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07 2017-10-07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7]
湖南省双峰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湖南省双峰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时量:145分钟 分值: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
②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上。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③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
④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⑤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象、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股文,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但是,你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那里找得到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科举是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
浏览完整试题
1. 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而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其弊端就越来越明显。
B. 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也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关了。
C. 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重要的考试题型,时务策考查了应试举子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现实问题的见解。
D. 20世纪初,科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 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了《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的影响。
B. 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代表工业文明的西学东进。
C. 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的产物,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
D. 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严厉批评,但它一直在中国古代1300年的人才选拔中起着重要作用。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之才,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B. 明清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弊端。但也绝非仅考八股文一科。其三场考试还是较全面的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
C. 科举制度被古代统治者择善而从,是因为考试选才制度要优于其他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
D. 一些有真才实学却在考场上屡试屡败的学者,如朱熹、顾炎武、蒲松龄、吴敬梓等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讽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如流水行云 德比松劲柏青
——追记我国杰出的化学家蔡启瑞院士
2016年10月3日7时26分,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蔡启瑞安详辞世,享年104岁。
这位生前说话声音低柔的厦门人有着瘦削坚毅的脸庞和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他将一生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的催化化学事业,被誉为中国催化化学界的“一代京师”。生活中的他,为人平和谦逊、淡泊名利,像一股清泉般透彻,润泽着人们的心田。
“我怀念你啊,祖国”
1950年4月6日,厦门大学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校庆。学校收到一份发自大洋彼岸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电报:“祖国大地皆春,我怀念你啊,祖国!”片言只语,满含对祖国深切的热爱。
发这封电报的正是厦门大学的校友蔡启瑞。
1931年,蔡启瑞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厦大化学系(后因病休学两年),获得“免费奖学金”和“嘉庚奖学金”。1937年,学业成绩出类拔萃的蔡启瑞毕业后留校担任化学系助教。
1947年,蔡启瑞作为厦门大学选派的赴美留学生来到俄亥俄州立大学。他刻苦研读,并获得了化学哲学博士学位。
正当他铆足劲准备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时,又赶上朝鲜战争。当时美国政府规定,在美国留学的理工科中国学生一概不许回国。
蔡启瑞连递六次离境回国申请,直到1956年才拿到离境签证,与钱学森等中国科学家和留美学生一起回到祖国。
“国家需要,我愿意转行”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化学工业和炼油工业还十分落后,要改变这一现状,催化科学是关键。但是,我国的催化科学当时基本上还是一项空白。
“国家需要,我愿意转行。”虽然已经在结构化学小有名气,但是,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当时44岁的蔡启瑞决定转行从事催化研究。
1958年秋天,蔡启瑞和他的助手们在厦门大学建立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催化教研室。
对于催化理论,蔡启瑞选择过渡金属化合物催化剂对不饱和有机物及一氧化碳的络合活化催化的作用这一课题,研究、总结出络合催化可能产生的四种效应,丰富和发展了络合催化的理论体系,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后,他又继续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催化作用和催化反应机理,取得一系列成果。
在70多岁时,蔡启瑞还主持开展了由合成气制取甲醇、乙醇和金属一氧化物协同催化作用本质等的研究,提出了重要理论观点和独到的构思。
即使到了90多岁,蔡启瑞还在紧盯科学前沿。据介绍,他最后的研究是:为发展高效燃料电池的质子交换膜另辟蹊径,需要在“有关酶的结构中寻找适合的氨基酸系列”。
而这个寻找、验证和仿生的过程一直进行到2011年蔡启瑞摔倒住院。
“只唯真理,不唯权威”
“学如流水行云,德比松劲柏青。攀登跨越高峰,育才灿烂群星。”这是中科院院士、我国化学大师唐敖庆对蔡启瑞的学问和师德的赞誉。
蔡启瑞常教导学生“只唯真理.不唯权威”,以此激励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对于刚上岗的年轻人,他都从最基本的知识入手给予耐心的指导,甚至手把手教他们进行实验操作。许多科研攻关内容,他会紧抓问题本质,深入浅出地给年轻人予以开导并提出解决思路。他让中年教师挑起重担,在关键问题上予以指导,但从不以自己的声望来代替他们开辟道路。
2013年4月6日,时值厦大92周年校庆,厦大首颁该校奖教金最高奖项——“南强杰出贡献奖”,蔡启瑞是两名获奖者之一,颁奖词中这样写道“古人赞日:‘仁者寿’!先生以百岁的实践证明古人之云然也!”
