马队,
韩愈见状问其故,劝他用“敲”字。
B.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
时郭先生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一位演员建议把句中的“是”改为“这”,
郭先生认为这样改很恰当,一字之差,表达就够味了。
C. 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技艺非凡,工作精益求精,中国第一代
大飞机上有很多零部件是他亲手打磨出来的,他打磨的飞机零部件百分之百合格,
好比精美的艺术品。
D.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过:“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
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突出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
须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不可。”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诗经》中对工匠们加工骨器、象牙、玉石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工作
情景的形象描述,生动地表现出工匠们精雕细琢、醉心忘我的情态。
B. 曾侯乙编钟之所以能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原因在于它的铸造技术高
超绝伦,其演奏性能十分完美。
C. 许慎《说文解字》从字面上解释了“工匠”的含义,徐锴讲的是对“工匠”工
作的要求,本文作者则对许慎和徐锴的阐释作了细致、深入的解读。
D. 美国《纽约时报》曾对齐白石的画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艺术家徐冰则道出了齐
白石能成为艺术大师的原因——具备艺术创作的“工匠精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创作与器物制造一样,都需要“工匠精神”,不论是作为乐器的曾侯乙编
钟,还是作为瓷器的汝瓷,抑或是齐白石的画作,都是“工匠精神”的艺术呈现。
B. 唱襄垣鼓书的王俊川,推光漆艺传承人薛生金和檀香扇“拉花”技术传承人孙
亚青,三人职业不同,但体现在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却是相同的。
C. 当前,在艺术创作领域倡导“工匠精神”有不小的困难,问题的根源在于艺术
创作者心气浮躁、追名逐利,不能潜心创作,其结果是作品名不副实。
D. 艺术精品的打造需要“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的树立和发扬光大需要有
多方面的因素,诸如全社会敬重工匠的良好风气、传统、文化习俗、评价机制和
政策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2分)
周汝昌:一生做着红楼的梦
启 风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的遗愿。
先生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1939年,二十岁的周汝昌考入燕京大学。但由于社会动荡,直到1947年秋,他才得以在燕园正式学习。那一年,周汝昌的四哥周祜昌来信说,他在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中得知,胡适已有敦诚的《四松堂集》,而敦敏的 《懋斋诗钞》却遍寻不见,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见信后就跑到燕京大学图书馆,谁知一索即获,而此前竟从未有人借阅过。读完《懋斋诗钞》后,周汝昌发现书中有六首诗是咏及曹雪芹的,而《四松堂集》中只有三首。周汝昌据此发表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一文。胡适看到这篇文章后,当即给周汝昌写了一封信,肯定他发现《懋斋诗钞》是一“大贡献”。胡适是学界大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此后两人书信往来不断,在这些信件中,他们讨论的大都是有关《红楼梦》的学术问题。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为了提携后学,胡适不但与周汝昌倾心交谈,还将作为“海内孤本”的《甲戌本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慷慨相借。
