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56  2017-06-10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6]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双周考语文试题
2016—2017学年下学期2015级
第五次双周练语文试卷
命题人:陈亮 审题人:高伦强
考试时间:2017年5月19日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保护文化遗产与发展经济
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的问题。然而,如何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必须引起重视。
对于文化遗产的价值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因为,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态度是建立在对其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基础上的,而这种认识和判断又与其所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分不开。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矛盾在发展中国家似乎表现得更为突出与明显。在中国,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也在高速推进。我们遇到了其他国家或许是上百年间才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我们在看到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也看到了当今社会弥漫着的浮躁和过于功利之风。对于价值高低的判断,很多人使用了评价商品的方式来进行,比如价格、人气的高低。所以,我们才看到有人要把文化遗产产业化、把孔子产业化等种种新奇的提法。然而,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对文化遗产价值进行判断,显然是错误的,甚至是可怕的。
文化遗产不仅记录着我们的过去,而且存在于今天人的生活中,它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有益的参考。文化遗产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应是动态的、发展的,有着不同时代的印痕。所以,保护文化遗产应该更重视遗产与人之间的血脉关系,关注他们之间的真实状态。文化遗产不仅要注重对其整体环境和原有历史风貌的保护,更要注意保护贯穿于其中的历史文脉和珍贵的人文元素。这种价值的重要性怎能仅用商业价值来衡量?这或许正是当今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所在。
合理把握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不管是保护还是利用,都要有一个合适的度。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风气下,人们往往容易走极端,考虑眼前多,对于长远想得少。今天,很多人在谈文化遗产的保护或是利用时,往往采用了极端的方式,有时候甚至超越了其自身的讨论范围。实际上,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两者之间的矛盾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不可逾越。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会发生变化。如果对于文化遗产仅是教条、机械地进行保护,并且希望其只处于某个历史时期的断面,与其相关的一切都一成不变,那么这种保护是不现实的。因为它忽视了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忽略了社会是发展的这样一个事实,特别是忽视了现实生活中人的现状与需求。这样保护往往不会被社会所接受,也对经济的发展不利。
文化遗产是要被利用的,也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是不是能够将所有的文化遗产都要商品化,都要产业化,都要能够产生出经济价值,这是需要商榷的。这些年,由于某些文化遗产的特质,像丽江、周庄、少林寺等文化遗产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也给许多人带来了一个对文化遗产的误区,似乎文化遗产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发挥它最大的效益或者说是体现它的最大价值。文化遗产虽然可能会带来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文化遗产本身并不是产业,也并非商品。类似“将世界遗产产业化”的提法是绝对错误的! 产业化的目的就是追求经济利益和效益的最大化。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会使开发者只注重遗产之中的经济价值,对于文化遗产背后的那些产生不了商业价值的文化价值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开发过后的文化遗产形式与内涵分离,使文化遗产中蕴藏诸如信仰、风俗、艺术等文化内涵最终弱化乃至消失。


浏览完整试题所以,无论是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还是在文化遗产的利用上,都不要走极端化。保护文化遗产,就是要保证传承给我们这个时代的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尽量少受人为的干扰。
(节选自《光明日报》)
1.关于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关系的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对于文化遗产仅是教条、机械地进行保护,希望其不会变化,这样保护往往不会被社会所接受,也对经济的发展不利。
