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中考模拟卷
阅读:905 2017-07-05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中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05]
2017中考语文冲刺试题(五)
2017中考语文冲刺试题(五)
一、积累和运用(共6小题,计17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静谧(mì) 拮据(jū) 沉湎(miǎn) 鳞次栉比(jié)
B.山坡(pō) 冗杂(rǒng) 娴熟(xián) 气冲斗牛(dǒu)
C.犷野(guǎng) 阴霾(mái) 禁锢(ɡù) 叱咤风云(chà)
D.案牍(dù) 剽悍(biāo) 倒坍(tān) 戛然而止(ji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葱笼 矫健 难以置信 园满成功
B.门楣 执拗 痛心疾首 顾名思义
C.晒笑 殉职 莫忠一是 杳无消息
D.藉贯 憔悴 重峦叠嶂 谈笑风声
3.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填选项)(2分)
(1)文化 (A.继承 B.传承 C.发扬)是一个民族文化内部的源与流、继承与创新关系;文化传播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文化交往与文化吸取关系
(2)徐玉兰平时注重仪表,90岁高龄,还总是打扮得精神利落,整个人 (A.气宇轩昂 B.神采奕奕 C.满面春风)。
4.经典诗文默写〔在第(1)~(7)题中,任选五题;在第(8)-(10)题中,任选一题〕(6分)
(1)过尽千帆皆不是, 。(温庭筠《望江南》)
(2)纷纷暮雪下辕门,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日暮乡关何处是? 。(崔颢《黄鹤楼》)
(4)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5) ,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6)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
(8)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 雪》)
(9)“ ”,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春》)
(10)山尖全白了, 。(老舍《济南的冬天》)
5.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3分)
①植物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每个植物都具有全能性,整个植物体就是一个松散的联合
体,不像动物那样每个器官都有严格的分工。②所以,既然植物失去了大多数组织后,遇
到合适的条件仍可再生,所谓“枯木逢春”就是这个道理。③理论上, 有一个植物细
胞存活,这个细胞 能变成一个植株,但这对环境条件要求非常高,必须让这个细胞在试
管里慢慢分裂,直到可以分化出根茎叶。
(1)第②句有语病,请修改。(1分)
(2)请给第③句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3)请提取第①句划线部分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2分)
①A按耸阴风,在山坡下摇身一变,变成一个老公公,真个是:“白发如彭祖,苍髯赛寿星。耳中鸣玉磬,眼里幌金星。手拄龙头拐,身穿鹤撆轻。数珠掐在手,口诵南无经。” (《西游记》)
②……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儿,上市去卖。走到马行街内,立了两个时辰,并无一个人问。将立到晌午时分,转来到天汉州桥热闹处去卖。B立未久,只见两边的人都跑入河下巷内去躲。B看时,只见都乱撺,口里说道:“快躲了!大虫来也!”(《水浒》)
浏览完整试题
我选( )段;选段中A(或B)指代的人物是 ,出自名著中的精彩故事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 。
二、综合性学习(7分)
7.最近,学校开展了“朗读者”语文实践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朗读者”活动第一期的开场白,请仿照划线句将它补充完整。(2分)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是朗读者节目第一次和同学们见面,所以,我们第一期的主题词特意选择了——遇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 , ; , 。遇见是一切的开始,希望同学们与朗读的遇见,能够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2)请从下面的作品中任选一篇(首),仿照示例,写一份推荐给“朗读者”的推荐词。要求:引用作品中的原话,点明本期的主题词“遇见”,语言简明连贯。(2分)
示例:推荐篇目 《出师表》
推荐词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让我们遇见了名垂千古的忠臣。
①《关雎》 ②《蒹葭》 ③《桃花源记》
(3)为下面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20字)。(2分)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国人的阅读状况堪忧。在手机碎片化阅读占据视线的同时,人们对经典阅读仍有精神上的需求,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到来,《朗读者》节目唱响了“全民阅读”的最强音。节目选播的内容,把人文经典找出来阅读,带领人们在传承中华文化精髓过程中,集脑力智慧体验与探索、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
(4)根据拼音提示,将下面的话工整地写在田字格中。(1分)
shū xiāng yǐn lǐng wén míng yuè dú chéng jìu mèng xiǎng
三、阅读(共15小题,计46分)
【现代文阅读】(共9小题,计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善的友爱”更持久
