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66  2017-05-21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6]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青阳一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5月月考试题
高二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网络时代需要经典阅读
钱理群
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是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强调经典的阅读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对现在的读书状态有两个忧虑: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
网络阅读有它的优越性,我称之为“短平快”。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时代,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亲近的方式取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当然有很大的意义。但网络阅读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缺乏深度,会导致人的精神的平庸化;另一个是网络阅读是群体性的,缺乏个体性、个人性的阅读,容易趋向潮流,容易倾向于时髦、被时髦所裹挟,这就需要经典阅读。经典阅读的最大特点是深度阅读,而且是个性化、个人化的阅读。
比如我曾经说过,鲁迅作品不能只是默看,非得朗读不可。他作品里有那种韵味、那种浓烈的而又千回万转的情感,那里面不可意会但能言传的东西,都需要朗读来触动你的心灵,通过朗读来进入情境,来捕捉感觉,产生感悟。这样的阅读是接近鲁迅内心世界的一个最好的通道。而我所强调的是情境、感觉、感悟,就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如果说西方经典主要是通过分析来接近的话,那么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不仅是古代的文化,也包括鲁迅的文化,不能完全靠分析,而要靠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一般人可能比较习惯用分析的方式进入经典,现在可以换一个方式——不是拒绝分析,必然会分析,但更多的,至少在开始时必须强调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中国传统教育是这样的,启蒙的时候读《论语》,不是讲《论语》,而是读、背。通过读,获得感觉,通过背,体验那些东西。读了,背了,进入到你的生命里,然后分析,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也提示我们这是进入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经典作品得一点一点地看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世界,这告诉我们经典的阅读需要深度阅读,而深度阅读就是文本细读,通过文本细读达到对经典作品的一个深度了解。这涉及到经典阅读的特点,我认为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发挥。
我强调“发挥”,也就是说阅读经典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要有我们的理解及发挥。最好的经典的意义都是原创者和阅读者、研究者共同创造的,任何经典都是这样。所以有一个过程。从经典变成学说,如儒家从《论语》《孟子》变成儒家学说,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解经者,解释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有新的创造的,所以出现了像朱熹、王阳明这样的大家,他们是接着孔子往下讲,对孔子思想包括孔子文本通过主动的、细腻的阅读有新的解释、新的发挥、新的创造,最后成为儒学。儒学就是孔子他们所开创的,被后来的阅读者、研究者不断研究、不断发展的一个学说。
(选自2016年2月13日《人民政协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经典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方法,是进入作品的方式,它是进入经典作品艺术世界的途径。


浏览完整试题B. 经典阅读是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的阅读,读者通过对文本的细读达到深度阅读。
C. 经典阅读在今天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现在的人们要么不读书,要么只是网络读书。
D. 经典阅读不是被动的阅读,而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再创造的阅读。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进入经典可以采用朗读,比如鲁迅作品中的韵味、情感及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就
