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273 2017-12-24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3]
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评(期中)语文试题
2017-2018 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评(期中)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上午 8:00——10:00)
本试卷为闭卷答题,答题时间 120 分钟,满分 100 分。
注:将选择题的答案依题号填到下面答题栏内。
一、现代文阅读(20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左传》的叙事艺术
童庆炳
任何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问和空间里面。这是普通常识。但在文学叙事中,就出现了两个时间:一个是原本 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是讲故事人讲的时间。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问就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可以称为“故事时间”; 讲故事人的时间,可以根据讲故事人的需要,把时间打乱,把后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前面讲,或把前面发生的事情放 到后面讲,这就是所谓的“文本时间”。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顺时序的演进多,而逆时序的演进少。《左传》中倒叙、插叙也有,但不是很多, “几大战役”的描写莫不按自然时间演进。可能受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左传》影响,像后来的《史记》《三国演 义》《水浒传》等莫不如此。为何《左传》和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多按自然时间顺叙呢?这主要是中国古代“尚农”, 是一种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看重耕田种地,而耕田种地当然要对四时的更替特别敏感。因为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直 接影响农业的生产。守时、顺时,是中国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所谓“不误农时”。就是对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 的人来说,也明白“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道理。这种从农业文明所滋长出来的文化观念, 都不能不影响叙事文学对于事件演进时间的把握与运用。即从守时到顺时,折射到文学叙事上则是更重视顺叙,认 为顺叙最为自然,也最能为大家所接受。
《左传》和其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即使有倒叙的逆时间演进,也与西方神话、小说的那种倒叙的功能有所不同。 西方叙事作品擅长逆时的倒叙演进,把人带到一种令人震惊的、出人意料的状态中,由此造成强烈的悬念,出现惊 心动魄的效果。这就让人联想到西方人在大海上坐船来往做生意,此时还是风平浪静,突然风暴兴起,船只摇荡, 甚至不幸沉没。因此西方小说的倒叙往往留下了海洋文明的印痕。中国古代叙事作品也有逆时的倒叙演进,但往往 是激烈冲突过后的一种绵长的回忆,一般很少那种惊心动魄的效果。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以“初”开始叙 述,所有的矛盾都已经结来,郑庄公已经打败了向他挑战的亲弟弟,他在颍考叔的帮助下,得以在“黄泉”下与母 亲姜氏相见,挽回些许与母亲的感情。这种逆时倒叙演进,决无惊心动魄的效果,也没有让读者有猝不及防的感受。
《左传》对中国文学叙事发展的影响很大,从叙事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左传》是有意义的。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与开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人可以改变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使故事按照“文本时间”向前发展。
B.由于共同的深层文化原因,《史记》《三国演义》等作品都是按照自然时间来讲述故事的。 C.在农业文明中,四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人形成了守时、顺时的观念。 D.中国叙事作品更重视顺叙,排斥倒叙,是因为顺序更能为大家接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左传》的叙事艺术为例,具体阐释了其对后世作品的影响。
浏览完整试题
B.文章突破了故事本身的限制,主要从“文本时间”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叙事艺术。
C.文章通过对中西方叙事文学的对比分析,折射出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特点。
