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78 2018-01-03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8]
宁夏育才中学勤行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宁夏育才中学勤行学区月考2试卷(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美丽《诗经》
鲍鹏山《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做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止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怪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天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一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浏览完整试题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1.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
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经》是一个谜,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属于一种推断与猜测,缺乏历史根据。
B.“采诗说”“献诗说”“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国风是民歌”等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因证据不足,受到质疑。
C.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之所以得过且过,不太热心,主要是这种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由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
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
C.人们总是殚精竭虑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
D.不仅仅是《诗经》,很多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总想为你唱支歌
①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②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③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虐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④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输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日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日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躜躜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⑤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⑥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⑦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苦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⑧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⑨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⑤段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B.文章第⑥段“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表明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
C.文章第⑧段“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表明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突出强调了大西北的坚韧顽强。
D.文章第⑦段和第⑧段通过议论和抒情,写出了作者对大西北的深情。
5.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5分)
6.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展开余下试题
……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与“身之察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D.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8.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字的用法和意义,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渔父见而问之曰
②是以见放
③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④秦王击轲,被八创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9.对上面文段的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是以见放”的原因是“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B.屈原自沉汨罗江而死的原因是他不“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
C.文后的“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这一句没有必要交代,因为它对屈原形象的塑造无关紧要。
D.屈原与渔夫的两次对话表现了屈原坚持真理,洁身自好,绝不同流合污的光辉形象。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2)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二)古代诗歌阅读(20分)
阅读《采薇》节选,完成第11、12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1.下列对这些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说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柔弱的柳条随风摇摆不定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载渴载饥”一句中的“载”都是语助词。
12.下列对选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守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守边时的境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阅读文本,完成第13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3.下面对《涉江采芙蓉》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开头以女子的口吻写起,在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摘几枝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
B.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由来。
C.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痛苦之情准确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普明寺见梅
【宋】杨万里
城中忙失探梅期,初见僧窗一两枝。
犹喜相看那恨晚,故应更好半开时。
今冬不雪何关事,作伴孤芳却欠伊。
月落山空正幽独,慰存无酒且新诗。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城中”在古代诗人笔下多含“憎厌”之意,用来指争名夺利、红尘喧嚣之地,本诗中同样含有贬抑之意。
B.“僧窗”二字,照应诗题中的“普明寺”,在空间位置上又与“城中”相对,说明这是世外一角、幽静所在。
C.颈联是说今冬没有下雪又有什么关系,仅仅是让梅花缺少“雪”这一同伴,诗人以梅衬雪。
D.“月落山空”时梅花孤独寂寞,诗人用“新诗”表示慰问,不仅流露出关切之情,更有一种知己之感。
