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45  2017-06-10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5]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5月月考试题 语文
2017年上学期高一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Ⅱ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汉文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民间歌谣受到相当的重视,并且有不少优秀作品被保留下来。严格地说,此事与秦代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这里指的主要是汉乐府歌辞。其实民间文学(尤其是歌谣),历代都很丰富,但是由于它的“草根”性质,一般不受重视,很少被记录,所以自生自灭,难以流传。因此历史上民间文学的长久流传,往往要借助于官方渠道。上古、殷周时期,统治者为实施宗庙祭祀及朝廷礼仪,同时也兼以自身娱乐,都设有不同规模的乐队,后世出土的不少殷周时期的乐器,皆可证明其事。传说周公“摄政七年,制礼作乐”,为扩充“乐”的功能,当时他采取了“采诗”以“配乐”的做法,“周公制礼作乐,采时世之诗以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什么是“通情相风切”?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是说周王朝颇为重视通过乐来了解政情民风,此之谓“观乐”。《左传》记载的“季札观乐”,就是著名的事例。总之,从周朝开始,就形成了采集民间歌谣纳入官方之乐的做法,成为礼乐制度的一部分。
这一古老的“采诗”传统,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和秦代的焚书坑儒打击,至汉初早已废弃,只存在于一些儒生的记忆里。直到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才着手建立完善的礼乐制度体系,包括乐的内容和程序建设。随着朝廷乐府机构的设立和活动正规化,乐府文学(歌辞)的建设也渐见起色,具体措施是发动文士写作歌辞,还有就是从全国各地收集民间歌辞,双管齐下,大规模进行。参与创作的有当时最负盛名的文士司马相如等人,他们所制作的歌辞,是《郊庙歌辞》中的“郊祀歌”之类。民间歌辞是通过收集而来的,收集工作由乐府机关承担。
乐府机构的任务有两大项:除在各种礼仪场合奏乐之外,还有采歌谣。这是古老的采诗传统在新朝代的再起。如何“采”法?颜师古注曰:“采诗,依古遒人,徇路采取百姓讴谣,以知政教得失也。夜诵者,其言辞或秘不可宣露,故于夜中歌诵也。”所谓“遒人”,语出古文《尚书》之《夏书•甘誓》:“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看来早有夏代“遒人”之官振木铎徇于路,采取百姓讴谣的故事,这在汉代儒者说法中是被确认的,所以他们也仿效实行起来,以为礼乐制度之一环节。采讴谣的目的当然是“观风俗”,“知政教得失”,符合礼乐精神的要求。
  通过文士撰作和采集民间歌谣这两种办法,汉代的乐府文学很快丰富起来,汉乐府歌辞成为文学史上一大新景观。尤其是民间歌谣,虽然当初它们并未进入“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等乐府歌曲的核心部分,只是存在于“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歌谣辞”等非核心部分,但是由于它们的存在,乐府歌辞的总体文学史价值却明显提升了一个档次。
1、 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周朝统治者非常重视通过乐来了解政情民风,他们认为乐声的安乐和怨怒能够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得失,这就是所谓的“观乐”。
B 在周朝礼崩乐坏和秦朝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下,“采诗”的传统到汉初已不复存在,只有一些儒生还回忆起当时“采诗”的情形。


