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54  2017-11-08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4]
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定州二中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学科试题
分值:150分 时间:120分钟
卷Ⅰ(18分)
一、基础检测(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迤逦 酒撰 尴尬(gà) 央浼(miǎn)
B.纯粹 噩梦 怂(sǒng)恿 俾(bì)睨
C.傩神 茶峒 俨(yǎn)然 谗言(chán)
D.糍粑 髭须 讥诮(xiào) 赍(jī)发
2. 下列作者、作品、人物对应有误的一句是( )
A.施耐庵——《水浒传》——林冲、高俅
B.罗贯中——《三国演义》——刘备、陆谦
C.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华连卡
D.沈从文——《边城》——翠翠、天保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最相近的一组是( )
A.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B.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D.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4.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天之苍苍,其正色耶?
A.风之积也不厚 B.若夫乘天地之正
C.之二虫又何知?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字与例句加点的字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A.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B.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C.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施耐庵的《水浒传》创作于元末明初,同《三国演义》一样,它也是在民间故事和话本、戏曲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
B.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具有世界声誉的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马克•吐温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C.《边城》是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长篇小说。
D.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卷Ⅱ(42分)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是什么把全世界的中华儿女联结在一起?是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并以自己的言论和行为显示着这个文化的特点。
中华文化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人文”这个词语起源很早,《易•贲卦•彖辞》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将人文与天文置于对等的地位,可见对人文的重视程度。概括地说,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的尊崇。《老子》把人和道、天、地并列,称之为四大。《孝经》中认为人在天地所生的万物之中最为尊贵。《左传》里有这样的话:“夫民,神之主也。”《左传》里又有这样的话:“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连上天也要顺从人的愿望。中国虽然也有宗教和神学,但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孔子、李冰父子、司马迁等都有祭祀他们的庙宇。所以中华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伦为核心的文化。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人文精神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注重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那些道德素质,进而追求人格的完美。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又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在古代,道德和智能完善的人,就是圣贤。例如孔子被称为圣人;他的三千弟子当中有七十二位最好的,被称为贤人。中华文化以人为中心,在众人之中又以圣贤为中心,只要认真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中华文化中十分可贵的内容。


浏览完整试题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和”的本义就是声音相应,也就是声音的和,引申为和谐、和平、和畅、中和、融合、祥和等意义。《中庸》以“致中和”为修养的最高境界。孔子说做人要兼顾文和质两方面的和睦,“文质彬彬”,才称得上君子。“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讲“天人合一”,包含着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思。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天上飞的鸟,水里游的鱼,都是人类生存的伙伴。不仅如此,还应当在心灵上和大自然相通,从大自然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进而达到内心的和谐。“和”的文化精神,渗透到人和人的关系中,便是注重和谐相处,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平衡。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多个民族和谐相处的大家庭。但“和”并不是善恶不分,是非莫辨,不是简单的混同。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在今天这样的时代,竞争要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进行,通过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以达到“和”的境地。
中华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整体思维。《周易•系辞下》提出“三材之道”,视天地人为一整体,认为宇宙中各类事物都存在普遍联系,彼此相互影响。人们应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中国古代的科学家以相感相通和相生相克的整体思维,考察自然现象的性能及其变化过程,从而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化学、地理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领域做出来了自己的贡献。
