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37  2017-10-22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7]
江西宜春市上高二中江西省高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省高安中学2019届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禅宗的“悟道”不是思辨的推理认识,而是个体的直觉体验。它不离现实生活,可以在日常经验中通过飞跃获“悟”,它是在感性自身中获得超越,既超越又不离感性。一方面它不同于一般的感性,因为它已是一种获得精神超越的感性。另一方面,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精神超越,因为这种超越常常要求舍弃、脱离感性。禅宗不要求某种特定的幽静环境或特定的仪式规矩去坐禅修炼,认为执著于外在事物去追求精神超越,反而不可能超越,远不如在任何感性世界、任何感性经验中“无所住心”——这即是超越。
那么,进一步的根本问题便是,禅宗这种既达到超越又不离感性的“顿悟”究竟是什么呢?禅宗讲的是“顿”悟。它所触及的正是时间的短暂瞬刻与世界、宇宙、人生的永恒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问题不是逻辑性的,而是直觉感受和体验领悟性的。即是说,在某种特定条件、情况、境地下,你突然感觉到在这一瞬刻间似乎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过去、未来、现在似乎融在一起,不可分辨,也不去分辨,不再知道自己身心在何处和何所由来。这当然也就超越了一切物我人己的界限,与对象世界完全合为一体,凝成为永恒的存在,于是这就达到了也变成了所谓真正的“本体”自身了。在禅宗看来,这就是真我,亦即真佛性。超越者与“此在”在这里得到了统一。可见,这并不是“我”在理智上、意念上、情感上相信佛、属于佛、屈从于佛;相反,而是在此瞬刻永恒中,我即佛,佛即我,我与佛是一体。要注意的是,瞬刻即可永恒,却又必须有此“瞬刻”,否则也就无永恒。
这永恒既超越时空却又必须在某一感性时间之中。既然必须有具体的感性时间,也就必须有具体的感性空间,所以也就仍然不脱离这个现实的感性世界,“不落因果”又“不昧因果”,这也就是超越不离感性。重要的是,经此一“悟”之后,原来的对象世界就似乎大不一样了。尽管外在事物并无任何改变,也不需要任何改变,但是经此“瞬刻永恒”的感受经验之后,其意义和性质却似乎有了根本的不同。
在我即佛佛即我的真正超越里,一切混然失去区分,而这也就是那个不可言说的“存在”。消除了一切欲求、愿望、思虑、意识,“无念”“无心”,“心”“境”也就两忘。既已超时空、因果,也就超越一切有无分别,于是也就获得了从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自由感。从而,既不用计较世俗事务,也不必故意枯坐修行:饿即吃,困即眠;一切皆空,又无所谓空。自自然然地仍然过着原来的生活,实际上却已“入圣超凡”。因为你已经参透禅关——通过自己的独特途径,亲身获得了“瞬刻即可永恒”=“我即佛”的这种神秘感受了。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禅宗认为,执著于特定环境和仪式规矩等外在事物的坐禅修炼,反而不能达到超越,远不如在任何感性世界、感性经验中所达到的“无所住心”。
B.禅宗“悟道”不依赖思辨的推理认识,而是在感性自身中实现超越,是因为“悟道”与现实生活相连,可以在日常经验中通过飞跃获“悟”。


浏览完整试题C.禅宗的顿悟认为,在某种特定的条件、情况下,产生顿悟的瞬刻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从而让过去、未来和现在融合在了一起。
D.在我即佛佛即我,我与佛一体的瞬刻永恒中,瞬刻即可永恒,但又必须有此“瞬刻”才能完成“瞬刻即永恒”的顿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禅宗的“悟道”既不同于一般的感性,是因为它获得了某种精神超越;又不同于一般的精   神超越,是因为这种超越常常要求舍弃、脱离感性。
B.如果达到了禅宗所认为的“真我”,也就是真佛性,那就可以实现在理智上、意念上、情感上对佛的超越。
C.禅宗所说的“不落因果”又“不昧因果”依旧不脱离现实的感性世界,因为这必须有具体的感性时间和空间,即超越而不离感性。
D.在佛我一体的真正超越里,超越时空因果,超越一切有无分别,尽管外在事物没有任何变化,也可从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需特定条件修炼,不凝滞于外物,不计较世俗事务,不枯坐修行,自自然然地仍然过饿即吃、困即眠的生活,就已“入圣超凡”。
B.经过“瞬刻永恒”的感受经验之后,外物的意义和性质似乎有了根本的不同,由此可知“瞬刻永恒”的“悟”是修行的关键点。
C.顿悟的一瞬刻完成了对一切物我人己界限的超越和与对象世界的完全融合,一切混然失去区分,可以使人达到“心”“境”两忘的境界。
