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1023 2017-06-10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23]
辽宁省抚顺市2017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3月份)
2017年辽宁省抚顺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
1.论述类文本阅读
在中国美学史上,伴随着审美境界由偏于外在之物发展到心物和谐,然后再发展到偏于个体情感的变化,中国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经历了由集体主体到理性主体,然后由理性主体再到感性主体的迁移过程。
先秦两汉时期,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当中,审美的主要艺术情感本体是向集体主体倾斜的,作为集体情感的“志”是艺术表达的重心,比如出现比较早的《尚书•尧典》当中,最早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另外,《庄子•天下篇》谈到“诗以道志”;《孟子》当中提出“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等等。一直到写成于东汉时期的《毛诗序》,在总结文艺的本质特征时仍然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而“缘情”说取代“言志”说,这是中国美学在魏晋时代出现的重大转折。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由集体主体开始向理性主体迁移,然后由理性主体再向感性主体迁移。从诗歌创作实践来看,建安诗人学习汉乐府民歌,树立了“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规范,他们的作品中关注社会动乱、民生疾苦,政治理想高扬,但是也开始显示出强烈的个性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虽然有“诗言志”的成分,但是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由集体主体开始向理性主体迁移。在汉末这个空前黑暗混乱的时代,有很多敏感的文人已经开始对家国意识失去了兴趣,而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了人自身。从诗歌发展史上来看,汉末出现了完全表达诗人个人情感、重视个体生命意识的诗歌作品,比较典型的如《古诗十九首》,这些作品或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或抒发文人士子的伤时失意,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由理性主体再向感性主体迁移。
在诗歌理论方面,西晋时期陆机的《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口号,表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真正自觉。南朝刘勰所作的《文心雕龙》一方面认为先秦时“诗主言志”,另一方面又专设《情采》一篇,“情”指称文艺作品内容,又在第三十一篇《物色》中以“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来描述艺术的审美创造过程,明显表现出以“情”代“志”的倾向。
钟嵘《诗品序》中提倡诗歌应有感而发,倾向于物我统一,强调主客观结合。《诗品序》开篇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另外,钟嵘还提出了社会生活对于作者的冲击也是诗歌产生的重要原因。钟嵘认为诗歌更应侧重描述社会人生的种种情态,因此只有人类社会惊心动魄的历史演进、跌宕起伏的人生遭际、缠绵悱恻的情感纠葛,才能够引发他足够的兴趣和激情。可以说《诗品》中个体独立地位的确立,对诗歌情感独立地位的确立和诗歌本体地位的确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从此,诗歌开始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开始从群体的工具、政教的工具变成了个体生命意识的一部分,开始自觉地把情感表现放到重要的位置,从情感的体验和抒发中去追求美、展示美。也就是说,诗歌开始回归到人自身,回归到个人的心灵和情感。抒情不仅成为诗人们在创作中的自觉追求,也同时成为诗论家们在理论上的自觉认识。钟嵘在理论上完成了诗歌情感主体以“情”代“志”的迁移。
(摘编自张艳存《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情感本体的迁移》,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的变化是伴随着审美境界由偏于外在之物发展到心物和谐,然后再发展到偏于个体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的。
浏览完整试题
B.先秦两汉时期,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当中,审美的艺术情感本体倾向于集体主体。
C.而“缘情”说取代“言志”说,审美艺术情感本体完成了由集体主体向理性主体然后再向感性主体的迁移。
D.南朝刘勰所作的《文心雕龙》通过《情采》与《物色》明显表现出以“情”代“志”的倾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把“志”视为诗歌艺术的情感本体,在先秦两汉时期是诗人的主导美学思想。
B.魏晋时期,诗人们开始关注人自身生命的价值、生存的意义,人的个体生命意识开始觉醒。
C.汉末出现了完全表达诗人个人情感、重视个体生命意识的诗歌作品,源于社会空前黑暗混乱。
D.钟嵘在强调诗歌需有感而发时,既指出诗歌创作与自然之关系,更重视其与社会生活、诗人遭际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尚书•尧典》我们可以了解到,“诗言志”的思想基本在当时已经被普遍接受了。
