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25492  2017-08-27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492]
《消息二则》练习
1.消息二则
[课内演练]
一、基础知识
1. 注音全对的一项:( )
A. 泄气(xiè) 荻(dí)港 芜( wú)湖
B. 要塞(sài) 督(dū)战 锐不可当(dàng)
C.业已(yǐ) 溃(kuì)退 摧枯拉朽(xiù)
2. 课文标题中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的“三十万”是:( )
A. 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 确数,确指三十万军队。
C. 约数,指三十万左右。
D. 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
3. 选出语言最简明的句子:( )
A.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B. 我买了两瓶红墨水和蓝墨水。
C. 中国人要接受安全技术检查,外国人也要接受安全技术检查。
D. 小新和他同学的老师从学校出来。
4. 列形似字组词错误的一项:( )
A. 渡 渡江 度 度日 B. 歼 歼灭 纤 搬纤
C. 溃 溃退 遗 遗忘 D. 塞 要塞 赛 比赛
5. 填空
新闻也叫,它用说话,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新闻的六要素是:、、、、、
;五部分包括:、、、、。
历史上也有人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成为“百万雄师过大江”。“大江”在中国地理中指;“百万雄师”指,这里用了的修辞手法。
二、阅读理解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⑵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⑶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⑷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⑸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⑹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⑺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⑻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⑼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⑽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⑾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⒀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⒁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⒂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⒃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⒄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 用“∣”隔开导语和主体,然后用“‖”给主体部分划分层次。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⑿ ⒀ ⒁ ⒂ ⒃ ⒄
2. 这则消息先写西路军,后写中东路的原因是:( )
A. 长江是从西向东流的。 B. 西路军先于东路发起渡江。
C. 西路军人员最少。 D. 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固。
3. 分析这则消息报道中路军战况部分,列出这部分的六要素。
4. 文中第________句最能反映敌军迅速溃退的思想原因。


浏览完整试题 5. 文中空缺部分最适合填的词语是:( )
A. 败退所向披靡消灭占领 B. 后退锐不可当消灭控制
C. 溃退锐不可当歼灭控制 D. 溃退所向披靡打败控制
6. 文中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说明了什么?
7. 你觉得这则新闻中有哪些语言能体现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举例并作简要说明。
8. 有学生提出:“我认为,如果把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会更好。因为前者只说了这次军事行动,后者不仅说出了军事行动而且说出了结果。”这个问题你是如何考虑的?谈谈理由。
三、作文尝试
以“说说我班的新鲜事”为主题,拟写一则消息。要求消息的五部分至少具备标题(醒目)、导语、主体。注意清晰的体现消息的六要素。
[拓展演练]
新华社北京4月13日电 又到高考报名时。面对各地客观存在的高考“分数差”和不同的录取率,教育发达地区的考生纷纷采用转学、迁移户口等方法到教育欠发达地区应考。
这一大约始自20世纪80年代的“高考移民”现象,在我国屡禁不绝,愈演愈烈,已成
为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
新疆长期以来都是高考移民的“重灾区”。据不全统计,今年新疆共有8.7万名考生报名,报名阶段就已初步查处不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890名,其中大部分是“高考移民”。
“一多一高二低”(招生计划多,录取比例高,录取分数低、报考条件要求低)的现状,使海南成为“高考移民”向往之地。数据显示,省外考生将户口迁入海南报名的人数在逐年增加,2000年293人,2001年586人,2002年增至1875人,来自24个省份,占全省考生总数的9.5%。
高考移民出现了“两头流”的趋势:一方面是大量流向新疆、宁夏、青海、内蒙古、山西等教育欠发达地区;一方面是少量流向北京、上海等录取比率较高的教育发达地区。
“高考移民”的大量增加,打破了各省高考原有的平衡状态。尤其是在教育欠发达地区,当地学生与“高考移民”的矛盾冲突日益激化,甚至引发罢课、上访等群体性事件,危及社会稳定。
今年3月7日,新疆霍城县三中100多名高三学生集体罢课、静坐,打出“公平竞争,反对高考移民”的横标,并选出学生代表与校方交涉。3月18日上午,玛纳斯县一中299名高三学生罢课。近年来,为遏制“高考移民”现象,新疆、宁夏、内蒙古等地纷纷出台禁令,但效果并不理想。有关专家指出,“只堵不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考移民”问题。我国必须从教育公平入手,一方面进一步提高“门槛”,严把报名关,杜绝腐败;一方面应着手解决一些根本问题,如降低过大的高考分数线差异;改革现有全国统一高考模式,增加高校自主考试招生的权力等。
1. 试着解释加点字含义及词语的意思。
屡禁不绝:
愈演愈烈:
2. 本消息的导语、背景分别是哪些文字?写出起讫。
3. 本消息的第三段用到了大量的数据,有什么作用?
4. 针对“高考移民”现象,笔者提出了哪些解决办法?
5. 消息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提到“只堵不疏”的现象。传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两位部落首
领治理大水时分别采用了“堵”和“疏”的办法。你知道这个故事吗?他们是谁?能几
句话概括一下这个故事吗?
参考答案
[课内演练]
一.1.A 2.C 3. A 4. B 5. 消息 事实 及时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经过 结果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长江 人民解放军 比喻 二. 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2. B. 3.略 4. 第9句 5. C. 6. 说明了消息报道的及时、语言的准确。7. 如第五句的“已渡过2/3”,说明对数字的报道比较准确。学生言之有理即可。8. (一).因为发电时百万大军并未全部渡过,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二). 因为“横”字形象的展现了百万雄师昂扬的斗志、磅礴的气势、锐不可当、顽强拼搏,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而“胜利渡江”太平淡,只是告诉了人们一种结果。三。作文略
[拓展演练]
1.绝:断绝,停止。屡禁不绝:屡次禁止都不断绝。愈:越。愈演愈烈:越来越严重。2. 导语:第一段。背景:第二段。3. 体现了报道的准确、真实。4. 答案见第七段“我国必须从教育公平入手”到文末。5. 传说上古时期,人间遇上罕见大水,大禹的父亲鲧(gǔn)采用“堵”法,治理失败。后来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理了洪水。传说禹为了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 (122.240.208.94)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消息二则》”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49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