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具有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强大力量,无论是工具、饮食方面,还是居住方面,其巨变所体现出的人类能力足以让自然惊惧。 B. 人类对住所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在衣食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他们便从寻求临时性的天然居所转向追求固定而舒适的人工住宅。 C. 从点式建筑到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和寺庙建筑群,从天然建材木石发展到人工建材钢筋水泥,人类的房屋建造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D. 工业社会的经济体系以亚当-斯密的“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为理论基础,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却没有处理好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人类社会在文明发展进程中面临着能源短缺和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的困扰,而这正是人类自己在驾驭自然的过程中所造成的。 B. 文明衰败自人类诞生之初便开始了,从渔猎文明、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 在这些人类历史进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文明衰败。 C. 工业文明和城市化进程加剧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要比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局部破坏严重得多。 D. 文明的“拐点”可以是人类在进步与成长过程中得到警示而有所醒悟,也可以是不同于传统的其他生存形态和更加优化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出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低碳意味着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而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则是人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B. “和谐城市”的理念,是对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回应,这一理念应该对乡村的和谐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C. 草屋、穴居、冰屋、树屋、集装箱等人类住所,之所以能与钢筋水泥建筑并存,是因为它们比后者更尊重文明,体现出人类对地球的善待,更具优越性。 D. 从驾驭自然到善待自然,人类以居住领域一小步的迈出体现出人类文明的大步跨越,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C. 从点式建筑到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和寺庙建筑群,从天然建材木石发展到人工建材钢筋水泥,人类的房屋建造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本项扩大了范围,房屋建造的根本性变革是到了现代以后。 2. 试题分析:B. 文明衰败自人类诞生之初便开始了,从渔猎文明、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在这些人类历史进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文明衰败。“文明衰败自人类诞生之初便开始了”是主观臆断,“渔猎文明”文中无信息,属无中生有。
展开余下试题灿烂阳光下的这个车站很快移出了我们的视线。我心里久久回荡着这个名字:山果!眼里也有泪水流出来。车上一阵混乱之后又平静了,车窗外那一簇簇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静静地从灌木丛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忽而过,连同那个瘦弱的面容姣好的山果姑娘,隐入了莽莽群山中……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期,略有改动)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山果是一个穷苦女孩儿,穿着很寒酸,但“我”不但不嫌弃,而且还很喜欢她,所以她一上车,“我”就帮她,还在车上帮她卖核桃,而且在她下车时,送她一套衣服。 B. “还不够路上吃顿饭呢!”这位乘客的插话耐人寻味,这句话与山果因卖核桃有收入的高兴心情形成了鲜明对比,反衬出一些边远地区的贫困现状。 C. 山果没上过学,没有文化,不认得秤,所以卖核桃只得按数计钱,这告诉我们,生活在山区里的人们不仅物质贫困,而且精神贫困。 D. 这篇小说以极富人情味的细节描写打动人心,如山果刚上车时“不好意思挤着我”的身体姿态和“我”想帮她站舒服些的动作,特别让人感动。 E. 小说中的“我”在作品中具有重要作用,“我”既是小说故事情节的见证人和参与者,又是小说故事情节的叙述者,用“我”的口吻叙述增强了小说内容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5. 小说中的山果这个人物有什么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6.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多元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 AC 5. (1)面容姣好(脸蛋俊俏),但带着菜色,明显营养不良; (2)身体瘦弱,衣服破旧;(3)懂事,自强,知道为父母分忧,主动要求出来卖核桃以贴补家用;(4)懂得感恩,对“我”及农民工给予她的帮助、关爱心存感激。 6. (1)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穷让穷人的孩子早日成熟,自强自立。(2)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社会将变得非常美好。(或:生活中还是好人多,到处都有正能量)(3)一些边远山区的群众还相当贫困,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大扶贫力度势在必行。 【解析】 4. 试题分析:A项“寒酸”形容穿着,用词不当;“很喜欢”理解有误,有“喜欢”成分,但“我”帮助山果主要是因为同情她。