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97  2017-05-2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7]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7届高三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题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7年高考仿真模拟卷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这个词古已有之,先秦典籍《周礼•春官•乐师》中有这样一段话:“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中也有“国有学”的词句。在晚清之前,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国学概念,是指国家设立的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之类。在整个古代,国学一词的含义,大致上也就是这样。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学,实际上是指一种学问,而这种看法其实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就是清末民初的时候。从此,“国学”一词被赋予了新义,意思就是指中国固有的学问,也就是传统的学术研究。其实,在20世纪初的时候,这个词的用法也是有差别的。有时,人们又用“国学”一词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如章太炎曾写过一篇《某君与人论国粹学书》,这就是国粹学。当时社会上还出版过一本书,叫《国故学讨论集》。在这本书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通用的。
20世纪初期以来,国学经历了非常曲折的发展道路,然而终不至于消失,并且发展到今天又重新“热”了起来,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确实有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是当代文化、学术建构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近现代以来人们屡屡提到国学,这也说明,中国文化、学术在现代发展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价值选择方面的难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事实已经证明,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如果能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实际上是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这我们可以从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中得到证明。然而只有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吸收外来文化,我们的文化才能既不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能保持一种强劲的生命力。而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所以从广义上来讲,国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播途径;而从狭义上来讲,国学所从事的正是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整理、研究工作,其甄别、诠释、评价之功,无不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优秀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当然,我们在这样说的时候,在思想上又必须要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因为复古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文化情结在中国古代是一直存在的,即使在近代,它也以各种形式顽强地存在着。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重视中国传统的文化、国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汲取、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我们是在发展、创新这个前提下来谈论和倡扬国学的,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价值心态。
当前社会上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存在对传统文化、国学庸俗化的炒作和伪劣包装的现象。这个现象应该说不是正当意义上的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而是主要以谋利为目的的一种行为。这也是国学普及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选自《文化的传承与担当:重建社会理性与价值》,有删节)
1.下列关于“国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国学”一词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指的是国家设立的像国子监或者太学一样的学府,其含义在整个古代基本上是一致的。
