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1038 2017-06-05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38]
辽宁省大连八中2017届高三考前热身考试语文试卷
大连八中2017届高三考前热身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2017.5.26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产业化步伐加快以来,中国电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中国电影的大发展相伴随的是两个始终难以化解的矛盾:一个是市场业绩的向好与舆论口碑的欠佳;另一个是在国内市场的风生水起和“走出去”的举步维艰。这两个矛盾同时指向中国电影升格为电影强国的一大掣肘——叙事水平的低下。
当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掀起武侠片的创作风潮时,他们的尝试虽提升了国产电影的制作质量,但因不适应商业大片的生产机制,他们不可避免地舍弃了构成好莱坞电影内在精髓的叙事法则,其结果是影片大多在叙事层面出现各种硬伤,观众也很容易对此产生审美疲劳。而在国产大片呈现颓势之际,以当下生活为题材的中小成本电影登上荧幕,引发追捧。但它们弱化甚至放弃了对剧情逻辑性和结构完整性的追求,在叙事上过于依赖“拼盘化叙事”而无法讲好一个完整的长故事,正如小品串演不等于一部话剧,一部由多部短片堆砌成的影片无法与一部标准规格的长片相提并论。要破解口碑与票房、本土和海外市场形成的深刻矛盾,回归行之有效的“经典叙事”成为关键。
就电影创作而言,“经典叙事”是指在电影诞生以来不断获得丰富和修正的一套被世界各国主流电影所接纳的电影叙事规范和叙事方法。它由明晰完整的情节链条、因果分明的叙事逻辑、强烈的冲突、闭合式的结局等众多相对稳定的叙事元素及其交织而成的复杂结构系统组成。时至今日,“经典叙事”已成为一种可跨文化通约的基本“语言”,我们也许会见到偏离这种“语言”的电影叙事,但几乎找不到完全可以将其取代的另一套被普遍接受的表达方式。
中国电影在叙事上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一是创作者对“经典叙事”不以为然,以为它不过是粗浅的套路或僵硬的模式。事实上,“经典叙事”并不刻板教条,也不阻碍艺术创新,相反,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一方面为艺术创新预留足够的生长空间,另一方面则理性地维持着艺术创新与观众接受之间的平衡。其二是所谓“经典叙事”就是好莱坞电影的认识误区。事实上,它最初的构建与好莱坞有密切的关系,但自形成之后便不再是好莱坞的专利品了。它一方面吸纳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养分,以修正自身的形态;另一方面也和区域文化相结合,生成具有民族多样性的主流电影。事实证明,那些可以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有效地抵御好莱坞的电影产品,几乎都是遵循“经典叙事”并对之加以精彩发挥之作。这些电影常有着虽称不上严密复杂却足够清晰流畅的叙事,观众总能品出与好莱坞电影相异趣的地方,这正是融入其民族文化特质的“经典叙事”。由此可见,我国那些真正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双赢的影片恰好可以证明回归“经典叙事”是我们向电影强国迈进的必经之路。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经典叙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种叙事规范和叙事方法,电影创作中的“经典叙事”自电影诞生以来不断获得丰富和修正,被世界各国主流电影接纳。
B.明晰完整的情节链条等众多相对稳定的叙事元素及这些元素交织成的复杂结构系统组成了电影创作的“经典叙事”。
浏览完整试题
C.因吸纳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养分,并与不同区域文化相结合,“经典叙事”成为可跨文化通约的基本“语言”。
D.“经典叙事”并非刻板教条的代言人,也不是艺术创新的敌人,它为艺术创新预留生长空间,理性维持艺术创新与观众接受之间的平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电影出现的矛盾现象反映出叙事水平低下的问题,表现为市场业绩向好而舆论口碑欠佳,国内市场风生水起却“走出去”举步维艰。
B.一些中小成本电影过于依赖“拼盘化叙事”而无法讲好一个完整的长故事,不能与标准规格的长片相提并论。
C.当下的电影叙事尽管可能会偏离“经典叙事”的“语言”,但人们几乎找不到可以完全取代并被普遍接受的其他的表达方式。
D.只要在“经典叙事”中融入民族文化特质,就能够创造出来叙事足够清晰流畅、意趣异于好莱坞电影的作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产业化步伐加快以来,中国电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其中包括“第五代”导演的武侠片和以当下生活为题材的电影。
B.很多国产大片在舍弃构成好莱坞电影内在精髓的叙事法则后,在叙事层面出现各种硬伤,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呈现颓势。
C.中国电影在叙事上出现问题是由创作者对“经典叙事”的不以为然与“经典叙事”就是好莱坞电影的认识误区导致的。
D.在分析了口碑与票房、本土市场和海外市场之间形成矛盾的原因后,我们发现回归“经典叙事”是向电影强国迈进的必经之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篱笆墙
周仁聪
三婆娘家姓刘,婆家姓王,嫁到王家后,人唤王刘氏。三公死得早,三婆守了二十多年寡,是远近皆知的最守妇道的人。对儿女要求也严,要他们规规矩矩做人,常说娃儿们要争气点儿,也不枉你娘为你们守了一辈子寡。
三婆平常就背个背篓四处拾柴禾。这天,她走得好远好远,在一片围着竹篱笆墙的桔子林外,三婆拾得了满满一篓柴。
“刘姑娘,你是刘姑娘吗?”