1950年,周汝昌从燕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当起了编辑。这使得他有便利致力于“红学研究”。1953年,他的《红楼梦新证》出版,这是一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在这部巨著中,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通过实证工作,明确地提出了《红楼梦》研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
在几十年的研究中,周汝昌以两大创见,奠定了自己红学泰斗的学术地位。周汝昌提出《红楼梦》为曹雪芹“写实自传”的观点,否则《红楼梦》的作者何必费尽心机地“以讥为赞”,来写贾宝玉这样一个性格乖张的怪物?其次,周汝昌开创性地指出,为《红楼梦》做批注的脂砚斋,就是小说中的史湘云,这是他“自觉最为得意而且最重要的一项考证”。
展开余下试题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望者。一般说来,在某一学界成为望者又著作等身的人,同辈或后学者常常只有仰视和尊敬的份儿,很少会有人出言不逊,但周汝昌是个例外。周汝昌的这些学术观点,在当今主流红学界是饱受争议的,乃至于是被批判的。在红学界,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他的一生,可谓毁誉参半。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有删改)
【相关链接】
周汝昌自三十岁起听力就大为衰退,只能依靠助听器与人交谈;后来一目视网膜脱落,另一目也仅存0.01的视力,读书要在阳光下,以两面放大镜叠放,才能勉强看清书上的字。到了生命的最后几年,老人已是完全失明,连微光也看不到了,遗著《寿芹心稿》是通过口述写成的。(选自《文史参考》,2012年12期)
4.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周汝昌看来,“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区别开
来,不能用一般研究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
B. 周汝昌研究“红学”深受“大师”的影响,如他提出的 “为《红楼梦》做批
注的脂砚斋, 就是小说中的史湘云”这个观点,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C. 文章题目内涵丰富、概括性强:“做着红楼的梦”点明周汝昌一生研究的对象
是《红楼梦》,“一生”写出了他致力于《红楼梦》研究的追求和毅力。
D. “相关链接”交代了周汝昌的听力、视力等方面的问题,主要目的是赞美周汝
的精神品质,同时也暗示周汝昌见解可能有不严谨的地方,人们对此有争议也有
合理的一面。
5. 如何理解文末“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4分)
6. 周汝昌致力于研究红学并成为红学大家,这给追求成功的我们有哪些启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14分)
正 直(美 罗林斯)
在卡罗来纳的山地里,有一座孤儿院坐落在高处。隆冬时节,风雪交加,有时候积雪堆得老高,将孤儿院与山下的村庄乃至整个外界完全隔断。云雾遮蔽了重重峰峦,雪花飞旋着冲入山谷。在呼啸的寒风中,孤儿院的男孩们将一份份牛奶端到育婴房去,一天得跑两趟呢。当他们走到育婴房门口的时候,手指冻得僵硬,一点儿都不听使唤了。
我秋天就到了那里。我需要安静,与世隔绝,好从事艰辛的创作。我需要山里的清风,把久居亚热带地区染上的疟疾吹散。我还想起家来,老惦着那十月间的枫叶如火,那一垛垛玉米秫秸,南瓜成堆,黑胡桃林子,还有隆起的山丘。我住在孤儿院的一间小屋里,距院农场有半英里,这一切尽收眼底。我住进去的时候,要求派个男孩或男人帮我劈柴烧壁炉。头几天还算暖和,我在小屋的四周捡了点木柴,没见人来,也就把这话给忘了。
一个傍晚,我正在打字,猛抬头不禁吃了一惊:有个男孩站在房门口,而跟我作伴的猎狗竟在他身边默默呆着,连个招呼也没跟我打一声。这孩子大概有十二岁,不过个子没那么大。他穿着一条工装裤,一件破旧的衬衣,光着两脚。
他说:“我今天可以劈点儿木柴。”
我说:“可我请了孤儿院的孩子来劈。”
“我就是。”
“是你!可你还小呢。”
“劈柴禾可不论个头儿。”他说,“有的大孩子还劈不好呢。我在孤儿院劈了好一阵子。”
我想像中出现了砍得乱七八糟的树枝子,供不上壁炉烧的。我一心在写作,没有心思搭理他。话也说得有点生硬:“好了好了,去拿斧子吧。先劈劈再看吧。”
我关上门,继续写作。起先听见他拽木头,闹得我心烦。后来他动手劈柴了。他劈得错落有致,不紧不慢,我很快就把他忘了,那斧声就跟一场绵绵细雨似的对我全无干扰。我估计他劈了有一个半小时吧,因为这时我歇下来舒展一下身子,听见他正走上门口的台阶,夕阳已渐渐沉没在远山的背后,壑谷间一片紫霭,颜色比翠菊还浓。
这孩子说道:“我得去吃晚饭了,明晚再来。”
我说:“我这就把你的工钱结了吧,”心想恐怕还得换个大孩子来。“一小时算一毛?”