B.“国学”是指一种学问,这种见解产生于清末民初这段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它与我们现在对国学的认识相符。


浏览完整试题C.“国学”一词在清末民初就开始有中国传统的学术研究这一新的涵义,虽然这个词的用法在那个时代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D.“国学”有时还可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在章太炎的《国故学讨论集》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可以通用的概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证明,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广泛吸收外来文化,这一点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意义。
B.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来讲,国学都有很积极的意义,所以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
C.国学能够整理、研究中华文化传统,通过甄别、诠释、评价,可以对传统文化优秀成分进行继承与弘扬。
D.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价值心态,重视国学是为了更好地汲取、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
A.“国学”发展曲折,但又重新“热”起来,既能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生命力顽强,又能说明中国文化、学术在现代发展中仍然有很多难题。
B.我们的文化若要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强劲的生命力,只能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进而吸收外来文化。
C.复古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文化情结其生命力非常顽强,我们谈论和倡扬国学需要在发展、创新这个前提来进行。
D.国学普及过程中,炒作国学等谋利行为只是表层问题,我们更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在思想上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父亲的影子
陈永林
⑴村人都极喜欢我,谁家有好吃的,如炒了蚕豆,花生,就大把大把地往我口袋里塞,不把我口袋装满不罢休;谁家饭桌上有两条鱼,非得夹条鱼给我吃。
⑵村里的小孩都极羡慕我。他们都问过我:“他们为啥都喜欢你,不喜欢我?”我说:“不知道。”
⑶后来我知道了。
⑷那时的我成了孩子王,村里的同龄小孩都听我的话,我想欺负谁就欺负谁,我甚至敢欺负长得比我高半个头的小孩。他们都不还手。
⑸父亲也总骂我,说积攒了半辈子的好名声要毁在我手里了。父亲有时气得打我,母亲便把我搂在怀里,与父亲转着圈。父亲便对母亲说:“你会害了他的。”
⑹父亲要我跟他学医,我看不上赤脚医生这一职业。母亲也劝我,可我就是不想做赤脚医生,觉得做赤脚医生一点也不好,有时半夜,都得被村人叫醒,睡觉都睡不安稳。尤其是刮风下雨的冬天,得从热窝子里爬出来去病人家,真是活受罪。
⑺父亲说:“苦一点,累一点,怕啥?我赚到了好名声。”
⑻其实我不跟父亲学医主要一点还是不想活在父亲的影子里。担心别人总拿我同父亲比,我也知道我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超过父亲。
⑼父亲的影子却时时追随着我,甩都甩不掉。
⑽为了逃出父亲的影子,我便来到县城。我想县城里认识父亲的人总少吧。我不会再听到叹气声,再看到怪眼神了。我们几个人疯狂地玩,县城里玩的东西比镇上玩的东西多。但玩要钱,吃也要钱,身上的钱花完了,我们只有铤而走险地偷。
⑾但第一次偷就被抓住了。一男人要报警,我们都很害怕,怕坐牢,更怕家里人知道我们做小偷的事,都跪下求他。他仍报了警。后来,他仔细看了一下我的脸,说:“你不是陈医生的儿子吧?”我不出声,同伴兴奋地说:“是,他是陈医生的儿子。”警察来了,那人给警察一个劲赔不是,说我们同他是一个村的人,来他这儿玩,他以为是小偷,误会了。警察便走了。他掏出一百块钱递给我,说:“你们走吧。今天放过你们是看陈医生的面子,陈医生是个好人,是个好医生。那时我家穷,连看病的几块钱都拿不出,可你父亲见我没去你家,想我准是没钱,他便来我家了,给了我药,给我打了针。”那男人竟然掉眼泪了,“我一辈子都记得你父亲,但我没想到你一点也不像你父亲。你应该做你父亲一样的人。”
⑿我便来到市里,市里总没人认识父亲吧。
⒀但我错了。我们喝多了酒,三个人坐一辆摩托车兜风。摩托车撞在一棵树上,我们都昏过去了。因马悦坐在最后,伤得最轻。他醒来后,拦了辆“的士”,把两个同伴送到医院。医院竟要先收五千元押金,马悦口袋里只有几十块钱。马悦便一见医生就说:“认识陈茂林医生不?”一连问了十几个医生,才有一个医生说:“你是说鄱湖嘴村的陈茂林医生?他怎么啦?”马悦说:“他儿子出了车祸,因交不起押金正躺在医院门口。”那医生忙叫护士把我们推进了急救室。
⒁我醒来后,那医生对我说:“你父亲是个好医生,小时我发了三天高烧,烧成肺炎。你父亲一边骂我娘,一边背着我就往镇医院跑。如不是你父亲,我可能已不在人世了。我学医同你父亲有很大的关系,我想做一个像你父亲一样的好医生。”
⒂出院后,我来到了省城。
⒃我不想再混日子,我四处找工作,却找不到,我连吃盒饭的钱都掏不出来。小偷小摸的事,我再也不愿干了。我只有捡破烂卖。晚上就睡立交桥下。
⒄后来我见一家公司在报纸上登了招仓库管理员的广告,便去了那公司。公司负责招聘的人见我落魄的样,只说了两个字,不要。我说了许多好话,可他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我最后试探他说了句,“你认识陈茂林医生不?我是他儿子。”我说这话一点也不抱希望,只是病急的人乱投医,只是掉了河中的人见了根稻草就抓住。哪知奇迹就出现了,他说:“你真的是陈医生的儿子?”我点点头。他很激动,“想不到你是陈医生的儿子,真想不到。你爸真是个好人,记得我没钱交学费,一个人站在学校门口哭,你爸知道后,给我交了学费。”他的眼里泪光闪闪的。