B.自然界的万物在人的心底投下情感的影子,达到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的融合,从而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C.与陆机、刘勰单纯从“诗缘情”及“情以物迁”谈艺术情感相比,钟嵘的理论更增加了社会生活的气息。
D.人类社会一旦发生惊心动魄的历史演进、跌宕起伏的人生遭际、缠绵悱恻的情感纠葛,便能够引发钟嵘足够的兴趣和激情。
2.实用类文本阅读
社会学及人类学大师﹣﹣费孝通
1910年11月2日费孝通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松林镇。由于受到曾留学日本的父亲和喜欢新思想的母亲的深刻影响,费孝通在蒙童时代就开始接受了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式教育。
1928年,带着医学救国的理想,费孝通进入东吴大学学习医学,但是没过多久,他发现当时中国的很多问题光靠医学是不能解决的,而是要首先解决人的问题。于是在1930年,在北京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许仕廉的影响下,他注册进入了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开始了他的学术人生。
1935年夏,在老师吴文藻的推荐下,费孝通应当时的广西省政府之邀赴大瑶山开始了广西特种民族考察。考察中,费孝通误入瑶人设下的“虎阱”,身受重伤,在养伤期间就开始进行了对中国江南村落小社区的田野调查。1936年秋,费孝通带着他养伤期间的调查结果远赴英伦深造。在导师马林诺斯基的指导和鼓励下,根据出国前的社会调查成果,完成了他的成名大作﹣﹣《江村经济》.在书中费孝通通过对乡土中国的描述,从历史的变迁中进行客观调查分析,认为小城镇包含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大问题。《江村经济》于
1939年在伦敦出版后,被欧洲许多大学的人类学学生奉为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最高奖﹣﹣赫胥黎奖。
1946年7月,李公仆、闻一多被暗杀后,费孝通面临的处境十分危险。但是费孝通并没有因此就放弃了对专制的批判,他在在《这是什么世界》一文中写到:“一个国家怎能使人人都觉得自己随时可以被杀!人类全部历史里从来就没有过这种事。我们如今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
1957年费孝通因创作《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被错误地划为右派,成了在《毛泽东选集》中被点了名的人物;“文革”中,受到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住牛棚、下干校,一切学术研究活动都被迫停止,直到1979年复出。当事后有人对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作出上联“早春前后,大江南北,一例前生事”请他对时,他慨然对曰:“千秋功罪,文章高下,尽付后人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费孝通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学术生命。作为一个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但他每年都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去搞调查,他边行走,边调查,边思考,他多次提出改变穷困地区的重要建议,把他的智慧全部献给了祖国。正如他晚年所写的《江村偶读》一诗:“李白六十二,杜甫五十九。我年已古稀,虚度岂可究?梦回苦日短,碌碌未敢休。文章千古事,万顷一沙鸥。”
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费孝通结束了他半个世纪无愧于心的考察,中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知识分子,中国知识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作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费孝通用生命、劳动和乡土完美结合的爱国情怀是最不怕岁月冲刷的。
(摘自《大师中国》,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他80岁生日那天,有人问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是什么,他说志在富民。他的学术是为人民服务的学术,他说:“我所知道的是真正的学术,是有用的知识,学术可以做装饰品,也可以做食粮的。”他“反对为研究而研究,为理论而理论,为定量而定量”。
(王超华《一代宗师费孝通》)
②他一生的志愿就是如何使一穷二白的中国农民走上富裕之路,并为此奋斗不息。几十年来,他奔波于全国各地,调查研究,著书立说,影响深远。其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重访英伦》等。
(蒋晔、武京予《费孝通》)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赫胥黎奖,因而他的成名作《江村经济》被欧洲许多大学的人类学学生奉为必读参考书。
B.在“文革”中,费孝通受到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但他慨然说:“千秋功罪,文章高下,尽付后人论。”可见,他并没有被历史的漩涡吞没。
C.费孝通能成为社会学及人类学大师,既有父母和系主任许仕廉的影响,也与老师的帮助和鼓励分不开,还和自身的追求及努力息息相关。
D.文中多次引用费孝通的话,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文学性,突出了人物的特点并丰富了传主的思想精神,同时使传记具有更为感人的力量。
(2)“梦回苦日短,碌碌未敢休。”这句诗在费孝通的一生中是如何表现的?