B.文化遗产要商品化、产业化,才能产生经济价值,但是文化遗产本身并不是产业,也并不是商品。
C.文化遗产是要被利用的,也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如丽江、周庄、少林寺等文化遗产就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D.正确认知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用价格和人气等评价商品的方式来判断文化遗产的价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很多人在谈文化遗产的保护或是利用时,往往采取了极端的方式。
B. 文化遗产关系到人的生活,它是动态的、发展的,有着不同时代的印痕,代表着先进的民族文化。
C.对文化遗产要保护其整体环境、历史风貌、历史文脉和人文元素等,用商业价值来衡量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性正是当今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所在。
D.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会导致开发过后的文化遗产形式与内涵不能统一,使文化遗产中蕴藏的一些文化内涵最终弱化或消失。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视文化遗产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是发展的事实以及现实生活中人的现状与需求等因素,保护文化遗产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B.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矛盾在发展中国家似乎表现得更为突出与明显,关于如何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的高度重视。
C.所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和判断,进而决定着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态度。
D.保护文化遗产,就是要保证传承给我们这个时代的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之处于自然状态,避免人为的因素掺杂其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
一代遁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拔乱世,以兴太平之亨”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午谋求匡复,即使嚣年独膀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痛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妊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时闺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纠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展开余下试题(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4.下列财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5.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6.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油鬼七
墨中白
早餐,泗州人最喜欢烧饼夹油鬼了。紧挨着周五烧饼摊炸油鬼的是个女人,名叫七巧.熟悉的人都叫她油鬼七。油鬼七炸的油鬼,黄亮好看,香味四溢,路过的人,看了就想吃。
女人们说油鬼好吃,男人却夸油鬼七模样俊。油鬼七长年都是一个人炸油鬼,一身干净的白衣服,把油鬼七那张瓜子脸衬得粉白好看。来买油鬼的男人喜欢排队等,看着油鬼七纤细的双手飞快绕着面条,锅里前油鬼真如同出了鬼一样,自动上下滚动,似在跳舞。油鬼炸好.只听轻轻一声“走”!锅里的油鬼瞬间自动站立到灶台上竹篮子里。每次,女人都喜欢她露这一手。男人虽也喜欢看,可看后都会心虚摇摇头。
钱家米行老板钱东贵最爱吃油鬼了,开始买油鬼时是管家钱五帮买。后来钱东贵说窝在家,闷得慌,就自己拎着个鸟笼,转到油鬼七的摊前亲自付钱。整整一个冬天过去了,钱东贵的油鬼也没吃够,当院里那株桃树含苞时,他忍不住对管家说,满街桃花都开了吧?钱五就在心里偷偷笑了,说油鬼七犟哩,不愿意过来。
钱五来到油鬼七摊前时,看着满筐的油鬼,说,过去就炸油鬼给老爷一个人吃,多好。
油鬼七听后,只是莞尔一笑,手里的面如蛇一样缠着。
看着油鬼七笑脸如花,钱五在心底夸,多好的一个女人,咋这么犟呢!
不久,乡邻怎么一夜间都不爱吃油鬼了。油鬼七想不通,她上门白送,也不要。
这时,钱五来了。没等他开口,油鬼七就问,诚心请俺过去?
真心哩。钱五手拍着胸脯说。
带俺去见老爷。
见了钱东贵,油鬼七开口就说,老爷真爱吃俺炸的油鬼吗?
看着面前一团粉白,钱东贵的长脸瞬间短了,眼也眯成一条缝,连忙说,喜欢哩。
那你答应俺一个条件。
说。钱东贵的眼一下变宽了许多。
今后每个乡邻买米,你都要卖。还有,俺人来,大街上的摊儿不动。油鬼七说得认真。
钱东贵一听,乐了,想的就是你人哩,那个破摊儿,才不稀罕呢。
油鬼七真的住进了钱府,专炸油鬼给钱东贵吃。
吃着香喷喷的油鬼,钱东贵挑着大拇指说,得味。有几次,他都禁不住想搂过粉白的油鬼七,可看着油锅里翻滚的油鬼,钱东贵还是把手缩了回去。他有点害怕泗州街上男人的传说,不过,想想这么俊的一个女人,炸的油鬼只供他一个人吃,真的得味。
可钱五却偷偷告诉他说,油鬼七的摊儿不撤,是为了方便上街炸油鬼给泗州人吃。
钱东贵这才想起当初油鬼七说的话,他不信,说油鬼七天天在院里缠面,怎会跑到街上去炸油鬼呢?
第二天清早,钱东贵让钱五在院子盯着油鬼七,自己借口出去溜鸟。到了油鬼七的摊前,钱东贵见一个白衣女童正在翻滚着油锅里的油鬼,一问,才知道,这是油鬼七的养女春儿。自油鬼七进钱府,每天都是她到摊前炸油鬼。
钱东贵回来后,如实说了。可钱五心里直嘀咕,自己明明看到是油鬼七在炸油鬼,老爷怎么说是一个女孩子呢?