三婆一惊,几十年前曾听过的称呼又在耳边响起,她仿佛又回到了少女时代,那时村人和家人就这么叫她。多么亲切,她甚至怀疑是否在叫自己,但篱笆墙内那个佝偻着腰身掉了满口牙的老头确实正笑呵呵地望着自己。
“刘姑娘,不认得我了吗?我是你屋男人的大老表嘛。”
三婆突然忆起,她和三公拜堂时,还是大老表点燃的鞭炮呢,闹房时他口口声声喊刘姑娘。
三婆满是皱纹的脸忽地红了,她望着挂满枝头的桔子:“大老表,你还多康健喽。”
“哎,人老了没事做,就出来帮儿女们守守这柑桔。你那当家的也死了好些年了吧……”
“二十几年了……”
“你也过得不容易呀。”
三婆沉默不语,这么多年来,她一个妇道人家为拉扯儿女,多少辛劳奔波多少辛酸坎坷,却没有一个人说过一句同情的话。三婆心里忽地一沉,眼泪盈满了浑浊的老眼。
“进来坐会儿吧。”大老表站在篱笆墙里喊。
“呵,不啦不啦。”三婆慌忙背起一背柴禾走了。
“刘姑娘,你慢走……”大老表在身后喊。
这一夜,三婆失眠了。那一声声“刘姑娘”喊得她好欢喜。她知道自己老了,孙子都比自己高出了一头,但她好喜欢再听听那声声叫唤。
第二天,三婆又去那里拾柴,隔着竹篱笆墙,三婆对大老表说:“你的桔子开始红了。”
大老表说是开始红了,他又邀三婆进去坐,三婆慌忙背起半背篓柴禾走了。大老表又在后边喊:“刘姑娘你慢走哇!”
第三天三婆又去了,依然隔了竹篱笆墙对大老表说:“你的桔子该卖好多钱哦。”
大老表就咧开一望无牙的嘴笑,然后再请三婆里面坐,三婆又慌里慌张起来,背着还是空的背篓走了。
“刘姑娘你慢走哦。”三婆知道大老表依然要喊。
以后的日子里,三婆天天去拾柴禾,几乎天天都愿意走得那么远,天天站在竹篱笆墙外和大老表说上几句话。
“你的桔子红了。”三婆说。
“红了,下完枝就不再守了。”大老表说。
三婆有几分惘然,但却不知为哪般。
“吃几个桔子吧。”大老表伸手去摘,三婆从怅惘中回过神,慌忙背起空背篓走了,这次大老表却没有喊她慢走。
三婆整整一夜没睡好觉,第二天她没有再去拾柴。
她已好多天没有去那片柑桔林了。这天她终于忍不住,又背了背篓去那片桔林,林子里空空的,桔子已摘完。
风飒飒地吹,三婆想哭。
三婆望着那堵整齐严实的篱笆墙,心里蓦地升起一阵怒火,她发疯似的将那一根根竹片拔起背回家,放在灶内,望着那燃旺的火渐渐变成瓦色的灰团。
4.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婆婚后就被人唤作王刘氏,这个称呼带有夫权意味;而大老表叫她刘姑娘,唤醒了蛰伏于她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
B.大老表对三婆是有好感的,但因为三婆毫无反应,便逐渐放弃了,这可以从他是否喊她慢走中看出。
C.大老表的桔子从开始变红,到红,写出了时间的演进;“下完枝就不再守了”的话语,隐含了大老表的态度。
D.小说语言含蓄内敛,人物描写生动细腻,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细节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5.小说中三婆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以“篱笆墙”为题,独具匠心,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潘建伟: 对科学葆有原始的好奇
2016年8月1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这是我国量子通信技术引领世界的一个标志。该项目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但是,我第一次真正记住潘建伟却是缘于他在一次演讲中讲的一个故事,“我曾到阿尔卑斯山大峡谷去游历,一个80多岁、满头白发的老太太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是我做量子物理的。老太太问,你做量子物理的哪一方面?我说是量子信息、量子态隐形传输。万万没想到,老太太说:‘我读过你在《自然》杂志发表的那篇文章。’”他感慨,这位80多岁的老太太,仍然处于兴趣驱动自己研读艰涩难懂的科学期刊的阶段,这是一种天生的好奇心驱使。
1970年3月,潘建伟出生在浙江东阳。小时候父母重视对他兴趣的培养,从不限制他做什么,他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高考时,潘建伟本有机会被保送到浙江大学读当时的热门专业。“如果接受保送,可能就无法继续我的物理梦了。”1987年,潘建伟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在大学里,他不太起眼:“当时班上高考状元就有7个,同学们的素质都很高,我从同学们那里学到了很多。”不过,潘建伟仍然和儿时一样钻研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潘建伟是爱因斯坦的崇拜者,“爱因斯坦的散文是最深刻、最美的,让我坚定了研究物理的决心。让我感觉从简单的事实后面可以找到一个规律,现在、将来不会变。”
展开余下试题
当时,他就对量子叠加态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搞明白量子叠加态的问题,潘建伟开始学习量子力学。他曾经对中科大的老校长朱清时说:只要是什么时候能把为什么会有量子纠缠搞明白的话,我马上就可以死,没有问题的。1996年,潘建伟决定出国继续攻读博士,一开始,潘建伟选的导师是一位诺奖得主,年纪比较大了,跟着他读博士,肯定对未来的就业有帮助。可经过一番比较,潘建伟最终选择的却是这位诺奖得主的弟子塞林格教授。当时,塞林格教授还只是普通教授,但潘建伟认为他学识渊博,在新兴学科量子力学方面潜力更大。“不能为了出国而出国,而是要把最先进的技术学回来。”如今,塞林格教授已成为奥地利科学院的院长。