(3)作为社会学及人类学大师,费孝通身上有哪些可贵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文学类文本阅读
关于多起抢劫案
老邱
孙警官接到报案后,感觉到了案情的严重:罪犯居然不带凶器,大模大样地坐在路中间,只一句:“把钱和值钱的东西放下,等我站起来就麻烦了。”就把行人的财物给劫了。
报案人是个青年女子,她是在下夜班的路上被劫的。那个女子面带惊恐,在孙警官的面前还不断地发抖,她边哭边说:“天也黑,路也黑,那个劫道的,坐在路中间,我骑着自行车,差一点撞了他。他说话的口气并不很横,还有点像商量。”
展开余下试题
“那你就把钱和金项链给他了?”孙警官有些不理解,“他又没拿刀,也没用枪逼你。”“我怎敢不给他?他不带凶器劫道,这说明他肯定是个高手。”
孙警官做过笔录,跟报案人来到现场,那是周庄到县城必经之路的中段,全长约两公里,路两侧生长着茂密的玉米。孙警官在案发现场查看了好一阵,没发现罪犯留下的任何 踪迹后,又扩大了搜索范围,他想在玉米地里找到罪犯在作案前潜伏过、或作案后穿越玉米地逃跑的路线,结果,还是一无所获,孙警官决定蹲守。
一连几夜的蹲守,没有出现任何情况,计划便撤消了。孙警官又从周庄开始排查,可周庄连一个有劣迹的人都没有,连周庄公路沿线的县城居民中,有过前科的有几个,可均没有作案时间。案子只好搁下。
这天早上,孙警官刚到办公室,一位六十几岁的老人,由儿子陪着,来报案,说是昨晚,老人骑自行车夜里从县城到周庄,半路被劫了,1000多元钱归了那个抢劫犯,作案经过和那个青年女子被劫一模一样,罪犯也是坐在路中间,只说一句:“把钱和值钱的东西放下,等我站起来就麻烦了。”
孙警官说:“你才六十几岁,身体这么棒,怎么没反抗呢?”
“你说的轻巧,那贼人胆敢不拿家伙,还坐着,绝对是个高手。”老人心有余悸地说。
孙警官扩大了排查范围。因罪犯是在夜里作案,又是坐着,被害人无法提供体貌特征,调查陷入僵局。
时隔几日,又一个男青年报案。他的金戒指和50元钱被劫,作案地点、作案手段,与前两起案件丝毫不差。孙警官有些冒火:“你年轻力壮,怎么不反抗?”男青年说:“他坐着劫道,不拿刀,也不带枪,证明他是有准备的,说不定玉米地里还有他的同伙呢!我可决不会为了一个金戒指搭上一条命。”
孙警官和办案人员再次蹲守多日,还是无功而返。
那条路上在平静了数日后,又接连发生了几起抢劫案,罪犯用的都是同样的手段。
这次孙警官憋足了火,他每天夜里,换上女人的衣服,骑上自行车,沿那条公路往返几次,勾引罪犯上钩。工夫不负有心人,在第6天的夜里,当孙警官骑车至多次案发路段时,路中间黑糊糊坐着一人,那人不动声色,看孙警官近了,就说:“哎!哎!哎!把钱和值钱的东西留下,等我站起来就麻烦了。”
孙警官装出吓坏了的样子,哆哆嗦嗦地往怀里掏,他想让罪犯以为是因为害怕掏不出来,从而赢得时间观察一下是否有同伙。孙警官哆嗦了半天,也掏了半天,既没有罪犯同伙的出现,罪犯也极有耐心地等着。孙警官这才放心大胆地掏出手枪,对准罪犯的脑袋,大喊一声:“我是警察,把手举起来,你被捕了。”
罪犯乖乖地举起了双手,但依然坐着。孙警官的怒火一下就顶了上来:“你还挺牛,站起来!”
