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402  2017-05-21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2]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云天化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阶段测试(二)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说服饰的防护功能对人体是生理上的保护,是为了生物个体生存而穿衣的,是为自己穿的,那么,服饰的这种社会功能则完全是穿给别人看的,是为别人穿的。人们通过服饰这种人体的外包装物向社会传达各种信息,如穿衣者的社会所属、阶层、等级、富有程度、文化水平审美趣味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服装是一种“非语言性的信息传达媒体”。关于服装的这种社会功能,中国和西方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实质是一样的。如同中国人很早就以服装来“辨等威、显贵贱”,用森严的服饰制度来规范各色人等的社会行为和权限,“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服装的象征标识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西方人也同样重视这种社会功能,如古罗马的“托加”,就是只有罗马公民才能穿的衣服,具有一种“身份证”的作用,而且,就像“十二章”纹饰只有在中国皇帝的祭服上才能使用一样,有金线刺绣纹饰的紫红色“托加”也只有罗马皇帝才能穿用,凯旋的将军也被赐用,但只限在凯旋时或庆典时“借用”。
服饰的装饰审美功能是人类穿衣行为的原动力之一。这种美化自身的原动力又可追溯到人类两性相互取悦、相互吸引这种最为原始而又是永恒的生理、心理方面的社会需求。异性吸引说是服饰起源的学说之一,这种学说认为:人类之所以要穿衣,是男女两性相互为了吸引对方,引起对方的好感。我国历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史》第十三章中说:“案衣服之始,非以裸露为亵,而欲以蔽体,亦非欲以御寒。盖古人本不以裸露为耻,冬则穴居或炀火,亦不借衣以取暖也。衣之始,盖用以为饰,故必先蔽其前,此非耻其裸露而蔽之,实加饰焉以相挑诱。”认为人类穿衣的动机是为了装饰自己,吸引异性。“人为悦己者容”,就是说人装饰美化自己就是为了取悦于自己喜欢的异性。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各国,人同此心。
服饰的容仪功能是其象征、标识功能的延伸,这种功能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稳定社会秩序、规范行为的重要作用。孔子在《大戴礼•劝学》中说:“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 把服饰看作一个人能否立足于社会的大事。自古以来,中国人在自己创造的文化形态当中,形成了一系列伦理规范、着装规范和行为规范,正是这些规范,限制、制约并塑造着中国人的形象和生活方式。同样,西方人在自己的文化形态中也形成了自己的行为规范和伦理要求,有自己对于着装的容仪标准。这些也同样支撑着西方各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秩序,形成了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尽管中国和西方所形成的这些规范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但其出发点和所起的作用都是一样的。
从中、西方服饰的形态上来考察可以看出,在这方面也有许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从衣服的裁制方式上看,中国的衣服始终是以直线裁剪为特色的,其形态是宽衣型的,衣服与人体之间有一个较大的空间。上衣、袍子制成后放在那里,呈“T”字形,裤子呈“人”字形,裙子是一块扇形的布片,是围裹在身上的。这样的形态与现在的西方服饰那立体的体形型完全不同。但西方这种按照人的身体形状裁制的衣服形态是13世纪以后才形成的。在13世纪以前,中世纪的衣服、古代的衣服也大多都是直线裁剪的,除了像古希腊的“希顿”、古罗马的“托加” 那样,是用一块布在身上披挂、缠绕来完成其穿衣的效果以外,无论是古埃及的“丘尼克”,古罗马的“丘尼卡”、“达尔玛提卡”,还是中世纪男女造型相同的宽松长袍“布里奥”,也都是“T”形的直线裁剪的衣服。所不同的是:中国的衣服是前开式的,而西方的衣服则是贯头穿的。但从造型理念和造型意识上看,都是平面的,从裁制方式上看,都是直线裁剪的。


浏览完整试题 (《中西方服饰文化》李当岐,有改动 )
1. 下列对服饰文化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人们通过服饰这种人体的外包装物向社会传达各种信息,如穿衣者的社会所属、阶层、等级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服饰完全是穿给别人看的,是为别人穿的。
B.古罗马的“托加”,是只有罗马公民才能穿的衣服,有金线刺绣纹饰的紫红色“托加” 也只有罗马皇帝和将军才能穿用,具有一种“身份证” 的作用。
C.服饰的装饰审美功能是人类穿衣行为的原动力之一。“人为悦己者容”,就是说人装饰美化自己就是为了取悦于自己喜欢的异性,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各国都类似。
D.人类美化自身的原动力可以追溯到人类两性相互取悦、相互吸引这种最为原始并且也是永恒的生理、心理方面的社会需求。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 因为男女两性为了相互吸引对方,引起对方的好感,人们要穿衣服装饰自己,所以衣之始,盖用以为饰,故必先蔽其前,此非耻其裸露而蔽之,实加饰焉以相挑诱。
B.中国人在自己的文化形态中形成了自己的行为规范和伦理要求,有自己对于着装的容仪标准,这些规范,限制、制约并塑造着中国人的形象和生活方式。
C.中国人“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用森严的服饰制度来规范各色人等的社会行为和权限,就像“十二章” 纹饰只有在中国皇帝的祭服上才能使用一样。
D.服饰的容仪功能是其象征、标识功能的延伸,《大戴礼•劝学》中说:“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把服饰看作一个人能否立足于社会的大事。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从衣服的裁制方式上看,中国的衣服始终是以直线裁剪为特色的,其形态只有宽衣型没有窄衣型的,衣服与人体之间有一个较大的空间。
B.中国的上衣、袍子制成后放在那里,呈“T”字形,裤子呈“人”字形,裙子是一块扇形的布片,它的的形态与现在的西方服饰的体形型完全不同。
C.西方中世纪的衣服、古代的衣服都是直线裁剪的,无论是古埃及的“丘尼克”,古罗马的“丘尼卡”、“达尔玛提卡”,还是“布里奥”,也都是“T”形的直线裁剪的衣服。
D.中国的衣服是前开式的,而西方的衣服则是贯头穿的。但从裁制方式上看,都是平面的,从造型理念和造型意识上看,都是直线裁剪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边城的守望者——沈从文
在湖南、四川、贵州三省接壤处的湘西境内,有一座小城叫凤凰,四周皆山,草木繁盛,百鸟和鸣,相传是因早年曾有凤凰栖于此而得名。沈从文就出生于这个偏僻、美丽、民风淳朴的地方。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特强,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引不起他半点儿兴趣,他常常逃学,去看染坊师傅踩着碾石,把布匹压得平整如镜;看豆腐作坊里衣着艳丽的苗族妇人一面用铜勺舀豆浆,一面轻轻地唱着歌引逗背包里的孩子;看面馆里头包青帕的大师傅骑在一条木杠上压面皮,再用又大又宽的刀子飞快地切剥……
