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70  2017-12-24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0]
河北省承德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河北承德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出题人: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机读卡和答题纸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机读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2.作选择题时,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凃其他答案标号。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上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辨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的自由的人生 ——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审美、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烂灿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则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手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给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1.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哲诗”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诗哲”则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


浏览完整试题B.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史哲的“互涵互动”,“互涵”指彼此促进;“互动”则指彼此渗透。
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D.“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洋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
2.关于战国时期文史哲之间互涵互动关系的表现,下列哪一种说法与文意不符( )
A.文学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
B.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因素,产生了以形见理的《老子》一书。
C.史著文学化,出现了“史传文学”。
D.哲学诗意化导致了“诗化哲学”的出现。
3.下列对文章论述主旨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庄子与屈原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B.战国时期文史之间呈现互涵互动的关系。
C.庄子屈原出现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D.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产生了“庄骚辉映”这一种文化奇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乡下佬的劝告 〔美〕威廉•萨洛扬
有一年,我的叔父美立克从弗莱斯诺到纽约去旅行。
在他上火车之前,他的叔父迦洛看望了他一次,告诉他旅行上的种种危险。
“你上了火车,”那老人说道,“仔细拣定你的座位,坐下来,不要东张西望。”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几分钟之后,火车开动了,”那老人说道,“两个穿制服的人会从夹道上走过来,向你要车票。不要睬他们,他们会是骗子。”
“我怎么会知道呢?”我叔父说道。
“你会知道的。”老人说道,“你不再是小孩子了。”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你旅行了不到二十英里,一个讨人喜欢的年轻人会走到你跟前来,递给你一支香烟。告诉他你不抽烟,香烟上会有麻药的。”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在你到餐车去的路上,一个很美丽的女郎会故意和你撞个满怀,而且差不多抱住你,”老人说,“她一定极其陪小心而且动人,你自然的冲动便是要和她做朋友。抛撇了你那自然的冲动,一直进餐车去吃东西;那女人会是女冒险家。”
“什么?”我叔父说道。
“婊子!”老人喊道,“一直进去吃东西,点最好的食品。如果餐车人满了,那美丽的女人坐在你同桌的对面,不要对着她的眼睛看。如果她讲话了,装做聋子罢。”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装做聋子,”老人说道,“这是唯一摆脱的方法。”
“摆脱什么?”我叔父说道。
“摆脱全部邪恶的花把戏,”老人说道,“我旅行过的,我懂得我谈着的问题。”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这我们不要多谈了。”老人说道。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我们不要再讲这问题了。”老人说,“这完结了。我有着七个小孩子,我的生活一向是圆满正经的生活。我们不要再想到它罢。我有着地呀,葡萄呀,树木呀,牛羊呀,和钱呀。人是不能一切齐备的——除非什么时期有一天两天是如此。”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在你从餐车回到你的座位的路上,”老人说道,“你会经过吸烟间。你在那儿会发现一批人打着纸牌,赌客们会是三个中年人,指头上套着看上去很值钱的戒指。他们会向你笑嘻嘻地点头,他们中间的一个会邀你入局。告诉他们,你不会讲英语。”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这就好了。”老人说道。
“谢谢你。”我叔父说道。
“还有一件,”老人说道,“当你夜里上床的时候,把你袋子里的钱拿出来,放在你的鞋子里。把你的鞋子放在你的枕头底下,把你的头整夜搁在枕头上,不要睡熟。”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这就好了。”老人说道。
老人离开后,第二天我叔父美立克上了火车,便一直横过了美利坚旅行到纽约去。
穿制服的两个人并不是骗子,带有上麻药的香烟的年轻人没有到来,美丽的年轻女人没有坐在餐车里和我叔父同桌的对面,吸烟室里也没有人打纸牌,我叔父把他的钱放在他的鞋子里,把他的鞋子放在他的枕头底下,第一夜整夜没有睡熟,但是第二夜,他却放弃了全部的规矩。
第二天,他自己把一支香烟递给了另一个年轻人,那年轻人接受了。
在餐车里,我叔父走到一边去,和一个年轻女郎同桌坐了。
他在吸烟间里发起了打扑克,还在火车开到纽约之前,我叔父认识了火车上的每个人,每个人也认识了他。
有一次,当火车穿过俄亥俄州的时候,我叔父和那接过香烟的年轻人和到跋沙尔去的两个年轻女郎组成了四人合唱队。
这次旅行是很愉快的旅行。
当我叔父美立克从纽约回来的时候,他的老叔父迦洛又来看他了。
“看光景你是一路平顺的,”他说道,“你遵守过我的教训了吗?”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老人远望着天空。
“有人靠我的经验得到了益处,这在我是觉得高兴的。”他说道。
(选自《中外微型小说》,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美立克去纽约旅行前后,叔父迦洛特地来看望他,给他说了一番话,可见叔父是一个非常
热心的老人,也体现了他对后辈充满着关爱。
B.美立克在同叔父迦洛交谈时,态度一直恭恭敬敬,叔父每说一点,他都能积极地做出回应,
表现出他很尊敬这位长辈,认为叔叔说的都是金玉良言。
C.从叔父迦洛叮嘱美立克的内容可以看出,在叔父迦洛的眼里,社会上充满了欺骗、伤害、邪
恶、偷盗等害人的把戏,暗示了他们叔侄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
D.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一方面老人因为自己的经验能够帮到别人而欣慰,另一方面老人又为
自己的经验在别人身上得到了验证而感到得意。
5. 当美立克返回后,被他的叔父问及是否遵守教训,他回答“唔,叔叔”,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文本分析。(5分)
6. 小说为什么以“乡下佬的劝告”为题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展开余下试题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
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
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