“我早就跟你说了,等我站起来就麻烦了。”罪犯说的很平和,也没有动。
孙警官顿时警觉起来,以为罪犯站起来是什么信号。他抓紧手枪,掏出手电四下里照照,没发现什么,回头踢了罪犯一脚,说:“你给我站起来,我倒要看看是怎么个麻烦法。”
在孙警官的逼迫下,罪犯艰难地从屁股底下摸出一副拐杖来,晃晃悠悠地站起。这时孙警官才看清,罪犯原来是个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患者。
(选自《感动中学生的100篇微型小说》)
(1)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孙警官假装害怕是为了赢得时间观察罪犯是否有同伙,确认没有同伙才掏出手枪,可见,他的性格是勇敢而不失谨慎。
B.“案子只好搁下”,“调查陷入僵局”,“孙警官和办案人员再次蹲守多日,还是无功而返”,从侧面写出了罪犯是个穷凶极恶、狡诈无比的惯犯。
C.小说的三个报案人的顺序安排是很讲究的,青年女子、六十几岁的老人和男青年,一个比一个强壮,但都没有一丝反抗,由此提示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结尾表明罪犯原来是个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读者到此才恍然大悟,坐着劫道和“等我站起来就麻烦了”的秘密得以揭开,受害者竟不敢反抗显得更加令人悲哀。
E.小说将罪犯的平和与受害者的惊恐进行对比,目的是批评和讽刺受害者的胆小无能,从而激励人们要不怕牺牲,勇于与不法分子做斗争。
(2)小说中的残疾罪犯为什么能轻易得逞?请简要分析原因。孙警官抓捕罪犯的过程给我们什么启示?
(3)全文一共写了三个人(青年女子、六十儿岁的老人、男青年)报案,情形一模一样。这样写是否累赘,为什么?
二、古诗文阅读
5.文言文阅读
甄济字孟成,定州无极人。叔父为幽、凉二州都督,家卫州。济少孤,独好学,以文雅称。居青岩山十余年,远近伏其仁,环山不敢畋渔。采访使苗晋卿表之,诸府五辟①,诏十至,坚卧不起。
天宝十载以左拾遗召,未至,而禄山入朝,求济于玄宗,授范阳掌书记。禄山至卫使太守郑遵意致谒山中济不得已为起禄山下拜钧礼②.居府中,议论正直。久之,察禄山有反谋,不可谏。济素善卫令齐玘,因谒归,具告以诚。密置羊血左右,至夜,若欧血状,阳不支,舁归旧庐。禄山反,使蔡希德封刀召之,曰:“即不起,断其头见我。”济色不动,左手书曰:“不可以行。”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希德歔欷嗟叹,止刀,以实病告。后庆绪复使强舆至东都安国观③.会广平王平东都④,济诣军门上谒泣涕,王为感动。肃宗诏馆之三司署,使污贼官罗拜,以愧其心。授秘书郎,或言太薄,更拜太子舍人。
来瑱辟为陕西襄阳参谋,拜礼部员外郎。宜城楚昭王庙隙地广九十亩,济立墅其左。瑱死,屏居七年。大历初,江西节度使魏少游表为著作郎,兼侍御史,卒。
(《新唐书•甄济传》)
【注】①诸府:几个官署。②钧礼:表敬的礼节。③庆绪:即安庆绪,安禄山之子;舆:抬。④广平王:即唐肃宗长子李豫,与郭子仪收复两京,后为唐代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禄山至/卫使太守郑遵意致/谒山中/济不得已/为起禄山下拜钧礼/
B.禄山至卫/使太守郑遵意致谒山中/济不得已为起/禄山下拜钧礼/
C.禄山至/卫使太守郑遵/意致谒山中济不得已/为起/禄山下拜钧礼/
D.禄山至卫/使太守郑遵意致/谒山中/济不得已/为起禄山下拜钧礼/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有成语“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
B.三司署,三司官署,唐时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受理刑狱。
C.授、拜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表示提升官职的词有拔、擢、升、出等;表示降低官职的词有贬、谪、左迁等;表示罢免官职的词有罢、黜、夺、免等。
D.礼部员外郎,尚书省二十四司置员外郎1人,为各司之次官。唐、宋、辽、金、元、明、清沿其制,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时号“员外”,实已在编制定员之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甄济文章雅致很有名望,但隐居青岩山中。采访使苗晋卿向朝廷上奏章推荐他,后来几个官署五次征召他做官,诏令到了十次,他仍隐居不出。
