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50  2017-05-21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0]
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6-2017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学段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命题人:
一. 基础知识(共28分)
(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敕造(chì) 巉岩(chán) 饿莩(piǎo)  不更事(gēng)
B.盥洗(guàn)  聒噪(guō)  忖度(cǔn)   数罟(cù)
C.庠序(xiáng) 果脯(fǔ)   吮吸(shǔn)    纨绔(kuā)
D.崔嵬(wéi)  戏谑(xuè)  拘泥(nì)  罥烟眉(ju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蹂躏 帷幄 孽根祸胎 冲波逆折
B.孝悌 笑靥 钟鼓馔玉 敛声摒气
C.咨嗟 寒喧 翁牖绳枢 扪参厉井
D.沟连 峥嵘 度长絜大 锲而不舍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象征性的小说。小说以写实手法展现了捕鱼老人桑地亚哥在重压下仍保持的坚韧不拔的风度,这种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形象,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硬汉”形象之一。
B.杜甫,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形成了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他被后人称为“诗史”。
C.唐代称律诗为近体诗,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
D.《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 韩昌黎”。苏轼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数罟不入洿池 D.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5.下列加点的“而”与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6.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②小学而大遗
③追亡逐北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⑥外连衡而斗诸侯
⑦尊贤重士
A.①⑥/②③④/⑤⑦ B.①⑥/②④⑦/③⑤
C.①⑤/②④/③⑥⑦ D.①⑤/②④⑦/③⑥
7.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下列句子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
② 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
③ 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④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
⑤ 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
A.①③④⑤② B.④②⑤①③
C.①②⑤④③ D.④③⑤①②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4分)
9.课文《林黛玉进贾府》选自我国清代著名小说家 创作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首。其他三部小说是:施耐庵创作的《 》、 创作的《西游记》以及 创作的《 》。


