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42  2017-09-20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2]
安徽省舒城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新课程自主学习语文系列训练(一)(实验班)
实验班语文试题5
一、现代文阅读(18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说,仓颉造字,“天雨栗,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世“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这种时“文字”的共通感。汉字的诞生无从考据,可是,从古人刻画的留痕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鲜活灵动的精神。这种精神凝聚在汉字中,凝聚在书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中华民族一项最伟大的创造,无疑是汉字这一文化符号。
从文字的起源来看.即使是拼音文字,亦需以一定形体作为“符号”来展示“声音”。也就是说,在根本意义上,形、音的合一,是所有文字必然的归宿。只不过,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以“字母”为基本元素的,“字母”作为表音的基础,生成为“单词”,方才成为西方语言书面表达的意义元素。汉字则不热。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曰:“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孳乳:繁殖、派生。)而寝多也。”这里,着重指出了象形”的重要性。“文字”获得了一种哲学意义,作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构成的“汉字”,与“字母”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形声相益”的复合形态出现的。“字”所包台的“孳乳”义,与西方的“字母”不同,是以“字子”形态出现的——从而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所以,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汉字完成了一种飞跃。“图”进一步形式化,“画”进一步抽象化,从而使“字”遥渐“象形化”“文字化”。也就是说,汉字,正如公认的,是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这里,就产生了一种似乎古怪的现象,那就是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
从以上提到的关于文字形态的进化论思路来看,从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个序列,选择一个恰当位置定义汉字,似乎最佳选择就是表意文字。可是,若从“字母”来说,则西方“文字”表音说似乎可通;但“字母”与中国“汉字”的地位明显不对等。“字”对应的是西方的“词”。而西方的“词”难道不是“表意”的吗?所以,在这里出现了一种概念错置,一种颇为荒唐的指称错乱。其内在原因,则不能不归结为一种文化心态上的诉求。汉字的复杂性,却在这样的单线进化论中被忽视了。
汉字作为一种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其为人诟病处在“象形”。可是,正因为“象形”,汉字才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属性,才衍生了世界上最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即书法。汉字是一种具有文化丰富性的符号,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四种“文字发展阶段”,都智慧地凝结在“汉字”这种独特的符号之中,并且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从而成为一种美学上的奇迹。汉字美学之提出,正在于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在一些人看来的“落后”,却恰恰是汉字伟大的地方。
(节选自骆冬青《汉字蕴含的美学》)
1.下列对“文字”性质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汉字“树”和英文“tree”,虽然他们各自的形体不同,读音也不同;但是相同点在于都需要用固定的形体来联系、对应其特定的读音。
B.汉字“湖”和英文“lake”表意相似;但“湖”的部首“水”能独立表达与“湖”相关的意义,而组成“lake”的字母都没有这功能。
C.据许慎的观点来看,“文”与“字”代表着不同的概念,“字”是由“文”衍化而生成的。“山”字属于“文”,而“巅”字属于“字”。


