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56  2017-10-22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6]
河北省邢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2016—2017学年上学期月考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岭南,历史上是指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范围包括了我国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的大部分以及越南北部。五岭之名,最早起于秦。《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云:“(秦)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今人多把“五岭”解释为大庾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五座山的总称。不过,历史上有人认为,五岭并非专指五座山的名称,而是指五条入岭的通道。五岭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福建五省区交界处,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
“岭南地区属于古代‘五服’之‘荒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岭南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陈恩维说,古代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荀子•正论篇》云:“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岭南负山临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在历史上曾长期阻碍了该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古人的政治地理观念里,岭南给人以边远、偏僻、贫穷、蛮荒的印象。王风未被,春风不度,所以唐杜佑在《通典》中说:“五岭之南,涨海之北,三代之前是为荒服。”明确指出岭南远离政治中心、经济落后。
唐宋之际,岭南是政府安置流人谪宦的聚居地,据统计,两《唐书》所载唐代有名有姓且有具体贬谪地者共211人,其中岭南道就有138人,约占贬谪总人数的65%,此外载有人名无具体地名或有地名无具体人名的岭南谪宦还有200人左右。而宋代整个岭南地区的谪宦,仅见于史籍者,即有400多人,湮没无考者,则更是不计其数。柳宗元《舍弟宗一》诗曰:“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二十年。”在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侯艳看来,“一身去国”是被社会文化主流抛弃和政治追求失败后的无限悲怨,“万死投荒”之“荒”无疑是唐宋文人对于贬所“岭南”的整体印象,此乃地理印象、历史印象与现实印象叠加的产物。
中原文人通常在异化的地理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身份认同的感受不大一样,因此岭南带给文人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也完全不同。“瘴”是古人对岭南之地描写最多也最具标志性的一个词。何为“瘴”?瘴是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其产生与气候和地理环境有关。
到唐以后,随着贬谪流寓至岭南的文士不断增多,关于“瘴”的描写越来越多。据相关学者统计,《全唐诗》中,“瘴”这个字共出现了288次,其中与岭南相关的超过了200次。“瘴疠”出现30次,“瘴云”出现23次,“瘴烟”出现21次,“瘴雨”出现17次,“瘴海”出现16次……宋之问、刘禹锡、苏轼等人的文作都曾对此做过大量描述,不难看出,“瘴”字在当时已成为流寓文士讲述岭南生存条件之恶劣的重要意象。
(摘编自李永杰《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岭南,历史上是指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五岭之名,最早起于秦。《史记》有“(秦)南有五岭之戍”的记载。
B.历史上认为五岭并非专指大庾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这五座山的名称,而是指五条入岭的通道。
C.五岭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福建五省区交界处。


浏览完整试题D.岭南在历史上曾长期阻碍了该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因为其负山临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1.B解析:以偏概全。B对应原文的信息在第一段,原文表述为“历史上有人认为,五岭并非专指五座山的名称,而是指五条入岭的通道”,而选项说“历史上认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五服指“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是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划分的。
B.唐宋之际,岭南是政府安置流人谪宦的聚居地。而宋代整个岭南地区的谪宦,仅见于史籍者,即有400多人。
C.唐杜佑认为岭南远离政治中心、经济落后,王风未被,春风不度,给人以边远、偏僻、贫穷、蛮荒的印象。
D.“万死投荒”的“荒”是地理印象、历史印象与现实印象叠加的产物,是唐宋文人对“岭南”的整体印象。
2.C解析:张冠李戴。C对应原文的信息在第二段,原文表述为“在古人的政治地理观念里,岭南给人以边远、偏僻、贫穷、蛮荒的印象。王风未被,春风不度”,可见是古人不是唐杜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岭南带给文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完全不同,所以中原文人在异化的地理环境中所表现出的身份认同感不大一样。
B.“瘴”是古人对岭南描写最多也最具标志性的一个词。这种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的产生与气候和地理环境有关。
C.据统计,《全唐诗》中“瘴”字与岭南相关的内容超过了200次,这是唐代后随着贬谪岭南的文士增多造成的。
D.唐代后文人作品关于“瘴”的描写越来越多。这在当时已成为流寓文士讲述岭南生存条件之恶劣的重要意象。
3、A解析:因果倒置。A对应原文的信息在第四段,原文表述为“中原文人通常在异化的地理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身份认同的感受不大一样,因此岭南带给文人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也完全不同”,显然因果倒置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空 床
那天,小艾跟妻子商量说,他想把次卧的那张空床撤了,然后买一张书柜放进去,改作书房。“这样不好吧?”妻子不无担忧地说,“以后来客人了咋办?”
