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54  2017-09-20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4]
辽宁省葫芦岛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5月)语文试题
2017年葫芦岛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纸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好考题时,考生按照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平坟是一种严重的人格侮辱,即使在今天,主流的社会文化依然认为,强制平坟的行为,是对人之为人的神圣基础的破坏,忽略了中国人历来珍视的人文精神价值,严重侵犯了中国人的信仰、情感与记忆。
2012年11月16日,国务院第628号令要求对《殡葬管理条例》第二十条进行修改,删除了“拒不改正的,可以强制执行”部分。此次明确的制度规定固然来得及时,但知识界有必要对一个多世纪以来盛行的物质主义、激进地反传统、鄙夷人文精神价值的倾向进行深刻反思。
自近代传统社会解体以来,在激进的反传统的浪潮中,社会文化一直有这样一种倾向,就是只认为物质的、经济的价值是真实和重要的,而以往传统社会的礼俗、信仰等超验的价值则是虚伪和迂腐的,应该作为过时的、妨碍历史进步的东西而抛弃。像保留坟头、厚葬先人等礼俗,都曾被当作愚昧和落后的陋俗被鄙夷,是移风易俗要革命的对象。这一社会文化倾向在“破四旧”等政治运动中达到了顶峰。
近年以来,随着激进意识形态革命的终结,民间社会在更宽松的氛围中开始复苏和成长,人们开始重拾曾被抛弃的人文精神价值。2008年,全国人大批准了关于恢复传统节日的议案,清明、端午与中秋正式被列为法定假日,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这一举措反映了一个更文明的社会对传统价值和社会共同情感的尊重。
传统社会的中国人常用“礼崩乐坏”来形容一个社会的败坏和崩溃,然而经过了半个多世纪激进运动的洗礼,社会普遍存在轻视“礼乐”等人文精神价值的倾向,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才有强制平坟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礼俗究竟是不是无意义的迂腐?这些无形的精神性投入,究竟有什么意义?
在中国文明史上,周公“制礼作乐”是中华文明划时代的大事,经过周公的改造加工,“礼”变得系统严密,成为国家的根本,礼治处于治国方略的核心位置。综观中国历史,礼作为约束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准则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且成为华夏文明的标志,是文明社会区别于蛮夷莽荒之地的标志。
正是由于“礼乐”等人文价值的存在,使得国家和家庭具有了同构性,让社群有了相似的价值追求。葬礼和坟头的存在,里面就包含了中国人所寄托的价值归宿意义。
然而在传统社会终结后,在世界性的启蒙思潮的洗礼下,对人文精神价值的看低,不仅仅是中国所独有,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马克斯•韦伯这样形容:“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走进了个人之间直接的私人友爱中……而在过去,这样的东西曾像燎原烈火一样,燃遍巨大的共同体,将人们凝聚在一起。”


浏览完整试题启蒙运动有激进的反传统的一面,但处理得当的国家之所以没有走向灾难,就在于他们在改变传统和移风易俗方面,充分尊重了人文精神的价值,让社会自发秩序去选择和扬弃。一部近代史也告诉我们,如果以进步和启蒙之名,强行进行所谓文化革命,最终可能导致激进的暴力灾难。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反思和铭记。
(摘编自李铁《重拾传统的人文精神价值》,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时至今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制平坟被视为一种严重的人格侮辱行为,甚至是对人之为人的神圣基础的破坏。这一行为忽略了中国人历来珍视的人文精神价值,严重侵犯了中国人的信仰、情感与记忆。
B. 修改后的《殡葬管理条例》删除了“拒不改正的,可以强制执行”部分。也就是说,民政部门不能对乱建的坟墓强制平毁。
C. 社会文化一直认为物质的、经济的价值是真实和重要的,而以往传统社会的礼俗、信仰等超验的价值则是虚伪和迂腐的,应该作为过时的、妨碍历史进步的东西而被抛弃。
D. 强制平坟事件的发生、《殡葬管理条例》的修改。促使知识界对一个多世纪以来盛行的物质主义、激进的反传统主义、鄙夷人文精神价值的倾向进行深刻反思。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清明、端午与中秋等传统节日被正式列为法定假日,这一举措体现了人们开始重拾曾被抛弃的人文精神价值,反映了一个更文明的社会对传统价值和社会共同情感的尊重。
B. 强制平坟等事件的发生,触及了一些民众的心理底线,伤害了民众的感情和信仰,导致社会普遍存在着轻视“礼乐”等人文精神价值的倾向。
C. “礼”之所以成为传统文化的主体、华夏文明的标志,是因为它在历史上形成了约束人们思想与行为的重要准则及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D. “礼乐”等人文价值使国家和家庭具有了同构性,让社群有了相似的价值追求。葬礼和坟头的存在包含了中国人所寄托的价值归宿意义,清明扫墓也自然有“寻根”的象征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修改后的《殡葬管理条例》中删去了可强制平坟的规定。这一做法体现了对激进意识形态与民族传统习俗冲突的正视,以及对国人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的尊重。
B. 文中引用马克斯•韦伯的话印证了在传统社会终结后,在世界性的启蒙思潮的洗礼下,“人们对人文精神价值的看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世界普遍性。
