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353  2017-09-10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3]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
静海一中2016-2017第二学期高二语文(6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基础题和第Ⅱ卷提高题两部分。
2.试卷书写要求规范工整,卷面整洁清楚。
第Ⅰ卷 基础题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压轴(zhòu) 一场雨(chǎng) 卡脖子(qiǎ)间不容发(fà)
B. 下榻(tà) 创可贴(chuānɡ)名媛(yuán) 良莠不齐(yǒu)
C. 碑帖(tiè) 逮 捕(dài) 心弦(xián) 咎(jiù)由自取
D. 酩酊(mǐng) 夹 袄(jiā) 白炽灯(chì) 退避三舍(sh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A项,压轴zhòu,一场cháng雨;B项,名媛yuàn;D项,夹jiá袄。
点睛:解答字音题,要正确把握形声字的读音,利用形声字声旁能表读音的功能识记一些难读字,如:屣xi、狰zhen;记住形声字的声旁字与字的读音不一致的字,如:谄chan、陷xian、焰yan、旖yi、嗔chen。注意区别形近字,如:“刺”与“剌”、“陡”与“徙”、“赢”与“羸”。注意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多音常常是因为“多义”,所以因义定音是多音字正音的重要方法,如:“卡”做音译语素时读ka,卡车、卡宾枪,取和“不畅通”有关义项时,读qia,关卡、发卡、卡壳。注意口语与书面语的读音区别,如“露”,书面语中读lu,口语中常读lou。注意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区别,如:街谈巷xiang议、巷hang道。
2.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嗔怪/瞠目 戕害/踉跄 拮据/秸秆 供不应求/供认不讳
B. 整饬/叱咤 拗折/执拗 骠勇/剽窃 量入为出/量体裁衣
C. 毗邻/纰漏 应届/膺选 伺候/伺机 脉脉含情/一脉相承
D. 羞赧/赦免 践行/僭越 熨斗/熨帖 曲高和寡/曲突徙薪
【答案】A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3.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影碟 掉书袋 叠床架屋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B. 亲睐 势利眼 分庭抗礼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C. 坐镇 座右铭 鞭辟入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 宣泄 泊来品 厝火积薪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用比较排除法。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以先排除固定词语、常用词语,然后,结合着词语意思来辨别词语搭配是否正确。B项,亲睐--青睐;C项,赔理道歉--赔礼道歉;D项,泊来品--舶来品。所以选A。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4.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尽管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我国近年来________就业的力度空前加大。一个有助于再就业的社会网络正在形成。
②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以强烈的责任意识,敢于担当的精神,不________敷衍,不打折扣,不讲得失,全力履行自己的义务。
③依据职称的评定标准,教师们将注意力从正常的教学中转移了出来,时间久了,自然会对这套标准带来的戕害________。当他们从这套标准中不断受益,就更难自觉做出反思和批判。
A. 扶持 推托 熟视无睹 B. 扶持 推脱 习焉不察
C. 扶植 推托 习焉不察 D. 扶植 推脱 熟视无睹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
扶植:指以某种手段培养人才或某种势力的壮大;
扶持:指扶助,护持;
推脱:推卸;
推托:借故拒绝;
习焉不察:习惯于某种事物而察觉不到其中的问题;


浏览完整试题
5.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B.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C. 古代女子对别人说话时,往往自称妾、臣妾、贱妾、奴婢、拙荆等。