需要靠朗读来获得。
B. 进入经典可以采用分析的方式,分析作品的内容、形式等,例如对西方经典就只能通过
分析来接近进入。
C. 进入经典可以通过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进入的方式,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最传
统的方式。
D. 进入经典可以通过读和背,通过读和背来感觉、体验,读过背过了,经典便进入到读者
的生命中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对于“短平快”的网络阅读,作者肯定了它存在的意义,同时又指出它存在着两大问题,
所以需要强调深度阅读。
B. 阅读经典作品,需要分析,但不能完全靠分析,必须重视对作品的感觉、感悟、情境、
直觉。
C. 不同的经典作品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发挥与不同的
创造。
D. 儒家学说的开创、发展过程,证明了经典是怎样成为学说的过程,它是由原创者、研究
者和解经者共同完成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周有光:周全而有光
王乾荣
周有光,江苏常州人,中国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当过经济学教授,1955年,他的学术方向改变,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
跟周有光老人首次见面,在2006年7月14日全国政协礼堂《群言》杂志创刊20周年座谈会上。周有光是与会者中最年长者。他中等个子,穿着朴素,风姿儒雅,戴黑色上缘框框的眼镜,面容滋润,目光睿智,头发稀疏而白,乍看,六七十岁模样,只迈步稍稍蹒跚。
周老曾遭遇“被下放”诸种坎坷,他都平和豁达以对。他也不求什么世俗的荣华富贵。天长地自久,人道有亏盈。对人生真谛通透的体味,自足达观,随时“锻炼筋骨”,也许正是这位文化老人长寿的“秘诀”。他说了:“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作为学人,善于思考,“伏案太勤”,周先生一生著述等身,百岁过后,仍然关注社会民生,笔耕不辍,尚能一年写一本书,可谓奇迹中的奇迹。
年轻时留美攻读经济,一个偶然机遇,改变了周老的后半生。他说自己的人生,原是个“错位”。可正是这个错位,使他成为一个著名语言学家和文化大师,成为新中国文字改革方面的重磅专家。周老幼年即具语言天赋,他那颗语言中枢敏感发达的大脑,对这门学问的奥妙魅力,充满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求学期间,他即选修《语言学》,热衷于参加“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并且发表过相关论文。
这个“拉丁化运动”,简单说就是使用拉丁字母——或称罗马字母,周老笑说“有人指它是‘帝国主义的字母’”——给汉字注音,进而以拉丁字母拼写汉语,使汉语成为世界通用的“蝌蚪文”。这是咱们老祖宗几千年来从未涉猎过的先锋学术活动,始于100多年之前。
周老语言、文改方面专著以及与之相关的论述,达20多部,广为人称道;而经济学著作仅三两部,鲜为人知。周老在语言学方面的卓越建树,对中国文字改革的巨大贡献,学界和坊间众口一词,赞誉有加。但是近年众多媒体一味尊之为“汉语拼音之父”,他却“敬谢不敏”,诚道“不敢当”。“丝绸西去,字母东来”(周有光语)。来干吗?来拼音。汉语拼音又不是他周有光“生”的,他怎能当人家“老爸”呢!
今天,凡中国人,以及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外国人,谁离 得开《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的拼音法?联合国也要用它呢。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开辟了汉语和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社会的一条便捷通道,功不可没。仅从这一点看,周有光其名,便将彪炳青史。
改革开放初期,为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通晓四国语言的周有光,又被邀参与英文《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汉译,为中方三专家之一,因此人称“周百科”;中方另二人,一是新闻巨子兼大学者刘尊棋,一是被誉为“万能科学家”的钱伟长教授。
《百科全书》号称“没有围墙的大学”,翻译这本书,是一个浩大工程,对于不管多大的学者来说,也是一个学习、重温百科知识的过程。而这于周老,又是一个机遇。也许正是这一工作,激发了他研究全球化、信息化、语文现代化和世界多国文化的热情,使他晚年的学术生活,在更广阔的领域大放异彩。这时的周有光,就不只是翻译百科全书意义上的“周百科”了,而堪称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杰出学者。
周老学问大,但他不是只会躲在象牙塔里啃书本的书呆子。他研究语言,搞拼音,也没有让一串串字母,将自己纠缠在一个狭小天地里。大学者雕小虫忙,近年《群言》杂志,几乎每期都刊登他议论社会现象的短文。他其实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斗士,其人具有杂文家惯于挖掘社会病的特质,但不赤膊上阵。他把自己的“愤”,化在平实睿智之中,常以机智独特的方式针砭时弊,文字读来别有不愠不火、绵里藏针的风味。
周老说:“我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思考到老,快乐到老。”但愿,在《群言》40周年庆祝会上,还能聆听这位极其独特老人的宏论。