浏览完整试题D.据作者的观点来看,汉字“水”和英文单词“water”中的字母,如“w”,在文字形态中的地位是对等的,应该属于同一个序列层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仓颉造字的传说至今还无法求证,“天雨粟,鬼夜哭”的情况更是子虚乌有,但这些反映了先民对文字共通的敬畏之情。
B.汉字这一文化符号,不是一人一时所创造,而是中华民族先辈们凭借着鲜活灵动的精神,共同完成的一项最伟大的创造。
C.为现代生活产生的一个新事物命名,汉字往往通过加工、改组原来的文字即可完成,而西方的“字母”就不具备这能力。
D.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图画”进一步抽象化,从而使“字”逐渐“象形化”“文字化”,这在汉字史上有里程碑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之所以把西方“文字”定义为表音文字,把中国“汉字”视作“表意”文字,可能是划分类别时出现了概念错置和指称错乱。
B.认为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四种文字形态的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形式化、抽象化的过程,这主要受文化心态的影响。
C.虽然汉字的形态被有些人诟病,但作者认为汉字蕴含丰富的文化,凝结了象形等四种文字形态的智慧,具有独特的审美属性。
D.研究汉字蕴含的美学,要善于运用辨证的思维,比照中外文字,批判地继承前人研究的成果,最终发现汉字独特的文化特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术史上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关键词。“诗三百”一般被认为指《诗经》共有约三百篇,这一词语涉及先秦时期的《诗经》名称。“孔子删诗”则为汉代以来《诗经》学术史的一个重要公案,涉及孔子与《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
“诗三百”一语,先秦文献习见,孔子多次提及。持孔子未曾删诗说的学者认为,孔子屡言“诗三百”,证明当时已有一种篇数约为三百的《诗经》文本,甚至由此认为“诗三百”是先秦时期《诗经》的名称。《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刊登《“诗三百”正义》指出:先秦文献中“三百”联言,往往并非实指,而是极言其多的一种修辞手段。这在《诗经》中不乏用例,如“三百维群”(《小雅•无羊》)、“三百赤芾”(《曹风•候人》)、“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困”(《魏风•伐檀》)等。“三百”一语尚见于《礼记》《左传》《周易》等文献,出土文献中也有所见。由“诗三百”之本意审视孔子之言,可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当释为:诗有许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其余所释亦当类此。孔子所言“诗三百”一语,不能证明当时存在数目为三百篇的《诗经》文本,据此否定“孔子删诗”之说自然就失去了合理性。
从对历史事实考证的角度来说,“诗三百”词语内涵的阐释只关乎“孔子删诗”可信性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术史的追溯。“孔子删诗”本源于《史记》。《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至于孔子何时开始“删诗”,即修订《诗经》文本的呢?华锺彦先生判定为鲁定公五年,即孔子四十七岁之时。华先生此说本于《史记•孔子世家》:“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孔子世家》以下续记鲁定公八年孔子事迹,说明孔子系于盛年收徒立教,授《诗》《书》《礼》《乐》,故其删订《诗经》必不晚于是年。
下面对“孔子删诗”的具体工作流程试作描述。司马迁《孔子世家》叙述孔子删诗时,“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何为“去其重”?从清华简《周公之琴舞》来看,“去其重”首先就是选取某组诗篇中有代表性的篇章,而将其他部分视作意义重复而不取。因为教学读本,篇幅必有所限制。“去其重”的第二层意义是,从同一诗篇的诸多变体中择优挑选。清华简《耆夜》篇载周公所作之《蟋蟀》,与今本既有诸多相似,又有明显相异之处。今本《蟋蟀》当为孔子所选取,而清华简本仍流传于世。刘向自述,其“所校雠中《孙卿书》凡三百二十二篇,以相校,除复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这一编选原则与结果,都与孔子删诗相类似,显示了文献传承的内在规律。
(选编自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李颖《诗三百与孔子删诗》)
4.与“诗三百”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在《诗经》学术史上,“诗三百”和“孔子删诗”关系密切,它们和《诗经》名称、《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等内容紧密关联。