D. 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唐朝以后,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此题主要考查文学常识中的一些称谓,需要考生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C项,拙荆是丈夫对外称自己的妻子。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燕赵区域以燕山、太行山、渤海、黄河为四面分界,主体为次生黄土的平原地带。虽然这一区域具有“地边胡,数被寇”的特点,但燕赵文化仍属于华北平原上以汉族为主的旱地农耕文化。
燕文化与赵文化有着不同的来源和各自的特征,但又大体接近而趋同。相对于其他周边区域而言,“慷慨悲歌”是燕赵文化的共同基调。燕赵区域的文化特征就是“慷慨悲歌”,也只有“慷慨悲歌”才是燕赵区域的文化特色。
具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在全国各个地域中,燕赵区域是极少数真正形成了文化特征的地域之一。燕赵文化得以形成“慷慨悲歌”这一特征主线,为古今所共认,历代所称道,其内涵鲜明,无可否认。这是燕赵区域的优越之处,值得骄傲。
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是“燕赵悲歌”的产生机制。燕丹的精诚与荆轲的侠士志向契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慷慨悲歌”。慷慨悲歌是一个情结,是由经济文化的落后和政治地位的低下而导致的一个情结。这个情结经过一种壮烈的撞击,发生逆转,出现升华,于是就化育成为慷慨悲歌的性格。而这也正是北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荆轲刺秦王,与燕太子丹在易水告别,高渐离击筑,荆轲作歌,这是燕赵文化慷慨悲歌特征的第一次概括。汉末曹魏时,曹操等人以邺都为活动中心,诗风雄峻古朴,慷慨悲凉,燕赵文化第二次被称作慷慨悲歌。唐代,高适等人以气质自高,慷慨悲歌,临风怀古,燕赵文化第三次被人称为慷慨悲歌。燕太子丹、荆轲的谋刺秦王,标志了燕地文化的形成和成熟。从此以后燕文化就永久性地定格于此,成为燕赵文化所独有的固定不变的意象。这一特征不仅在当时存在,在后世也存在,如明清之际,燕赵文化的慷慨悲歌特征也有鲜明的体现。...
“慷慨悲歌”的实质,乃是一种生命价值观,是一种贯穿人生的精神力量。燕赵侠士的轻生尚义,表面上看是不重视生命,实质上却是更加重视、更加珍爱生命的体现。“燕赵悲歌”体现为一种超越“千金”、超越“生死”的价值观,燕赵文化精神在此具有最为突出的表现。了解到人的生命除了肉体的存在,还有精神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教导人们,突破对自我的一己关怀,寻求更高的价值。燕赵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价值观。
燕赵文化具有多元性。在“慷慨悲歌”激扬人性的同时,也包含了不少世俗的、物欲和肉欲的不良内容。这些流弊在民间、在当今,也都有不同轻重的表现。其救治方法,则莫过于以风俗治风俗,以文化治文化,以精神治精神,如古人所谓“风教”,由低而高,由杂而纯,由俗而雅,由外在而内在。
(摘编自张京华《“燕赵文化”概念界定的要点》)
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燕赵区域虽然毗邻少数民族地区,多次受到外族的侵扰,但其区域文化还是保持以汉族为主体,以旱地农耕文化为主流的特点。
B. 具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燕赵文化具有无可否认的“慷慨悲歌”这一特征主线,因此燕赵文化是一种优越的文化。
C. 对“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这三次所概括出的内容各不相同,使“慷慨悲歌”这一燕赵文化的特征逐次清晰丰富起来。
D. “慷慨悲歌”所体现的超越“千金”、超越“生死”的价值观,是燕赵文化精神的突出表现和重要内涵,具有人生方面的教导意义。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受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政治地位等的影响,燕赵区域逐渐形成自己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表现出“慷慨悲歌”的文化特色。
B. 燕太子丹与荆轲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正是“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产生的主因。
C. 汉末曹魏时的曹操和唐代的高适等人之所以能成为燕赵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原因之一是他们的诗或雄峻古朴,或慷慨悲歌。
D. “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在数世纪后的明清之际仍然存在,已成为燕赵区域重要、悠久、稳定的文化符号。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燕文化和赵文化来源不同而且各具特征,但二者的文化内涵大体接近而趋同,具有共同的文化基调,故被人合称为“燕赵文化”。
B. “慷慨悲歌”是一个由现实生活的落后而产生的情结,是历经碰撞、冲击、转变以至升华,最终才形成的有地域特征的文化性格。
C. 燕赵文化是北方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北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D. 燕赵文化具有多元性,其内容良莠不齐,如今在民间流行的,大多是世俗的、物欲的不良内容,有待人们采取恰当的方法来救治。