⒅我便留下来了。
⒆过年时,我回家了。我对父亲说:“爸,我要跟着你学医,成为一个像你一样的人。”
⒇我也知道父亲的影子会一辈子紧紧跟着我。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父亲的影子”既是小说的标题,又是文本构成的线索,并以此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其意蕴丰富而且深刻。
B.小说中的“我”起初并不想学父亲做个赤脚医生,父亲就劝慰我“苦一点,累一点,怕啥?我赚到了好名声”,这表明父亲做乡村医生的动机不纯。
C.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写“我”为了不做赤脚医生,逃出父亲的影子,宁可在外游荡,甚至铤而走险偷东西,是为了表现“我”的青春叛逆和缺乏责任感。


展开余下试题D.本篇小说情节曲折地展现了“我”对父亲及其职业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认知的转变过程,意蕴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家庭、伦理、亲情之间的严重缺席。
5.小说开头二段写“村里的人都极喜欢我”、“村里的小孩都极羡慕我”这样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结尾“爸,我要跟着你学医,成为一个像你一样的人”,小说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青苹果之恋
——记著名教授童庆炳先生
⑴2015年5月20日,离生命的谢幕还有25天,童庆炳教授最后一次登上讲台。在电子楼阶梯教室,他应邀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校进行了首场讲座。此情此景,他想起了老师黄药眠,想起了先生为他们上的最后一课。
⑵那一次,黄先生步履蹒跚,坚持自己走到教二楼给研究生上课。平时,这些老派的先生们都一个风格,讲课从不带讲稿,东西都装在脑子里。可这一回,他却带了一个书包,进了教室就从包里掏东西。
⑶童庆炳当时以为先生年纪大了,怕记不住问题带了讲稿。不料,黄药眠却掏出三个药盒,在讲台上一字排开,然后把童庆炳叫过去说,当左胸疼要不行时,给他吃哪一种药;当另外哪些情况要送医院时,给他吃哪种药。
⑷后来,童庆炳在《教师的生命投入》一文中回顾了这一情节,他感叹:“这最后一课,是他带着牺牲的精神,带着豁出命的精神,来给我们讲的。”
⑸在远古中国,“师”承担着某种神秘的“天命”,因而常常带有一种强烈的“殉道”精神。童庆炳也常常追问,自己是否也做到了黄药眠那种“豁出命”的精神状态。
⑹而在《教师的生命投入》一文中,童庆炳还提到了黄药眠之外的一位教师。
⑺他是国人熟悉的数学家华罗庚。1985年,75岁高龄的华罗庚赴日本讲学——
⑻“那年6月12日下午4时,他站在东京大学的讲台上,讲‘在中国普及数学方法的若干问题’,精神矍铄,先用汉语讲,后征得与会者的同意,改用英语讲,会场立刻活跃起来。他的讲演生动活泼、言简意赅,博得阵阵掌声。他越讲情绪越高,脱下了上装,解下了领带。原定45分钟的讲演时间过去,又补充讲了20分钟。讲完后,听众热烈鼓掌,他准备从椅子上站起来表示谢意,突然,他倒下,心肌梗塞,不治而亡。”
⑼这些镜头不断盘旋在童庆炳的脑海里。2008年,他得了胃癌将胃切除了三分之二,2012年又得了心脏病,安装了支架。此后,每一次应邀登上讲台,童庆炳都幻想着这样一个献身的结局:“我不是死在病榻上,而是我正在讲课,讲得兴高采烈,讲得神采飞扬,讲得出神入化,而这时候我不行了,我像华罗庚一样倒在讲台旁。我不知自己有没有这种福分。”
⑽1936年,童庆炳出生在闽西连城山区一个叫莒溪的村庄,那里虽然山清水秀,但贫穷却是一个可怕的敌人——
⑾“现在想想,我能够到北京来读书,能够留在北师大,成为教授,后来还给我评了个资深教授,愉快地跟朝气蓬勃的学生们一起谈论学问,纯粹是偶然。因为从小,我的理想就是每天能让家里人有五斤米下锅。我们家老少三代,七口人,每年到了三四月青黄不接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吃光了,包括番薯(白薯)。这时候父母就要吵架,因为第二天没有东西下锅。”
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二三岁起,童庆炳就开始挑柴、耕田、插秧、施肥、锄草、割稻子、晒谷子,几乎做到了那个小小年纪的极限。
⒀然而,从村子里零零散散搜罗来的书籍中,童庆炳慢慢知道了山外还有一个新世界,书本播下的种子,让一个追求“五斤米下锅”的小庄稼汉,生发出求学求知的理想。
⒁1952年秋,童庆炳以优异的成绩从连城中学考入龙岩师范,又于1955年从龙岩师范考入了中国师范院校的最高学府——北京师范大学,进入中文系学习。
⒂1958年,童庆炳以优异的表现提前一年毕业并留校任教。童庆炳说:“人这一辈子做⒄好一件事就很好了!我就做好老师就行。”这是他留校之后唯一的理想信念,那一年他23岁。
⒃此后的近六十年间,无论是面对事业的挫折,还是面对职务的诱惑,童庆炳始终没有放弃过讲台,始终没有“把学生给丢了”。他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如何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的好教师。
⒄后来,每逢新生入学,童庆炳都会给文学院师生讲一遍“手握青苹果”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独自到沙漠去冒险,他丢失了全部行李,迷失了道路。他一时慌了,翻遍了所有口袋,终于在一个裤子口袋里发现了一个青苹果。他闻了闻这个青苹果,觉得这是一个水库,是一个粮仓,且无比清香。他握着这青苹果,朝一个方向走去。每每精疲力竭时,他就手握青苹果看一看闻一闻,又向前走,直到第三天黄昏时分,他惊喜地看到了绿树红花,原来已经走出了沙漠。
⒅是的,每个人都应该手握这样一个青苹果,而教师手里的那个,更应该握得紧,永不离手。 (节选)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写童庆炳,但前一部分却写了黄药眠和华罗庚二人,表现了教师的“殉道”精神以及童庆炳对两位先生的崇敬,体现了童庆炳的人生追求。