他第一次见到导师塞林格教授时,这位导师问道:“你的梦想是什么?”潘建伟脱口而出:“我要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在导师的引领下,潘建伟开始在量子通讯领域领跑。2001年,潘建伟在中科大负责组建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实验室,他看到来之不易的实验室,心想:“过去,我们在科研领域常常扮演追随者和模仿者的角色,研究方向的选定、科研项目的设立都先要看看国际上有没有人做过。量子信息是一个全新的学科,我们必须学会和习惯做领跑者和引领者。” 从2003年开始,潘建伟及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惊艳的研究成果,多次创造世界首次。在国外媒体眼里,这个中国学者,简直创造了奇迹。
谈到获得的众多奖项时潘建伟却说:科学的成就不需要奖来肯定。对潘建伟自己来说他对物理学的钻研跟这些奖没有任何关系,只是来自于最初的好奇。他最喜欢的生活状态是思考问题,在思考到最苦难的时候去林间散步。他有一个怪癖,就是喜欢捡掉落在地上的树枝来闻,在这种和自然近距离接触的状态下,他仿佛感觉这是人类最初的状态,和自然没有隔阂,融为一体,这也是物理学的追求。
在德国留学的时候,他还喜欢在田野里挖野菜,回家做给妻子和女儿吃。这个中科院院士在家人眼里是一个野菜大厨,也许,正是保持着这样的初心和对自然的最初的好奇,潘建伟才得以成为中国最好的量子物理学家。而对你我这样平凡的中国人来说,我们所缺的不是少学了多少个物理学定理,我们所缺的是在日复一日的应试教育的课堂上被磨灭掉的对世界最初的好奇。 (摘编自《中国财经报》《中国科技网》)
相关链接
①“感动中国”对潘建伟的颁奖词:“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与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②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潘和他的同事使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因而也使整个中国——牢牢地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地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潘建伟小时候父母重视对他兴趣的培养,从不限制他做什么,这使他在人生的重要节点常能以兴趣为出发点做出选择。
B.潘建伟非常崇拜爱因斯坦,因为爱因斯坦坚定了他研究物理的决心,而且爱因斯坦的散文优美深刻,在简单的事实后面可以找到一个规律。
C.潘建伟认为科研不能一味地追随和模仿,面对一个全新的学科时,必须学会和习惯做领跑者和引路人。
D.经过不懈努力和刻苦钻研,潘建伟及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惊艳的研究成果,多次创造世界首次,使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墨子号”升空是我国量子通信技术引领世界的一个标志,也是潘建伟领跑量子通讯领域的表现,外国媒体认为这是一个奇迹。
B.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仍然处于兴趣驱动自己研读艰涩难懂的科学期刊的阶段,对此潘建伟心生感慨,认为这是一种天生的好奇心驱使。
C.潘建伟为了搞明白量子叠加态的问题开始学习量子力学,因为他一直就对量子叠加态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为此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D.潘建伟选当时只是普通教授的塞林格做导师,是因为塞林格在量子力学方面潜力更大,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E.潘建伟不忘初心,淡泊名利,敢为人先,做前无古人的事业,用他的人生提醒我们这样的平凡人在现世要始终葆有对世界最初的好奇。
9.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潘建伟在他的生命中一直葆有“原始的好奇”,这种“原始的好奇”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请结合材料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䜣,字元盛。父崇,冯跋吏部尚书。崇曰:“此子之生,相者言贵,吾每观,或未可知。”遂使入都为中书学生。太武幸中书学,见而异之,指谓从者曰:“此小子终效用于朕之子孙。”因识眄之。帝舅阳平王杜超有女,将许贵戚,帝曰:“李䜣后必官达,益人门户,可以妻之,勿许他贵也!”遂劝成婚。文成即位,䜣以旧恩亲宠,迁仪曹尚书。出为相州刺史。为政清简,百姓称之。䜣上疏求于州郡各立学官,使士望之流,衣冠之胄,就而受业。书奏,献文从之。以䜣政为诸州之最,加赐衣服。自是遂有骄矜自得之志,受纳人财物,商胡珍宝。兵人告言。 尚书李敷与䜣少长相好,每左右之。或有劝以奏闻,敷不许。献文闻䜣罪状,槛车征䜣,拷劾抵罪。敷兄弟将见疏斥,有司讽以中旨嫌敷兄弟之意,令䜣告列敷等隐罪,可得自全。䜣深所不欲,且弗之知也,乃谓其女婿裴攸曰:“吾与李敷,族世虽远,情如一家。在事既有此劝,昨来引簪自刺,以带自绞,而不能致绝。且亦不知其事。”