浏览完整试题10.《劝学》是 (朝代)思想家 所作,他是先秦 学派的最后代表人物。
(三)默写(任选4题作答,每空1分,共8分)
11.《蜀道难》中展示蜀道溪水瀑流声响骇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 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13.《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巨大民间影响力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劝学》中,表现蟹心思浮躁,无家可归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15.《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理解(共32分)
(一) 阅读下列文本,完成17~19题。(每题2分,共6分)
“微时代”,读什么?
信息技术代有更替,近两年来,微信成为很多人的移动聊天室,用户已超过6亿。君不见,候机室内,人人运指玩手机;地铁车厢,茫茫一片低头族。对许多人来说,“微信阅读”业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
订阅号渐渐增多,“选择”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将各种内容推送给我的公共号,的确是我订阅的;而我订阅的,又是我感兴趣的。看不懂、不感兴趣、不认同其观点甚至仅仅是“讨厌这个账号名”,都可以成为我不订阅、不看的理由,何况,订了我也可以不看,更不用说还随时能“取消关注”了。在这样的“自由选择”下,我的阅读趣味乃至知识水平,决定了我能看到什么。我读到的固然是我喜欢的,但我抛弃的却可能会更有价值。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认知的丛林,我无法走出“自我”这个陷阱。固化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很可能让我无法去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寻求更为深刻的精神享受,甚至让我对世界的想象力开始萎缩。简单点说,太舒服的阅读让我无法“突破”,甚至原地踏步。
虽然没有大数据支撑,但微信的普遍状况,却也证明着这样的观点。朋友圈中分享的公共账号页面,很多都有“揭秘”“爆料”“有染”等种种令人惊悚的词汇,更不乏“不得不看的人生格言”、“30岁之前要明白的50个道理”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多有无法深究的八卦,多有似是而非的劝诫,多有浅尝辄止的思考,多有不知所云的感悟……有人调侃说,这样的分享,说者未必懂,而听者也未必信,不过是在寻求饭局上的谈资。这样的阅读状况,难免会让人担心背后日渐失血的心灵图景。
更重要的是,每天更新的订阅人数、页面访问量,让公共账号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读者的口味,从而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这样的“正反馈效应”,将使这个新的阅读市场越来越像一个提供廉价用品的超市。你的选择,也决定了你可能有的选择。人人爱八卦,则高谈阔论种种内幕、秘闻的内容就增多;个个爱鸡汤,则励志类、成功学、创业经难免泛滥。
有人说,世界上种种变动中的关系,只有两种状态,要么是良性循环,要么是恶性循环。而让人欣慰的是,这两种循环是可以转化的。在微信阅读可能出现的循环状态中,只要有一方愿意迈出一步,就会改变其发展的走向。对于读者来说,走出心灵之宅,克服懒惰或是畏难心理,努力寻找“高一层次”的阅读,去理解那些你或许不同意的观点,去欣赏那些你或许不喜欢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能发现那一片“林中空地”。而对于微信公共账号——这些文化产品的提供者们来说,则需要保持恒定的审美价值观,在分析与把握受众需求的同时,以更高远的眼界开拓更丰富的资源,不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
希望那些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账号,以及那些不远的未来将会发生的更多阅读变革,在改变我们阅读的同时,也能给予我们以真正的幸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7.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微信阅读人数众多,多到可用亿计,已经成为被很多人认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式。
B.读者订阅的都是其感兴趣的、特别喜欢的内容,这决定了其阅读必然是极其舒服的阅读。
C.读者的口味被微信阅读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他们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 D.微信阅读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但问题多多,需要正视并将其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18.下列对现阶段“微信阅读”的危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信阅读很可能令读者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固化,使一些读者获得的精神享受是肤浅的。 B.对看不懂、不感兴趣的内容不订阅、不看,长此以往,读者自然难以拥抱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
C.微信阅读给读者提供了“揭秘”“爆料”“有染”等饭局上的谈资,难免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D.微信阅读多涉及没有多少营养的劝诫、感悟等,读的时间久了会让读者患上精神营养不良症。 1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的微信阅读提供的产品虽多,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为读者健康成长着想的产品不多。
B.作为读者,如果能够主动去欣赏那些自己或许并不喜欢的表达,那么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C.微信阅读的提供者,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实际上就是一味迎合读者阅读趣味的表现。 D.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账号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必会引领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真正的幸福。
(二)阅读下列文本,完成20~22题。(共9分)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①,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②,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又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 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扫起来,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展开余下试题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文章!你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词。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③”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忙,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吊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一面笑道:“一般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④”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紧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 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那边走。偶然两句,只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他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误想,担搁了听曲子。再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上,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⑤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注】①中浣指每月的中旬。
②《会真记》即唐代元稹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因文中有“会真”诗三十韵,故又称《会真记》。金、元人把其中的故事演为诸宫调和杂剧,名为《西厢记》,这里 指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
③倾国倾城貌:金批本《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张生称自己是“多愁多病身”,莺莺是“倾国倾城貌”。
④“苗而不秀”两句即中看不中用的意思,语出《西厢记》金批本第四本第二折。
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见《牡丹亭•惊梦》。
20.(1)下列对这篇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从读《西厢记》到赏《牡丹亭》,层层推进,黛玉对自己命运的认识一步步模糊起来。这于花柳繁华之时唱出的悲歌,更令人痛心疾首。
B.黛玉微腮带怒,薄面含嗔,转身就走,要到贾政和王夫人跟前告状,既要躲开口没遮拦的贾宝玉,又要避免把这个敏感的话题进行下去。
C.“银样蜡枪头”是《西厢记》中红娘挖苦张生中看不中用的话,黛玉此时以此挖苦宝玉,说明黛玉对宝玉的言行非常生气。
D.在黛玉听曲这一段中,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完整描绘出了一幅在艺术欣赏中产生共鸣的画面。
21.选文最后一段惟妙惟肖地展示了黛玉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3分)

22.一样惜花爱花,但宝黛二人葬花的方式不同,其内在心态自然也不同。请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4分)

