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光明日报》2014年11月4日)
1. 下列关于“语言能力”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在人的智能结构中,语言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在人的职业生涯中终身发挥作用。
B. 不能把语言能力仅看成是一种普通的生存技能,它关乎真善美,体现着整体人文素质。
C. 语言能力包含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这两种能力分别与人的智商、情商相关。
D. 语感是语言能力形成和发挥的主要方式。
2. 下列对“语感”与“语理”二者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语感和语理二者是对立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
B. 语感的养成离不开语理分析,好的语理分析能使语感训练效果事半功倍。
C. 语理分析以语感积累为基础。没有一定的语感积累,纯粹的语理分析会干扰语文教学。
D. 语文教学如果没有适时的语理介入,只会“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
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通晓各种情境要求的基础上,如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往往体现了一个人的智商的高下。
B. 文章只要兼具语言艺术、文化品位上的经典性, 又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的阅读水平,就可以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
C. 中小学语文教育主要通过文选式的安排来展开,大学语文教育则不应再停留于单篇选文的阅读上。
D. “利尽苍生是语文”,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不仅让学生在高考中获利,更让普通中国人掌握讲好故事的本领。
阅读答案: 1. C. 应是分别与人的情商、智商相关。
2.D.(只会“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与原文不符)
3. C (A“智商”改“情商”。B.“只要……就”是充分条件,原文是必要条件。D.原文“中国好故事”是比喻说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6分)
阅读以下文字,回答4— 6小题 (12分)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