C项“没上过学,没有文化,不认得秤”文中无信息,属主观臆断,另外,“生活在山区里的人……而且精神贫困”属于以偏概全。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本题选项重在对文本内容理解的考查。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理解和分析,面容姣好(脸蛋俊俏),但带着菜色,明显营养不良; 身体瘦弱,衣服破旧;懂事,自强,知道为父母分忧,主动要求出来卖核桃以贴补家用;懂得感恩,对“我”及农民工给予她的帮助、关爱心存感激。 6.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小说的主题理解和探究类试题,注意题干中说小说主题的多元化,所以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主题,(1)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穷让穷人的孩子早日成熟,自强自立。(2)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社会将变得非常美好。(或:生活中还是好人多,到处都有正能量)(3)一些边远山区的群众还相当贫困,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大扶贫力度势在必行。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位有远见的大科学家 刘力源 治学的竺可桢有着宽阔的视野,尤其是他的远见是为许多领域内学者所称道的。 近几年雾霾天气多发,人们知道了PM10、PM2.5的存在,在竺可桢1936年的日记里虽没有这样精确的专用名词,却有关于空气中尘埃数增加造成污染的记录:‘‘作近三年来南京之微尘数,知各月均有增加,1935年倍于1934年,而1934年又倍于1933年。但此项增加只限于空气最下一层。” 让学者王作跃佩服的是竺可桢的国际视野。“竺可桢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要研究南北极,他早就意识到全球气候是一个整体,中国的气候会受到全球气候、尤其是两极气候的影响,这种观点在当时即使放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比较新的。”王作跃说。当时大部分科学家都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或者更注重国内的发展,竺可桢的眼光则非常开阔。“这也是为什么1952年周恩来总理刚开始考虑原子弹研制问题,就派人去问他的意见的重要原因。竺可桢当时就讲得非常有道理,他的建议后来也被原子弹工程印证是很有远见的”,王作跃说。另一个让王作跃印象深刻的是,竺可桢一直以来强调基础科学要和应用科学并重:“在科技政策里,他一直强调基础科学与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这在中国20世纪强调应用科学而忽视基础科学的情况下是难能可贵的,他一直清醒地认识到基础科学对中国的长远发展是很重要的,这在他不同历史时期的日记里都很明显。” 许多人初识竺可桢的学术思想,是从初中课本的那篇《向沙漠进军》开始。“这篇文章着眼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他是大师,就是有这种视野、这种气派,也有这个能耐。”学者何亚平说。留美回国后,竺可桢非常重视搞清楚中国的“家底”,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有些什么资源,各地的气象气候条件如何,动植物在哪些地方适合种养……解放前这些资料基本上是空白的。“建国后,竺老就倡导建立了自然资源考察委员会,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摸底普查。他的目标很清楚,搞清资源不仅可以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为了可持续地发展,竺老实际上是中国关于可持续发展最早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这些为学者们频频竖起拇指的专业眼光,都源于竺可桢的一生勤学和认真的态度。何亚平说,看竺老的日记就能发现,只要有空闲,他多数时间都是在看书。“我印象里,他的读书笔记在日记里占了近三分之一的比重,他读书读得非常细,会做摘录,甚至发议论,同意也好,值得商榷也罢,他会表达他的独立思考,绝不迷信他人的东西,即使是专家权威的东西。还有一点,因为与他研究气象、物候的专业兴趣有关,他无论到哪都会去找当地的地方志,对各地的历史人文风俗都有比较详细的了解,积累.了非常丰厚的第一手材料”,竺可桢身上的这些特质让何亚平由衷佩服。“事实上,在抗战时期担任浙大校长,竺可桢并没有多少时间做科研,但他硬是挤出时间写出了《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最终结束了国际上的一个长期的争论。到了80多岁,他又写出《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迄今为止,尽管计算机这么发达,运算速度这么高,把历史资料经过整编后概括出来的世界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大趋势还是竺老当时概括的那个方向。这让外国人都赞叹不已。” 即使“文革”中赋闲在家,竺可桢也没有真正赋闲。‘‘他从未停止对科学院及各、各有关研究所科研工作特别是理论及前沿工作的思考。”学者李玉海说。为了及时掌握国际上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动向,年迈的竺可桢经常独自一人乘公共汽车前往情报所,查阅国外文献,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研究到老,这是一般老年人难以做到的。 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及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展开余下试题A. 竺可桢早年就关注大气污染问题,他1936年的日记里就有南京空气污染的详细记录, 反映了南京从1933年到1935年三年来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的现象。 B. 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之所以被选为初中语文教材,是因为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思想,具有大师级的视野和气派,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培养科学精神。 C. 竺可桢具有经常写日记的良好习惯,他的日记里记录了很多有关学习、研究的内容, 其中的读书笔记在他的日记里占有很大的比重。 D.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与一般传记有所不同,一是没有严格按传主的生活工作经历叙写, 8. 