浏览完整试题C 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开始着手建立完善的礼乐制度体系,乐府文学的建设随着朝廷乐府机构的设立和活动正规化,逐渐有了起色。
D 所谓振兴汉乐府文学的双管齐下的措施,一是指动员当时的文人(如司马相如)写作歌辞,二是由乐府从全国各地收集民间歌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历史上的民间文学之所以自生自灭,是因为它属于“草根”,得不到官方的重视;没有官方渠道,民间文学就不可能永久流传。
B 后世出土的一些商周时期的乐器,可以证明商周时期的统治者设有乐队,以进行宗庙祭祀和朝廷礼仪,同时还可以供自身娱乐。
C 既然是民间歌辞,当然不是文士所创作;而汉代文士所创作的歌辞,是《郊庙歌辞》中的“郊祀歌”之类,两者都是乐府文学。
D 汉代乐府的职能之一就是采集歌谣,采集歌谣的目的和以往朝代一样,即“观风俗”“知政教得失”,这是符合礼乐精神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
A 根据古代学者的解释,上古时的采诗官叫“遒人”,他们在每年春季于乡间的路上敲着木铎,向老百姓采集民间歌谣和民间故事。
B 汉朝的采诗制度和夏商周的采诗制度一脉相承,它是古代礼乐制度的一个环节,采集民间歌谣纳入官方之乐的做法则始自周朝。
C民间文学很丰富,歌谣只是其中一部分;汉乐府歌辞包括“郊庙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歌谣辞”等。
D 在汉代,民间歌谣得到官方的重视,虽然它处于非主流的层次,但它的存在,使得汉乐府歌辞的总体文学史价值提升了一个档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提到冯其庸,人们就会想到《红楼梦》和红学。的确,冯其庸先生是以红学名世的。是当代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红学大家。
  冯其庸先生从一开始就十分注意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尤其是在《红楼梦》早期抄本的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十分引人注目。早在1975年3月,他与著名红学家吴恩裕先生合作研究新发现的三回又两个半回的《红楼梦》抄本,发现这就是己卯本的散佚部分,并从此抄本中避“祥”字、“晓”字的讳,因而考证出此抄本原是清怡亲王允祥、弘晓家的原抄本,而怡亲王又与曹雪芹家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它的底本有可能直接来自曹家,这一惊人的发现对《红楼梦》早期抄本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77年7月,冯其庸先生完成了《论庚辰本》一书,这是最早的一本系统研究已卯本与庚辰本关系的学术专著。在书中他论证了现存庚辰本不是由四个本子拼凑而成的,而是据己卯本过录的,是仅次于作者手稿的一个抄本,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从而确立了庚辰本特殊珍贵的地位。
冯其庸先生更是一位知识渊博、兴趣广泛的学者,是一位才思敏捷的诗人,是一位堪称一流的书画家。他除多部红学著作外,还出版有戏曲论文集《春草集》、古典文学论文集《逝川集》、散文序跋集《秋风集》,以及《蒋鹿谭年谱、水云楼诗词辑校》《吴梅村年谱》《朱屺瞻年谱》,大型摄影集《瀚海劫尘》等等。今天像冯老这样知识渊博、虚怀若谷、视野远大、多才多艺的学者真是太少了。国学大师钱仲联先生在《题冯其庸教授书画摄影展》一诗云:“红学专门众所宗,画书摄影更能工。何人一手超三绝,四海堂堂独此公。”
冯其庸先生是一位真正的诗人,读他的诗会使人深深感受到他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和非凡的才华。他写过许多旧体诗,尤其是纪行诗,写得气势磅礡。例如1990年11月到武威北面的腾格里大沙漠中调查新发现的汉代古城时,他赋诗云:“大漠孤城雁字横,红河东去杳无声。汉家烽火两千载。我到沙场有余温。”