C. 在改变传统和移风易俗方面,如“破四旧”等政治运动,只有充分尊重了人文精神的价值,让社会自发地选择和扬弃,才可能使国家免于走向灾难。
D. 一部近代史昭示,以进步和启蒙之名,强行进行所谓的文化革命,最终会导致激进的暴力灾难。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铭记和反思。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
2. 试题分析:B. 强制平坟等事件的发生,触及了一些民众的心理底线,伤害了民众的感情和信仰,导致社会普遍存在着轻视“礼乐”等人文精神价值的倾向。前后没有因果关系,选项中属于强加因果。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3. 试题分析:D. 一部近代史昭示,以进步和启蒙之名,强行进行所谓的文化革命,最终会导致激进的暴力灾难。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铭记和反思。本选项属于无中生有,文本中并没有这个意思。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捞月亮的母亲
石兵
捞月亮的人,是一位母亲。
在那座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里,我遇到了她和她时年六岁的儿子。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座贫瘠的大山是我在天黑之后来到的地方。在一处平整的山坡,我支起随身携带的帐篷,准备在野外过上一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我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只是短短几分钟,便在我视野中只留下了模糊的背影。
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
我已经确定,这只是一对普通的山村母子。于是,我大着胆子走上几步,终于听到了女人说出的话语。
“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了期待。
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她抚摸着小男孩的头,再看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我来到她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的不安与恐惧。
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展开余下试题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你们城里人叫白内障,我正在攒钱给他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
或许是看到了我眼中的疑问,女人接着说:“狗儿爹去了城里打工,那里挣钱多一些,家里就只有我和狗儿了。”
我没有再说话,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一路来到了女人位于半山腰处的家里。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地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 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
我躺在外间屋原属于男人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儿子说:“娘,我想爹了,今天山上遇到的那个人好像爹啊,个子一样的高,手一样的有劲,可我就是看不清他的模样。”
母亲说:“狗儿,快睡吧,睡着了,就能见到你爹的样子了。再过上半年,咱们就去城里找他, 治好你的眼睛。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它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
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面对她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温暖与悲凉、伤痛与希望。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第10期,有删节)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我”遇到了一对母子,他们虽然贫穷,但具有的精神品质却让“我”感到汗颜,是他们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B. “我”联系了医院,让朋友开车接母子二人去治眼疾,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羞愧,原因就是“我”知道得太晚,没能及时给小男孩治疗眼睛。
C. 文中人物虽然简单,但是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借助了很多的手法,如: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小男孩。
D. “我”听到远处窸窸窣窣的声音,看到的是母子二人;在午夜,这样的母子让“我”“恐惧”;最后确认,他们只是普通母子。文章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5.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概括分析。
6. 针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结合文本和自身对其含意进行探究。
【答案】4. A 5. ①吃苦耐劳。她为了给儿子治病,白天去帮人纺丝线,晚上还要照顾家里的田地。
②不怨天尤人。因为同样的贫穷,她得不到别人家的帮助,她说起这些很平静;认为别人帮她够多了。
③善良。她看到“我”这个不速之客并没有不安和恐惧;并且想下山时叫“我”回她家,因为山上凉。
④温柔,有耐心。她乡音绵柔不泼辣,并且对儿子非常有耐心。