中华文化又是自强不息而又开放兼容的文化。中国古代哲人早就看到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并由此引申出人生的准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自强不息并不是自我封闭。中华民族敢于、乐于也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佛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禅学,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唐朝的都城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不少任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学问僧、外国的艺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这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开放兼容的特点。
中华文化既有光辉的历史,也有灿烂的未来。我们只要坚持吸取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同时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断开拓创新,就必定能使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永葆青春。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化精神》)
7.下列关于“中华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包含强烈的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重视对人的尊崇,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追求人格的完美。
B.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但“和”并不是善恶不分,是非莫辩,不是简单的混同,是“君子和而不同”。
C.中华文化注重整体思维,视天地人为一体,认为宇宙中各类事物都存在普遍联系,相互影响,要求人们应把握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
D.中华文化是开放兼容的文化,唐朝的都城长安就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人口曾达百万之多,居住着不少任职于唐朝的外国人,许多国家的使臣络绎不绝。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熏陶,并以自己的言行显示着这个文化的特点。
B.《老子》把人和道、天、地并列,《孝经》认为人在万物中最为尊贵,《左传》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记载,这些都体现了对人的尊崇。
C.人类不能只是大自然的生存伙伴,更重要的是从大自然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达到内心的和谐,进而在心灵上和大自然相通。
D.中华民族敢于、乐于和善于吸取外来的佛学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并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最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禅学。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崇拜的是祖先或那些为民族的生存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注重的是祭祖,这是与宗教和神学所不同的。
B.中国古代的科学家之所以在许多领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与他们以相感相通和相生相克的整体思维来考察自然现象的性能及其变化过程这一特点有关。
C.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不二法门,但自强不息又并不是自我封闭,中国特有的禅学,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D.要能使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永葆青春,一方面要坚持吸取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一方面要同时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断开拓创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0-13题。
透明的红萝卜
莫 言
太阳像抽疯般颤抖着,一股股萧杀的秋风把黄麻吹得像大海一样波浪起伏,一群群麻雀惊恐不安地在黄麻梢头噪叫声。风穿过桥洞,扬起尘土,把半边天都染黄了。一直到九点多钟,风才停住,太阳也慢慢恢复正常。
小铁匠一起一伏晃晃悠悠地在石栏杆上跑着,栏杆下乌蓝的水里映出他变了形的身影。几个大胆的石匠跑上闸去,把小铁匠拖了下来。他拼命挣扎着,骂着:“别他妈的管我,老子是杂技英豪,那些大妞在电影上走绳子,老子在闸上走栏杆,你们说,谁他妈的厉害……”几个人累得气喘吁吁,总算把他弄回桥洞里。他像块泥巴一样瘫在铺上,嘴里吐着白沫,手撕着喉咙,哭叫着:“亲娘哟,难受死了,黑孩,好徒弟,救救师傅吧,去拔个萝卜来……”
人们突然发现,黑孩穿上了一件包住屁股的大褂子,褂子是用崭新的、又厚又重的小帆布缝的。这种布非常结实,五年也穿不破。那条大裤头子在褂子下边露出很短的一截,好像褂子的一个花边。黑孩的脚上穿着一双崭新的回力球鞋,由于鞋子太大,只好紧紧地系住鞋带,球鞋变得像两条丑陋的胖头鲇鱼。


展开余下试题“黑孩,听到了吗?你师傅让你去干什么?”一个老石匠用烟袋杆子戳着黑孩的背说。
黑孩走出桥洞,爬上河堤,钻进黄麻地。黄麻地里已经有了一条依稀可辨的小径,麻杆儿都向两边分开。走着走着,他停住脚。这儿一片黄麻倒地、像有人打过滚。他用手背揉揉眼睛,抽泣了一声,继续向前走。走了一会,他趴下,爬进萝卜地。那个瘦老头不在,他直起腰,走到萝卜地中央,蹲下去,看到萝卜垅里点种的麦子已经钻出紫红的锥芽,他双膝跪地,拔出了一个萝卜,萝卜的细根与土壤分别时发出水泡破裂一样的声响。黑孩认真地听着这声响,一直追着它飞到天上去。天上纤云也无,明媚秀丽的秋阳一无遮拦地把光线投下来。黑孩把手中那个萝卜举起来,对着阳光察看。他希望还能看到那天晚上从铁砧上看到的奇异景象,他希望这个萝卜在阳光照耀下能像那个隐藏在河水中的萝卜一样晶莹剔透,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但是这个萝卜使他失望了。它不剔透也不玲珑,既没有金色光圈,更看不到金色光圈里苞孕着的活泼的银色液体。他又拔出一个萝卜,又举在阳光下端详,他又失望了。以后的事情就变得很简单了。他膝行一步。拔两个萝卜。举起来看看。扔掉。又膝行一步,拔,举,看,扔……
看菜园的老头子眼睛像两滴混浊的水,他蹲在白菜地里捉拿钻心虫儿。捉一个用手指捏死,再捉一个还捏死。天近中午了,他站起来,想去叫醒正在看院屋子里睡觉的队长。队长夜里误了觉,白天村里不安宁,难以补觉,看院屋子里只能听到秋虫浅吟,正好睡觉。老头儿一直起腰,就听到脊椎骨“叭哽叭哽”响。他恍然看到阳光下的萝卜地一片通红,好像遍地是火苗子。老头打起眼罩,急步向前走,一直走到萝卜地里,他才看得那遍地通红的竟是拔出来的还没有完全长成的萝卜。
“作孽啊!”老头子大叫一声。他看到一个孩子正跪在那儿,举着一个大萝卜望太阳。孩子的眼睛是那么大,那么亮,看着就让人难受。但老头子还是不客气地抓住他,扯起来,拖到看园屋子里,叫醒了队长。
“队长,坏了,萝卜,让这个小熊给拔了一半。”
队长睡眼惺忪地跑到萝卜地里看了看,走回来时他满脸杀气。对着黑孩的屁股他狠踢了一脚,黑孩半天才爬起来。队长没等他清醒过来,又给了他一耳巴子。
“小兔崽子,你是哪个村的?”
黑孩迷惘的眼睛里满是泪水。
“谁让你来搞破坏?”