攸曰:“何为为他死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阑者先为敷杀其家切恨之但呼阑弟问之足可知委”䜣从其言。又赵郡范檦具列敷兄弟事状,有司以闻,敷坐得罪。诏列䜣贪冒应死,以纠李敷兄弟,故免。百鞭髡刑,配为厮役。未几而复为太仓尚书,摄南部事。用范檦陈策计,令千里之外,户别转运,诣仓输之。使所在委滞,停延岁月。百姓竞以货赂,各求在前,于是远近大为困弊。道路群议曰:“畜聚敛之人,未若盗臣。” 䜣弟左军将军璞谓䜣曰:“范檦善能降人以色,假人以辞,未闻德义之言,不早绝之,后悔无及。” 䜣不从,弥信之,腹心事皆以告檦。献文崩,䜣迁司空,范檦知文明太后之忿䜣,又知内外疾之,太和元年,希旨告䜣外叛。文明太后征䜣至京师,言其叛状。䜣曰:“无之。”引檦证䜣。䜣慨然曰:“吾不用璞言,自贻伊戚,万悔于心,何嗟及矣!”遂见诛。
(选自《北史•李䜣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为/为他死/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阑者/先为敷杀其家/切恨之/但呼阑弟问之/足可知委/
B.何为为他死/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阑者先/为敷杀其家/切恨之/但呼阑弟问之/足可知委/
C.何为为他死/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阑者/先为敷杀/其家切恨之/但呼阑弟问之/足可知委/
展开余下试题
D.何为/为他死/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阑者先/为敷杀/其家切恨之/但呼阑弟问之/足可知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奏是指臣子向帝王进言的文书,在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帝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如“表”、“疏”等。
B.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或西域各民族的泛称,一般称呼与胡人相关的物品常冠以“胡”字,如胡床、胡服。
C.髡是我国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对犯人施加的惩罚。
D.摄在文中是“统管”之意,它还有代理官职的意思,在我国古代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语还有 “假”、“转”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䜣生有贵相,与众不同。太武帝亲临中书学时,见到李䜣,认为他不同寻常,将来能为自己的子孙效劳。
B.李䜣善于理政,重视教育。他在相州任刺史时,因为政清廉,深得百姓称颂;曾上书请求在各州郡设立学校,被献文帝采纳。
C.李䜣为保自全,出卖朋友。他在囚禁期间,听从女婿劝告,捏造李敷犯罪事实,揭发检举,因此得以免去死刑。
D.李䜣一意孤行,终遭陷害。他没有听从弟弟李璞的劝诫,依然信任范檦,最终因范檦告发而被诛杀。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李䜣后必官达,益人门户,可以妻之,勿许他贵也!(5分)
(2)百姓竞以货赂,各求在前,于是远近大为困弊。(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新唐书•王维传》中记载“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与裴迪游其中”。五柳:陶渊明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文中有“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此诗中王维自称五柳。
14.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中“转”和“日”用得巧妙,山本是静止的,着一“转”字,借颜色渐变而写出它的变化;水本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B.颔联写诗人在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日暮蝉鸣。柴门,指的是田园隐居的生活;倚杖临风,则表现了诗人安闲潇洒的意态。
C.颈联运用渲染的手法表现夕阳欲落,炊烟初升的情景,渡头临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颇有匠心。
D.尾联用典,王维自称五柳,以陶潜自况,又把裴迪与春秋时的楚国狂士接舆相比,王、裴二人一起痛饮狂歌,相酬为乐的情景。
E.首联、颈联侧重写景,描绘辋川附近的深秋暮色;颔联、尾联侧重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
15.有人认为此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具体诗句说明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5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表现扁舟如苇叶般自由飘荡在无边江面上的惬意。
