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级高二开学检测(文科)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叟不可分离的关系。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1),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接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故意/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一个写作者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今天,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融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2),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滋润)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 1. 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间(jiān) 须叟 B. 纤(qiān) 琐碎 C. 淳(chún) 绝然 D. 给(gěi) 融解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接合 故意 滋养 B. 结合 刻意 滋养 C. 结合 故意 滋润 D. 接合 刻意 滋润 3. 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1)与孩子和农妇们,特别是庄园里的农民打成一片。 (2)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 B. (1)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 (2)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 C. (1)与孩子和农妇们,特别是庄园里的农民打成一片。 (2)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 D. (1)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 (2)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和字形。A项须叟——须臾,B项纤(qiān)——xiān,D项给(gěi)——jǐ,融解——溶解。 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接合”意思是连接使和在一起,如段落之间接合得十分巧妙;“结合”意思是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并非合在一起,有时还带有抽象意义。“故意”,存心;有意识地,明知不应或不必这样做而这样做,多贬义。“刻意”,用上全部心思;古时为克制意志、潜心致志;用尽心思,多褒义。滋润:1.含水分多,不干燥。2.增添水分,使不干枯。3.方言中的“舒服”。滋养:1.供给养分。2.养分,养料。 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衔接。“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是强调,结合后面内容“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可知,排除A.C。结合“捕捉”“感悟”“发现”注意顺序,综合D项合适。 4. 文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1)昆明是冯至一生中最怀念的地方。在那里,以冯至为纽带的文化沙龙为风雨如晦的抗战年代点亮一盏明灯。 (2)此时的德国政局动荡,内阁如走马观花似的更换。作为战败国,德国也根本无心争取参赛权。 (3)美学是一门高深难懂的学问,不过也有一些名家能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把高深的美学道理明明白白地介绍给普通读者。
浏览完整试题(4)做人,既不能心高气傲,目空一切,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自己,自轻自贱,自暴自弃。 (5)有专家称,WI_FI电磁辐射值随距离变大递减,超过1米时辐射值微不足道。但无线路由器最好也要放在卧室外,不用时关闭电源。 (6)宁波动物园,张某因翻墙落入虎口,无独有偶,最近西安野生动物园也发生了类似事件,一对父子遭老虎袭击。 A. (1)(3)(6) B. (1)(2)(4) C. (2)(4)(5) D. (3)(5)(6)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风雨如晦,天色昏暗犹如晦日的夜晚,后比喻局势动荡,社会黑暗。 走马观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可改为“走马灯”。 举重若轻,举起重物就像举起轻东西那么容易,比喻能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 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的自卑心理,自轻自贱。指对自己的能力等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可以完成。多用于贬义,重复,删去“自己”。 微不足道,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可改为“微乎其微”。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电影《摔跤吧,爸爸》指出了一条特色教育之路和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给人启迪,催人上进,传递着十足的正能量。 B. 