钱五带着几个用人,又偷偷溜上街,看见油鬼七正在缠面,炸油鬼,向身边人使了个眼色。那人急忙转身回钱府。可一到家,看着钱东贵正瞅着油鬼七缠面,用人一时也不知说什么好,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是俯下身来把在街上看到的事和老爷说了。
钱东贵不相信,可还是对油鬼七说,陪我一起去看看你的摊儿,我想尝尝春儿炸的油鬼怎么样。
到街上的摊前,钱东贵一看,乐了,春儿坐在那儿炸油鬼呢,再一望身后,油鬼七望着他笑。
旁边的钱五和众用人,看呆了,他们不明白,老爷刚一到,眼前的油鬼七咋就瞬间变小了呢?
油鬼七告诉钱东贵,春儿虽不是亲生的,可却和她长得神似,小小年龄,油鬼炸得特好。
钱东贵听后,指着春儿问钱五,她是油鬼七吗?
钱五点头,又急忙摇着头,他不敢看油鬼七的眼睛,怕自己瞬间也变成春儿那么小。
回来后,钱五就病了,生病的钱五借口回老家养病,走了。
快过春节,新管家接过米仓的钥匙。开仓后,却发现米仓里的米,只剩下底儿了。钱东贵心疼那满仓的白米,他不敢相信钱五会背着他,偷仓里的米。
看着院里油鬼七在熟练缠着面儿,钱东贵不由想起,许多人传说的,油鬼七会分身术,街上
炸油鬼的春儿就是她本人,还说米仓里的米,是油鬼七用大挪移魔法偷送给泗州穷人吃了……
油鬼七能赤手在油锅里翻滚油鬼,她原本就不是个凡人……钱东贵不敢再想下去,看着油鬼七递过来的油鬼,他一时没有了胃口。
(选自《小小说》 2016年8月版,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 )
A.文章开篇交代泗州人喜欢吃烧饼夹油鬼,是为后文写油鬼七擅长炸油鬼作铺垫,同时也与下文乡邻们一夜之间都不爱吃油鬼这一情节形成了波澜。
B.油鬼七答应去钱东贵家炸油鬼,是因为她心中自有打算,也不想为难乡亲们,凸显了油鬼七的心地善良,也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C.管家钱五最后借口回老家养病而离开钱家,是因为他先向钱老爷谎称亲眼看到油鬼七在街上炸油鬼,后来又在老爷和众人的见证下被拆穿,觉得无颜在钱家待下去了。
D.钱东贵吃着油鬼七专给他炸的油鬼时,觉得“得味”,后来米仓里的米消失后,想起油鬼七的各种传说,就对油鬼七炸的油鬼没有了胃口,说明钱东贵是一个做贼心虚,懦弱无能的人。
E.小说语言朴实生动,富有通俗化、生活化的特点;叙述略显拖沓;凭情节和人物调动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8.文末引出的关于油鬼七的传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作为一篇具有传奇色彩的小说,本文在行文上有哪些特色?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探究。(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3题。
李天馥,字湘北,河南永城人。先世在明初以军功得世袭庐州卫指挥佥事,家合肥。有族子占永城卫①籍,天馥以其籍举乡试。顺治十五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博闻约取,究心经世之学,名藉甚。累擢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每侍直,有所见,悉陈无隐,圣祖器之。康熙十九年夏,旱,命偕大学士明珠会三法司虑囚,有矜疑者,悉从末减。寻擢户部侍郎,调吏部。杜绝苞苴,严峻一无所私,铨政称平。二十七年,迁工部尚书。河道总督靳辅议筑高家堰重堤,束水出清口,停濬②海口;于成龙主疏港下河。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潜,高家堰重堤宜停筑,上然之。历刑、兵、吏诸部。


展开余下试题 三十一年,拜武英殿大学士。上曰:“机务重任,不可用喜事人。天馥老成清慎,学行俱优,朕知其必不生事。”三十二年,以母忧回籍,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三十四年,服将阕,起故官,入阁视事。上亲征厄鲁特,平定朔漠,兵革甫息,天馥务以清静和平,与民休息。尝谓:“变法不如守法。奉行成宪,不失尺寸,乃所以报也,”三十八年,卒,谥文定。
天馥在位,留意人才,尝应诏举彭鹏、陆陇其、邵嗣尧,卒为名臣。为学士时,冬月虑囚,有知县李方广坐当死,天馥言其有才,得缓决,寻以赦免。刑部囚多瘐毙,为庀屋材,多为之所,别罪之轻重以居,活者尤众。事亲孝,居丧庐墓,有双白燕飞至,不去,人名其居为白燕庐。子孚青,进士,官编修。父丧归,不复出。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四》)
【注】①[卫]古代九畿之一。为各级诸侯的领地及外族所居之地。 ②[濬]同“浚”,深挖河道使水疏通。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B.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C.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D.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举乡试”即为参加乡试考试并考中为举人。乡试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中试者称为“举人”。