D.通过独特途径参透禅关,实现我与佛一体的真正超越,可以亲身获得“瞬刻即可永恒”=“我即佛”的这种不可言说的神秘感受。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 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铁拐李”传奇
陈圣芳
他,拄着拐杖,个子瘦瘦高高的,是一个流浪乞丐,身背很多口袋的褡祾,每天走村串户地乞讨,像一个行脚僧,人们背地里都叫他“铁拐李”。
“铁拐李”讨米很特别,用手抓的米他是断然不会要的。原来一个刁顽尖滑的大嫂,把一只紧捏的空手放进米袋子,然后从他袋子里面带出一大把米来。
铁拐李乞讨没有定性,走哪是哪。天黑了,随便睡在学校或者队屋廊檐下,将身子蜷缩成大虾米,囫囵睡去。当天放明时,又不知所踪了。而一方方的墙壁上,却用土坷垃划写满了诗文。湾子里的斋儒老先生曾经教过私塾,他一手捻着他那稀稀落落的几缕白胡子,一边摇头晃脑地吟哦着,一脸的陶醉。
“铁拐李”他有时也会给几分钱湾里的剃头匠,让剃头匠将他那乱茅草一样的头发理得顺顺当当的,但是他那飘然若仙的胡子他是一定不会剪的,而且,他每次去河边洗碗时,都会把胡子润湿,对着水面捊了又捊。然后把碗刷的贼亮,像猫子舔了似的。
“铁拐李”虽然疯癫时六亲不认,举起拐杖见人就打,见狗就追。一旦安静下来,他又特别喜欢孩子。那天他在苕货家门口发现苕货在写字,便蹑手蹑脚笑眯眯地走了过去,在后面认真地端详着,并且细声细气地告诉苕货:你发倒笔了,这个勾是“利刀勾”,这个不是这样的,是“宝盖头”,上面没有一点……他告诉苕货很多以后,当再遇见苕货时,他还不忘在他的草稿纸上教几个字,过几天他回来时,他一定会考考苕货,如果苕货回答正确了,他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一把把花花绿绿的豌豆糖来,赏给苕货。
有段时间,“铁拐李”突然不疯癫了,他居然背了一个上面印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毛泽东”的书包,一步一拐地走学校赶乡集,卖他用澴河潭坡上的泥巴做出来的口哨。
那泥巴做的口哨的确精妙绝伦,有高音的,有中音的,也有低音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如果那个小朋友吹的好,他会摸摸他的小脑袋,笑眯眯地说,拿去吧,不要钱。得到哨子的孩子像过年般的高兴,于是刹那间,满湾子从南到北都是“蛐蛐”般忽高忽低的泥巴口哨声。不过,他尤其喜欢苕货,他看见苕货往往会送他几个五颜六色的泥巴哨,并且还要当面给苕货做示范,同是“蛐蛐”几声,却别有一番韵味。等到学生上课后,他就默默地站在教室的廊檐下,看着琅琅读书的孩子,一脸笑意。有一次,他在走廊小黑板前伫立良久,然后捡起地上的粉笔头,在黑板上涂改起来。一个老师发现了,便吼了几声,吓得铁拐李一溜烟跑了。那老师过来一看却愣住了,原来他修改了一处语法错误。
从此以后,这位老师便特别关注起铁拐李来。有一天,他路过铁拐李寄住的废砖窑时,看到一个漂亮的城里女子,对着铁拐李声泪俱下地说着什么,而他却有滋有味吃着讨来的米饭,理也不理。后来那女子伸手去拉铁拐李,不料一下子惹恼了他,他挥舞着拐杖,吼道:“你滚,你滚,我不要你管……”那位老师忙躲到一边,看见那女人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废砖窑。后来听人说铁拐李原来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因为说错了一句什么话划成右派,加上妻子闹离婚,所以就成了流浪的疯子;还有的人说,那个女人是他的学生,很是崇拜他,知道了恩师落脚地后,踏破铁鞋不远千里赶到这里……打这天起,铁拐李就突然从人们的视线里悄然消失了。
开始还有人念叨一下:铁拐李好长时间没有来讨饭哩?再后来,铁拐李这个名字就像从澴河上游冲下来的一截树枝,在河湾汊里打个转顺流而下,一去无踪。
而当“铁拐李”这个名字,再次被人提起时,已是十几年后的一天了。那天,已考取博士生的苕货,给家里寄来一张他和导师以及师母的合影。邻居们呼啦一下子围过来看,马上有人说:“咦!师母好年轻啊,怕要比导师年轻不少哩。”突然有人叫了一声:“这苕货的导师,有点像铁拐李呢。”大伙围过来一看,“呵呵,别说,还真有点像哩!”马上就有人说了:“瞎说,一个要饭的,一个是导师,八竿子也打不着呀!”苕货娘说,那好办,我打电话问问就知道了。
于是苕货娘在一圈人的注视下,拨通了电话:“喂,苕货,我问你一件事情哈……”
(选自《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铁拐李”虽以乞讨为生,但却不要手抓的米,还在墙壁上写满诗文,表现了他的孤高自傲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B.小说中的多处细节描写,如“铁拐李”背的书包,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漂亮的城里女子的出现,揭示了“铁拐李”人性扭曲的社会原因。


展开余下试题C.小说中的“苕货”其实并不“苕”,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线索人物。“铁拐李”教他写字,送他泥巴哨子等情节,很好地凸显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D.小说从头至尾讲述了“铁拐李”颠沛流离的生活。全文结构紧凑,情节不蔓不枝,语言朴素精炼,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和精妙的艺术构思。