“怎么都行。”
我们一起来到屋后。只见满地都是劈好了的结结实实的木柴,简直令人咋舌。其中有樱桃树的圆木干和杜鹃灌木的精根,就连盖小屋剩下的废松木和废栎木,也都劈成了大块的木柴。
“你可是跟大人劈得一样多了,”我说,“瞧这么一大堆,太好了。”
我端详着他,说真的,这还是头一回。他的头发呈玉米秫秸的颜色,两眼里一片率真,像是山雨欲来的天空——灰暗中透出那奇异的天蓝。我正说着,忽见他周身一片光亮,仿佛落日那洒满群山的余辉也洒到了他身上。我给了他两角五分的硬币。
“你明天来吧,”我说,“多谢你了。”
他看着我,又看看硬币,好像要说什么,可又说不出来,就转身离去。
第二天黎明时分,一阵劈柴声搅得我似醒非醒。那拍子依然不紧不慢,又把我带回梦乡。我早上起床,天很凉,这孩子来过又走了,只见一堆木柴整整齐齐码放在墙边。他下午放学后又来了,一口气干到该回孤儿院了才歇手。他叫杰里,十二岁了,从四岁就呆在孤儿院。我可以想像他四岁的样子,也是这双郑重其事的灰蓝色眼睛,也是这份——自立?不,我想到的词儿是“正直”。
这个词对我有特殊的含义,我用它来说明一种难得的品格。我父亲就有这种品格——我相信还有别人,但是在我的相识中几乎没有一个人像一泓山泉那般清澈、纯朴和朴素地具备这种品格。然而杰里这孩子就有。他的正直植根于勇气,但又超出勇敢。他是诚实,但超出诚实。有一天,斧把断了。杰里说孤儿院的木工房给修。我掏出修理费,他不肯收。
“这钱该我出,”他说,“我弄断的,我砍的不小心。”
“谁都有个闪失的时候,”我对他说,“都怪木把不结实。我找卖斧子的去。”
他这才肯把钱收下。他对自己的疏忽毫不遮掩。他是个有主意的人,干活就要认真干好,没干好,他就承担责任,绝不借故推诿。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 文中写“我”来到孤儿院后老是想家,还惦念如火的枫叶、一垛垛玉米秫秸、
成堆的南瓜、黑胡桃林子以及隆起的山丘,说明作者为写作来到这里,对环境并
不适应。
B. 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跟我作伴的猎狗竟在他身边
默默呆着,连个招呼也没跟我打一声”,主要是强调小男孩以前经常光顾这里,
为后文埋下伏笔。
C. 小男孩接过两角五分的硬币后“看着我,又看看硬币,好像要说什么,可又说
不出来”,这里透露出杰里此时的内心世界,为得到这么多钱感到惭愧、内疚和
后怕。
D. 斧把被弄断,杰里执意要自己赔,而“我”想方设法劝说他,最后让他把钱收
下,这一情节是为了表达“我”对幼小的杰里深切的同情。
E. 这篇小说按照情节的发展来叙述,既顺理成章又颇有波折,语言凝练,娓娓道
来,选材典型,叙述详略得当,为我们塑造了孤儿院小男孩杰里的形象。
8. 小说的开头写孤儿院的冬景和“我”住进孤儿院的情况,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 结合对孤儿院小男孩杰里形象的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5分)
二、 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卢渊,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敦尚学业,闺门和睦。袭侯爵,拜主客令,典属国。迁秘书令、始平王师。以例降爵为伯。给事黄门侍郎,迁兼散骑常侍、秘书监、本州大中正。
展开余下试题
是时,高祖将立冯后,方集朝臣议之。高祖先谓渊曰:“卿意以为何如?”对曰:“此自古所慎,如臣愚意,宜更简卜。”高祖曰:“以先后之侄,朕意已定。”渊曰:“虽奉敕如此,然于臣,实有未尽。”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及车驾南伐,赵郡王干【1】督关右诸军事,诏加渊使持节、安南将军为副,勒众七万将出子午。寻以萧赜死,停师。是时泾州羌叛,残破城邑,渊以步骑六千众号三万,徐行而进。未经三旬,贼众逃散,降者数万口,唯枭首恶,余悉不问。诏兼侍中。初,渊年十四,尝诣长安。将还,诸相饯送者五十余人,别于渭北。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未几,拜仪曹尚书。高祖考课在位,降渊以王师守常侍、尚书,夺常侍禄一周。寻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辞。
寻遭母忧,高祖遣谒者诣宅宣慰。服阕,兼太尉长史。高祖南讨,又兼彭城王中军府长史。寻为徐州京兆王愉兼长史,赐绢百匹。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外叛,渊觉其萌渐,潜敕诸戍,微为之备。屡有表闻,朝廷不纳。陵果杀将佐,勒宿豫之众逃叛。滨淮诸戍,由备得全。陵在边历年,阴结既广,二州人情,成相扇惑。陵之余党,颇见执送,渊皆抚而赦之,惟归罪于陵,由是众心乃安。
景明初,除秘书监。二年卒官,年四十八。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复本爵固安伯,谥曰懿。
【1】注:干,元干;下文“愉”指元愉。
(选自《魏书•卢渊传》,有删节)
10. 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
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
请见/言叙平生。
B. 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
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
请见/言叙乎生。
C. 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
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
请见/言叙平生。
D. 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
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
请见/言叙平生。
11. 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车驾”本指马驾的车;后也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为帝王的代称,颜师古曾