【答案】6. C 7. B 8. D
【解析】试题分析:
6. 原文第1段说“虽然这一区域具有‘地边胡,数被寇’的特点,但燕赵文化仍属于华北平原上以汉族为主的旱地农耕文化”,A项以此句为核心进行转述,符合原意,所以A项的表述是正确的。B项根据第3段中“具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燕赵文化得以形成‘慷慨悲歌’这一特征主线,为古今所共认,历代所称道,其内涵鲜明,无可否认。这是燕赵区域的优越之处,值得骄傲”等语句的意思,得出“燕赵文化是一种优越的文化”的推断,符合文意。因此B项也是正确的。C项对第5段的相关内容进行转述,原文以“‘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为总起,具体介绍了三次历史认同的主要内容,选项对此内容的转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逐次清晰丰富起来”缺少文本依据,二是“这三次所概括出的内容各不相同”与“特征逐次清晰丰富起来”并无因果推理关系,选项用“使”字加以概括违背原文,与原文逻辑不等值。因此C项是错误的。D 项整合第6段“‘慷慨悲歌’的实质,乃是一种生命价值观”“‘慷慨悲歌’还体现为一种超越‘千金’、超越‘生死’的价值观”“它可以教导人们,突破对自我的一己关怀,寻求更高的价值。”等内容,符合原文的意思。因此D项也是正确的。


展开余下试题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A项根据原文第1段交代燕赵区域地理环境,第2段“也只有‘慷慨悲歌’才是燕赵区域的文化特色”,第4段“‘慷慨悲歌’是一个情结,是由经济文化的落后和政治地位的低下而导致的一个情结”和第6段“燕赵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价值观”等内容,从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角度进行转述。推断符合原文意思。因此A项是正确的。B项对原文第4段“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是‘燕赵悲歌’的产生机制。燕丹的精诚与荆轲的侠士志向契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慷慨悲歌’”的内容信息进行转述,转述时把“机制”替换成“主因”,是偷换概念,“机制”是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主因”指主要的原因。两者有所区别,因此B项是错误的。C项对原文第5段有关“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的三次高潮中的后两次进行转述分析,做出了曹操、高适等人成为燕赵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的原因推断,符合原文的意思。因此C项也是正确的。D 项根据原文第5段后半部分内容进行转述,从原文“燕太子丹、荆轲的谋刺秦王,标志了燕地文化的形成和成熟”可以看出“‘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原文“燕太子丹、荆轲的谋刺秦王,标志了燕地文化的形成和成熟。从此以后燕文化就永久性地定格于此,成为燕赵文化所独有的固定不变的意象”“明清之际,燕赵文化的慷慨悲歌特征也有鲜明的体现”则说明“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的重要、稳定和悠久。因此D项的理解分析符合原文意思。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A项对原文第2段关于燕赵区域的文化特征说明进行转述,符合原文的意思。因此A项是正确的。B项对原文第4段关于慷慨悲歌的性格形成的相关内容进行转述,符合原文意思。因此B项也是正确的。C项对第4段中慷慨悲歌的性格形成“也正是北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一结论进行理解分析推断,并整合了第1段和第6段燕赵文化特点的相关内容。与原文的意思等值。因此C项也是正确的。D 项是对原文最后一段内容的转述,原文说“这些流弊在民间、在当今,也都有不同轻重的表现”,强调的是不良内容在民间、在当今都有存在的现实,选项转述为“如今在民间流行的,大多是世俗的、物欲的不良内容”,则强调民间流行的大多是不良内容,从而把“度”的问题变成“量”的问题,转述与原文不等值。因此D项是错误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岁,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庭尉。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它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人有盗高庙坐前玉环,得;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无道, ___9___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至___10___族,而君___11___法奏之,非吾所以恭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帝乃白太后许之。 ...