B.“三百”用以“极言其多”,可谓古已有之,与此类似的修辞手段很多,如李白“天台四万八千丈”的“四万八千”就是表示数量多。
C.《史记》称孔子编订的诗歌集为“诗”。此诗集在先秦时期的另一名称是“诗三百”,但与孔子所说的“诗三百”的意思迥异。
D.孔子把古时三千余篇诗删订成三百零五篇,让它们合于《韶》《武》《雅》《颂》之类音乐,礼乐从此有了条理可以讲述。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有些学者根据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这句话就否定“孔子删诗”之说,是曲解文意,主观臆断。
B.根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在盛年收徒立教,授《诗》《书》《礼》《乐》,故其删订《诗经》必不晚于鲁定公五年。
C.孔子回鲁国后,不满“陪臣执国政”的状况,不愿出仕,“退而修诗书礼乐”,教授弟子《诗》《书》《礼》《乐》等内容。
D.孔子删诗“去其重”的原则有两层含义:从某组诗篇中去除缺乏代表性的篇章,从同一诗篇的诸多变体中去除不太优秀的篇章。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作者从历史事实考证的角度,旁征博引,条分缕析,从说“诗三百”开始,来逐步论证“孔子删诗”之说。
B.由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中“诗三百”词语内涵的正确阐释,我们可以确认孔子删诗可信性的结论。


展开余下试题C.虽然有些诗歌亡逸于《诗经》之外,但其中有些至今仍流传于世,而且在论证《诗》成书过程方面同样具有研究价值。
D.孔子删诗所遵循的编选原则,符合后世之人在文献编选方面的内在规律,文献编选能一脉相承,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三、古代诗文阅读(4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高谷,字世用,扬州兴化人。永乐十三年进士,选庶吉土,授中书舍人。仁宗即位,改春坊司直郎,寻迁翰林侍讲。英宗即位,开经筵,杨士奇荐谷及苗衷、马愉、曹鼐四人侍讲读。正统十年由侍讲学士进工部右侍郎,入内阁典机务。
景泰初,进尚书,兼翰林学士,掌阁务如故。英宗将还,奉迎礼薄,千户龚遂荣投书于谷,具言礼宜从厚,援唐肃宗迎上皇故事。谷袖之入朝,遍示廷臣曰:“武夫尚知礼,况儒臣乎!”众善其言。胡濙、王直欲以闻。谷曰:“迎复议上,上意久不决。若进此书,使上知朝野同心,亦一助也。”都御史王文不可。已而言官奏之。诘所从得,谷对曰:“自臣所。”因抗章恳请如遂荣言。帝虽不从,亦不之罪。
二年进少保、东阁大学士。易储,加太子太傅,给二俸。应天、凤阳灾,命祀三陵,振贫民。七年进谨身殿大学士,仍兼东阁。内阁七人,言论多龃龉。谷清直,持议正。王文由谷荐,数挤谷。谷屡请解机务,不许。都给事中林聪忤权要论死,谷力救,得薄谴。陈循及文构考官刘俨、黄谏,帝命礼部会谷复阅试卷。谷力言俨等无私,且曰:“贵胄与寒士竞进,已不可。况不安义命,欲因此构考官乎?”帝乃赐循、文子中式,惟黜林挺一人,事得已。
英宗复位,循、文等皆诛窜,谷谢病。英宗谓谷长者,语廷臣曰:“谷在内阁议迎驾及南内事,尝左右朕。其赐金帛袭衣,给驿舟以归。”寻复赐敕奖谕。
谷既去位,杜门绝宾客。有问景泰、天顺间事,辄不应。天顺四年正月卒,年七十。
谷美丰仪,乐俭素,位至台司,敝庐瘠田而已。成化初,赠太保,谥文义。
(节选自《明史•高谷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英宗将还奉迎礼/薄千户/龚遂荣投书于谷/具言礼宜从厚/援唐肃宗迎上皇故事/谷袖之/入朝遍示廷臣/曰/武夫尚知礼/况儒臣乎
B.英宗将还/奉迎礼薄/千户龚遂荣投书/于谷具言礼宜从厚/援唐肃宗迎上皇故事/谷袖之/入朝遍示延臣曰/武夫尚知礼/况儒臣乎
C.英宗将还/奉迎礼薄/千户龚遂荣投书于谷/具言礼宣从厚/援唐肃宗迎上皇故事/谷袖之入朝/遍示廷臣曰/武夫尚知礼/况儒臣乎
D.英宗将还奉迎礼/薄千户/龚遂荣投书于谷/具言札宜从厚/援唐肃宗迎上皇故事/谷袖之入朝遍示/廷臣曰/武夫尚知礼/况懦臣乎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经筵,是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B.景泰,成化,都是我国古代一种纪年法,即用皇帝的年号纪年,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高谷任职内阁期间,与其他人政见多有不合之处,又因为之前在“奉迎英宗”的事情上得罪了王文,而多次受其排挤。
B.高谷清廉正直,持议公正,且不避权要,遇事无偏私。都给事中林聪因忤逆权贵,被判处死刑,高谷竭力营救,只获得轻微的责罚。
C.英宗再次即位之后,大学士陈循、王文等或被诛杀或被流放,高谷能辨清时务,于是上书英宗,借病乞求退职回乡。
D.高谷不慕荣华,喜欢节俭朴素,虽然位高至三公宰辅大臣,家中也仅有破旧的房子、贫瘠的土地罢了。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诘所从得,谷对曰:“自臣所。”因抗章恳请如遂荣言。帝虽不从,亦不之罪。
(2)贵胄与寒士竞进,已不可。况不安义命,欲因此构考官乎?