6. 文中的“我”因为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但忽略了这样做会给亲人带来什么样的伤害,忘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东西值得珍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都会遭遇失败或挫折,也许有些人会一蹶不振,会选择自暴自弃,但如果转念想想,其实我们还有很多机会,还有很多人在关心我们,也许就会释然。因此说,任何的打击或 失利,都不能成为我们妥协的借口,因为这个世界很美好,我们的人生会更精彩。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我”羞愧的原因并不是“没能及时给小男孩治疗眼睛”,而是因为本是他们帮助了“我”,他们却来感谢“我”。C项,并没有心理描写。D项,“跌宕起伏”稍重,可以说“曲折”。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从文中找出关于这位母亲的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然后概括分析。文中主要着眼于她因儿子的病需要辛苦地劳作;对于自己的这种境况,她没有抱怨;同时从她对儿子和对待“我”的态度可以看出她的性格特征。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本文的主旨所在,是作者情感的汇集处文学类文本阅读 捞月亮的母亲石兵捞月亮的人,是一位母亲。作者写作此文与自己之前的经历相关,二十几岁的跳脱年纪,做过傻事,直到碰到这对母子,发生在这对母子身上的故事让作者清晰地认清了自我。
点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探究,而是立足于文本的探究。因此,首先要尊重文本,读懂文本。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以文本的整体倾向(特别是关键内容)为探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其次,还要融入文本情境,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文本和作者对话,进而获得情感共鸣,形成自己的认识。此外,要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文本往往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它常常表现为普遍的认知规律。还有就是要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际效果。作者创作文本,常常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得比较隐蔽。阅读时要注意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一些延伸拓展式的探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赵忠贤:探寻超导世界“新高度”
1月9日,75岁的赵忠贤登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他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里的首位“40后”。
生于辽宁新民的赵忠贤,身材魁梧,声音洪亮,性格里透着东北人的直爽和幽默。“我就是个普通人,只要大家说‘这个老头还不错’,我就挺高兴。”接受采访时,他饶有兴趣地讲起40余年持续研究超导的往事。
1911年人类发现超导,而这一年中国还在辛亥革命。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国低温物理与低温技术研究的开创者之一洪朝先生回国才带着国内的年轻学者,首先实现了氢和氦的液化。我国当时在科研基础和知识储备上的薄弱可见一斑。然而幸运的是,赵忠贤在中科大得到了包括钱三强在内大师们的悉心指导。“我至今记得先生们在黑板上写教案的情景。”赵忠贤感慨地说。这段求学经历让赵忠贤在日后的科研中学会了如何在最艰难的条件下坚持科研,如何在设备差、经费少的情况下依然把科研成果做得漂亮。
上世纪80年代,赵忠贤在科研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开始研究铜氧化合物超导体,同行们评价赵忠贤时总要提到他的“特殊能耐”。“他总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把科研先做起来。”早年经费有限,项目组使用的基础设备就是赵忠贤和同事黄玉珍亲手绕制的烧结炉。
1986年,欧洲科学家柏德诺兹和缪勒发表了镧-钡-铜-氧体系可能存在35K超导的论文。当时国际超导主流尚未认可这篇论文,而赵忠贤和其他少数几个学者对柏德诺兹和缪勒的论文产生了兴趣,该文中提到的“杨•泰勒”效应与赵忠贤1977年文章中提到的“结构不稳定性又不产生结构相变会导致高的超导温度”产生共鸣,促使他立刻组织团队,在科研条件相对简陋的情况下,开始研究铜氧化合物超导体。不久,赵忠贤的研究成果推翻了传统的理论,他向全世界证明超导临界温度是可以超过40K的,突破麦克米兰极限温度的超导体,被称作高温超导体。一时间,世界物理学界震动了。赵忠贤被称为“北京的赵”,出现在国际著名物理学刊物上。此后,仍在北京的实验室里埋头苦干的赵忠贤“乘胜追击”——1987年2月19日深夜,他的团队独立发现了临界93K的液氮温区超导体,并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组成:亿-钡-铜-氧。这一突破性的发现让赵忠贤团队因此荣获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也作为团队代表获得了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


展开余下试题2008年,赵忠贤带领团队将铁基超导体的临界温度提高到50K以上,创造了55K的纪录并保持至今,实现了高温超导研究领域的第二次突破。曾经有一种说法,科学家的黄金科研时期是短暂的,当青年科学家走过自己的创新高峰期之后就会趋于沉寂。然而,这个说法在赵忠贤这里并不成立。1987年的辉煌已经过去,20年后,赵忠贤的名字再次震动了世界物理学界。这一年他67岁。
2016年9月,我国研制出全球首根百米量级铁基超导长线。这一消息在业内引起极大的轰动。它被认为是铁基超导材料从实验室研究走向产业化进程的关键一步,在美、日、欧等国家的铁基超导线制备还处于米级水平的时候,我国已走在世界最前沿。