5.“铁拐李”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小说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5分)
6.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鹜、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报道了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变,我国的制笔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B.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作对比,旨在说明我国之前无法自主研发、生产笔尖的主要原因。
C.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践行工匠精神。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4分)
A.材料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表现了我国工业发展的严重落后。
B.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完全在技术上,还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E.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9.结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谈一谈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述曾,字子玄,吴郡钱唐人也。幼好学,从余杭吕道惠受五经,略通章句。道惠学徒常有百数,独称述曾曰:“此子必为王者师。”齐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幼时,高帝引遂曾为之师友。起家为宋晋熙王国侍郎。齐初,至南郡王国郎中令,迁尚书主客郎、太子步兵校尉,带开阳令。述曾为人謇谔,在宫多所谏争,太子虽不能全用,然亦弗之罪也。竟陵王深相器重,号为“周舍”。时太子左卫率沈约亦以述曾方汲黯。以父母年老,乞还就养,乃拜中散大夫。
明帝即位,除游击将军,出为永嘉太守。为政清平不尚威猛民俗便之所部横阳县山谷险峻为逋逃所聚前后二千石讨捕莫能息。述曾下车,开示恩信,几诸凶党,襁负而出,编户属籍者二百余家。自是商贾流通,居民安业。在郡励志清白,不受馈遗,明帝闻甚嘉之,下诏褒美焉。征为游击将军。郡送故旧钱二十余万,述曾一无所受。始之郡,不将家属;及还,吏无荷担者。民无老少,皆出拜辞,号哭闻于数十里。
高祖践阼,乃轻舟出诣阙,仍辞还东。高祖诏曰:“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可太中大夫,赐绢二十匹。”述曾生平得奉禄,皆以分施。及老,遂壁立无所资。以天监八年卒,时年七十九。注《<易>文言》,著杂诗赋数十篇。


展开余下试题(选自《梁书 列传五十三》,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政清平/不尚威猛/民俗便之/所部横阳县/山谷险峻/为逋逃所聚/前后二千石讨捕莫能息
B.为政清平/不尚威猛/民俗便之/所部横阳县/山谷险峻为逋逃/所聚前后二千石/讨捕莫能息
C. 为政清平/不尚威猛/民俗便之所部/横阳县山谷险峻/为逋逃所聚/前后二千石讨捕莫能息
D.为政清平/不尚威猛/民俗便之所部/横阳县山谷险峻/为逋逃所聚前后二千石/讨捕莫能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
B.出,此处指由于升官到地方任职。在古代,类似的说法还有“谪”“放”“黜”“贬”等。
C.下车,文中是指官吏到任。“衡下车,治威严。”(《汉书 张衡传》)中的“下车”与此处同义。
D.践阼,践为履之意,阼指主人阶,意为走上主人阶位,特指皇帝登基。
12.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述曾学有所成。曾师从余杭吕道惠学习《五经》,在学生中脱颖而出,受到老师吕道惠的称赞。
B.范述曾能力出众。刚就任永嘉太守时,便昭示恩德,申明信义,顺利地解决了横阳县凶徒聚集的难题。明帝因此对他很是赞赏,特地下诏褒扬他。
C.范述曾深受器重。竟陵王把他称作“周舍”,太子左卫率沈约把他比作为汉武帝时期的贤臣汲黯。
D.范述曾乐善好施。一生所得到的俸禄,都分别施赠给人,等到自己年老之时,家徒四壁,没有资产。
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述曾为人謇谔,在宫多所谏争,太子虽不能全用,然亦弗之罪也。