“客人?咱们家两三年也没来一个客人!”小艾看了妻子一眼,不屑地撇了撇嘴。
“那爸妈来了呢?”妻子想了想,又问。
“爸妈来了可以睡在沙发上或者打地铺,”小艾说,“再说爸妈一年也来不了两次。”
小艾的父母不爱走动,很少来小艾这儿,就是来了,也是当天来当天赶回去,很少在小艾这儿过夜。妻子觉得小艾说得在理,便同意了。
书房弄好后没多久,国庆节就到了。小艾想他和妻子已经有些日子没去看父母了,何不趁这个机会回趟老家看看父母呢?于是小艾和妻子开着车子赶到了那个小县城。
老家的大门上着锁,父母没在,许是到菜市场卖菜去了。小艾自己用钥匙开了门,进屋后,当他的目光落在窗台边的那张空床时,不禁有些哭笑不得。那张空床是小艾上大学前睡的,挨着东边,是屋里采光最好的一个位置。
上大学后,小艾跟父母建议,把他的床撤了,给屋里腾点空间:父母住的是那种老式房子,空间很小,一张床就占了四分之一。父母不同意,父亲瞪着眼睛说:“那怎么行呢?放假了你住在哪里?”
“我可以睡在沙发上或者打地铺!”小艾说,“再说我一年也只住两个假期。”父母还是不同意,逼急了,父母就敷衍着说:“等你大学毕业了再说吧。”
大学毕业后,小艾在省城安了家。小艾想,这下父母该把空床撤了吧?可是没有,小艾每次从省城回来,那张空床还在窗台边安着,像生了根似的。小艾急眼了,威胁父母说,再不把空床撤了,他就不回来了。父母看小艾急眼了,便答应着说好。但父母总是动口不动手。
小艾没招了,每次回来都故意不睡在那张床上,打地铺或者睡沙发。父母也不管,你爱睡哪里就睡哪里,反正就不撤床。
半年前,小艾给父母进了些新家具,这下空间更小了,当时小艾就要把床撤走。
父亲叹了一口气,说:“撤就撤吧,不过得再放几天,那张床已经在窗台边放了二十多年,一下子还不习惯。”
现在都半年过去了,父亲还不动手,那就让我自己动手吧。小艾摇摇头,挽着袖子走了过去。
正当小艾卸第一个螺丝的时候,父母拎着菜筐回来了:“小艾,干啥呢?”父亲一看,变了脸色,一把扔掉菜筐,慌慌张张地跑了过来。
“这张床已经没什么用了,放在这里还占空间!”小艾说,“我叫你们撤了,你们就是不撤,我只好自己动手。”
“住手!”父亲吼道,“谁说这张床没用了,那是我们留给你睡的。”小艾哭丧着脸说:“关键是我已经有五六年没在上面睡过了。”“我不管你在哪里睡!”父亲说,“小艾你给我记住,无论空间再怎样狭小,家里永远会给你留一张床。”
小艾一惊,和妻子对视了一眼,他们决定,回去就把次卧里的那张空床支起来。
(选自《文苑》,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妻子并不同意小艾把次卧的空床撤了,她首先想到的是家里来客人该怎么办,而不是父母。由此可见,她对自己的公婆并不怎么关心。
B.小艾的父母住在一个小县城,尽管距离儿子家不是很远,但是也很少来小艾这儿。所以,在撤床的问题上,小艾认为不必考虑父母的感受。
C.小艾父母的住房简陋狭窄,尽管如此,父母还是在屋里采光最好处给小艾安了一张床。因为父母住的房子空间很小,只能安放东窗边。
D.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还采用插叙的叙述手法,在简练的叙事中融合了父母亲情,告诉了读者“大爱无声”的真正内涵。
4.D解析:A“可见她对自己的公婆并不怎么关心”属于无中生有,对应原文的语句“‘那爸妈来了呢?’妻子想了想,又问”,这就证明妻子是想着公婆的。B“小艾认为不必考虑父母的感受”不准确。文本相关语句为“‘爸妈来了可以睡在沙发上或者打地铺,’小艾说,‘再说爸妈一年也来不了两次’”。可见,小艾已经考虑到父母的问题。C从中可以看出父母把无私的爱给了小艾。
5.作者把“空床”作为小说的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5.参考答案:①在情节结构方面,“空床”充当了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说通过“空床”既刻画出年轻一代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又赞美了为人父母者对子女那种无私的爱、伟大的胸怀。③在小说主旨方面,通过对待“空床”的不同态度,赞颂了伟大的父母之爱,这种爱影响子女,因而代代相传,源远流长,从而升华了小说主旨。(评分标准:每点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符合、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余下试题
6.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请结合小说,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6分)
6.参考答案:①父母给予子女的是一种无私的爱。小说中小艾父母把家中最好的位置留给儿子,儿子长大了还是不肯撤掉空床,说明儿子在父母心中的位置是无法取代的,这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②儿女永远是父母的牵挂。尽管小艾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但在父母的心中永远占有一席之地,永远是父母的牵挂。“儿行千里母担忧”正体现了这种令人潸然泪下的亲情,父母爱子女胜过爱自己。③作为儿女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是否尽了子女的责任。小艾和妻子为自己的自私而感到惭愧,正是父母这种无私的爱,让他们顿悟,将他们感化。儿女唯有时时反思,方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④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中国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度,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每一个做儿女的,都有责任和义务让自己的父母幸福地生活,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让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意思符合、言之成理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看,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