B.从结构上看,本文可分为两大部分,先讲述对童庆炳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两位教师,再以时间先后为序,讲述童庆炳一生中主要经历与重要事迹。
C.童庆炳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像手握“青苹果”那样,坚定的把握人生的理想信念,但教师对学生有人生的引领作用,更应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D.文章结尾,作者借传主所讲的手握“青苹果”的故事发表议论,把这个故事的含义与教师的职业相关联,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使文章意蕴丰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从童庆炳先生的“最后一课”写起,还写了黄药眠、华罗庚两位先生的“最后一 课”,据此将标题拟为“最后一课”应该更能体现文章内容和主旨。
B.童庆炳先生的理想,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小时候,理想是“五斤米下锅”;读了书籍后,生发出“求学求知”的理想;留校后的理想是“做好老师就行”。
C.近六十年时间,无论面对事业的挫折,还是职务的诱惑,童庆炳始终没有放弃过讲台, 始终没有“把学生给丢了”,这体现了“有理想信念”的好教师的坚守。
D.童庆炳一直幻想着“不行的时候”能“像华罗庚一样倒在讲台旁”,他的想法没有实现,说明他在国内上课与华罗庚身在异国用英语授课的境况大不相同。
E.黄药眠先生带着药去给学生上课,这种强烈的“殉道”精神,固然值得我们仰慕,但这种身体状态下的执着坚守,也是教师的无奈和教师职业的悲哀。
9.作为教师中有理想信念的典范,童庆炳能达到这一高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孙永,字曼叔,世为赵人,徙长社。年十岁而孤,祖给事中冲,列为子行,荫将作监主簿,肄业西学,群试常第一。冲戒之曰:“洛阳英隽所萃,汝年少,不宜多上人。”自是不复试。冲卒,丧除,复列为孙,换试衔,擢进士第,调襄城尉、宜城令,至太常博士。御史中丞贾黯荐为御史,以母老不就。韩琦读其诗,叹誉之,引为诸王府侍读。
加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王韶以布衣入幕府,建取熙河策,永折之曰:“边陲方安静,无故骚动,恐变生不测。”会新筑刘家堡失利,众请戮偏裨以塞责。永曰:“居敌必争之地,军孤援绝,兵法所谓不得而守者也。尤人以自免,于我安乎?”竟用是降天章阁待制、知和州。


展开余下试题时仓法峻密,庾吏受百钱,则黥为卒,府吏亦如之。神宗问:“此法既下,吏尚为奸乎?”对曰:“强盗罪死,犯者犹众,况配隶邪?使人畏法而不革心,虽在府吏,臣亦不敢必其无犯也。”议复肉刑,事下永。永奏曰:“刻人肌肤,深害仁政,汉文帝所不忍,陛下忍之乎?”神宗曰:“事固未决,待卿始定耳。”不果行。
入判将作,进端明殿学士。病不能朝,神宗遣上医调视,六命近侍问安否,至虚枢密位以待。辞去益力,提举崇福宫。逾年,起知陈州,徙颍昌。永裕起陵,许、汝当运粟数十万斛于陵下,调民牛数万,永请而免。元祐元年,迁吏部,又属疾,改资政殿学士兼侍读,提举中太一宫,未拜而卒,年六十八。赠银青光禄大夫,赙金帛二千,谥曰康简。
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范纯仁、苏颂皆称之为国器。(节选自《宋史•孙永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B.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
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C.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
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D.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
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进士第”意为考中进士,其中的“擢”有提拔、拔选意,往往指提升官职。与“擢”
意思相同的还有“陟”“拜”“除”等词。
B.“则黥为卒”中的“黥”是古代的一种刑法,又称“墨刑”。一般是用刀刺刻犯人的
面额,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适用于较轻的罪犯。
C.“众请戮偏裨以塞责”中的“偏裨”指偏将,裨将,是将佐的通称。古代佐助大将的
将领称偏裨,亦称副将。
D.“赠银青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
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赠谥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永在小学进修学业,考试常常取得第一名,祖父告诫他要谦逊,他从此不再参加此
类考试,直到祖父去世,服丧完毕,更换了考试名衔,考中进士。
B.孙永被加任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他反对王韶提出的攻取熙河的计策,后来因为新
修的刘家堡失守被降为天章阁待制、知和州。
C.孙永不赞同黥面等肉刑,他认为刻坏人的肌肤,只会对仁政有很深的损害,汉文帝在
位时都不忍心这样做,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D.孙永对朝政大事常持论公平,颇受神宗看重。他病重不能上朝,神宗派遣最高明的医
生前去调治,又六次命身边侍从去问安,并到枢密院虚席等待。范存仁和苏颂都称赞他有治国之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
(1)居敌必争之地,军孤援绝,兵法所谓不得而守者也。尤人以自免,于我安乎?