(二)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23~25题。(共10分)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孰能之?’”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愿比死者一洒之     洒:通“洗”,洗雪
B.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地方:土地纵横
C.今夫天下之人牧 人牧:人和牲畜
D.其如是,孰能御之 御:阻止
24.下面对两篇文章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两篇文章均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说服力强,充分体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特色。
B.两篇文章均以谈话为主体,通过孟子与魏国两位国君的谈话,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民心所向,就能天下无敌。
C.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首先批评了梁惠王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为战死者报仇雪恨,然后讲到行仁政能使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D.从《孟子见梁襄王》一文可以看出,孟子一开始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说他不像个国君的样子,但孟子仍耐着性子向他讲仁政爱民的思想。


展开余下试题2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孰能御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列诗歌,回答26~28题。(共7分)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千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① :据《汉书》记载,蜀有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 。有问卜者,则依著龟为言利害。
26.简要分析这首诗的首联与《蜀道难》的开头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2分)

27.选出具体表现“崎岖不易行”的句子( )(2分)
①山从人面起 ②见说蚕丛路 ③云傍马头生 ④芳树笼秦栈 ⑤春流绕蜀城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⑤
28.颈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4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流行语。“颜值”“创客”“主要看气质”等网络用语流传开来。若能“颜值爆表”“有创新理念、能自主创业”“气质上佳”兼而有之,当然是人间极品,但芸芸众生往往不可兼得。
如果三者之中必须要舍弃其中两个的话,你会怎样取舍?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成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拉萨中学2016 —2017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学段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一)选择
1.C 2.A 3.B 4.C 5.B 6.B 7.D 8.B
(二)填空
1.曹雪芹 水浒传 吴承恩 罗贯中 三国演义
2.战国 荀子 儒家
(三)默写
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以寄托者
5.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6.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二.阅读理解
(一)社科类文本
1.D (A是就微信阅读人数和其地位而言的,B项是就读者订阅的内容而言的,C项是就微信阅读的提供者们努力迎合读者偏好而言,此三项都是对文章部分内容的概括,不是对文章主旨的概括。)
2.C(“难免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无中生有。)
3.D(“也必会引领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真正的幸福”错,原文说的是“也能给予我们以真正的幸福”。)
(二)文学类文本
4.D(A.黛玉对自己命运的认识一步步清晰起来。B.黛玉并不是真的“告状”“躲开”。C.黛玉对宝玉并没有生气。)
5.①黛玉不喜戏文,便不留心(1分);②感慨大好春色、美丽青春无人欣赏,感叹自己也是如此,能否与宝玉共享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不是自己能决定的(1分);③眼看着这如花美眷在似水流年中无可奈何地消失,不觉心动神摇;青春逝去,只幽闺自怜,站立不住,如醉如痴;想人生短暂,爱情珍贵而不可定,愁多情浓,心痛落泪(1分)。(酌情给分,3分)
6.①方式不同:宝玉兜起花瓣,放入流水之中。而黛玉用花冢葬花,让花日久与土相化。
②心态不同:宝玉认为落花、女儿、流水,都洁白无瑕。怕落花糟人践踏,故以对待女儿的心来对待落花,把花放入清澈的水中。以为流水干净,不会玷污花瓣;不甚关心或没有想落花的归宿。
黛玉认为流水眼前虽是清澈,可到了有人家的地方,仍旧有可能会被糟蹋;且流水还会让落花继续漂泊,漂泊之中仍会有一番苦难的历程。泥土才是落花的归宿,让落花与泥土一体,以此希求落花的洁净;自己就是落花,以此希求自身的超脱。
(4分)

(三)古文
7.C “人牧”,牧人者,即统治者。(2分)
8.C “不为战死者报仇雪恨”不是孟子的意思。(2分)
9.(1)(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肉,你的马厩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3分)
(2)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3分)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寡人很乐意听从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杀人用木棍和用刀子,有什么区别吗?”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区别?”
(孟子)说:“杀死人用刀子和用政治,有什么区别吗?”
(梁惠王)说:“也没有区别。”
(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理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试想连用俑殉葬都不能被允许),又怎样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以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所欺侮。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
孟子回答道:“在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考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因为)这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各自逃散。他们坑害得百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它,有谁能跟大王较量呢?有道是:‘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请大王不要在犹豫徘徊!”

孟子拜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西藏自治区”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