(二)文言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
崔斌,字仲文,马邑人。性警敏,多智虑,魁岸雄伟,善骑射,尤攻文学,而达政术。世祖在潜邸召见,应对称旨,命佐卜怜吉带,将游骑戍淮南。斌负才略,卜怜吉带甚敬礼之。世祖尝命安童举汉人识治体者一人安童举斌入见敷陈时政得失曲中宸虑时世祖锐意图治斌危言谠论直指面斥是非立判无有所讳除斌左右司郎中。每论事帝前,群言终日不决者,斌以数言决之。进见,必与近臣偕,其所献替,虽密近之臣,有不得与闻者,以此人多忌之。会阿合马立制国用使司,专总财赋,一以掊克为事,斌曰:“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于帝前屡斥其奸恶。至元四年,出守东平。五年,大兵南征,道寿张。卒有撤民席者,投其赤子于地以死,诉于斌。斌驰谓主将曰:“未至敌境,而先杀吾民,国有常刑,汝亦当坐。”于是下其卒于狱,自是莫敢犯。十年,诏丞相伯颜总兵南征,改行省为河南宣慰司,加中奉大夫,赐金虎符。十月,围潭州,斌攻西北铁坝。挟盾先登。诸将怒其抗敌持久,咸欲屠之。斌喻以兴师本意,诸将曰:“编民当如公说,敌兵必诛之。”斌曰:“彼各为其主耳,宜旌之,以劝未附者,且杀降不祥。”诸将乃止。捷闻,帝嘉之,进资善大夫、行中书省左丞,潭人德之,为立生祠。十五年秋,被召入觐。时阿合马擅权日甚,廷臣莫敢谁何。斌从帝至察罕脑儿。帝问江南各省抚治如何。斌对以治安之道在得人,今所用多非其人,因极言阿合马奸蠹。帝乃令御史大夫相威、枢密副使孛罗按问之,汰其冗员,黜其亲党,检核其不法,罢天下转运司,海内无不称快。阿合马虑其害已,捃摭其细事,因诬构以罪,竞为所害。年五十六。至大初,追封郑国公,谥忠毅。
(节选自《元史•崔斌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世祖尝命安童/举汉人识治体者一人/安童举斌/入见敷陈时政得失/曲中宸虑时/世祖锐意图治/斌危言谠论/直指面斥是非/立判无有所讳/
B.世祖尝命安童举汉人识治体者一人/安童举斌人见/敷陈时政得失/曲中宸虑时/世祖锐意图治/斌危言谠论/直指面斥是非/立判无有所讳/
C.世祖尝命安童举汉人识治体者一人/安童举斌/入见/敷陈时政得失/曲中宸虑/时世祖锐意图治/斌危言谠论/直指面斥/是非立判/无有所讳/
D.世祖尝命安童/举汉人识治体者一人/安童举斌人见/敷陈时政得失/曲中宸虑/时世祖锐意图治/斌危言谠论/直指面斥是非/立判无有所讳/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制国用使,宋时官名,以宰相兼充,总管财政。元朝至元三年正月,设立制国用使司,阿合马以平章政事的身份兼任制国用使司的事务。
B.至元,是中国元朝第一代皇帝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取《易经》“至哉坤元”之意。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
C.“立生祠”是古代的一种民俗,即为活着的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一般是官员。西汉栾布为燕相,燕齐之间为其立社,号栾公社,此为立生祠之始。
D.入觐,指诸侯于春季入朝进见天子。如《诗•大雅》:“韩侯入觐。”后亦指地方官员入朝进见帝王。


展开余下试题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崔斌为人机敏多智,文武双全。元世祖还没有登基时,崔斌就被召见过,应答称意。受到卜怜吉带的敬重和安童的举荐。
B.崔斌果敢决断,口风甚严。常决断群臣为难之事;每次进见皇帝,虽然与近臣一道,但他对皇帝劝善改过的意见,即使最亲近的侍臣也不得而知,因此常遭忌恨。
C.崔斌正直敢言,不畏权势。他多次在元世祖面前痛斥阿合马借设立制国用使的职位搜刮民财,盗窃国库的罪行,揭发阿合马的奸诈,最终为阿合马所害。
D.崔斌严明军纪,爱护百姓。其任东平府太守时,接到百姓投诉,驱马飞奔找到主将为百姓申冤并机智成功地劝阻了元军诸将对当地军民的大屠杀。
(三)古代诗歌阅读(2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斯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选到半路被判军抓住,解送圈长安。②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4.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诗中用“多”字写出“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和诗人沉重的心情;用“独”字写出环境的险恶,抒发了诗人的愁苦之情。
B.颔联正面呼应题目“对雪”,暗示了诗人独坐斗室,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积雪风回。借这样的景写出了混乱而又充满危机的社会现状。
C.“瓢弃樽无绿”一句,“绿”借喻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D.“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E.本诗是在安禄山占领长安时写的,诗中的老翁贫寒交困,孤苦怜仃,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而又壮志难酬的情怀。
15.本诗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题。
菩萨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6.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从整体上来说,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又融成一片。