B.由于种种原因,甄济出任安禄山的属官,但他淡泊仕途,且性格刚直能正直论事。他觉察安禄山有反谋,在劝谏不听的情况下,靠朋友帮助,装病回到卫州旧居。
展开余下试题
C.蔡希德虽为安禄山叛军阵营的大将,但也是性情中人,敬慕有气节的人。安禄山派蔡希德去找甄济出来做官,甄济坚定拒绝,面对屠刀,毫不畏惧,终于感动蔡希德,并回报安禄山甄济有病在身。
D.安庆绪强迫抬甄济到东都安国观。广平王平定了东都,肃宗下令让甄济住在三司署客馆里,褒扬了甄济,羞辱了那些曾任伪职的官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密置羊血左右,至夜,若欧血状,阳不支,舁归旧庐。
②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希德歔欷嗟叹,止刀,以实病告。
6.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新晴山月
文同
高松漏疏月①,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夜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②。
【注】①疏月:稀疏的月光。②络纬:一种草虫,又名“络丝娘”,即纺织娘。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一、二两句紧扣诗题的“月”字,第一句写月光的神,第二句写月光的形,两句仅十个字,但描绘得细腻生动,境界优美。
B.三、四两句写出了诗人在松下久久徘徊,不愿离去,更不愿匆匆入睡而要充分享受这良辰美景的心境。
C.五、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池塘里的荷花好像因为怕风吹,所以将叶子卷了起来,山果以雨为病,形象地写出山中雨久,山果因遭雨害而自落的情景。
D.七、八两句运用了设问的手法,把纺织娘不停地鸣叫与自己的低吟相映照,写得十分和谐,在自问自答中结束全诗。
E.作者以诗人兼画家的双重眼光,观察和体会月夜美景,描绘了高松、月影、虫唱、风荷、果落等景色,写出山中月夜初晴后的幽美、寂静、清爽。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
7.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过渡句是“ ”。
(2)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用“ , ”描写桃花源在暮春时节草美花纷的桃林美景。
(3)李白的《蜀道难》中关涉“五丁开山”的故事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应用
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渗透着深沉的悲痛,也充满了爱的温馨,正合乎前人对这类作品的要求,有一种哀而不伤的意味。
②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又沉渣泛起,兴风作浪,这将严重影响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③进入秋冬季节,天气忽冷忽热,加之空气质量较差,因感冒到医院就诊的人已经人满为患了。
④仿佛昨天才进入2016年,谁料倏忽之间,一年时光已经过去,吉光片羽,都为陈迹,令人感慨不已。
⑤山西悬空寺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因势构筑巧思妙想,真可谓鬼斧神工。
⑥沈阳的房地产市场并没有像其它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一样,出现疯狂火爆的销售景象,依然不温不火。
A.①②③ B.③⑤⑥ C.①④⑥ D.②⑤⑥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汉语盘点2016”最终结果20日在北京揭晓,年度国内字词分别是“规”“小目标”,年度国际字词则分别是“变”“一带一路”.