冯其庸先生不仅诗写得好,而且能书善画。他的草书行云流水,飞逸倜傥。有人说他的草书深受王羲之、王献之的影响,但又不受拘束,别具一格。而他的青藤、泼墨花卉,更是兼有吴昌硕齐白石的风格。而他更爱画葫芦、葡萄,那真是一绝。刘海粟老人就曾称赞冯其庸先生的画“全是青藤笔意,此诗人之画,学问人之画,气质不同,出手就不凡,故不与人同也。”冯其庸先生的书法、绘画被称为文人书画的代表,尤其他的画运古入新,自出新意,而且往往是诗、书、画融汇一体,堪称文人画的上品。
  冯其庸先生治学的最大特点是刻苦和严谨。他强调做学问要肯下苦功夫,肯吃苦,要实事求是,他十分强调多读书,同时又十分重视实际考察。他常常说中国的学问是无穷无尽的,有如大海,有如高山,个人的学识再渊博,也是沧海一粟,因此任何时候都没有理由自满。他是这样的告诫年轻人,也是这样地要求自己,他八十多岁的时候还是晚睡早起,常常是凌晨三四点钟起床作文读书。说到冯老的严谨和刻苦,人们自然想到他对玄奘取经回归古道的确认,这无疑是对我国古代文化史研究的重大贡献。而说到玄奘,人们就会想到一个词——百折不挠,玄奘百折不挠的取经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标志性的符号。冯老正是以玄奘百折不挠的精神,十次去新疆考察,八十三岁高龄时还穿越罗布泊,深入楼兰遗址。冯老不懈的追求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虚怀若谷的大师风范,同他的著述一样,是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少时家境贫寒,读到小学五年级时还曾回乡务农。抗战爆发后,家中经济更是窘迫到了极点,经常靠好心邻居送南瓜维持生计。后来,冯其庸成为著名红学家,还屡屡提及友邻的善举,并将书斋命名为“瓜饭楼”。
②我做学问的原则就是,能够调查的,必须亲自去调查。(冯其庸)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冯其庸少时家贫,抗战爆发后家境更加窘迫,靠好心邻居接济维持生计,成为著名学者后,将书斋命名为“瓜饭楼”,意在不忘乡邻善举。
B 冯其庸非常注意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他由避讳考证出己卯本为怡亲王府原抄本,而怡亲王府与曹雪芹关系特殊,所以底本来自曹家。
C 钱仲联在《题冯其庸教授书画摄影展》一诗中盛赞冯其庸的博学多才,既肯定了他红学“盟主”的地位,也强调了他的书画摄影成就。
D 冯其庸的诗源于他深厚的国学功底和非凡的才华,“大漠孤城雁字横”是冯其庸创作的一首纪行旧体诗,写出了气势磅礴的塞外景象。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展开余下试题 A 冯其庸在《红楼梦》版本研究方面成绩显著,他完成的《论庚辰本》一书论证了现存庚辰本是仅次于曹雪芹手稿的一个抄本的结论。
B 冯其庸能书善画,他的草书深受二王影响,气韵飞动;他的画兼有吴昌硕与齐白石的风格,又能推陈出新。他的画更具有文人气质。
C 冯其庸做学问注重调查,他曾十次去新疆考察玄奘取经回归的路线,最终确认了取经古道,这是对我国古代文化史研究的一大贡献。
D 冯其庸在许多领域均有建树,红学研究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大家,书画别具一格,诗歌具有盛唐气象,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也有所作为。
E 所谓“红楼内外”是指冯其庸在红学研究领域以及在红学研究之外的诸多范畴,涵盖了他在红学、文学、书画、摄影、考察古迹等方面。
6、文章说,“冯其庸先生治学的最大特点是刻苦和严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冯其庸任何一个治学特点的理解。(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江南,已在桥的那边
沈潇潇
不知从何时起,此岸江南已在彼岸,遥在桥的那边了。看完国内实力派水彩画家林绍灵的“桥那边”画展,我的思绪一连好几天都在“桥那边”打转转,一阵阵杨柳风、杏花雨从“桥那边”吹过来飘过去,搅动着我心底里的什么,似有“三月不知肉味”之况。我总觉得,在那些画里有一个精灵在舞蹈。这个精灵,我看不见,又隐约可辨;我说不出,却又在嘴边。它依稀是画里的一座桥、一湾水。它又不是那桥那水。它仿佛是与“桥那边”、“水那边”同在的一缕风、一抹色彩。它又不是那缕风,那抹色彩。它好像是来自“桥那边”的一声呼唤,让闻听者心头微微一悸……哦,乡愁,这就是“乡愁”!