B.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封建王朝新皇登基一般都要更改年号,明清皇帝大多只有一个年号,因此往往用年号来代指帝王,如文中“康熙”就是清圣祖的年号。
C.隋唐起,中央朝廷一般设三省六部。明清时还沿用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其中吏部掌管文武官吏的考核、任免与升降等。
D.古人在朝中做官,若遇父母去世,一般应该回家守孝服丧三年,称之为“丁忧”;待守丧期满,除去孝服,才可重新出来做官,叫做“服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天馥学识渊博,名声很大,深受器重,曾担任给皇帝讲经的经筵讲官,在刑、户、吏、工、兵等要害部门都任过职,后又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
B.李天馥爱护百姓,主张战乱之后应该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甚至想方设法改善罪囚的服刑条件。然而他“奉行成宪,不失尺寸”的主张则不免有保守僵化之嫌。
C.李天馥事亲至孝,在母亲去世时回乡服丧,筑草庐守墓时有一双白燕飞来,因此其居室被人们称为“白燕堂”。这种孝顺家风也被他的儿子传承了下去。
D.李天馥善于发现人才,也非常爱惜人才。他举荐的彭鹏、陆陇其、邵嗣尧等人,后来都成为一代名臣;对犯罪而有才的知县李某,他为之说情,使其得以免予死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学士时,冬月虑囚,有知县李方广坐当死,天馥言其有才,得缓决,寻以赦免。(4分)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分)

(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11分)
长安秋望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诗歌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眺,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漂游,全城的宫殿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残星几点”和“长笛一声”。寥落的残星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趣的烘托。
C.颈联从仰观的角度描写了竹篱旁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和水塘里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景象。
D.诗歌前三联的景物描写,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横塞之雁、东篱之菊和红莲褪衣给予读者丰富的暗示;加之拂晓凄清气氛的渲染,使得全诗意境深远和谐。
E.诗歌尾联上句叙写了长安的鲈鱼味道同样鲜美无比,诗人身处长安对这样的美味赞叹不已,不愿再回归故乡。诗人借用鲈鱼脍的故事使得诗歌情味隽永。
1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尾联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了诗人拄着拐杖在田园缓缓行走的一句诗是“ 。”
(2)诗人笔下的“秋”气象万千。它是王勃眼里“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寥廓多姿;是苏轼文中“纵一苇之所如, ”的浩渺烟波。它有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 ”的绵绵愁情,也有辛弃疾“ ,尽西风,季鹰归未”的慷慨悲情。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7.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 在许多人眼里,美术馆一直是阳春白雪的代名词,是少数有艺术造诣的人出入的地方,里面陈列的通常是看不太懂的作品。
② 最近,江西、湖南一带烈日炎炎,紫外线辐射强烈,大家最好不要外出,在家休养生息为好。
③ 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④ 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模仿名家名作的语言,而不能欣赏其作品的思想内涵与学习其崇高的精神,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
⑤ 新闻记者必须有开阔的眼界,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能凭着道听途说就笔走龙蛇,大事渲染,这不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
⑥ 著名作家刘心武的一生就注定与红楼为伴,他揭秘红楼,讲红楼真故事,用七年之功续写《红楼梦》后二十八回,他谦虚地说自己续写《红楼梦》是狗尾续貂。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湖北省沙市”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