幼时的沈从文不愿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中对社会、人生、世界的认识,所以他在自传里说他读着私塾里小书的同时读着一本大书。
1917年,沈从文15岁,刚刚小学毕业,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离开家乡,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在这常人难以设想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人事与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1922年,“五四”运动余波未息,他受到报刊的影响,毅然放下枪,离开湘西,只身来到陌生的北京。在北京,他想进大学读书。到北大,接待人说他是“小学文化”,连报名费也退了回来。报考燕京大学,又被认为学历太浅,不够资格。最后,他决心用手中的一支笔打出自己的天下,从而开始了艰苦的创作历程。
后来,他得到郁达夫、徐志摩的支持和鼓励,到北大图书馆当馆员,拼命读书,拼命写作。他的作品最早载于1922年的北京《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生活,后来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1934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湘行散记》,并先后编辑北平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抗战爆发后,他离开北京逃难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作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
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执着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边城的风情,使沈从文与他的创作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成了边城的守望者的热点研究。人们嗟叹他的命运,推崇他的人格,研究他的作品,借他的精神荡涤自己的灵魂,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重塑民族文化人格。他最著名的小说《边城》,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沈从文细细致致地过滤生活,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保存一份永久的希望。
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他的墓碑。让我们记住碑上的话吧: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他的塑像坐落山巅,多像一幅简洁的画啊,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始终望着远方——那是人类的远景,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提醒着你:会好的,一定会好起来的。他就这样守望着,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
(摘编自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相关链接
①谁又能想得到,这个只读过小学、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乡下人,后来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深厚的学问,被他曾经想进去读书而不得的北京大学聘为教授,这真堪称中国20世纪文化史的一个奇迹!(常青《读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展开余下试题②建国后他离开文坛,进入古代文物研究领域,中国文学史的编纂者也曾把他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他在世界上所享有的盛誉却经久不衰。(刘敏《阿湄〈边城的守望者〉之思考》)
4.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从文反对私塾的传统教育,喜欢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的发展着,这为沈从文后来的写作人生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B.“五四”运动之后,热血青年沈从文毅然决然放下枪,离开湘西,顺利进入北京大学,拼命读书,拼命写作,创作了《鸭子》《旅店及其他》等一系列优秀作品。
C.沈从文是一个奇迹,一是因为他只上过小学,竟成为大作家、大学教授;二是因为他离开文坛后且被排除在主流之外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D.沈从文“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表明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应该回避社会矛盾,把希望留在人间。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沈从文年轻时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在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湘西的人事与民风,为自己的创作打下了生活基础。
B.沈从文幼时不愿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的认知,所以他读书的同时还读着自然生活以外本人生活的大书。
C.沈从文的文学成就是中国20世纪文化史的一个奇迹。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的人生开出绚丽的花朵,除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永不言弃,还需要身边人的帮助等客观因素。
D.沈从文最早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作品,接着又有其他作品见报,这些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军旅生涯,结集为《鸭子》《蜜柑》等文集,使他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E.本传记采用顺序的方式,先总述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后分阶段具体介绍沈从文的坎坷成长之路,语言清新,结构严谨,为我们描叙了一个有责任感、执着追求、思想深刻的文学家形象。