(选自2016年10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蔡启瑞所领导的厦门大学催化团队,曾三次受原高教部、教育部和国家教委的委托,先后举办催化讨论班、进修班和现代催化研究方法研讨班,为全国有关高校和科研单位培养了大批催化科学领域的中、高级人才,有效促进了中国催化研究与应用及催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摘自百度百科《蔡启瑞简介》)
②为了总结和确切表达他的学术思想以为后人所用,蔡启瑞半夜起来在电脑前打字到黎明,给《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化学卷第一分册“蔡启瑞篇”的撰写者提供了近三万字的电子版参考资料,以致他腿脚肿胀得让人不忍目睹。(摘自百度百科《蔡启瑞简介》)
③南京大学陈懿院士评价说,蔡先生除了科学上的卓越成就外,其高尚人格最为人所敬仰,“在名利面前,蔡先生不是争,而是退让,一个人做几件高风亮节的事不算什么,而蔡先生一辈子事事如此,很难很难。”(摘自《厦门网,厦门新闻》)
4. 下列对材料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蔡启瑞学习能力强、素质超群,在厦大学习期间,多次获得奖学金,后来凭借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
展开余下试题
B. 蔡启瑞学习刻苦,他被厦大选派赴美留学,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期间,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化学哲学博士学位。
C. 在我国催化科学基本上还是一项空白的情况下,蔡启瑞主动请缨,和他的助手在厦大建立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催化教研室。
D. 蔡启瑞所领导的厦门大学催化团队,通过举办催化讨论班等教研活动,有效促进了中国催化研究与应用及催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5.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 蔡启瑞的回国之路异常艰辛,他连递六次回国申请,直到1956年才拿到离境签证,与钱学森等中国科学家和留美学生一起回到祖国。
B. 蔡启瑞在催化理论方面做的课题成果喜人,他研究、总结出络合催化可能产生的四种效应,丰富和发展了络合催化的理论体系,在国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C. 即便是在70多岁高龄的时候,蔡启瑞还主持开展了由合成气制取甲醇、乙醇和金属一氧化物协同催化作用本质等的研究,并提出重要理论观点。
D. 厦大在颁发奖教金的颁奖词中这样评价蔡启瑞,“古人赞日:‘仁者寿,!先生以百岁的实践证明古人之云然也!”。说明蔡启瑞心怀仁爱、著作等身。
E. 蔡启瑞专心于催化化学的研究,将一生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的催化化学事业,被誉为中国催化化学界的“一代宗师”。
6. “学如流水行云,德比松劲柏青”是中科院院士、我国化学大师唐敖庆对蔡启瑞的赞誉。请结合全文内容,请简要概括蔡启瑞教授“学”和“德”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目中无我
拉什•阿林[瑞典]
我是屋里唯一安静坐着的人。我靠在沙发上,手里拿着报纸。没有人再看着我的眼睛。他们看着我,就像看着家具。我坐在这里,假装在看报。不过我根本不在看报,我只是在想,我是屋里唯一安静坐着的人。我是屋子里唯一眼睛未被人注视的人。
英格丽要去跳舞,哈罗尔德要进城。比利耶尔要到一个明天结婚的朋友那里去喝喜酒,去折腾新郎,安娜要坐小汽车去兜风。她老公过一个钟头就会来接她。他们也许还要经过海诺桑德镇,在那里的一个熟人家过夜。大家都要离开这儿。我老伴要去参加一个布道会。她对英格丽说,来了一个妙不可言的布道员。这话她不是对着我说的。没人和我说话。
早先,在出事之前,格列塔在这样的星期六的晚上总会带尼瑟和白蒂尔到我这里来。她会说:“现在你们得呆在外公家里,爸爸妈妈要出去。”那时,男孩子们会很高兴和我在一起。我给他们削树皮船,用厚纸做风筝。男孩子们是最后两个还看着我眼睛的人。他们看着我的眼睛说:“啊,外公真好!”