江南,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种文化意象、文化精神。江南文化得益于相对丰饶的物质基础和历史上长期偏离政治中心,使得审美精神本身较少受到物质和伦理道德及政治的异化,得到了相对较为纯粹的发育。历代有多少文人墨客醉在江南,又为江南留下了多少诗性的写照!而在画家林绍灵的笔下,对这种江南文化的表现则是侧重于诗性细节的自在触摸:那河湖密布,舟桥相通,桑麻遍野,饭稻羹鱼,桃红柳绿,粉墙黛瓦,无不显示着“水做的江南”湿润、灵秀、诗性的一面。当我驻足在这一组“桥那边”的画前,心会变得像画里的风景一样湿润、灵秀和诗性,不经意间有一种庄子梦蝶的恍惚感,分不清此时此刻的我是在画里还是在画外,分不清此刻的自己是“桥那边”的一个温柔元素,还是桥这边在水泥钢筋丛林、滚滚红尘里劳形劳心的那个枯槁形象。江南水会软化、还原(至少是暂时)一颗被物质时代异化的心。这是乡愁——林绍灵安放在“桥那边”的那个翩跹起舞的精灵所施展的魔法。
但不知我们有否还记得,现在的“桥那边”曾经是我们曾经身处的此岸,是桥的这边,是我们所来自的地方。那里有我们年迈的外婆和童年的阿娇,那里的土地里还渗透着我们的脐血。然而有一天,向往远方的我们终于走过桥去,曾经的此岸在我们的身后日渐日远,桥这边成了“桥那边”。再以后,“桥那边”慢慢地变老,犹如佳丽迟暮,又如树之落叶、花之凋零……那些曾经活色生香的事物,还有那些栽桑织布、采莲唱歌、临窗刺绣、晴耕雨读的人儿,也已杳然。在这个物质欲望膨胀的时代里,江南特有的超脱于实用理性的内在审美自由精神和优美诗性形象正在消亡之中。
此岸正变得越来粗粝、混浊,曾经的诗性江南已在彼岸,成为桥那边的远景。更令人伤感的,是通向彼岸的桥正在我们面前迅速地垮塌,甚至已不复存在,我们已经无法抵达“桥那边”的江南。我们也越来越看不清楚“桥那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是奄奄一息的日暮乡关?是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是遥想或回望?是忘却或祭奠?
难道一定要到了失去了它的时候,才能感觉到它的美丽?“桥那边”之所以让人魂牵梦绕,就是因为它已与我们渐行渐远,就是因为它正在消失,就是因为它的存在已经越来越不依靠实际时空,而越来越依靠人们心灵的记忆,依靠画家、作家、音乐家等各类艺术家们的艺术表现和学术专家的研究、阐述而呈现折射的存在,“桥那边”的江南风景和人文越来越成为一种符号性的构筑。画家林绍灵的“桥那边”,正是用他自己特殊的符号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再造了江南,也是我曾经的江南,在他营造的“桥那边”的精神文化镜像里,江南人文得以超越时空而存在,使我辈之人稍稍得到些许慰藉。然而,它毕竟已是“桥那边”的江南,是离我们渐行渐远的江南,成了我们再也回去不了的地方。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古人在“白发三千丈”时犹有烟波江相伴,我们呢?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桥那边”并不是真有一座江南的构筑,而是指一个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我们再也回去不了的地方。
B.文中写作者感觉画家林绍灵的“桥那边”的画中有一个精灵在那翩跹起舞,这是运用了联想的手法。
C.文中除了写彼岸,也多次写到此岸,文中的“此岸”都是指水泥钢筋遍布,越来越粗粝、混浊的现实。