节选自《资治通鉴》
汉张释之为廷尉,文帝出行,有人惊乘舆马,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奏当此人犯跸,罚金。上怒,释之曰:“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颜师古谓:“言初执获此人,天子即令诛之,___12___事即毕。”
唐柳浑为相,玉工为德宗作带,误毁一銙,工私市它玉足之。帝识不类,怒其欺,诏京兆论死,浑曰:“陛下遽杀之则已,若委有司,须详谳乃可。于法,罪当杖,请论如律。”由是工不死。予谓张、柳之论,可谓善矣,然张云“上使使诛之则已,”柳云“陛下遽杀之则已”,无乃启人主径杀人之端乎!斯一节未为至当也。
节选自《容斋五笔》
9.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人犯跸,当罚金 当: 应当
B. 是法不信于民也 信:取信
C. 帝乃白太后许之。 白:告诉
D. 工私市它玉足之 市:买
10. 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前当的一项是
① 盗先帝器 ②吾属廷尉者欲至 族
③而君 法奏之 ④ 事即毕
A. 乃 其 以 之 B. 乃 之 以 其
C. 其 之 为 乃 D. 以 其 为 之
1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B. 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C. 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D. 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12.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释之和柳浑作为执法者都能贯彻有法必依、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张柳二人据理力争能够成功,还因为都遇到了贤明的君主,可见,封建社会皇权凌驾于法令之上。
B. 张释之认为即使犯同样的罪,也要根据情节轻重量刑。
C. 柳浑认为,皇上当时可以杀了玉工,如果把他交给有司,有司一定会佯装调查才行。
D. 《容斋五笔》 认为张柳二人依法论处的行为固然可敬,但言语上也有失当之处。
13. 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2)帝识不类,怒其欺,诏京兆论死。
(3)柳云“陛下遽杀之则已”,无乃启人主径杀人之端乎!
【答案】9. A 10. B 11. C 12. C
13. (1)假使一个愚昧的百姓盗挖了高祖的长陵,陛下将要用什么更重的刑法处罚他呢? (假令,何以,且)...
(2)皇帝认出(这块与其他的)不相似,因为玉工欺骗自己而愤怒,召来京兆尹判玉工死罪。(论,不类)
(3)柳浑说“陛下立刻杀了他就罢了”,恐怕是开启了君主直接杀人的发端吧。 (遽,“无乃……乎”句式,通顺)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要了解实词所在句子在文中的意思,A项“此人犯跸,当罚金”句子意思是:这个人犯了清道禁止出行的禁令,因该罚钱。“当”,判处。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本题主要是辨析“乃”“其”“以”“之”几个虚词的区别,考生要将它们带入具体语境中去辨析,难度不大。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如今已经交给了廷尉.廷尉好比是天下的天平,一旦倾斜,别人根据法律判案也会随之有所轻重,老百姓还能知道该如何做事吗”,然后抓句中的专有名词“廷尉”“民”等进行判断即可。
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要注意寻找句子的一些专有名词,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展开余下试题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有司一定会佯装调查才行”说法错误,原文“须详谳乃可”,指的是必须严格以法论罪才行。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得分点,“抔”“加”“何以”句式;第二句中得分点,“类”“诏”“论”;第三句中得分点,“遽”“启”“无乃……乎”句。
参考译文:
这一年,张释之正做廷尉的官职.皇帝出行路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走过,皇帝的马被惊吓(乱跑起来).皇帝于是让骑兵把那个人逮起来,交给廷尉(张释之).张释之向皇帝上奏说:“这个人犯了清道禁止出行的禁令,因该罚钱.”皇上大怒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多亏我的马脾气温和,如果是别的马,难道不会伤害到我吗!而你只处罚他交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下人都要遵守的.现在法律是这么定的,如果改变加重处罚,那就会使老百姓不信服法律了.而且当时皇上令人将他处死也就算了.如今已经交给了廷尉.廷尉好比是天下的天平,一旦倾斜,别人根据法律判案也会随之有所轻重,老百姓还能知道该如何做事吗!请陛下您明察.”皇上想了很长时间说:“你的处罚是正确的.”