(2)在郡励志清白,不受馈遗,明帝闻甚嘉之,下诏褒美焉。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 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地边境要塞。②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命不堪、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升华,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可心忧国家。此诗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15.本诗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刘裕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 ”。
(2)《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 
我只是“ ”;曹操当时是“ , ”,而你我只是“举
匏樽以相属”。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第九届中国篮球协会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如期举行,著名球星姚明不孚众望,正式当选中国篮协新一届主席。
②由于冷空气的影响,气温只有几度,席不暇暖,小李不再讲风度,穿上了羽绒服。
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梁益建上下其手,妙手回春,救治了一百名骨头严重畸形的患者,被评为“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
④当代作家刘庆邦擅长写矿工、乡土题材的小说,他那平易近人的文字让不少矿工、农民工倍感温馨。
⑤作为中国电视剧第一代导演及中国第一代女电视艺术家,杨洁当年力排众议,用6年时间突破万难,拍摄完成一代经典《西游记》。
A.①② B.③④ C.②⑤ D.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装备昂贵,冰场数量有限,冰壶运动在中国很难培养广泛而深入的群众基础,其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B.今天,我们为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本着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为原则的,而不是要延续仇恨。
C.“二孩政策”自从2016年1月1日起完全放开后,广大民众对这项国策很冷静,并没有扎堆生孩子的现象出现。
D.备受青睐的“天价”学区房可谓当今教育环境下诞生的“怪胎”,其不仅暴露了家长们“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同时也折射出我国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19.假设苏轼在黄州写信给好友张梦得,以下书信用语的叙述,不得当的一项是( )
A.苏轼称呼张梦得时可用“足下”,自称时可用“仆”。
B.信中提及苏辙时,可称“舍弟”,提及过世的母亲时则可称“先慈”。
C.信末的祝福语,可用“斗山安仰”“福寿双全”。
D.署名下敬辞,可用“顿首”“谨启”。
20.在下面一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5分)
据中国气象局相关专家介绍,暴雨预警信号分为蓝、黄、橙、红四个等级,强度由低到高,都是① 。气象学上,24小时内降雨量在50.1——100.0毫米的降雨称为暴雨,所以,相同的雨量下,降雨的时间越短,② 。根据以上原理,气象部门制定了相应的预警信号,并随着暴雨强度的变化随时调整。那么收到不同颜色的预警,普通人应当如何防范?专家指出,③ ,防范手段也要不断升级。
21.为迎接第33个“教师节”的来临,某校策划了“感谢师恩”庆祝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江西省高安中学2019届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1.C(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在某种特定条件、情况、境地下,你突然感觉到在这一瞬刻间似乎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过去、未来、现在似乎融在一起,不可分辨,也不去分辨,不再知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西宜春市”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