黑孩的眼睛清澈如水。
“你叫什么名字?”
黑孩的眼睛里水光潋滟。
“你爹叫什么名字?”
两行泪水从黑孩眼里流下来。
“他娘的,是个小哑巴。”
黑孩的嘴唇轻轻嚅动着。
“队长,行行好,放了他吧。”瘦老头说。
“放了他?”队长笑着说,“是要放了他。”
队长把黑孩的新褂子、新鞋子、大裤头子全剥下来,团成一堆,扔到墙角上,说:“回家告诉你爹,让他来给你拿衣裳。滚吧!”
黑孩转身走了,起初他还好像害羞似地用手捂住小鸡儿,走了几步就松开了手。老头子看着这个一丝不挂的男孩抽抽答答地哭起来。
黑孩钻进了黄麻地,像一条鱼儿游进了大海。扑簌簌黄麻叶儿抖,明晃晃秋天阳光照。   黑孩——黑孩——。
(节选自《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
注:《透明的红萝卜》创作于1984年冬,主要讲述的是文革时期人民公社社员的生活,黑孩儿跟着同村的小石匠去帮公社加宽村后的滞洪闸,黑孩砸过石头,到铁匠那去拉风箱,小铁匠不仅让黑孩儿高强度的干活,还时常指使黑孩儿去偷工地附近的农场的地瓜和萝卜。
10.下列对小说自然环境和人物形象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铺设了背景。故事发生在寂寞荒凉、贫穷落后的农村,渲染出一种悲凉萧索的气氛,为小说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B.小说中间部分黑孩投入地拔萝卜,看萝卜,扔萝卜时的环境是明媚秀丽的,反衬出小说后面情节的紧张暴力与黑孩所经历的屈辱。
C.小说中的黑孩是一个天真可怜的孩子。他身世不幸,命运悲惨,缺少亲人的关爱;同时又天真幻想,在拔萝卜时想找到曾经见过的透明的萝卜。
D.黑孩具有幻想的能力,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奇异而美丽的事物,他能够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所以他用自己的眼睛开拓了人类的视野,他用自己的体验丰富了人类的体验。
1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小铁匠自称是杂技英豪,还叫黑孩去拔萝卜,可见小铁匠骄傲自负,倚老卖老,与黑孩的淳朴善良形成鲜明的对比。
B、小铁匠随意就叫黑孩去偷萝卜,根本没想过这样做对小孩子来说究竟对不对。“文革”的到来造成了农村价值体系的崩溃,人们已经找不到平常支撑自己生活的某种东西。
C、文中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队长睡眼惺忪地跑到萝卜地里看了看”紧承上文,“走回来时他满脸杀气”则引领下文。
D、老头子发现黑孩偷萝卜后,不客气地揪着他,队长对他又打又踢,揭示了“文革”时期社会人情的冷漠,没有一丝温情可言。
E、小说后面还写到黑孩去偷萝卜被抓,全身衣服被剥下来,“起初他还好像害羞似的用手捂住小鸡儿,走了几步就松开了手。”这一细节有很深的含义,透露出黑孩的绝望,因绝望而无所谓的态度。
12. 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作者以“透明的红萝卜”作为小说题目的用意。(6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3-14题。
琴 茶
白居易
兀兀①奇形群动内,陶陶②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③,茶中故旧是蒙山④。
穷通行止常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注】①兀兀: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②陶陶:和乐貌。《诗经•国风•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③渌水:琴曲名。④蒙山:茶名。即蒙山茶。
13.对诗歌的内容和手法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总起全诗,第一句交代了辞官的原因,因性情孤高而与官场风气相悖。第二句交代和乐开朗的天性。
B.颔联是对辞官后悠闲雅致生活的描写,与尾联相呼应,为表达诗人心系朝廷、壮心不已的情怀做铺垫。
C.颈联运用典故,一是为诗人所爱的《渌水》古琴曲,二是饮之可成地仙的蒙山茶。两者皆表明自己心系朝廷,不忘百姓疾苦的思想。
D.尾联中的“穷”指家境贫寒,“通”指智慧通达,“行”指政见得用,“止”指壮志难酬。末句表达了诗人想返回长安为国效力的愿望,但诗人至终亦未能再进西京,令人感叹。
E.此诗是白居易晚年辞去刑部侍郎的官职,赋闲东都时所做,表达了诗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
14. 诗中描写了诗人辞官后的“琴”“茶”生活,但全诗却表现出矛盾的思想,请对全诗的思想感情做简要分析。(6分)
五、名句名篇默写(7分)
15.(1)《归去来兮辞》中用“ , ”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2)《滕王阁序》中写洪州尽是名门望族的是 , 。
(3)《陈情表》中李密沉痛地写他的祖母在世间的时间已经很少,即将进入弥留之际的两句是 , 。
(4)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_____________”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扶摇直上”。


展开余下试题卷Ⅲ(90分)
六、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19题。
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罴质直木强,处物平当,州闾敬惮之。魏太和中,除殿中将军,稍迁雍州别驾,清廉疾恶,励精公事。先是南岐、东益氐羌反叛,乃拜罴冠军将军,镇凉州,讨平诸贼。还,授西河内使,辞不拜。时人谓曰:“西河大邦,奉禄优厚,何为致辞?”罴曰:“京洛材木,尽出西河,朝贵营地并第宅者,皆有求假,如其私办,即力所不堪,若科发人间,又违宪法,以此致辞耳。”粱复遣曹义宗围荆州,堰水灌城,不没者数版。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城中粮尽,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每出战,常不擐甲胄,屡经战阵,亦不被伤。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觉。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罴尚卧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罴性俭率,不事边幅。尝有台使至,罴为设食,使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又客与罴食瓜,客削瓜皮,侵肉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愧色。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咸去乃见思。罴安于贫素,不营生业,身死之日,家贫甚罄,当时伏其清洁。卒于官,赠太尉、都尉、相冀等十州刺史,谥曰忠。