B.“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印象,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
C.唐朝时开始在路旁设置亭舍,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后来也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经文人的诗词吟咏,长亭逐渐演变成送别地的代名词,长短交错又表示道路崎岖。
D.此词写的是深秋暮色之景,全词都浸染在一种愁情离绪之中。情景交织,句与句之间紧密相扣,各句间含义也相互交织,创造了一个浑然天成的意境。此词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阅读下面这首宋涛,完成17题。
泥 溪
洪咨夔
沙路缘江曲,斜阳塞轿明。
晚花酣晕浅,平水笑窝轻。
喜阴时休驾,疑昏屡问程。
谁家刚齐①饼,味过八珍烹。
注:①齐,通剂,调也。调和味道谓之剂。
17.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诗歌首联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用一“塞”字,把斜阳的光芒写得具体可感,温暖明亮,用字新警峭拔。
B.诗歌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傍晚的花朵喝酒而泛上红晕;平静的水面绽放笑容,生动形象展示了景色的优美。
C.颈联通过叙事、议论来抒发感情。因“喜阴”而“休驾”,因“疑昏”而“问程”,诗人表情神态也尽在其中。
D.尾联“味过八珍”看似无理,实则巧妙。因为它真切地揭示了饥肠辘辘的旅人在天色将晚时的独特心理,让诗歌富有生活气息。
E.诗歌题材平凡,远近结合,先写远望之景,再写眼前之景,布局精妙自然,绘人以丰富的空间层次感。
五、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由于暴力伤医事件在各地频繁发生,我国急需出台相关法律,扬汤止沸,遏制这种暴力伤医事件的势头,为医护工作者撑起法律保护伞。
②岁月变迁,曾经在上海街头风光一时的老艺人们风流云散,经历着各自不同的命运。
③我们总是对生活中遇到的不文明现象有很多的不满,但我们是否深刻反思过自己在乱扔垃圾、横穿公路、随意插队等不可理喻的行为呢?
④近年来,房地产不景气,导致家居建材产品需求锐减,卫浴产品的总成交额呈下滑态势,近年下半年,卫浴行业当务之急的任务,仍然是去产能。
⑤女性作者的文笔,常以柔情似水、细腻委婉见长,虽非个个如此,但说大多数是这样,应该算是持平之论。
⑥去年暑期上映的国产动漫电影《大鱼海棠》,曾陷入两极分化的舆论环境中,有人称赞其灵光四溢,有人则批评其立意浅薄,真是见仁见智。
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在交通违章处理中,“买分卖分”形成了黑色产业链.严重损害了正常的交通管理秩序,侵蚀了最为基本的社会公义和执法公信力。
B.韩国国会高票通过对总统朴槿惠的弹劾案后,舆论开始聚焦于韩国宪法法院在6个月内最终能否通过韩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总统弹劾案、朴槿惠下台后韩国对内对外政策的走向以及对东北亚的影响。
C.作为公益性的教育资源,博物馆应担当起“雅俗共赏”的社会服务职能,不仅要鼓励寻常百姓常来常往,更要供学者精英雅玩品鉴。这无疑是当下博物馆建设需要明确的功能定位。
D.由于大多数消费者不能确定卖家真实信息,无法提供相应的消费凭证,所以对微商的投诉往往无法受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20.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但要注意的是,苏轼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 ① 是他的另一面。这一面 ② 是苏轼所以为苏轼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 ③ 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更深刻更沉重。 ④ ,苏轼诗文中所袁达的“退隐”心绪,已 ⑤ 对政治的退避, ⑥ 种对社会的退避。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才 因此 然而 不只是 而且是
B 恰好 也 因此 所以 不是 而是
C / 也 但是 因此 不是 而是
D 恰好 才 但是 因为 不只是 而且是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道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始创于中国,道在秦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后来州县增多之后逐渐成为实质性的一级行政区,在州之上。
B.朔是指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同的时刻。望是指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差180°的时刻。在古代即为农历每月的十五和月末最后一天。
C.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舒城”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