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
的主要原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
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
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
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
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
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樊哙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0、下列选项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B、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C、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D、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1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舍人:战国及汉初王公贵人私人之官,宋元以来俗称显贵弟子为舍人。
B、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坐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遗老:一般指改朝换代后仍忠于前一朝代的臣民。本文指“前朝的旧臣民”。
D、《史记》和《左传》《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词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命运的转变持怀疑态度。
1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0分)
①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5分)
②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5分)


展开余下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本诗,完成11—12题。
水调歌头•泛湘江①
南宋 张孝祥
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②。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③。
【注】①此词作于词人遭谗言去职,从桂林北归途中。②蝶梦:梦蝶,出自《庄子》。水云乡:隐者居所,出自苏轼的诗歌。③渠:通“遽”,迅速。央:尽。
14.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吴山”二句承上抒发词人深藏内心的渴望舟行到潇湘的意愿。“买得”三句进一层揭示此次北归,六月下湘江的机遇。
B.“制荷衣”三句都是用了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制芰荷以为衣兮”“纫秋兰以为佩”“盍将把兮琼芳”。这三句承上转下,而屈原的伟大人格和作品,浮现在词人的脑海里,倾注到笔底下。
C.“唤起”三句,以无比敬仰的心情赞颂屈原其人及作品的不朽价值。“九歌”即屈原的九首祭神乐歌;“三闾”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才华横溢的贾生。
D.结尾“莫遣”二句把超越时空的思维意识回归到现实中清幽的自然画景,显示出乐趣迅速消失殆尽。
15.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① 屈原在《离骚》中声明“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宁可遭遇速死,或者流放,也绝不忍心同流合污,与丑恶相随的心志。
②屈原在《离骚》一文中表示即使被肢解也不会改变志向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
③屈原在《离骚》中表示自己埋怨楚怀王行事荒唐,不能体察自己忧国忧民之情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氓》表明女子热情、温柔的句子:,。
⑤《行路难》中最能表现诗人李白抱负远大、执著自信、勇往直前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 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现的外国友人。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叔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④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 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 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⑤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 在本次春季拍卖会甫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为了发展经济,我们共产党人难道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抛弃的吗?
B.一辆小轿车牵引三台拖车,组成一组荧光彩龙,彩龙以时速40公里的速度上下飞旋。
C.初涉文坛,她的第一部处女作就是这样一部意味深长的巨著,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D.我们有些影视导演热衷于费精力仿造什么“古”街,结果却是现代化的,或是俗不可耐的,这样劳心费力又是何苦?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为了保护自己,变色龙经常换上与环境接近的颜色。人们对此有一种根深蒂
固的看法,以为变色(1),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其实,(2)。蜥蜴类动物的皮肤变色(3),温度和光线是其决定因素,而且每种蜥蜴能变什么颜色也是固定的。
(1)
(2)
(3)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1)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4分)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知
名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的发展。
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
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1)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1889年,高达300米的埃菲尔铁塔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建成,莫泊桑、左拉、小仲马等300多位文化名流联名抵制,他们还组织了一场示威游行,理由是“巴黎不适应这么一个丑陋的铁家伙”。不过,抵制不久后就消失了,参与游行的莫泊桑后来经常到铁塔的二楼就餐。
  2008年,北京为了奥运会修建了鸟巢、水立方和鸭蛋一样的国家大剧院,很多人痛心疾首,极尽嘲讽挖苦之能事,理由是“北京有故宫和四合院就足够了,不适应这些太西方、太现代的东西”。不过到了今天,一部关于北京的宣传片中若没有这些建筑的影子,你会怀疑地问:“这是最近拍的片子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河北承德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D
2.B
3.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4. D(A项旅行回来后叔父看望“我”的言行不能体现他的热心和关爱;B项美立克在听叔父的教导时“一直恭恭敬敬”不恰当;C项后文美立克的经历证明当时的社会已经很安定和谐了。)
5.
①心有不满,他不想再听叔父的唠叨指责。
②心有怀疑,他已经不再相信叔父所说的内容。
③敷衍叔父,他认为叔父既理解不了也无法接受自己的经历,所以就敷衍他。(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
6.
①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整个故事情节都是围绕“乡下佬的劝告”来展开的。
②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读者去想象他劝告的内容和效果等等。
③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承德”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