(2)强盗罪死,犯者犹众,况配隶邪?使人畏法而不革心,虽在府吏,臣亦不敢必其无犯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浣溪沙 端午①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②。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注:①宋哲宗邵圣二年(1905年),东坡被贬惠州第二年,身边亲友纷纷离去,只有朝云(即诗文中的“佳人”)陪伴在自己身边。端午节,诗人创作本词相赠。②浴芳兰,端午节俗,沐浴兰汤,既可辟邪,又可洁净身心。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阕起句,“透”字展现出佳人朦胧之美,“碧纨”又与朝云雅静的形象相符。练字工巧,选材精当。
B.沐芳浴兰,节日气氛热烈,以至“流香涨腻满晴川”。此句化用《阿房宫赋》名句, 实写节日场景。
C.下阙词人描写缠线、挂符两项端午节俗活动,同时含祈福祝愿之意,为最后一句“佳人相见一千年”蓄势。
D.本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从中又可见朝云的个体形象。结句意蕴深厚,画龙点睛。
E.本词语浅脉深,明写之事中处处藏有暗写之旨。虽有婉约之气,但“满”和“一千年”尽显豪放风格。
15.这首宋词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写苏轼扣舷而歌,抒发其向往美好事物而不可得的怅惘失意之情的句子是“ , ”。
(2)《行路难》中,以四个连续的动作,表现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内心依旧苦闷抑郁的句子是“ , ”。
(3)《逍遥游》描写了大鹏高飞,后人从其中“ ”一句中提炼出成语“扶摇直上”。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拓展人际关系的一大法宝就是去帮助和关怀别人,因为我们的帮助,不仅能假力于人,能给对方带来力量和信心,也能使自己从中收获一份友谊。
B.叙利亚官员16日表示,如果海湾国家能说服反对派武装倒置干戈,叙政府愿意在月
底签署为期4天的停火协定。
C.美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严重破坏地区战略平衡,严重损害本地区国家的战略安全利益,与维护半岛和平稳定背道而驰。
D.如果生活丰富、知识广博,同时又有驾驭语言的能力,那么写起文章来,必然左右逢源,一挥而就。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中国空军首位歼10女飞行员余旭烈士“回家”的日子,全国各地32万群众从四面八方自发赶到余旭的家乡四川省崇州市,来送这位女飞行员最后一程。
B.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64.2%的受访者反映自己身边存在“咆哮妈妈”,妈妈们歇斯底里的批评,对孩子造成的伤害非常严重。
C.目前我国的农产品保险主要以自然灾害险为主,而蔬菜价格险有助于减少市场价格波动给蔬菜种植户造成的经济损失。
D.近来,“小猿搜题”“作业帮”“快作业”等能解题的手机软件风靡中小学校园,用手机对着题目拍张照上传,马上就能得到答案和解析,被同学们称为“解题神器”。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 ① 是硬实力的竞争, ② 软实力的较量。刻意渲染所谓“中国威胁论”已经成了日本政府对华舆论战略的主要议题! ③ 来自中国的国力军力增长, ④ 会被日本读出不一样的味道。众多的日本政要 ⑤ 出席国际会议, ⑥ 必定指责中国军事力量的快速发展,以此为日本扩充军力寻找借口。事实是,日本的军力早已突破了和平宪法的底线。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不单 反倒是 大凡 就 只要 就
B 不仅 也是 但凡 都 只要 也
C 不再 反而是 凡是 都 即或 也
D 不但 而且是 只要是 就 即使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辽宁省实验”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