D.文章先界定基本概念,接着逐层分析,既有事例评述,又有道理推演,深入浅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叙事中有两个时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中二者往往是一致的。
B.“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说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也懂得守时、顺时的道理。
C.如果采用西方的倒叙方法来讲述,“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也可出现惊心动魄的效果。
D.同样是倒叙手法,西方的叙事作品更追求惊心动魄的效果,中国的叙事作品则不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2.阅读散文,完成(4)~(6)题。(14 分)
忆白石老人
艾青
1949 年我进北京城不久,就打听白石老人的情况,知道他还健在,我就想看望这位老画家。我约了沙可夫和江丰 两个同志,由李可染同志陪同去看他,他住在西城跨车胡同十三号。
老人一生都很勤奋,木工出身,学雕花,后来学画。他已画了半个多世纪了,技巧精练,而他又是个爱创新的人,画 的题材很广泛: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没有看见他临摹别人的。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记忆力特别强,能准确地捕 捉形象。他有一双显微镜的眼睛,早年画的昆虫,纤毫毕露,我看見他画的飞蛾,伏在地上,满身白粉,头上有两瓣触 须;他画的蜜蜂,翅膀好像有嗡嗡的声音;画知了、蜻蜒的翅膀像薄纱一样;他画的蚱蜢,大红大绿,很像后期印象派的 油画。
他画鸡冠花,也画壮丹,但他和人家的画法不一样,大红花,笔触很粗,叶子用黑墨只几点;他画丝瓜、窝瓜;特别 爱画萌芦;他爱画残荷,看看很乱,但很有气势。
他也画山水,没有见他画重峦叠嶂。多是平日容易见到的。他一张山水画上题:“子用自家笔墨写山水,然人皆 以余为糊涂,吾亦以为然。白石山翁并题”。印章“白石山翁”。
后在画的空白处写“此幅无年月,是予二十年前所作者,今再题。八十八白石”,印章“齐大”。
事实是他不愿画人家画过的。
我在上海朵云轩买了一张他画的一片小松林,二尺的水墨画,我拿到和平书店给许麟庐看,许以为是假的,我要
他一同到白石老人家,挂起来给白石老人看。我说:“这画是我从上买的,他说是假的,我说是真的,你看看……”他 看了之后说:“这个画人家画不出来的。”署名齐白石,印章是“白石翁”。
我又买了一张八尺的大画,画的是没有叶子的松树,结了松果,上面题了一首诗:“松针已尽虫犹瘦,松子余年绿 似苔。安得老天怜此树,雨风雷电一起来。阿爷尝语,先朝庚午夏,星塘老屋一带之松,为虫食其叶。一日,大风雨雷 电,虫尽灭绝。丁巳以来,借山馆后之松,虫食欲枯。安得庚午之雷雨不可得矣。辛酉春正月画此并题记之。三百石 印富翁五过都门”,下有八字:“安得之安字本欲字”。印章“白石翁”。
他看了之后竟说:“这是张假画。”
我却笑着说:“这是昨天晚上我一夜把它赶出来的。”他知道骗不了我,就说:“我拿两张画换你这张画。”我说:“你就拿二十张画给我,我也不换。”他知道这是对他画的赞赏。
这张画是他 70 多岁时的作品。他拿了放大镜很仔细地看了说:“我年轻时画画多么用心呵。”
他对自己的艺术是很欣赏的,有一次,他正在画虾,用笔在纸上画了一根长长的头发粗细的须,一边对我说:“我这么老了,还能画这样的线。”
他挂了三张画给我看,问我:“你说哪一张好?”我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你懂得。” 我曾多次陪 外宾去访问他,有一次,他很不高兴,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外宾看了他的画没
有称赞他。我说:“他称赞了,你听不懂。”他说他要的是外宾伸出大拇指来。
一天,我去看他,他拿了一张纸条问我:“这是个什么人哪,诗写的不坏,出口能成腔。”我接过来一看是柳亚子 写的,诗里大意说:“你比我大十二岁,应该是我的老师”。我感到很惊奇地说:“你连柳亚子也不认得,他是中央人民 政府的委员。”他说:“我两耳不闻天下事,连这么个大人物也不知道。”感到有些愧色。
我有几次去看他,都是李可染陪着,这一次他说最近有人从香港来,要他到香港去。我说:你到香港去干什么?那 儿许多人是从大陆逃亡的……你到香港,半路上死了怎么办?”他说:“香港来人,要了我的亲笔写的润格,说我可以 到香港卖画。”他不知道有人骗去他的润格,到香港去卖假画。
最后一次我去看他,他已奄奄一息地躺在躺椅上,我上去握住他的手问他:“你还认得我吗?”他无力地看了我一 眼,轻轻地说:“我有一个朋友,名字叫艾青。”他很少说话,我就说:“我会来看你的。”他却说:“你再来,我已不在 了。”他已预感到自己在世之日不会有多久了。想不到这一别就成了永诀。
他逝世时已经九十七岁。实际是九十五岁。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文章第一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引出下文与白石老人的交往。
B.白石老人不满意外宾看过他的画作后没有“伸出大拇指”称赞他,其虚荣心由此可见一斑。
C.白石老人坚持“用自家笔墨写山水”,体现出他对艺术独创精神的追求。
D.本文记叙了“我”与白石老人的交往经历,字里行间透露着怀念和崇敬之意。
5.艾青塑造了一个“天真”的艺术大师的形象,白石老人的“天真”体现在哪些小事上?请加以概括。(6 分)
6.艾青说:“当我们熟视了散文的不修饰的美,不需要涂抹脂粉的本色,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健康,它就肉体地诱惑了我 们。”请围绕这句话,对文章进行分析。(6 分)
4.