0.02本,但对比2013年的4.77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和4.91期,与2014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林克艾普大数据,2012年至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2.35本、2.48本、3.22本和3.26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14年的58.1%上升至64.0%,提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的33.82分钟增加了28.39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2015年新兴媒介阅读时间
媒介种类 电子阅读器 平板电脑 微信阅读 网络阅读 手机阅读
时间
(分钟) 6.82 12.71 22.83 54.84 62.21
数据来源:林克艾普 时间:2016.7.19
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0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53%;80后以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2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00后的数字阅读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摘编自林克艾普公司《2016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
材料二:
2014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2007年增加了3.48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4年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2007年上升4.9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近5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4年人均图书阅读量4.56册、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0%,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摘编自《2017-2022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
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为40本、20本和11本。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8个国家平均值5.736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则达到9.249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间,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工作强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6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材料一,2015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相比2014年增长了接近一倍,是历年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l小时。
B.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
C.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
D.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
7.A, B、“数字化阅读将取代纸质化阅读”文中没有根据;C、“取决于”的说法绝对;D、“最直接原因”错误。
8.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5分)
A.材料一显示,2015年手机阅读增速最快,这一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B.材料一显示2013至2015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C.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来促进国民阅读,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D.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
E.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
8.AC, B.纸质图书2015年的阅读量高于2014年;D.“抵触”一句分析不恰当;E.“都认为”错误。材料一并没有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同时,材料三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越来越好”。
9.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4分)
9.示例:
①制定我国的《阅读法》,从立法角度保障国民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权利,鼓励国民读书。