(选自《北京日报》2011年11月22日 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周有光一生致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特别是参加并主持拟定了《汉语拼音方案》,
是将拉丁字母引入中国给汉字注音的第一人。
B.周有光广闻博见,一生笔耕不辍,年逾百岁仍关注社会民生,为《群言》杂志撰文,
常以机智独特的方式针砭时弊,其文不愠不火,绵里藏针。
C.周有光参与英文《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汉译,对于他来说也是一个学习、重温百科知
识的机遇。他晚年的学术生活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大放异彩得益于此。
D.周有光人品高,学问大。通晓经济学,尤其在语言学上贡献卓著,获得“汉语拼音之


展开余下试题父”的美誉,堪称百科全书式的杰出学者。他的成功有偶然,更是必然。
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表现了周老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乐观
豁达的生活态度,这也是他长寿的秘诀之一。
B.人称“周百科”,因为周老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而且又被邀参与英文《不列颠
百科全书》的汉译。
C.因为当时中国没有自己的拼音,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所以周有光放弃经济领域的研
究,改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
D.周有光原来学习的并非语言学,因此他不得不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实现“使汉
语成为世界通用的‘蝌蚪文’”的理想。
E.由周有光主持拟定的《汉语拼音方案》,让外国人学习汉语更加便捷,成为世界通用的汉
语拼音拼写规则,推动了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进程。
6.周有光的人生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全文,就某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5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幸会,妈妈
张 春
我妈年轻的时候是一名会计,在食品站工作。那个年代的屠夫看不起坐办公室的,男人看不起女人,双重歧视。我妈妈不服,就学会了杀猪。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孩,穿着黑色的皮围裙,按倒一头猪,手起刀落,干脆利落。后来我妈走到哪儿,那帮屠夫叔叔们就跟到哪儿。她的本职业务也项呱呱,现在已经60多岁,对数字依然非常敏感,心算精确到个位数。
  我们小时候爱吃手指,把手指甲都啃坏了。她就给我和哥哥在胸前吊了一粒甘草片。因为甘草片比手指头好吃,我们就不吃手指头了。我4岁的时候,看到其他小孩子在高楼外的屋檐上追跑嬉闹,也想跟上去。妈妈没有打我骂我,而是去买了一个大西瓜,带我们站到那个楼顶上,瞅着下面没人,把西瓜扔了下去,然后说:“你们看,摔下去就是这个样子!”
  还有一次,在家里看电视剧《哪吒闹海》,看到哪吒自杀的时候,我一边伤心地大哭,一边去上学。走出好远,后边远远传来妈妈的声音,她边喊边跑:“哪吒没有死——被他师父救活了——不要哭了!”她起码追了200米。
  我不到8岁的时候,妈妈就和我说,不要让男人和你太亲密,更不要让男人碰你。洗澡上厕所,就算是爸爸、哥哥也不能看。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次我和另外两个小女孩走在路上,一个20多岁的男人来和我们说话,然后挨个儿抱我们,说要掂掂有多重。我看到他抱起一个女孩,撩起了她的衣服,突然觉得不对,大喊一声:快跑!——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妈妈的早期教导,当时会发生什么事。
  我初中的时候第一次收到情书,非常忧心,试探地拿给妈妈看。妈妈仔细地看完,然后笑眯眯地叠起来还给我,说:“青春真好,还有人给你写这样的信。”我后来听说很多女孩子不再对妈妈说心事,就是从第一封类似的书信开始的,而我却松了一口气,好像今后没有什么事不能和妈妈说的了。
  但我们之间也不都是美好时光。青春叛逆期,我也跟她吵过,说:“等我长大了,还了你们的钱,我就再也不欠你们的了!”妈妈沉默良久,叹了口气,说:“我们大人有时也心情不好,你看看《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总是逗阿玛高兴,你就不能也哄哄我吗?”
  小时候上学,爸妈很少接送我,下雨也一样。家里的伞都是长柄的大黑伞,我个子矮,不喜欢带大黑 伞,所以经常淋雨。过了十几年,我随便抱怨了一下这件事,妈妈后来几次跟我说:“那时候我怎么就那么蠢,不知道给你买一把小伞呢?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你要原谅我们啊。”又一次回家,她给我买了一把最轻便的小花伞。那时我已经30岁了。
  后来爸爸病倒了,她去陪护,不眠不休的40天,她竟然还胖了些。她说虽然没有怎么睡觉,但爸爸吃剩的东西,她都搅一搅全部吃掉了。情绪上受不了的时候,自己跑到厕所里哭一场。爸爸终于走了。她规定自己每天只准痛哭一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就要振作起来。她说:“要疯掉还不容易?可我疯了,我那两个孩子怎么办?”