后来有人偷窃高庙神坐前的玉环,被抓到了;皇帝大怒,下令廷尉来治罪.张释之按照“盗窃宗庙服饰器具”的罪名上奏皇帝:此人应该被处死并扔在街上示众.皇上非常恼怒说:“这人没有人性,竟敢盗窃先帝的器具!我之所以要交给廷尉审理,是想诛灭他的九族;而你按照法律上奏,不是我尊敬宗庙的本意啊.”张释之摘下官帽磕头谢罪说:“法律是这样的,处罚已经够重了.况且罪名一样,还要以犯人的态度的不同给于不同的处罚.如今因为盗窃宗庙器具而将他灭族,那他就是犯有同样罪名的万分之一,如果愚蠢的百姓挖取长陵一捧土,陛下因该处以什么罪呢?”皇帝禀明了太后以后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
西汉文帝时,张释之担任廷尉一职,主管全国的司法工作。一次文帝出行时,有个人从马队前突然穿过,致使为文帝拉车的马受惊。文帝马上派骑兵将此人抓获,交廷尉处理。张释之了解情况后,上奏文帝认为此人有犯跸之过,按汉律当罚款处罚。文帝听后非常恼火,张释之解释说:“当时若抓住此人,陛下使人杀掉他也就罢了。现在将此人交给我处理,我就得对他以法治罪。”
唐德宗时,柳浑为宰相。有一次,一位玉匠为德宗作玉带,不小心弄坏了一个銙,玉匠就私自到市场上买了一个式样差不多的补上。德宗发现了不同,对玉匠的欺骗行为很生气,下诏将玉匠交京兆府论罪处死,柳浑接到此案以后,规劝德宗说:“陛下发现其作弊时,马上下令杀掉他也就罢了,若把此事交有司处理,就必须严格以法论罪才行。从法律上讲,玉匠之罪当处以杖刑,不应处死,请陛下恩准按法律处理。”
张释之、柳浑的作法无论是对犯人,或是对国家法律的实施,都是有利的。但他们都说“陛下当时杀掉此人也就罢了”这句话,这不是诱导皇帝开轻率杀人的开端吗?这一点两人都说得很不恰当。
第II卷
四、诗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①
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②,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注】①在三月上旬巳日,古人有“修禊”的习俗,即召宴亲友,到水边嬉游,临水插花,以驱除不祥,祈求吉利。本词写于北宋灭亡后,作者南渡之时。
②长安:原为汉唐故都,这里代指北宋都城汴京。
14. 词的上片“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两句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5. 词的下片末尾一句“可怜春似人将老”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百花盛开,绚丽多姿,花枝影绰,光影摇曳,写出了美好绚烂的春色,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写出词人强颜欢笑的内心痛苦。
15. 春“老”比喻春意阑珊,人“老”欢情减少。明是伤春 ,实是自伤,表达词人对春天即将逝去、自己年华已逝、国家已经沦丧的无奈伤感之情。
【解析】试题分析:
14. 题干问的是“词的上片‘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两句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诗句作用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诗句的作用主要从分析和全诗的关系以及在情感表达方面入手。“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写如今的自然春色和往年一样好,而眼下的政局远远不如从前了。“为报”二字,点明这春天的消息是从他人处听来的,并非词人游春所见。实际上是说,当前建康城毫无春意,虽是朝花夜月如故,而有等于无。“相照”前著一“宜”字,其意似说它们没有相照,更确切一点,是词人对此漫不经心,反映出她的忧闷。根据注释“本词写于北宋灭亡后,作者南渡之时”结合时代特点可得出景物虽美但故国不在的悲哀之情。因此是以乐景衬哀情(反衬)。...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景象”,这里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要重点区分是“喜”还是“哀”。分析诗句的作用要明确诗句的位置是开头还是中间、结尾,开头往往是做铺垫、奠定情感基调、统领全诗,中间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往往是以景结情、直抒胸臆、卒章显志。答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本题根据注释“本词写于北宋灭亡后,作者南渡之时”结合时代特点可得出景物虽美但故国不在的悲哀之情。因此是以乐景衬哀情(反衬)。
15. 题干问的是“词的下片末尾一句‘可怜春似人将老’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可怜春似人将老”意思是说最需要怜念的是春天也像人一样快要衰老了。“春”暗喻“国家社稷”,“春将老”暗喻“国将沦亡”。表面上读起来这句好像是词人在调侃自己,其实有一种春将逝,人将老,国已丧,心无奈,是一种“鸟之将亡,其鸣也衰”。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注释和诗中的“永夜”“恹”“少”“空”“为报”“草草”“可怜”“老”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五、古代诗文默写
16. 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天津市静海”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