这一切,与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赵忠贤八年前在铁基高温超导研究上实现的突破是分不开的。
半个世纪以来,赵忠贤的名字一直与我国超导发展紧密相连。他在我国最早提出要探索高温超导体,最早建议成立国家超导实验室,他在高温超导研究出现的两次重大突破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中国站到国际物理学界的大舞台……
相关链接:
(1)他常说:“中国的科技实力花钱买不来,白送更别想,只能立足于自己咬牙攻关,知识报国,把个志趣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我们做科学研究,其实就是一滴水,汇集到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古代中国曾为人类文明作出很多贡献,今日的中国人依然有这个志气和能力。”
(摘自《忠诚超导终成贤》)
(2)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从未让赵忠贤感到枯燥。“科研工作者,最幸福的就是每天都在逼近真理”赵忠贤说。他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理想和生计成为一体,一辈子干着自己喜欢的恶业。同样让赵忠贤觉得幸运的,还有数十年来他能够遇见诸多优秀的合作者。
(摘自《超导斗士赵忠贤:国际物理学界代表中国的符号》)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赵忠贤自称是一个普通人,认为大家说“这个老头还不错”就觉得很高兴,这说明他是一个不摆架子、平易近人的人。
B. 赵忠贤认为自己很幸运,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有很多优秀的合作者,由此可以看出,兴趣爱好与团队合作精神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C. 赵忠贤受欧洲科学家柏德诺兹和缪勒所发表论文的启发,自己通过实验验证了这篇论文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推翻了传统的理论。
D. 赵忠贤在2008年实现了高温超导研究领域的第二次突破,也打破了“青年科学家超过自己的创新高峰期之后就会趋于沉寂”这一说法。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是 ( )( )
A. 上个世纪,中国的科研基础非常薄弱,在超导被人类发现后40年中,中国的低温物理学家洪朝先生才开始带领团队进入这一领域。
B. 赵忠贤到现在仍能记起先生们在黑板上写教案的情景,还能记起大师们的悉心指导,可见,这段求学经历对赵忠贤的影响是巨大的。
C. 文章是从“艰苦岁月,埋头苦干”“一举成名,蜚声学界”“老骥伏枥,再创辉煌”“转化成果,服务社会”这四个方面来刻画传主的。
D. 赵忠贤认为,古代中国为人类文明作出很大贡献见证了中国人的能力,现在中国人更要有志气。这种朴素的想法让他立志从事超导研究。
E. 文章在刻画传主这一人物形象时,不仅有正面描写,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还有侧面描写,如别人对他的评价以及国家对他的奖励。
9. “忠诚超导终成贤”化用了赵忠贤的名字非常贴切地总结了他的科研成果及成就。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C 8. BE
9. (1)赵忠贤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即使在物质非常贫乏、条件非常简陋的情况下,依旧热衷于专业研究,在取得一次成功 之后 ,又甘于寂寞,醉心于研究,再次取得专业的突破,达到了事业的高峰。
(2)赵忠贤忠诚于国家,他真切地感受到个人志趣要和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要善于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报效祖国,比如铁基超导材料研究的突破就是赵忠贤报效祖国的具体体现。
(3)赵忠贤正是拥有了这种对事业、对国家忠诚的态度,才成就了他事业上的高度,从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绩,成为超导领域的大学者。
【解析】
7. 试题分析:原文“赵忠贤的研究成果推翻了传统的理论,他向全世界证明超导临界温度是可以超过40K的”,选项“验证了这篇论文的研究成果”。
8. 试题分析:A项,原文“首先实现了氢和氦的液化”,选项“才开始带领团队进入这一领域”错误;C项,没有“转化成果,服务社会”;D项,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9. 试题分析:注意分析赵忠贤“忠诚于自己的事业”“诚于国家”的表现,然后总结“正是这种对事业、对国家忠诚的态度,才成就了他事业上的高度,从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绩,成为超导领域的大学者”。
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放,字子弃,涿郡人。汉广阳顺王子西乡侯宏后也。历郡纲纪,举孝廉。遭世大乱,时渔阳王松据其土,放往依之。太祖克冀州,放说松曰:“往者董卓作逆,英雄并起,阻兵擅命,人自封殖,惟曹公能拔拯危乱,翼戴天子,奉辞伐罪,所向必克。以二袁之强,守则淮南冰消,战则官渡大败;乘胜席卷,将清河朔,威刑既合,大势以见。速至者渐福,后服者先亡,此乃不俟终日驰骛之时也。昔黥布弃南面之尊,仗剑归汉,诚识废兴之理,审去就之分也。将军宜投身委命,厚自结纳。”松然之。会太祖讨衰潭于南皮,以书招松,松举雍奴、泉州、安次以附之。放为松答太祖书,其文甚丽。太祖既善之,又闻其说,由是遂辟放。建安十年,与松俱至。太祖大悦,谓放曰:“昔班彪依窦融而有河西之功,今一何相似也!”乃以放参司空军事,历主簿记室,出为郃阳、诩、赞令。
魏国既建,与太原孙资俱为秘书郎。明帝即位,尤见宠任,同加散骑常侍;进放爵西乡侯,资乐阳亭侯。太和末,吴遣将周贺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辽宁省葫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