但是他们也变了。他们也不再看着我的眼睛了———甚至在出事之前就已经这样了。他们不再需要我了。他们自己带着流行画报到这里来。他们坐在那里剪剪贴贴,盖小房子,搭工事,但是他们从来不问我。航模流行的时候,他们也做航模。但是他们从来不要我指点。到最后他们连做什么都不给我看了。
在出事之前就已经是这种样子了,现在就和那时一模一样。
我是屋子里唯一安静坐着的人。我静静地靠在沙发上,手里拿着报纸。没有人再看着我的眼睛。跟我说话就更是难得了,即使有时候他们要说些什么,也都不看着我的眼睛。
“你能给我装一斗烟吗,爸爸?”有时比利耶尔会这么说。但他从来不看我。他只把他的空烟斗递过来,我就掏出我的烟袋让他装。我很想对他这么 说:“儿子,你随便拿,可是下回你对你老爸说话的时候,得看着他的眼睛。”
但我从来没有这么说。我的舌头太厚太硬。我不知道我的舌头出了什么毛病,反正我的舌头说不出我 想要说的话。在出事之前,我的舌头就已经有毛病了,有好几年了,我觉得我的舌头越来越厚,越来越硬。我有满肚子的心事要说,但我的舌头不听使唤,说出来的话都成了废话。现在我已经回来了,我也愿意 对我的老伴、我的孩子、我的孙子、孙女说:“为什么你们不再看我的眼睛啦? 为什么你们不跟我说话? 要是你们时不时地看看我的眼睛,跟我说说话,就不会出事了。”
但这是没有一点用的,我的舌头是不会变样的,其它的东西也都不会变样的。
……
“好上帝啊,你就瞧瞧我的眼睛吧。跟我说几句话吧。我他妈的孤独得要死。我真是心如死灰,胸膛里没点热气啦。”
可是,这些话我从来没说出来。我想跟上帝说话的时候,我的舌头也变得又僵又硬。不过,我还记得,出事的那天晚上,我也这么坐在这里,心里想着他们真的不喜欢我吗? 他们真的不喜欢给了他们生命、给了他们这个家的他们自己的老爸吗? 我记得我就坐在这里,巴望我自己大病一场。我巴望自己疼得在地上打滚,看看他们会怎么办。他们会照顾我一辈子,不是吗?
我逃出了家,我逃到苏发夫斯镇外的树林里,希望听到“喂,古斯塔夫•安德森,你在哪儿”的声音,我在树上坐着,一直坐到我终于意识到还要等很久才会有人来为止。在黎明之前,显然不会有人来了。我从树上爬下来,在白色的、干燥清洁的苔藓上躺下来。我很快就睡着了。等我醒来,已经是太阳当空了。我马上又爬到松树上去,但是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了,什么动静也没有。我饿坏了,但还是安慰自己说:“他们就快来了。很快乡里的警官就会领着人围成一大圈来找我了……人们要一棵树一棵树地挨着搜,会查看每一块大石头后面或者倒下的大树底下,会有几百双眼睛来找我。”
(有删改)
7.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文中前面多次提到“出事”这个词,却并不说是什么事,其作用是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这件事就是指后文中老人离家跑到树林里这件事。
B. 老人的外孙前后言行的对比,说明他们长大以后,忘了外公的好处,显然是老人喜欢安静,不善言辞造成的。
C. 文章以“会有几百双眼睛来找我”结尾,既表达了老人的渴望,又与开头第一段的“我是屋子里唯一眼睛未被人注视的人”相呼应。
D.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在平实中蕴深刻的内涵,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只是记叙了平常生活中的小事,这些小事很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却让我们体会到老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精神上的滋养这样一个道理。
8. 作者以第一人称“我”叙说故事,这样写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5分)
9. 如果你是老人的子女,你觉得老人的精神上有哪些需求?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成龙,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七年,授直隶乐亭知县。八年,署滦州知州。以罪囚脱逃降调,乐亭民列其善政,两叩阍吁留,下巡抚金世德勘实,得复任。十八年,擢通州知州。