截止14日10时30分,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已监测到被“永恒之蓝”勒索软件感染的IP地址数量近3.5万个之多。 C. 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存续力和代际传承,在文化部等多部门的努力下将联合推动“二十四节气”保护计划,建立“二十四节气”传习基础。 D.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论坛是中国首倡举办的“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内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 【答案】D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琉璃厂、大栅栏,本为京城最活跃的市井,但整饬葺新后,野性和生趣没了,故事与传奇没了,民间性和平易感没了,店主与顾客的多样性也没了。总之,有意思的人和事都没了,甚至比不上潘家园和报国寺的地摊,后者更有张力和弹性,更有潜伏的江湖能量。偶尔,我也会串琉璃厂,但权当(凭吊/凭悼)了,(1) ,画饼充饥罢了。(2) ,皆意味着漫步文化渐行渐远。 当走路成为一件乏味的体力活,兴致即衰了。人行道的物理性能再好,也只能满足运动一下筋骨,寂寞而出,(徒然/索然)而归。在广州、厦门和泉州的老城,我邂逅一些残破的旧骑楼,它们身处繁华,临街倚铺,(伸/探)出一溜檐廊来,衔连几百米,可遮风敝雨挡晒。据说该设计曾风靡于南洋,和古廊桥相似,它处处体现对行人的召唤与体贴,可谓关怀倍至,非常温馨。 6. 文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和加点词语的文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葺(qì) 整饬 B. 潜(qián) 遮风敝雨 C. 靡(mí) 地摊 D. 召(zhào) 关怀倍至 7. 依次选用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是( ) A. 凭吊 索然 探 B. 凭悼 索然 伸 C. 凭悼 徒然 伸 D. 凭吊 徒然 探 8. 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1)王世襄、张中行笔下的旧影装满了脑子。 (2)枯萎的胡同街区、夭折的市井活性、出世的“步行街”。 B. (1)脑子里装的满是王世襄、张中行笔下的旧影。(2)枯萎的胡同街区、夭折的市井活性、出世的“步行街”。 C. (1)脑子里装的满是王世襄、张中行笔下的旧影。(2)胡同街区的枯萎、市井活性的夭折、“步行街”的出世。 D. (1)王世襄、张中行笔下的旧影装满了脑子。 (2)胡同街区的枯萎、市井活性的夭折、“步行街”的出世。 【答案】6. A 7. A 8. C 【解析】 6. 试题分析:B项,遮风避雨;C项,靡(mí);D项,关怀备至。 7. 试题分析: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成语注意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 8. 试题分析:注意前文的主语是“我”,后文强调的是“意味着漫步文化渐行渐远”,根据陈述对象的一致性,应该选C。 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选填衔接句的题目,注意陈述对象的一致。 9. 下列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1)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美问题学者克里斯多夫•萨巴蒂尼表示,委内瑞拉的退出可能导致美洲国家组织面临重大分裂。曾经代表世界半壁江山的组织将分崩离析。 (2)日前,杭州批捕涉非法校园贷55人。一女生借了2万元还不起,只好再次“求助”高利贷公司,声东击西,以至于3个月后竟总共欠了放贷者25万元。 (3)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4)目前我国经济金融环境处于关键时期,大量社会资金进入股票、期货、基金市场,不利于金融稳定,政府应采取必要政策使游资百川归海,脱虚入实,以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几率。 (5)经典阅读在今天这个碎片化信息满天飞的时代越来越成为我们需要提倡的阅读方式,但过分咬文嚼字,从而曲解了经典作品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也是不可取的。 (6)5月20日,共青团路将全线贯通,小伙伴们的休闲习惯只怕要变了,主城区东起泉城路、西至经四路的商业黄金走廊呼之欲出。 A. (1)(2)(5) B. (2)(3)(6) C. (1)(4)(5) D. (3)(4)(6)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半壁江山:比喻国家疆土。指在敌人入侵后残存或丧失的部分国土。声东击西: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夙夜在公:从早到晚,勤于公务。百川归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 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画得逼真,似乎叫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