6.鲁迅认识到国民劣根性后选择了“弃医从文”,沈从文在五四运动余波未息时选择了“弃枪从文”,他们在国难当头时都选择了“文学救国”道路,就此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这里刘姥姥和周瑞家的又说了些闲话。刘姥姥因说:“这位凤姑娘,今年不过十八九岁罢了,就这等有本事,当这样的家,可是难得的!”周瑞家的听了道:“嗐!我的姥姥,告诉不得你了!这凤姑娘年纪儿虽小,行事儿比是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儿似的,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他呢。回来你见了就知道了。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儿。”说着,小丫头回来说:“老太太屋里摆完了饭了,二奶奶在太太屋里呢。”周瑞家的听了连忙起身,催着刘姥姥:“快走,这一下来就只吃饭是个空儿,咱们先等着去。若迟了一步,回事的人多了,就难说了。”说着,一齐下了炕,整顿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跟着周瑞家的,逶迤往贾琏的住宅来。
  先至倒厅,周瑞家的将刘姥姥安插住等着,自己却先过影壁,走进了院门,知凤姐尚未出来,先找着凤姐的一个心腹通房大丫头名唤平儿的。平儿听了,便作了个主意:“叫他们进来,先在这里坐着就是了。”周瑞家的才出去领了他们进来。平儿站在炕沿边,打量了刘姥姥两眼,只得问个好,让了坐。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戴银,花容月貌,便当是凤姐儿了,才要称“姑奶奶”,只见周瑞家的说:“他是平姑娘。”又见平儿赶着周瑞家的叫他“周大娘”,方知不过是个有体面的丫头。于是让刘姥姥和板儿上了炕,平儿和周瑞家的对面坐在炕沿上,小丫头们倒了茶来吃了。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罗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铊似的,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东西?有煞用处呢?”正发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倒吓得不住的展眼儿。接着一连又是八九下,欲待问时,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平儿和周瑞家的忙起身说:“姥姥只管坐着,等是时候儿我们来请你。”说着迎出去了。刘姥姥只屏声侧耳默候。只听远远有人笑声,约有一二十个妇人,衣裙窸窣,渐入堂屋,往那边屋内去了。又见三两个妇人,都捧着大红油漆盒进这边来等候。听得那边说道“摆饭”,渐渐的人才散出去,只有伺候端菜的几个人。半日鸦雀不闻。忽见两个人抬了一张炕桌来,放在这边炕上,桌上碗盘摆列,仍是满满的鱼肉,不过略动了几样。板儿一见就吵着要肉吃,刘姥姥打了他一巴掌。
  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点手儿叫他。刘姥姥会意,于是带着板儿下炕。至堂屋中间,周瑞家的又和他咕唧了一会子,方蹭到这边屋内。只见门外铜钩上悬着大红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条毡,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的靠背和一个引枕,铺着金线闪的大坐褥,傍边有银唾盒。那凤姐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那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儿。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那灰,慢慢的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立在面前了,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已在地下拜了几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搀着不拜罢。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儿,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个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下了。板儿便躲在他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凤姐笑道:“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刘姥姥忙念佛道:“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来到这里,没的给姑奶奶打嘴,就是管家爷们瞧着也不象。”凤姐笑道:“这话没的叫人恶心。不过托赖着祖父的虚名,作个穷官儿罢咧,谁家有什么?不过也是个空架子。俗语儿说的好,‘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呢,何况你我。”说着,又问周瑞家的:“回了太太了没有?”周瑞家的道:“等奶奶的示下。”凤姐儿道:“你去瞧瞧,要是有人就罢;要得闲呢,就回了,看怎么说。”周瑞家的答应去了。
7. 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内容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划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描写,展现了贾府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的富贵和显赫的地位,也烘托了刘姥姥激动的心情。
B. 刘姥姥是下层人物的代表,小说主要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表现其人物特点,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了刘姥姥家道艰难但久经世故的形象特点。
C. 本篇小说与《林黛玉进贾府》相比,对进食情况的描写较为简略,“半日鸦雀不闻”这一细节,突出了王熙凤的威严的同时,也展现了贾府规矩森严。
D. 本文选自《红楼梦•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板儿虽然所花笔墨甚少,却绝非泛泛之笔,作者将其腼腆、未经世面的村野孩童形象刻画得相当到位。


展开余下试题8 本篇小说中的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9. 有人说刘姥姥在《红楼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①,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及解年长,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②。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 “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③,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徙。诸公送者出千余万。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举徙解。解兄子断杨掾头。由此杨氏与郭氏为仇。
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驩④解。解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尝有骑。已又杀杨季主。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久之,乃得解。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 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翁伯。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惜哉!