竺可桢的国际视野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 竺可桢在治学方面表现出哪些可贵的精神?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答案】7. B 8. (1)上世纪50年代提出研究南北极气候;(2)在原子弹研制问题上提出很有远见的建议;(3)强调基础研究要和应用科学并重(或:强调基础科学与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9. (1)重视调查研究,讲究实事求是。如组织摸底普查,搞清资源;了解各地历史人物风俗,积累第一手材料等。(2)学习勤奋,态度认真。他时间抓得紧,有空闲就看书,读书细致,还做笔记;困难环境中坚持搞研究,“文革”中也没有真正赋闲;年迈时仍在学习研究,著书立说。(3)坚持独立思考,不迷信他人。 【解析】 7. 试题分析:B. 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之所以被选为初中语文教材,是因为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思想,具有大师级的视野和气派,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培养科学精神。本项属于强加因果。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准确筛选文中信息,上世纪50年代提出研究南北极气候;在原子弹研制问题上提出很有远见的建议;强调基础研究要和应用科学并重。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整合文本信息的一道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作答本题,本题可以作答为,重视调查研究,讲究实事求是。如组织摸底普查,搞清资源;了解各地历史人物风俗,积累第一手材料等。学习勤奋,态度认真。他时间抓得紧,有空闲就看书,读书细致,还做笔记;困难环境中坚持搞研究,“文革”中也没有真正赋闲;年迈时仍在学习研究,著书立说。坚持独立思考,不迷信他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举进士,累迁太常博士,特迁屯田员外郎,以母老固辞,复为莱州通判。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擢殿中侍御史。时宋绶出知应天府,杜衍在济南,劝言:“绶有辞学,衍清直,不宜处外。”又言:“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迁延不赴陈州,觊望相位;弟惟济任观察使、定州总管,自请就迁留后;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请趣惟演上道,罢惟济兵权,追则除命。”贬太常博士。郭皇后废,议选纳陈氏,劝进谏曰:“正家以正天下,自后妃始。郭氏非有大故,不当废。”疏入,后已废,而陈氏议遂寝。马季良自贬所求致仕,朝廷从之。劝言:“致仕所以待贤者,岂负罪贬黜之人可得?请追还敕诰。”又言:“发运使刘承德献轮扇浴器,大率以媚上也。请付外毁,以戒邪侫。”元昊袭父位以劝为官告使所遗百万悉拒不受元昊将山遇率其族来归且言元昊将反是冬元昊果反遣其使称伪官来。劝视其表函犹称臣,因上奏曰:“元昊虽僭中国名号,然尚称臣,可渐以礼屈之,愿与大臣孰议。”遂落职知齐州,丁母忧,起复,知凤翔府。既而知成德军韩琦言,劝所遣将张忠、刘遵,平贼功皆第一,特诏奖谕。未几,召为翰林侍读学士,迁给事中,辞不受。劝性廉俭,居无长物。尝谓诸子曰:“颜鲁公云,‘生得五品服章绂,任子为斋郎,足矣。’”及再为侍读,曰:“吾起诸生,志不过郡守,今年七十,列侍从,可以归矣。”遂拜章,三上不得谢,赐银使市田宅。后二年卒。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六》,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元昊袭父位/以劝为官/告使所遗百万/悉拒不受/元昊将山遇/率其族来归/且言元吴将反/是冬/元昊果反/遣其使称伪官来/ B. 元昊袭父位/以劝为官告使/所遗百万悉拒不受/元昊将山遇/率其族来归/且言元昊将反/是冬元昊果反/遣其使称伪官来/ C. 元昊袭父位/以劝为官/告使所遗百万/悉拒不受/元昊将山遇率其族来归/且言元昊将反/是冬元昊果反遣/其使称伪官来/ D. 元昊袭父位/以劝为官告使/所遗百万/悉拒不受/元昊将山遇率其族来归/且言元昊将反/是冬/元昊果反/遣其使称伪官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各项工程营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宜,长官为工部尚书。 B. “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表示相同意思,与今天的退休类似。 C. 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 D. “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太子读书,为他们讲学,提供学问方面的咨询。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劝坚持正义,为民辩护。他任莱州通判时,州里百姓霍亮被仇人诬陷而被判死罪, 办案的官员收受贿赂,勉强拼凑罪名强加给他,郭劝替他申辩,使他免以死罪。 B. 郭劝敢于直言,因而降职。在宋绶、杜衍的任用上,他建言应因才而用;对钱惟演、 钱惟济兄弟和胡则三个官员,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处理建议,因这两次进言而被贬官。 C. 郭劝坚持原则,反对废后。皇上废郭皇后,君臣商议要立陈氏为皇后,郭劝进谏,据理力争,反对这样做,奏章呈上,郭皇后已经被废。 D. 郭劝刚正不阿,抵制媚上。发运使刘承德向皇帝献轮扇和浴器,郭劝认为这是向皇上献媚讨好,应把这些东西拿出去销毁,以警告邪恶奸佞之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昊虽僭中国名号,然尚称臣,可渐以礼屈之,愿与大臣熟议。 (2)遂拜章,三上不得谢,赐银使市田宅。 【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元昊虽然越礼使用中原王朝所授予的称号,但还自称为臣,可以逐步用(对待臣子的)礼节使他屈服,希望皇上和大臣们仔细商议。 (2)郭劝于是呈上奏章(要求退休),但多次要求也没有(被同意)辞官,(朝廷)赏赐给他银两让他买田地和住宅。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句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文句中的标志性的词语,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以”“所”“元昊”“且”“是冬”“遣”。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 试题分析:C. 古代官员为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