D.文中大量引用古人诗句增添了文化底蕴和趣味性,使文章散发出书卷气和文化气,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8.请结合文章第二面分析“遥在桥的那边”的江南具有什么特点。(5分)
9.画家林绍灵的“桥那边”为什么让“我”魂牵梦萦?(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梁周翰,字元褒,郑州管城人。乾德中,献《拟制》二十编,擢为右拾遗。会修大内,上《五凤楼赋》,人多传诵之。五代以来,文体卑弱,周翰与高锡、柳开、范杲习尚淳古,齐名友善,当时有高、梁、柳、范之称。初,太祖尝识彦温于军中,石守信亦与彦温旧故。一日,太祖语守信,将用周翰掌诰,守信微露其言,周翰遽上表谢。太祖怒,遂寝其命。开宝三年,坐杖锦工过差,为其所诉。太祖甚怒,责之曰:尔岂不知人之肤血与己无异,何乃遽为酷罚!将杖之,周翰自言:臣负天下才名,不当如是。太祖乃解。太平兴国中,知苏州。周翰善音律,喜蒱博,惟以饮戏为务。州有伶官钱氏,家数百人,日令百人供妓,每出,必以殽具自随。郡务不治,以本官分司西京。逾月,授左赞善大夫,仍分司。俄除楚州团练副使。雍熙中,宰相李昉以其名闻,召为右补阙,赐绯鱼,使江、淮提点茶盐。周翰以辞学为流辈所许,频历外任,不乐吏事。会翰林学士宋白等列奏其有史才,邅回下位,遂命兼史馆修撰。会太宗亲试贡士,周翰为考官,面赐金紫,因语宰相,称其有文,寻迁起居舍人。淳化五年,张佖建议复置左右史之职,乃命周翰与李宗谔分领之。周翰兼起居郎。先是,赵安易建议于西川铸大铁钱,以一当十,周翰上言:古者货、币、钱三者兼用,若钱少于货币即铸大钱或当百或当五十盖欲广其钱而足用尔今不若使蜀民贸易者凡铁钱一止作一钱用,官中市物即以两钱当一。又西川患在少盐,请于益州置榷院,入物交易,则公私通济矣。至道中,迁工部郎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钱少于货币/即铸/大钱或当百/或当五十/盖欲广其钱而足用尔/今不若使蜀民贸易者/凡铁钱一止作一钱用/
B 若钱少于货/币/即铸大钱/或当百/或当五十/盖欲广其钱而足用尔/今不若使蜀民贸易者/凡铁钱一止作一钱用/
C若钱少于货币/即铸/大钱或当百/或当五十/盖欲广其钱而足用/尔今不若使蜀民贸易者/凡铁钱一止/作一钱用


展开余下试题 D若钱少于货/币/即铸大钱/或当百/或当五十/盖欲广其钱而足用/尔今不若使蜀民贸易者/凡铁钱一止/作一钱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内,封建时代指皇帝宫殿,是皇帝和妃嫔生活之所,汉代也指京城内的仓库。
B 掌诰,掌是主管的意思; 诰,是指诰敕、诰劵、诰策、诰章等皇帝颁发的文书。
C 蒱博,是古代玩类似掷色子之类的游戏,文言文中泛指赌博。
D 团练副使,在宋代是地方文职,主管文化团体活动,苏轼被贬黄州时曾担任此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周翰富有才华,善属文章。他写的《五凤楼赋》广为传诵,与高锡、柳开、范杲崇尚淳朴古雅的文风,彼此又是好友,故并称高、梁、柳、范。
B 梁周翰率真有余,沉稳不够。太祖因认识他的父亲而想让他任掌诰,石守信嘴快告诉了他,而梁周翰得知后急于上表谢恩,结果却触怒了太祖。
C 梁周翰处罚过度,招致斥责。他曾对锦工过度施用杖刑而遭遇投诉,太祖知道后非常生气,对他进行痛斥,并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D 梁周翰喜饮爱玩,疏于政事。他在苏州知州任上,每天让姓钱的一个伶官出动百人表演歌舞,自己还带上美酒佳肴,州里的事务不放在心上。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尔岂不知人之肤血与己无异,何乃遽为酷罚!