二、古代诗文阅读(2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 7~10 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 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 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 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良夜未
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 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展开余下试题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馀城,击破杨熊军。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 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 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 大破之。遂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 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 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节选自《史记•留候世家》)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有一老父,衣.褐. 衣褐:穿着褐色衣服 B.贾.竖.易动以利 贾竖:对商人的蔑称
C.为天下除残.贼. 残贼:凶残暴虐的人 D.沛公乃还.军.霸上 还军:带领军队返回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室/啖秦将
B.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C.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D.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张良轻财爱国。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任过五代韩王之相,在韩国灭亡后,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 国报仇。
B.张良谦逊隐忍。遇到老人戏弄他,仍能强忍怒火,听从老人吩咐,并能早于老人所约时辰等候,最终得到《太 公兵法》。
C.张良足智多谋。在成功收买秦朝将领后,张良想联合秦将一同袭击威阳,沛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并一举攻破秦 军。
D.张良敢于直谏。沛公进入秦宫,想要居住下来。樊哙劝其离开,沛公不听。张良勇于上谏,指出沛公这样的做 法是助桀为虐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3 分)
(2)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3 分)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 分)
(二)诗歌鉴赏(6 分)
阅读现代诗,完成 11~12 题。
萧红墓畔①口占②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注释:①1942 年 1 月,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 32 岁。这首诗,是戴望舒于 1944 年拜谒萧红墓时所作。②口占,即 兴作诗词,随口吟诵出来。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首句看似平淡的叙述,却让读者联想到路途中的颠簸、困顿,暗示出作者对萧红的深深怀念。
B.“我等待着”,抒写自己等待曙光涌现,盼望革命斗争早日胜利的急切心情。
C.结尾一句感情丰富,既有对萧红无需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的羡慕,也有对漫长的革命斗争未知前途的疑虑和沮丧。
D.全诗虽是在悼念亡者,但作者已摒弃过去传统悼亡诗的写法,在平静的追思中,隐含对人生意义的探询,涵蕴丰富。
12.简要分析“红山茶”这一意象的含义。(4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2)在康河的美景中,徐志摩一时想撑着长篙“ ”,一时又想坐着船“ ”。 (3)在易水边,荆轲伴着高渐离的筑声唱道:“ , !”声音悲壮、慷慨激昂。
三、语言文字运用(14 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过去太原城西的河水发黑,满目疮痍。此次改造之后,堤上将种植各种植物,河里将放养几万尾鱼,景色焕然一新。
B.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都是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没有毫无瑕疵的人或事,因此不必求全责备.。
C.学校将要改选学生会主席,他勤奋好学、乐观阳光,常常帮助同学解决各种问题,人缘极好,广有羽翼.,是此次竞选的大热人 选。
D.市民对城市日益拥堵的交通怨言颇多,但市民是否深刻反思过自己对红灯视而不见、横穿公路、跨越防护栏等不可理喻. 的行为呢?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有人认为,荆轲刺杀秦王之所以失败的原因,是荆轲优柔寡断的性格造成的;也有人认为,是秦武阳临阵怯场导致了失败。
B.近几年,电影市场涌现出一些新主流电影,比如《湄公河行动》《战狼2》和“建国”三部曲系列电影,不仅收获了“好口碑” 之外的“高票房”,而且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好评。
C.8月18日,首届山西艺术节拉开大幕。在40多天的时间里,艺术节为全省人民奉上上百场内涵丰富的演出、展览、主题活 动。
D.今年,太原市教育局举办的“展示新形象,迎接十九大”教师节诵读大会反响强烈,教师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 人们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1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2分)
A.令媛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非常感谢您。
B.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将专程前来致谢。
C.奉上力作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D.小明写了则寻物启事:本人在教室丢失一本《成语词典》,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17.名著阅读,请你比较下面两个语段表达的儒家思想有何异同。(4分)
【甲】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相同:
不同:
18.升入高一,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美文,请你任选必修一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或作家,或人物形象,用对联的形式表达你的理 解或感受。(4分)
上联:_ 下联:_
四、 写作(40 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央视“朗读者”栏目有这样一段开场白:“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
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请你以“遇见”为题目,写写触动你心灵的人和事。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700 字左右。
【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先人是韩国人。秦国灭亡了韩国,张良当时年纪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 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这是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任 过五代韩王之相的缘故。
张良闲暇时徜徉于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桥下,看着 张良对他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 来了鞋。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跪着替他穿上。老人把脚伸出来穿 上鞋,笑着离去了。张良十分惊讶,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 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张良觉得这件事很奇怪,跪下来说:“嗯。” 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才好。”老人拿出一部书, 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说完便走了,没有别的话留下,从此也没有见到这位老人。天明 时一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
展开余下试题
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轘辕山时,张良率兵跟从沛公,攻下韩地十余座城邑,击败了杨熊的军队。沛公于是 让韩王成在阳翟留守,自己和张良一起南下,攻打宛县,向西进入武关。沛公想用两万人的兵力攻打秦朝峣关 的军队,张良劝告说:“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屠户的儿子,市侩容易以利相诱。希 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去,给五万人预备吃的东西,在各个山头上多增挂旗帜,作为疑兵,叫鹂食(y ì)其(jī)带着贵重的宝物利诱秦军的将领。”秦军的将领果然背叛秦朝,打算跟沛公联合一起向西袭击咸 阳,沛公想听从秦将的计划。张良说:“这只是峣关的守将想反叛罢了,恐怕部下的士兵们不听从。士兵不从 必定带来危害,不如趁着他们懈怠时攻打他们。”沛公于是率兵攻打秦军,大败敌兵。然后追击败军到蓝田, 第二次交战,秦兵终于崩溃。沛公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了沛公。
沛公进入秦宫,那里的宫室、帐幕、狗马、贵重的宝物、美女数以千计,沛公的意图是想留下住在宫里。 樊哙劝谏沛公出去居住,沛公不听。张良说:“秦朝正因暴虐无道,所以沛公才能够来到这里。替天下铲除凶 残的暴政,应该以清廉朴素为本。现在刚刚攻入秦都,就要安享其乐,这正是人们说的‘助桀为虐’。况且‘忠 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能够听进樊哙的意见。”沛公这才回军驻在霸上。 (42.49.28.118)
上一篇:
河北省承德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篇:
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山西省太原”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