  命运是猜不透的。爸爸去世仅一年,我刚上大学,却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等她走进我的宿舍,我已经躺在床上不能动了。是她背着我,一家一家的医院去看。当时在北京看病太难了,每次排队要排四五个小时。我想,妈妈的心该被烧焦了吧?稍有闲暇,她就摸着我因为打了好多针而布满淤青的手,说:“不知道有没有哪个神仙,把你的病摘下来放在我的身上。”在北京治疗了三个月,医生都说住院没有意义了。但妈妈心不死,她照样背着我,到处寻访偏方和疗法。稍有希望,就专程撵了去。最后,她竟然自己研究医书,自己开药试针。她甚至琢磨出一套按摩手法,能准确地摸索出我任何地方的疼痛,最后对症下药。
  半年后,我站起来了,居然回到北京继续上学。
  又是几年过去了,我们家一切都好起来了。今年3月,妈妈到厦门来看我,我们去海边散步。妈妈笑着说,她以前不是很会走路,现在腿脚不如以前了,反而领悟到一些道理,变得很会走路了。她说:“要把手甩开,专心致志,不要突然变快,也不要突然变慢。要这样,一脚一脚地走,走多远,也不会累着。”
  我看到她平静地望着远方,脚步均匀地走着,全身显出协调而动人的姿态。我突然涌出一股热泪,一句一直想对她说却老是不知怎么说的话喷薄而出:
  “幸会,妈妈!”
 (原载《青年文摘》,有删节)  
7.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发生在母女之间的大量往事,展示了一位平凡而伟 大
的母亲在教育和影响女儿健康成长路上的感人故事。
B.这一对母女历尽生活的各种不幸,母女间也曾产生过不少矛盾,有时到了反目成仇的地
步,可作者却写得曲折动人、生动有趣,富有文学性。
C.结尾处“我”用了“幸会”一词,其本义是表示跟对方见面很荣幸的意思,用在这里则
表达了女儿在感激之后的愉悦和幽默。
D.全文线索不够明晰,一会儿写在家发生的几件琐事,一会儿写出门上学得病的大事,似
乎是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显得有点零乱,不够紧凑。
E.写真人实事的文章一是材料要丰厚,件件经过精心选择;二是组织要讲究,使全文中心
明确,浑然一体。本文达到了这一要求。
8.文章最后引用了妈妈在海边对我说的有关“走路”的感悟。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几句话的。(4分)
9.这位妈妈教育子女的方式是高超的,那么究竟高超在什么地方呢?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朱亮祖,六安人,元授义兵元帅。太祖克宁国,擒亮祖,喜其勇悍,赐金币,仍旧官。居数月,叛归于元,数与我兵战,为所获者六千余人,遂入宣城据之。太祖方取建康,未暇讨也。已,遣徐达等围之。亮祖突围战,常遇春被创而还,诸将莫敢前。太祖亲往督战,获之,缚 以见。问曰:“尔将何如?”对曰:“生则尽力,死则死耳。 ”太祖壮而释之。累功授枢密院判。
李文忠破李伯升于新城,亮祖乘胜燔其营落数十,获同佥元帅等六百余人、军士三千、马八百匹,辎重铠甲无算。伯升仅以数骑遁。太祖嘉其功,赐赉甚厚。胡深请会兵攻陈友定,亮祖由铅山进取浦城,克崇安、建阳,功最多。会攻桐庐,围余杭。迁浙江行省参政,副李文忠守杭州。帅马步舟师数万讨方国瑛,下天台,进攻台州。国瑛出走,追至黄岩。降其守将哈儿鲁,徇下仙居诸县。进兵温州。方明善拒战,击败之,克其城。徇下瑞安,复败明善于盘屿,追至楚门。国瑛及明善诣军降。


展开余下试题洪武元年 ,副征南将军廖永忠由海道取广东。何真降,悉定其地。同廖永忠克南宁、象州,广西平。班师,太子帅百官迎劳龙湾。三年封永嘉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四年伐蜀,帝以诸将久无功,命亮祖为征虏右副将军,济师至蜀,而明升已降。徇下未附州县。师还,以擅杀军校,不预赏。亮祖勇悍善战而不知学所为多不法番遇知县道同以闻亮祖诬奏同同死帝寻悟明年九月召亮祖至与其子府军卫指挥使暹俱鞭死。御制圹志,仍以侯礼葬。
(选自《明史•朱亮祖传》,有删节)
1 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亮祖勇悍善战而不知学/所为多不法番遇知县道同/以闻亮祖/诬奏同/同死/帝寻悟/
明年九月召亮祖至/与其子府军卫指挥使暹俱鞭死
B.亮祖勇悍善战/而不知学/所为多不法番遇知县道同/以闻/亮祖诬奏同/同死/帝寻悟/
明年九月召亮祖至/与其子府军卫指挥使暹俱鞭死
C.亮祖勇悍善战而不知学/所为多不法/番遇知县道同以闻/亮祖诬奏同/同死/帝寻悟/
明年九月召亮祖至/与其子府军卫指挥使暹俱鞭死
D.亮祖勇悍善战而不知学/所为多不法/番遇知县道同以闻亮祖/诬奏同/同死/帝寻悟/
明年九月召亮祖至/与其子府军卫指挥使暹俱鞭死
1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枢密院”,元代,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地防务、并兼禁军,明代,被朱元璋废除。
B.“洪武元年”, “洪武”是朱元璋的年号, “元年”即第一 年。年号是最高统治者为纪
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年号起源于秦始皇。
C.“圹志”,“圹” 堑穴也,即“墓穴”,“圹志”就是“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
D.“侯”,爵位的一种, “爵位”在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
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亮祖作战勇悍。徐达等围攻建康,朱亮祖突围,使常遇春被创而还,令徐达手下诸将
不敢出战。