B.新形式下,国际风云变幻,发展中的我们更要深刻把握和认识历史使命,增强忧患意识,否则,我们很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上台后,积极改善中菲关系,中国政府也承诺给菲律宾一定的援助,日前双方的各项准备工作正有序展开.
D.2016年最让人意外的国产电影莫过于《湄公河行动》,这部电影选取了当年震惊中外的“湄公河惨案”为素材,拍摄出了震撼人心的画面,不仅取得了好的票房成绩,也获得了业界的良好口碑.
10.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金庸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了一个很耐人咀嚼的话题:“中国近代新文学的小说,①是和中国的文学传统相当脱节的,无论是巴金、茅盾或是鲁迅写的,其实都是用中文写的外国小说……中国的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有人常问我,②武侠小说会那么受欢迎?③其中原因很多,④,我想最主要的原因,⑤因为武侠小说是中国形式的小说,⑥中国人当然喜欢看中国形式的小说。”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因为 之所以 确实 不过 还是 而
B 其实 为什么 确实 而且 就是 即
C 其实 为什么 当然 不过 还是 而
D 因为 之所以 当然 而且 就是 即
A.A B.B C.C D.D
11.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雾霾包括了两种天气现象,① 。“雾”指的是空气中弥漫的小水珠,而“霾”指的是空气中弥漫的人类肉眼看不见的颗粒粉尘物。“雾”能使能见度降低,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② 。人们在空气中吸入大量粉尘颗粒物之后,③ ,造成肺部疾病的产生,还有一小部分会进入到人体的血液系统中,造成人们的心血管疾病。而雾霾就是指空气中既有“雾”又有“霾”,是两者的混合体。当雾霾来临后,人们的视野就会受到极大地限制,呼吸道疾病的产生率就会大大增加。
12.如图是某高中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四、写作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提到德国,会想到啤酒和汽车;提到瑞士,会想到手表和军刀;提到巴西,会想到桑巴和足球……那提到我们祖国呢?个人营销需要名片,中国“走出去”也同样需要。我们不仅有文化、美食、武术……更有响当当的“国家名片”。在高铁和核电相继成为国家名片后,“寻找第三张国家名片”网络互动活动开始进入高潮,一大波有实力、有影响力的中国品牌、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创造脱颍而出。上述四个方面你觉得哪个更适合作为我国的第三张名片?请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诗歌除外)。
2017年辽宁省抚顺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论述类文本阅读
在中国美学史上,伴随着审美境界由偏于外在之物发展到心物和谐,然后再发展到偏于个体情感的变化,中国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经历了由集体主体到理性主体,然后由理性主体再到感性主体的迁移过程。
先秦两汉时期,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当中,审美的主要艺术情感本体是向集体主体倾斜的,作为集体情感的“志”是艺术表达的重心,比如出现比较早的《尚书•尧典》当中,最早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另外,《庄子•天下篇》谈到“诗以道志”;《孟子》当中提出“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等等。一直到写成于东汉时期的《毛诗序》,在总结文艺的本质特征时仍然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而“缘情”说取代“言志”说,这是中国美学在魏晋时代出现的重大转折。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由集体主体开始向理性主体迁移,然后由理性主体再向感性主体迁移。从诗歌创作实践来看,建安诗人学习汉乐府民歌,树立了“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规范,他们的作品中关注社会动乱、民生
上一篇:
山东省德州市2017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下一篇: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重点班)下学期考前模拟(二)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辽宁省抚顺”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2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