②大力发展教育,进一步养成和深化国民的阅读习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闻之怒,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畴坐勃故,左迁交址令。


展开余下试题勃往省,道出钟陵,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酒酣辞别,渡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七。勃属文,不甚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籍,为僚吏共嫉。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初唐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
B.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
C.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
D.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
10、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B.“冠”,即“弱冠”,指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之礼,表示其成人。
C.“教授”,古时指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有时也尊称私塾先生,与现在的“教授”含义不同。
D.“初唐四杰”,即“王杨卢骆”,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著名诗人,《咏鹅》一诗即为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所作。
11、D,《咏鹅》作者为骆宾王。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宗将王勃赶出沛王府是由于当时诸王斗鸡,他写了篇声讨英王斗鸡的檄文。
B.都督阎公为了表示客气让大家写,大家知道这是虚让,都不肯动笔。只有王勃拿起笔来就写,就是现在传诵的《滕王阁序》。
C.王勃在虢州做参军时,当时的同僚都嫉恨他,是因为他倚仗有才而凌侮作践别人。
D.王勃写诗著文时必先酣饮,诗文顷刻而就,一个字都不修改,但是构思不够精巧,可见褒中有贬。
12、D,王勃写文章前不做精密的构思,并非构思不够精巧,更没有贬低之意。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畴坐勃故,左迁交址令。(5分)
(2)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5分)
13、(1)事情败露应处死罪,适逢大赦只革除了他的官职。王勃父亲王福畤,因受王勃之事牵连,降职为交址令。(“当”“会”“坐”“左迁”各一分,句意一分。)
(2)当时长安人曹元有秘术,王勃跟从他游学,完全掌握了其中精要。(“从”“游”“尽”“要”各一分,句意一分。)
翻译:
参考译文:
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六岁就善于文辞,九岁有机会读到颜师古所注《汉书》,写了《指瑕》来指出注里的错误。唐高宗麟德初年,官员刘祥道奉旨巡查关内道,王勃上书自荐,刘祥道上表向朝廷举荐他,他参加策问时政获得优等。年龄不到二十岁,就被授予朝散郎的职位,多次到宫前进献颂文。皇子沛王听说他的名声,把他召进王府任修撰,编写《平台秘略》一书。书写成以后,沛王对王勃更加信任宠爱。当时,皇子们常玩斗鸡游戏,王勃替沛王戏作了一篇《檄英王鸡》的檄文,高宗发怒道:“这将挑起嫌隙”把王勃逐出王府。王勃被罢废后,出游暂居剑南,曾经登上葛愦山远望,慷慨地追念起诸葛亮的功绩,赋诗抒情。官奴曹达犯罪,藏匿在王勃处,他怕事情泄露,就杀了曹达。事情败露应处死罪,适逢大赦只革除了他的官职。王勃父亲名叫王福畤,因受王勃之事牵连,由雍州司功参军降职交址令。
王勃前去看望,路经钟陵,当时都督阎公修建的滕王阁落成,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举行大宴,事先叫自己的女婿写好诗序向众宾客炫耀,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动笔写文章,无人敢接受,请到王勃,他毫不推辞。都督不快,起身更衣,派遣属吏等候他每写下文句就立即报告。一报再报,文句越发奇妙,于是惊奇道:“真是天才呀!”请他把文章写成,尽兴而别。王勃渡海落水,受惊而死,时年二十七岁。王勃作文,并不用精心构思,先磨好几升墨,然后尽兴饮酒,拉开被子蒙头大睡,等到醒来后,提笔一挥而成篇,不用改动一个字,当时人说王勃是打腹稿。
王勃曾说为人之子者不能不懂医术,当时长安人曹元有秘术,王勃跟从他游学,完全掌握了其中精要。听说虢州盛产草药,请求补授虢州参军。王勃恃才怠慢他人,被同僚们一起嫉恨。当初,王勃的祖父王通,隋末住在白牛溪教授学生,门人很多。曾经从汉魏写起下迄晋末作书一百二十篇,以接续古代《尚书》,后来丢失了序,有目录而无书的有十篇,王勃补全缺漏遗逸,编定为二十五篇。曾经读《周易》,夜里做梦好像有人告诫他说:“《易》有太极,你要努力思考。”醒来后写了几篇名为《易发挥》的文章,写到《晋卦》,遇到生病停止。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凭借文才齐名,被天下人称之为初唐四杰,杨炯曾经说:“我排在卢照邻前面很惭愧,但为排在王勃后面而感到耻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 4 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D.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E.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14.BE(B项,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邢台”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