B.朱亮祖战功卓著。朱亮祖曾俘获同佥元帅,在克崇安、下天台、取广东、平广西等战斗
中立下战功。
C.朱亮祖得到太祖赏识。朱亮祖在洪武三年被封永嘉侯,食禄千五百石,世袭罔替,后虽
被杀,但死后仍以侯礼葬。
D.朱亮祖不得善终。朱亮祖因在伐蜀中曾擅杀军校等不法行为被揭发,触怒皇帝,连同儿
子一起被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数月,叛归于元,数与我兵战,为所获者六千余人,遂入宣城据之。(5 分)
(2)伯升仅以数骑遁。太祖嘉其功,赐赉甚厚。(5 分)
(二)古代 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
春 夕 【唐】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14.下列是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
的“东风”拟人化,不是东风送我还,而是我送春归去。
B.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
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园,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
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D.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E.“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这两句是设问,意思是说,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
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够回去。是我自己不 回去呀!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5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  ” 一句,夸张地展现了阿房宫宫殿楼阁
的接连不断,占地极广。
(2)屈原在《离骚》中用诗句“   ,    。”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对
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心志。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    ,    。”
第Ⅱ卷 阅读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处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这位作家后期的散文常常化绚烂为平淡,以超然和平静的眼光洞察人生的悲喜,淡雅古朴,
已经到了 的地步。
②作大幅画亦然,须 ,放得开手,团结得住,能复杂而不复杂,能简单而不简单,
能空虚而不空虚,便是佳构。
③在这部电视剧中,他将角色从青年时代演到耄耋之年,无论是化妆、造型,还是动作、气
质都达到了 的境地。
A.出神入化 目无全牛 炉火纯青 B.目无全牛 炉火纯青 出神入化
C.炉火纯青 目无全牛 出神入化 D.炉火纯青 出神入化 目无全牛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表示,制定延迟退休方案主要有三个方面考虑,首先是渐进
到位、小步慢走;二是区别对待、分步实施;三是提前公示、预先通告。
B.中国古装电视剧《琅琊榜》于4月11日登陆日本,并以原版配音加日文字幕的形式播出,
日本媒体称其为超过《 半泽直树》的宫廷复仇剧。
C.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冠以称为“微”的名号,如微博、微信等,“微”事物如雨后
春笋般出现在互联网上,中国悄然进入“微时代”。
D.面对严重雾霾天气,人们大多选择呆在室内,实在需要出门时就戴上口罩、钻进公交车
和私家车里,认为这样就可以防止雾霾不危害我们的健康。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艺术观点是不断变化的, ① 中国文字的传承是恒久的,它涉及我们文明的存废。 ② 在今天, ③ 书法已经失去普及性和实用性,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书法产生误解。这种误解, ④ 就体现在对“书法”的理解中, ⑤ 古人学习书法是“认”“念”“写”三位一体, ⑥ 这三个部分在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认,对汉字的研究,交给了中文系;念,交给了表演系;写,则交给了美术系。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如果把文字的内涵都剥掉了,剩下一个艺术的壳,那就实之不存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但 特别 因此 / 首先 其次
B 但 尤其 因为 首先 过去 现在
C 因而 尤其 因为 首先 虽然 但是
D 因而 特别 因此 / 过去 现在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阅读的载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池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