①一位哲人曾把友爱分为三种:“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善的友爱”。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互相友爱,主要出于三种原因:一是能够从对方身上得到好处,这就是“有用的友爱”;二是对方能够为自己带来快乐,比如人们愿意同幽默的人相处,是因为这个人能够带来快乐,这就是“快乐的友爱”;三是基于一种善良的愿望,希望对方好而形成的友爱,这就是“善的友爱”。从一定意义上说,友善就是“善的友爱”,它源自人们对善的追求,传递的是平等、尊重和互助。
②稍加分析就不难理解,“善的友爱”比“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更值得倡导。有用或快乐都很难持久:当一方不再能为另一方带来好处或快乐时,这种友爱就容易破裂。而“善的友爱”是基于希望对方好的利他精神,这种精神基于理性认知和自觉,能促使人与人之间建立持久、稳定的友好关系。因此, 。
③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能充分说明这一点。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各界就“路人跌倒扶不扶”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问一下自己:如果跌倒的人是我的亲人,我会扶吗?如果跌倒的人是我的客户,我会扶吗?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扶”。因为扶亲人是亲情使然,扶客户可能会带来好处。但是,如果跌倒的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我会扶吗?对于这个问题,一些人就纠结了。因为有“扶路人反被讹”的案例在先,人们就会想:扶他不一定会带来好处,反而可能带来麻烦和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能做到毫不犹豫帮扶的人,一定有利他精神在作支撑。在这里,选择“扶”不是期望从陌生人身上得到某种好处,而是基于为他人好的“善的友爱”。只有这种友善成为扶者与被扶者的一种共识,互信友爱的良好人际关系才能得以维系。
④作为一种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友善引领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寻求真挚的道德情感,在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利益的同时造福他人与社会。基于“善的友爱”,来自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家庭背景、文化习惯、成长经历甚至不同语言的人们才能走到一起,共同工作和生活;基于“善的友爱”,人们才不仅“各扫自家门前雪”,而且会“管他人瓦上霜”;基于“善的友爱”,经济社会生活才不只是“有用无用”的考量和利益交换,更是在交往交流中实现互助共赢,在实现自我利益的同时促进他人利益的增加。在社会意识多样多变的社会转型期,我们更需要用“善的友爱”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形成人与人联系的纽带,用“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友善的原因所在。
⑤有一首歌这样唱到: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再没有心的沙漠,再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反映了人们的期望,道出了爱的力量,抑或说“善的友爱”的力量。对这种“善的友爱”,我们应当珍视,更应当践行。
8. 请给第②段补上一个文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9.文章从“友爱”的分类说起,通过阐释 ,引出议论的话题。(3分)
10.第③段运用 以引发读者思考,并在 中突出论证“ ”这一观点。(3分)
11.下面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善的友爱”是建立在“有用的友爱”和“快乐的友爱”基础之上的。
B.友善是能促使人与人之间建立持久、稳定的友好关系的一种友爱。
C.利他精神基于理性认知和自觉,是践行“善的友爱”的先决条件。
D.“善的友爱”能在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利益的同时造福他人与社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18分)
心底藏着艺术家
奚 淞
父亲突然去世,我慌忙搭机飞返台北。令我惊骇的是母亲:她身着未换洗的灰布丧服,花白而蓬乱的头发上,胡乱别着一朵不成形的白棉线花,看见我,枯黄的脸微颤,仅咧开嘴,显示了无言而深切的哀恸。
①我在巴黎三年,任性地做自己艺术家的梦,不觉间,岁月竟来催讨所有积欠的债了。父亲去世后,母亲能健康而平安地活下去,应比一切都重要。
展开余下试题
我从旧书摊买来一大堆内容轻快的杂志和小说给母亲,希望能转移她那郁结于心的哀伤。翻开书页,她的视线茫然滑开。我这才发现:她不只是失去了阅读的习惯,视力也坏到早该配老花眼镜了。我烹煮了一些肉类食物,笑闹着端到她面前,想引起她的食欲。母亲万般无奈地咬嚼两下,趁我转身,又偷偷把食物吐在碗里。我这才发现:她不只是因悲伤而忌肉食,她的牙齿早已缺损,并没有人催促她去装假牙。
谁想到一直照顾人的母亲,其实已经到了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呢?
配眼镜、装假牙,母亲都顺从地做了。可是,更多的时候,母亲像是无事可做,只是一支烟接着一支烟地抽,从笼罩的烟雾里,追寻往事的踪影。
为逝者折纸钱的时候,母亲的手才又活了起来。②银亮的冥纸,在她的手上灵巧转动,瞬间成为平整的元宝,翻飞飘落在她膝间的竹篓里。
看母亲折纸钱的手,学美术的我有了新的狂想:为什么不让她学画画呢?趁着一股孩子般胡闹的狂劲,我把画架、画板、画纸、画夹和彩笔都准备好,一股脑儿地堆置在母亲面前。看到这一切郑重的装备,母亲呆了。
以后,好一段时日,我假装不在意,却偷偷观察母亲的动态。我看到她在画架前徘徊、犹疑,终于怯生生地拿起铅笔,试着在纸上轻淡地画了如花生米般大小的孩子,然后匆匆忙忙涂抹掉,生怕别人看见。
我没想到,真有这么一天,母亲会认真而着迷地画起画来呢。她从旧书里翻出一些过时的画片,以刺绣般的耐心,一笔一笔地临摹。
一天,母亲在房里独自大笑起来。许久没听到母亲笑声的我,惊奇地冲进房,只看她一边笑,一边遮掩画纸。
“画得好丑,难看死了。”母亲笑着说。
我看到了,画的是一个20世纪三四十年代穿旗袍的女人,侧身站立在镂花的窗边。稚拙的线条擦了又改,直到那苗条的女郎天真地笑起来。原来,母亲临摹的是金嗓子歌后周璇的旧照。当周璇高歌《龙华的桃花》时,也正是父亲母亲在上海相识、相恋的年代!