(2)韩愈《师说》中“ , ”与《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的观点相类似。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先用“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来形容夜空的纯净,月色皎洁;又用“浮光跃金”形容月光照耀下的水波;再用“ ”来描摹无风时水中的月影。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秦兵马俑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是秦始皇为来生准备的军队,号称百世之师。
B.梁思成先生殚见洽闻,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预言到今日北京的“大城市病”,这充分表现出他在城市规划方面的远见卓识。
C.北京国家大剧院的各种演出票价不菲,让很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年轻人望尘莫及,无法亲临现场感受艺术的魅力。
D.为化解部分病患就诊过程中的不满情绪,医院特别设立了“投诉中心”,此举表明了院方闻过则喜的态度。
E.龙应台的散文《目送》叙事不加雕琢,不事铺陈;语言文字如行云流水,山高水长,没有一点虚情假意,毫不矫揉造作。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为进一步控制飙涨的房价,上海市政府公布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因实施更为严格的限购令而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楼市新政。
B.“一带一路”方案蕴含着包容互鉴的东方智慧,沿线多个国家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这一方案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称赞。
C.目前保健品市场乱象丛生,销售对象大多以老年人为主,不法商家利用老年人强身健体的愿望,打着“健康讲座”的旗号,对其进行精准“忽悠”。
D.随着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热播,再加上网络群众的热评,使整个社会掀起了关于反腐剧的舆论高潮,这反映了人民对风清气正的官场的期盼。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孔子更是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就说是“礼仪文化”。
①“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冠义》)
②礼同时又是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
③“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五年》)
④中国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⑤《诗经》言:“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⑥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A.②⑤④③⑥① B.②①⑥③④⑤
C.④①⑥③②⑤ D.④⑤⑥③②①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5分)
一个从事创作的艺术家,除了要知道吸收许多知识之外,① ,因为创作本身具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排他性。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就是在某一方面的表现能够达到极致的人,② ,就不可能完全跟着别人的脚步走。明白了这些,如果你想要涉足艺术领域,达到自己的极致,③ ,然后在这不尽相同的一点上着力,这样才能让你的作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
21.下面是我国的“有机食品标志”,图案为绿色,请写出该标志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认为,历时四十余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她成功的重要因素。
中国女排夺得里约奥运会女排冠军,主教练郎平说:“在我看来,女排精神就是遇到困难,永不放弃的团队精神。”
天宫二号与神舟十
上一篇:
内蒙古阿拉善盟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江苏省靖江市刘国钧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押题卷(三)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辽宁省大连”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3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