(节选自《北史•王罴列传》)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
B. 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
C. 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
D. 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成人后则有字,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和“名”相表里,所以又叫“表字”。
B.拜,指古代高级官员在任命仪式上对君王的拜谢礼,后来演化成授予官职或接受官职。
C.铁券,特指封建时代皇帝赐给功臣、重臣的允其世代享有免死罪的证件,也叫免死券。
D.谥,即谥号,指古代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罴刚直倔强,做事平易恰当,他因公受赏,被授予西河内使,但他并没有满眼盯着优厚的俸禄,而是看到了上任后的左右为难。
B.王罴勇武过人,公平对待下属,荆州城被围缺粮,他和将士共同煮粥守城,他这种性格受人推崇,但有时也被人嘲笑。
C.王罴胸怀坦荡,做事不修边幅。他曾当面训斥台使不珍惜食物,也曾亲手捡起别人削在地上的瓜皮吃,两次使被招待的官员蒙羞。
D.王罴安于清贫,不屑置办家产。虽然多次被任命为太尉、都督和诸州刺史等职,最后死于任上,但清净的名声得到时人的认可。
19.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其私办,即力所不堪,若科发人间,又违宪法,以此致辞耳。(5分)
(2)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咸去乃见思。(5分)
七、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3分,共12分)
2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②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③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该局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市井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
④这是一位已故著名作家的作品,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发表,这次出版对编辑来说也有点敝帚自珍的意味。
⑤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说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
⑥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明日黄花。
A. ①⑤⑥ B. ③⑤⑥ C. ②④⑥ D. ②③④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了矫正中文系学生不读著作,不读经典,远离纯文学,纯文学素养有待加强,国内很多著名高校都做出了种种探索和努力。
B.事实证明,在保证基本学业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让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才是能否真正造就人才的关键。
C.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而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D.读剧本时,读者凭经验想象出来的首先是一些生动的戏剧场面,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就是说阅读剧本要有“场面感”,这是剧本欣赏和小说、散文欣赏的不同。
2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脚下悄悄地流逝, , 。 , ,
, ,经营好每一个今天就等于经营好昨天和明天。
①接力棒交得好,才能走向辉煌的明天
②今天的事应该今天完成,不能推到明天
③脚踏实地,全身心地经营好今天,才会有一个个实在的昨天
④如果总是站在今天望明天,结果明天也会悄悄地溜走
⑤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
⑥因此,面对今天,我们不要太多地怀念过去
A.④②⑤③①⑥ B.⑤①⑥③②④ C.④⑤②①⑥③ D.⑤③⑥②①④
2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B. 小赵指着菜农钱大爷的蔬菜摊问:“大爷,您那黄瓜多少人民币1千克?”
C. 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D. 你和我初中毕业时的合影,我一直当作珍贵的“文物”惠存着。
四、写作(60分)
24.阅读材料,按要求作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许多人将“言不信者行不果,志不强者智不达”奉为经典,这句来自墨子《修身》篇的古文慢慢地成为许多人微信、微博、QQ的个性签名,究其原因,无非是中国文化的魅力,他们以此来砥砺自己,奋力前行。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和体会?结合材料的内容及生活实际,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二语文10月月考参考答案
1. C A.酒馔,央浼(měi),B.睥(pì)睨,D.讥诮(qiào)
2. B 陆谦是《水浒传》中的人物。
3. D 不及,古今都有比不上的意思。其它三个都是古今异义词。
4. A A项与例句中的“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的,C项这,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定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