注:“凡言车驾者,谓天子乘车而行。”
B. “考课”就是朝廷依照相关法令,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区
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C. “谥”,古代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与品
德,而给予一个带有赞美性质的称号。
D. “服阕”的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按照封建礼制,父母死后必须穿丧服守孝三
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卢渊性情温和文雅,崇尚学业,家庭和睦,后继承侯爵位,官职屡有升迁,做
了始平王的老师后,按照惯例降爵位为伯爵。
B. 高祖要册立冯氏为皇后,先征询卢渊的意见,卢渊认为这是朝廷大事,应该择
日占卜再定夺,但他的意见未被皇帝接受。
C. 卢渊对待叛乱的态度是诛杀首恶,宽宥其余。在羌人叛乱时和南徐州刺史沈陵
叛逃时均采取这种方法,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D. 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时,卢渊被降职,并被罚了俸禄。不久又被授予豫州刺
史,因为母亲去世的缘故,卢渊坚决地推辞。
13. 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2)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①高低六代宫。
石燕②拂云晴亦雨,江豚③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禾黍,《诗经•王风•黍离》小序说,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作《黍离》诗。②石燕,《浙中记》:“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③江豚,《南越志》:“江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
14. 找出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 )(4分)
A. 首联“残”和“空”两个字,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
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
B. 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通过松楸荒冢,残宫禾黍来表现金陵的衰
败景象。
C. 颈联“拂云”写石燕掠雨穿云的状态,“吹浪”表现江豚行风鼓浪的气势。这
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D. 尾联的英雄指的是抓住陈后主,灭掉陈朝的隋朝将士,正是他们见证了金陵城
的由盛转衰。
E. 全诗寄慨言志,格调高昂,手法高妙,借对六朝覆灭的哀叹,表现出对唐朝江
山风雨飘摇、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
15.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面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长恨歌》中表示情愿相爱永不变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 。
(2)《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 。
(3)《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 。
第二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叛乱的三十万大军破城而入,京都不绝如缕。
②在欧盟,每当法国信誓旦旦说什么要“大公无私”,说什么“要以欧盟的整体利益为重”,它总是会立刻惹人猜忌。
③埃及狮身人面像等外国文化遗产能够从彼传递到此,这样的传递本身就是宝贵的,我们对待它们的态度应该有着敝帚自珍的情怀。
④口才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古今中外历史上一切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演讲家、雄辩家,他们无一不是靠刻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
⑤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骨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⑥我收到一封国外来信,上面的邮票不胫而走,不知被哪个集邮迷撕去了。
A. ③④⑥ B. ①②⑥ C. ③④⑤ D. ①②④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12月25日,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部分中小学的教师相继罢课,并陆续聚集县
体育广场拉横幅示威,要求提高工资待遇。
B
上一篇:
河南省新野县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四川省成都树德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阶段性测试语文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西藏自治区”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