展开余下试题1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有些课文缺少写作的灵气,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都非常匮乏,甚至存在着逻辑不通的严重问题。 B. 有很多人不喜欢玄幻剧,以为其省却了大量考证历史事实的时间成本,缺少对现实话题的深度挖掘,这是不争的事实。 C. “普梅二人转”的模式无论是否继续,普京都必须进行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改善,同时他可能还需要重新建构未来的国内政治框架。 D. 今年济南市加大了小清河污染的治理力度,启动小清河治污以后,小清河水质与之前相比已明显改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项,表意不明,“这”指代不明;C项,搭配不当,“进行”和“改善”搭配不当;D项,成分残缺,“启动”后面没有中心词。 点睛: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见到“和”等连接的句子注意查找语句歧义;见到省略句注意查找省略的成分是否明确,查找语句歧义;还要注意有些词语具有多义性,注意分析,此题“这”指代不明。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 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 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 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1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 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 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 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1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 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 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 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答案】11. B 12. B 13. A 【解析】 11. 试题分析: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说法错误。C项“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12. 试题分析: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13. 试题分析:B项“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文中没有体现这一内容。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的意义与德行 楼宇烈 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现有研究表明,君子一词出现在儒家之前,或在孔子之前,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者,后世也有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如“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我们都希望社会的管理者是个像样的君子,因为中国历代文化都强调统治者作为一个民族的表率,要引导社会,引导民众,通过教育来化导民众。虽然君子是一个在上位的统治者或者管理者,但这主要是指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相对于小人、野人来讲的。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孔子主要从道德的理念来给“君子”做一个这样的规定,这在以后整个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主流。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学养、德行的分别,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作为一个君子要具备什么样的品德?对君子要求很多,有一个字的要求,有两个字的要求,有三个字的要求,有四个字的要求等等。一个字的要求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生命观是有密切关系的,生命是父母所生,子女就要孝顺敬重父母,这是相互的关系,是一种自然的关系,孝不是强制的、强迫的。 两个字的品德是:诚敬。诚者勿自欺,勿妄为,不要自己去欺骗自己,不要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敬是不怠慢,不放荡,我们要敬畏别人,也要敬畏自己,同时也要敬畏所从事的各种各样的事业。 三个字是智、仁、勇。《中庸》对此做了非常深刻的诠释:“好学近乎知”,作为一个君子就要好学,不断地学,学无止境,不断上进。仁,也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爱人”。“力行近乎仁”,要去做,踏踏实实地去做才是“仁”。至于勇,知耻而后勇,懂得羞耻的人才能勇,真正有勇气的人是能够发现自己错误就去改正的。
展开余下试题四个字是礼、义、廉、耻。一个君子最基本的应该是守礼,敬人。守礼,就是做自己身份该做的事,这个身份不是指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人在社会家庭中间的身份。儒家讲的“五伦”是“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父子、夫妇、长幼、朋友,这都是自然的关系。守礼,就是按照身份做该做的事情,就是尽伦尽责。“义”,就是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是人特有的。“义者,宜也”;“义者,人路也”,人应该走人的路,不要去走禽兽的路。“廉”,正直、清廉,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耻”,“羞耻”。我们通过“礼”的教育,道德的教育,目的就是要让人们有一种羞耻心,使他的行为能够非常方正。《论语》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也就是用政治、政教的方法告诉大家,一定要守住一个底线,要走正路,用法律去规范大家走正路。 关于君子品德的养成,环境非常重要,但决定因素还在人自己身上。中国文化始终是反求诸己的,君子主要是靠自己,通过自我的不断提升,不埋怨环境,不随波逐流,能够“笃志而体”,有坚定的意志,而又去身体力行,这才是君子。 (选自《新华文摘》2017.7) 14. 下列关于“君子”的相关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君子”在儒家之前,或在孔子之前,春秋之前,指的是社会的掌权者、当权者。 B. 像样的“君子”才是社会的管理者,因为中国历代文化都强调,统治者是一个民族的表率。 C. “君子”是一个在上位的统治者或者管理者,主要是相对于小人、野人而言,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 D. 孔子之后,“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完全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学养、德行等方面。 15. 下列有关“君子的德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 百善孝为先,作为君子,要讲求“孝”。孝不是强制的,是自然的,这是由中国文化中的生命观决定的。 B. 作为君子,要强调“诚敬”。诚者勿自欺,勿妄为;敬者不怠慢,不放荡,敬畏人事,敬畏事业。 C. 对君子三个字的要求,即“智、仁、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而后勇。 D. “礼义廉耻”四字,强调君子要守礼,敬人;要做“人之为人”该做的事情;要正直,清廉;要有一颗廉耻心。 1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主要从道德层面给“君子”做出规定,这一认识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的主流。 B. 守礼,就是按照人在社会家庭中的身份做该做的事情,在父子、夫妇、长幼、君臣这些自然的关系中,尽伦尽责。 C. 文章引用《论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意在说明通过礼的教育、用法律去规范大家走正路,使人行为方正。 D. 养成君子的品德,环境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反求诸己,不抱怨,不盲从,“笃志而体”,方为“君子”。 【答案】14. C 15. C 16. D 【解析】 14.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以偏概全,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者。B项混淆未然和已然,“我们都希望”社会的管理者是个像样的君子。D项绝对化倾向,“完全转变”与原文不符,此外,“‘君子’作为社会地位的标志”,原文第二行,“后世也有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也可以证明。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这是由中国文化中的生命观决定的”不符合原文,原文“孝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生命观是有密切关系的”。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父子、夫妇、长幼、君臣”与原文不符,“君臣”指社会地位,不是人在社会家庭中间的身份。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船山记 王夫之 船山,山之岑有石如船,顽石也,而以之名。其冈童,其溪渴,其靳有之木不给于荣,其草癯靡纷披而恒若凋,其田纵横相错而陇首不立,其沼凝浊以停而屡竭其濒,其前交蔽以絯送远之目,其右迤于平芜而不足以幽,其良禽过而不栖,其内趾之狞者与人肩摩而不忌,其农习视其堘埒(1)之坍谬而不修,其俗旷百世而不知琴书之号。然而予之历溪山者十百,其足以栖神怡虑者往往不乏,顾于此阅寒暑者十有七,而将毕命焉,因曰,此吾山也。 古之所就,而不能概之于今;人之所欲,而不能信之于独。居今之日,抱独之情,奚为而不可也?古之人,其游也有选,其居也有选。古之所就,夫亦人之所欲也。是故翔视乎方州,而尤佳者出;而跼(2)天之倾,蹐地之坼,扶寸之土不能信为吾有,则虽欲选之而不得。蠲其不欢,迎其不棘,江山之韶令与愉恬之志相若则相得而固为棘人地不足以括其不欢之隐则虽欲选之而不能。仰而无憾者则俯而无愁,是宜得林峦之美荫以旌之;而一坏之土,不足以荣吾所生;五石之炼,不足以崇吾所事。栫以丛棘,履以繁霜,犹溢吾分也,则虽欲选之而不忍。赏心有侣,咏志有知,望道而有与谋,怀贞而有与辅,相遥感者,必其可以步影沿流,长歌互答者也;而茕茕者如斯矣,营营者如彼矣,春之晨,秋之夕,以户牖为丸泥而自封也,则虽欲选之而奚以为? 夫如是,船山者即吾山也。奚爲而不可也?无可名之于四远,无可名之于末世,偶然谓之,歘然忘之,老且死,而船山者仍还其顽石。严光之濑,司空围之谷,林逋之湖山,天与之清美之风日,地与之丰洁之林泉,非吾可者,吾不得而似也。吾终于此而已矣。 辛未深秋记。 (选自《清文选》,有删改) 【注】(1)堘埒(chéng liè):田埂。(2)跼(jú):弯曲腰背。 1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冈童,其溪渴 童:光秃 B. 其内趾之狞者与人肩摩而不忌 忌:禁忌 C. 然而予之历溪山者十百。 历:经历 D. 犹溢吾分也 分:本分 18. 下列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右迤于平芜而不足以幽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B. 是故翔视乎方州 相与枕藉乎舟中 C. 则虽欲选之而奚以为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D. 老且死,而船山者仍还其顽石 若属皆且为所虏 1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山之韶令与愉恬之志相若/则相得而固为棘人/地不足以括/其不欢之隐则虽欲选之而不能 B. 江山之韶令/与愉恬之志相若则相得/而固为棘人/地不足以括/其不欢之隐则虽欲选之而不能 C. 江山之韶令/与愉恬之志相若则相得/而固为棘人/地不足以括其不欢之隐/则虽欲选之而不能 D. 江山之韶令与愉恬之志相若/则相得而固/为棘人/地不足以括其不欢之隐/则虽欲选之而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