(2)又西川患在少盐,请于益州置榷院,入物交易,则公私通济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前年脍鲸东海上, 白浪如山寄豪壮 。
去年射虎南山秋, 夜归急雪满貂裘 。
今年摧颓最堪笑③,华发苍颜羞自照 。
谁知得酒尚能狂, 脱帽向人时大叫 。
逆胡未灭心未平, 孤剑床头铿有声 。
破驿梦回灯欲死, 打窗风雨正三更。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诗歌的五六句中“最堪笑”“羞自照”的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无限的不平与感伤,是对颓唐失意,容颜苍老的自我解嘲,
B、“谁知得酒尚能狂” 一句,作者表面上惊诧自己居然酒后失态,实际上透视内心,这是借酒后狂态来宣泄难以抑制的愤慨。
C、“逆胡未灭”是作者“心未平”的根源,也是其醉思的核心,由此产生的抑郁悲凉之感贯穿全诗。
D、“孤剑床头铿有声”移情于物,通过床头孤剑发出铿然响声把作者的内心情感形象地表现出来。“打窗风雨正三晚”以景做结,景中含情,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又含蓄抒发了内心的悲痛之情。
E、陆游的这首七言律诗充分反映了诗人胸中所存的一段不可磨灭的杀敌锐气,以及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的伤悲,写得跌宕奇崛,似狂似悲。
15、诗歌鉴赏通常要求我们置身诗境,体悟其中的精妙和意蕴,得到审美享受。请置身诗境,结合全诗,对此诗的前四句进行赏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醉花阴》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相思之苦,并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义蕴含其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就在两年前,韩国总统朴槿惠还在说有关自己的前助手“幕后干政”的报道是无中生有,纯属谣言,但如今“闺蜜干政”事件却被坐实。
②与大多数因惨淡经营而倒闭的民营书店不同,这家书店较早引入了资本运作,为其在全国扩张市场助力,但此举也让它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③美国总统竞选终于落幕,地产大亨特朗普让全世界大跌眼镜,他以美国新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理念成功击败了原有体制和精英主义的代表希拉里。
④俄罗斯总统专机在途经瑞士领空时,曾遭到该国三架战机的包围拦截,并在几分钟内被抵近跟踪,场面波诡云谲,险象环生。
⑤有媒体称,印度对中国阻止其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的指责显得目光如炬,这只会给世界留下情绪化且缺乏战略眼光的负面印象。
⑥关闭核电站必然要遗留大量核废料,既要关闭核电站,又不愿把核废料存放在自己的家园,这个死结使得德国反核能运动进退维谷。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取决于要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
B.通过完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检测,以及提高监测信息的透明度,既可以提高全社会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也可以尽可能避免或降低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公共风险。
C.农民工参加医保的方式有“在城镇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两种参保途径。
D.我国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以人为本、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目标。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前后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如果说民族振兴的壮丽景观, ① 我们在国际竞争的长跑队伍中逐渐追赶上第一方阵,给了我们文化自信以充足的现实理由, ②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③ 以悠久厚重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赋予我们的文化以深厚底蕴和坚忍定力。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在不懈奋斗的漫漫旅程中,积累了丰富智慧和坚毅精神。这 ④ 为我们今天理解、接受和消化世界各民族文化,练就了博采众长的胸襟和才干, ⑤ 赋予我们深广视野和过人睿识, ⑥ 以纵横捭阖的手段和沉着从容的心态应对各种危机与挑战。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标志着 那么 却 / 并 更
B 如果说 而且 就 不但 也 还
C 意味着 那么 则 不仅 更 /
D 就是说 / 也 如果 那么 则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环境中的铅污染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自然,指火山爆发烟尘、飞扬的地面尘粒等自然现象释放出来的铅,但 ① ,包括铅及其他重金属矿的开采、冶炼,蓄电池工业等。 ② ,锌肥含铅量高达50~52000mg/kg,磷肥品种过磷酸钙中含铅32.5mg/kg。空气中的含铅颗粒,经由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后,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甚至影响心脏搏动,诱发心肌梗塞,从而 ③ 。
21.2016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中国邮政在国家图书馆发行了《全民阅读》特种邮票,请仔细观察下面的邮票,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1)请简要描述邮票的主体图案(邮票文字信息除外,80字左右)。(4分)
(2)请拟一则广告语配合宣传“全民阅读”,以体现世界读书日的精神和理念。不超过15字)(2分)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益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