(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注】①阴贼:内心残忍。②嚼:把酒喝尽。③中訾:谓资产达到豪富的数额。④驩:喜悦欢欣
10.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乃阴属尉史曰 属:嘱托
B.皆多解之义 多:称赞
C.解执恭敬 执:保持
D.遂族郭解翁伯 族:家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孝文,是汉文帝刘恒的谥号。帝王及其后妃、诸侯、丞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他一个褒扬的称号叫谥号。
B.践更,文中是秦汉时的一种徭役。轮到的可以出钱雇人代替。受钱代人服役叫践更;也有交替任职;先后任职的意思。
C.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文中借指平民。布衣之交,平民之间的交往、友谊;也指显贵与无官职的人相交往。
D.阙下,文中是宫门之下的意思。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借指宫廷,可指帝王所居之处;也借指朝廷,“诣阙”既指赴朝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郭解个子矮小,为人精明强悍,不喝酒。长大之后喜欢行侠的思想越来越强烈,以德报怨,深受人们的敬重。
B.郭解姐姐的儿子被别人杀了,他查明真相后,放走了贼人,归罪于姐姐的儿子,收尸安葬。反映出他明于事理的一面。
C.郭解受到陌生人的轻慢,他的门客中有人要杀那个人,郭解却认为是自己道德修养得还不够,还帮他免除了差役,反映出他能信守承诺。
D.郭解虽然状貌赶不上中等人材,语言也无可取的地方,但是能急人所难,恭敬待人,有着很大的名望,司马迁对他评价也很高。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解年长,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5分)
(2)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14. 请选出下列对诗歌鉴赏最恰当的项(5分)( )( )
A.“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和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都是写俯视洞庭湖之景。
B.“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诗人岸上遥望洞庭湖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显示出另一番情趣。
C.“白鱼双尾玉刀明”指的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
D.“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
E.“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运用了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夜晚的冷气浸润了天上疏疏落落的星斗。
15.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 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在《蜀道难》中,作者通过对行人动作和神态描写来衬托出蜀道的高险的语句是“ , ”。
(2)在《登高》中,杜甫在面对壮阔萧索的秋景,把眼前之秋与心中浓浓的悲凉联系起来,极言自己的羁旅之悲与孤独之感的语句是“ , ”。
(3)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写到四弦齐鸣,乐曲收束戛然而止后,只觉“ ,”唯见江心皎洁的明月高悬。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①.假设我们要拿着一个主义的尺度来衡量人才,那我就敬谢不敏,实在连一打也找不到。
②.今天,武汉体育馆内万余名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振聋发聩,淹没了馆外的惊雷。
③.这座度假村建在山的最高处,面对着一望无际的大海,确实给人以高屋建瓴之感。
④.当年他独闯上海,身无长物,是凭借着过人的毅力与吃苦精神创下这份家业的。
⑤.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A.①⑤ B.②③ C.①④ D. ②⑤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要组织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通过参加植树活动,保护自然、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培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生态意识,学习体验绿色发展理念。
B.全球第一大转基因作物种植国仍是美国,其种植面积达到7090万公顷以上,占全球种植面积的39%。
C.通知指出,推进“两学一做”是坚持思想建党、组织建党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云南省云天”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