从记忆深处寻到图像,母亲的郁结似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她居然一张又一张地画起画来,起初画妇人、孩子,然后狂热地画起花来,黑白的画面上,开始添加颜色,由淡雅趋于绚烂。
看母亲蓬着花白的头发,鼻端架着老花眼镜,聚精会神地凑近艳丽的花朵细心描绘,有时竟连炉上煮着饭菜都忘了,我才知道:在母亲心底,也藏着一个从未被人注意过的艺术家呢!这艺术家是待子女长成、丈夫去世后,才被释放出来的。
(摘自上海文艺出版社《姆妈,看这片繁花》)
1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亲不同阶段的内心。(4分)
→乍见绘画工具的吃惊讶异→ →
→
13.第①句中“积欠的债”在文中指什么?(2分)
14.第②句写出了母亲怎样的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15. 文章开头处母亲的头发“花白而蓬乱”,结尾处母亲“蓬着花白的头发”,对于这一头一尾两处相似的描写请作简要分析。(5分)
16. 细细品读文章,谈谈你对题目“心底藏着艺术家”的理解。(3分)
【古诗文阅读】(共6小题,计16分)
(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7、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相与步于中庭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轼诣武卫营 (4)卒全其城
1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欣然起行 然而不胜者 《孟子二章》
B.相与步于中庭 泛于梁山泊
C.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为木岸
D.以虞水之再至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1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20.【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4分)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你分析诗中“落”字的表达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5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蓦然回首,从来不曾忘记父母的关爱,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友情;从来不曾忘记拼搏的汗水,成功的欢悦,自信的笑颜;从来不曾忘记懊悔的泪光,成长的烦恼,青春的思索……
展开余下试题
请以“从来不曾忘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个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一、
1.B(2分)
2. B (2分)
3. (1)B(2)B (2分)
(1)4.斜晖脉脉水悠悠(2)风掣红旗冻不翻(3)烟波江上使人愁(4)晨兴理荒秽(5)水何澹澹(6)几处早莺争暖树(7)王侯将相宁有种乎(8)江山如此多娇(9)一年之计在于春(10)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6分)
5 、(1)“既然”改为“即使”(1分)
(2)只要 就 (1分)
(3)植物体就是联合体。(1分)
6.我选(①/②)段;选段中A(或B)指代的人物是白骨精/杨志,出自名著中的精彩故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杨志卖刀,这个故事的结局是示例: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到官府自首,被发配充军,宝刀遭没收。(2分)
二、7.(1)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2分)
(2)略(2分)
(3)《朗读者》节目唱响“全民阅读”最强音(2分)
(4)书香引领文明,阅读成就梦想。(1分)
三、(一)
8.“善的友爱”更稳定、更持久、更值得人们去追求。(3分)
9.三种友爱的不同含义(3分)
10.设问 对比 ‘善的友爱’ 更稳定、更持久、更值得人们去追求(3分)
11.A(3分)
(二)
12. 痛失丈夫的郁结哀伤,初试作画的犹豫羞怯,认真描摹的酣畅喜悦,细心绘花的狂热投入。(4分)
13.照顾父母,让母亲健康平安地活下去。(2分)
14.表现出母亲为逝者折纸钱时手的灵巧,表达了母亲对逝者的在意与思念。(4分)
15. 两处头发均“花白”而“蓬乱”,表现出母亲均无暇无心打点自己(1分),不过开头是因为丧夫哀恸,结尾是因为作画投入(1分)。开头处表述为“花白而蓬乱”,表现出母亲的衰老沧桑,表达了我的心痛与内疚(1分);结尾处表述为“蓬着花白的头发”,表现出母亲虽年老丧夫却依旧热爱生活、追寻艺术与生命的执着与活力,表达了我的欣喜与敬佩(1分)。首尾呼应,在看似没有变化,实则天差地别的微妙中展现人物内心的变化,突出文章主旨,实在精妙(1分)。
16.① 每个人心里都有梦想,当你没有压力,当你静下心来的时候,就会想实现心中的梦想。②艺术的重要性在于,它能让你无论如何都尽情尽兴地活着,热爱生活,并追寻生命所可能有的最高完成。(答对一点即得3分)
(三)
17.⑴一起 ⑵只,只是 ⑶到……去 ⑷最终,终于(4分)
18.B(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B都是介词,在C介词,给,替/做D连词,表目的,来/通“已”,故选B.)(2分)
19.富人出城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2分)
20.⑴宦途失意的苦闷。(1分)⑵勤于政事,爱护百姓。(2分)
【参考译文】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躲避水灾。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洪水决不会浸坏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喊来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连接到城墙。苏轼把家安置在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墙,用树木筑起防护堤,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四)
21.这首诗前面两句描写了幽静凄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 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2分)
22.“落”字给人以生动的形象,仿佛那秋思是随着秋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2分) (219.145.124.210)
上一篇:
2017中考语文冲刺试题(四)
下一篇:
2017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中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17中考语”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0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