二十一年,擢江宁知府。二十三年,上南巡至江宁,以成龙廉洁,传谕嘉之,擢安徽按察使。二十五年,擢直隶巡抚。谕询:“畿辅重地利弊应兴革者,宜何先?”成龙奏:“弭盗为先奸恶之徒仗旗下名色窝藏匪类有司明知而莫敢深究嗣后有如此者臣当执法治之。”既抵任,疏言:“弭盗之方,在力行保甲,民间已遵行。惟旗下庄屯向不属州县,本旗统领远在京师,仅有拨什库①在屯,未能约束。应令旗人与民户同编保甲,拨什库、乡长互相稽察,盗发,无问所劫为旗为民,协力救护。得盗,赏;藏盗、纵盗,罚。”下部议行。先后捕治旗丁沈颠、太监张进升及大盗司九、张破楼子等,置于法。
三十三年,召诣京师。疏言运河、黄河堤卑薄者,均宜加筑高厚;河防各设专员,而无顾此失彼之虞。又计河工所费繁多,请开捐例②,减成核收;并推广休革各员,上至布政使,皆得捐纳。上召成龙入,问:“开捐例得无累民?”成龙奏:“无累。”上曰:“捐纳之人,岂尽殷实?大约称贷者多,不朘削百姓,则逋负何由而偿?”成龙乃请罪。上因问:“尔尝短山东巡抚靳辅③,谓减水坝不宜开,今果何如?”成龙曰:“臣彼时妄言,今亦视辅而行。”廷臣议成龙怀私妄奏,当夺官,上命留任,仍兴举简要各工。
展开余下试题
三十七年,命以总督衔管直隶巡抚事。三月,请修永清、固安旧堤,挑浚浑河淤沙。十月竣工,诏赐名曰永定河,建庙以祀。三十八年,上南巡,临阅高家堰、归仁堤诸处,以增筑疏浚事宜,谕令筹办。寻以病乞假,命在任调治,遣医往视。三十九年,卒,赐祭葬如例,谥曰襄勤。
注释:①拨什库:清代官名。②捐例:清代朝廷纳资捐官的规例。《清史稿•选举志七》:“捐例不外拯荒、河工、军需三者,曰暂行事例,期满或事竣即停。”③靳辅:清代治河专家。
(节选自《满汉名臣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弭盗为先/奸恶之徒仗旗下名/色窝藏匪类/有司明知/而莫敢深究/嗣后有如此者/臣当执法治之
B. 弭盗为先/奸恶之徒/仗旗下名色/窝藏匪类/有司明知而莫敢深究/嗣后有如此者/臣当执法治之
C. 弭盗为先/奸恶之徒/仗旗下名色/窝藏匪类/有司明知/而莫敢深究嗣后/有如此者臣当执法治之
D. 弭盗为先/奸恶之徒/仗旗下名色/窝藏匪类/有司明知而莫敢深究嗣后/有如此者/臣当执法治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中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有专门的词语,文中表示升迁的如“擢”,表示兼任的如“署”。
B. 明清时期,知县、知府和知州都是地方行政长官的名称。从文章内容看,知府官职高于知县。
C. 保甲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户籍编制,以便统治者通过层层管理来达到统治人民的目的。
D. 畿辅是清代直隶省的别称。畿,京畿;辅,如汉代的三辅;畿辅合指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于成龙虽然在乐亭任职时间不长,但施政深得民心。后来,又因为为官清廉,得到皇帝诏令嘉奖。
B. 皇上向于成龙询问畿辅重地兴利除弊首要的事是什么,于成龙认为是消除盗贼,大力推行保甲制。
C. 皇上认为可能会有借钱纳资捐官的人,这些人最终会剥削百姓来偿还债务。于成龙认为皇上说得对,于是主动认错。
D. 皇上亲临察看于成龙负责修缮的高家堰、归仁堤各处,命令于成龙继续筹办增筑疏浚的事务。不久他因病请假,回乡调养治疗了。
13. 翻译。(10分)
(1)以罪囚脱逃降调,乐亭民列其善政,两叩阍吁留,下巡抚金世德勘实,得复任。
(2)疏言运河、黄河堤卑薄者,均宜加筑高厚;河防各设专员,而无顾此失彼之虞。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小题。
登岳阳楼望君山①
【明】杨基
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
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
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
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
【注】①君山:又名湘山,实则是屹立于洞庭湖口的小岛。相传舜的妃子湘君(即湘妃、湘女)游此,故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全诗以岳阳楼为聚焦点,生动描绘了暮色笼罩下的洞庭湖独特美丽的景观,取材颇有新意,可谓别具一格。
B.首联直写诗人登临岳阳楼远望洞庭所见的景象:暮色降临,夜朗风定,湖水清澈,如练铺开,水波不兴。
C.第二、三联,着力描绘君山的美丽景色。“一点”表明是远望,“青”是指君山的颜色。诗人已完全陶醉于悠悠的青山绿水之中。
D.尾联写清澈的洞庭湖水能够涤荡清除巴陵万古愁,既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春水的喜爱赞美之情,又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愁。
E.题目“登岳阳楼望君山”点明了事件,“望君山”三字统领全诗:前三联写望中景色,第四联写望中所感。
15.本诗运用了比喻修辞和奇特的想象,试对这两种表达技巧各举两例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 《劝学》中以“木、金”为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由青岛交响乐团演奏的《英雄》序曲音调抑扬宛转、高亢激昂,听者击节叹赏,一曲终了,全场观众起立鼓掌,向乐团致敬。
B. 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所揭露的官场腐败与现实中轰轰烈烈的反腐败斗争交相辉映,直击社会痛点、敏感点。
C. 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精辟的见解让人折服;镜头外,他开朗乐观、热心助人,是邻居、朋友心中的活雷锋。
D.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正因为有丰富的古典文化积淀,16岁的才女武亦姝才能在中华诗词大赛中过关斩将,如探囊取物一般轻松夺冠。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 上海打捞局企业联合体与韩国海洋水产部签署了“岁月”号打捞合同,赴韩国实施“岁月”号打捞工程,目前对沉船事故的打捞工作已经完成。
B. 《朗读者》中“朗读”重文字,“者”重人,两者的融合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从而感动于他们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C. 专业术语“断崖式”随着股票、房价、反腐等社会热点进入公众视野,并被拓展了使用范围,变成了流行词语,成为人们运用夸张手法的新宠。
D. 由于不需要支付作家重印版税,跟风图书在用纸、印制、工艺方面用料低劣,其成本比原版书的降低许多,力图以低价和低折扣获得更大的销量。
19.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时常想起鲁迅,想起胡适,想起钱穆——一个已经逝去的铁三角。他们与时代一同呼吸,以独立的姿态成为了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柱梁;如今,正凝视着这个轻佻的当下,沉默不语,我们是喋喋不休地重复梁实秋的雅舍、 、 ,还是老老实实地告诉我们的学生,我们曾经有过 、 与钱穆的严谨学业?
A. 周作人的平和 林语堂的幽默 鲁迅的自由思想 胡适的社会批判
B. 周作人的苦茶 林语堂的菜谱 鲁迅的社会批判 胡适的自由思想
C. 林语堂的幽默 周作人的平和 胡适的思想自由 鲁迅的批判社会
D. 林语堂的菜谱 周作人的苦茶 鲁迅的思想自由 胡适的批判社会
20.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马云说:“如果你到35岁还很穷,那你只能怪你自己!”他在演讲时分享成功的秘诀:面对新事物,要看得见机会、看得起机会;充分理解新事物;快速决定
上一篇: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升学考试(一模)语文试卷
下一篇:
江苏省常州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期初质量调研语文(苏教版含附加题)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湖南省双峰”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