E.诗人从寻梅、赏梅、怜梅写到慰梅,全诗的重点是刻画梅花本身的形象,诗人独特的感受只一笔带过。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6.请根据要求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写女子婚后日夜辛苦劳作的诗句是 , 。
(2)《离骚》中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借助鲜花香草写自己要提升自己品行、修养的诗句是 , 。
(3)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中的诗句“ , ”,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4)《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返归自然(无对偶)的诗句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
① 改革就意味着坚决果断地破除已形成的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东西,破除过去经济管理中长期存在的清规戒律。
② 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传开,其作品一夜间洛阳纸贵,京东商城、亚马逊中国等电商连夜打起营销大战,将其作品炒作到一书难求的地步。
③ 在世预赛形势极为被动的情况下,高洪波临危受命,担任国足教练,最终带队获得十二强赛资格,为中国足球事业做出了贡献。
④ 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⑤ 以立法形式禁止“啃老”,或许短期内有效果,但如果社会保障不能完善,这一做法将无异于扬汤止沸,并非解决之道。
⑥ 中秋夜晚月朗风清,四下一片寂静。难得相聚在一起,大家聚在院子里喝着茶,谈笑自若,每个人都有了不知今夕何夕的感受。
A. ①③④ B. ①②⑤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1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 丝绸之路,这条始于2100多年前的商旅通道,作为连接亚欧贸易的桥梁和融汇东西文化的纽带,开拓了千古传诵的壮美篇章。
B. 作家贾平凹多年从事文学创作而笔耕不辍,其最新长篇小说《老生》以民间写史的方式叙事,用解读《山海经》的形式来记录百年的中国史。
C. 《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严惩机制建设的建议》近日发布,严控失信被执行人在入党、考取公务员、担任国有企业高管等方面将受限制。
D.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苹果产品在华的销售每况愈下;同样,《苹果财经》显示,上季度该公司在大中华区的营收也减少了三分之一。
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展开余下试题
剑桥大学的导师特别重视语言沟通能力,学生__①__要“敏于行”,__②__不能“讷于言”。在发言环节,学生__③__尽力准备,让别人明白他的思考成果。此外,学生态度一定要端正,否则将被大声斥责,__④__对努力准备而不够完美的学生,导师将给予宽容。只要努力,__⑤__天赋不够,__⑥__会被包容,而绝不会被苛责。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不但 而且 必需 而 如果 也
B 既 也 必须 但是 即使 也
C 既 又 必须 并且 无论 都
D 虽然 但是 必需 / 就算 仍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中国人讲究家国观念,欲治其国, ① 。事实上,一个人的责任、担当与情感,总是按照家庭伦理、由近及远扩散开去。很难想象,一个不疼爱自己孩子的人,会对这个社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不能相信,一个对自己家人缺少担当的人, ② 。③ ,才能谈得上爱社会和国家。
21. 根据下列信息,给“个人存款实名制”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5分)
据有关方面介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操作以后,我国将全面推行个人存款实名制。目前,国际通行的个人存款办法是,储户到银行存款必须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并要提供足以证明姓名真实性的身份证等相关的法定证件。我国开始实行这种储蓄管理制度,是为了与国际接轨,提高储蓄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试点操作表明,这一办法使储户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受到普遍的欢迎。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读过一首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我听过一支歌“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有我幼年的足印。几度山花开,几度潮水平,以往的幻境依然在梦中。他乡山也绿,他乡水也清,难锁我童年一寸心”。
生于斯长于斯,“故乡”总有让我魂牵梦绕的话题。
请写一篇有关你的故乡的风土人情的记叙文。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宁夏育才中学勤行学区月考2试卷答案(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答案:1.D【解析】题目为《美丽<诗经>》,加上最后一段的总结就可得出答案。A项“天堂的三个元素”是作者对本诗的评价,不是针对所有诗歌;B项作者并没有否定《小雅•采薇》的美,个人喜好而已;C项“无关紧要”错。
2.C【解析】“得过且过”主要针对的是《诗经》的作者是谁,不是所有疑问;原因归结也不对。
3.A【解析】B项并不反对对《诗经》的学术研究;C项在学术界存在,但说“现在依然十分严重”过于武断;D项以偏概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4.答案:A。
【解析】从文中的“仿佛”、“胳膊”、“尸体”等词,不难看出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而面对因缺水而死亡的胡杨林,作者把它想象成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自然是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一般都是为了达到生动形象地塑造某种形象的效果,这里也不例外。作者又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把因缺水而死的胡杨林方阵想象成古战场,把痉曲干枯的树枝比喻成战士的胳膊,又用拟人的手法,叙述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死去的自己呐喊,形象生动地塑造了胡杨林死而不屈的形象,震撼人心,就连作者自己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一般情况下,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四大类:一是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八种;二是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四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三是表现手法,包括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5参考答案:第一问:顽强不屈,有着极强的生命力。第二问:①表现大西北的精神风貌。②表达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解析】第一问分析形象的特点,首先要划分答题区间,主要在第3段和第4段。然后回到答题区间抓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基础上,对两个形象进行概括。
本文在第3段中对左公柳进行了描写其中有这样一句,“残留在地下的根系便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句中的“顽强”一词就写出了左公柳的特点,后面的那句“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写出了左公柳“生命力极强”。第4段描写左勤人时最后一句“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可以当作中心句,把它进行压缩变形,即可变成答案。
第二问是对文学作品形象进行鉴赏评价,可以从内容与结构两个角度考虑。在结构上,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渲染大西北的恶劣环境,展现大西北的风貌,为下文作铺垫;在内容上,抒发了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与下文呼唤人们到大西北去遥相呼应。
6.参考答案:①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②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③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解析】本题较难,需体会作者对大西北的感情并将其与对戈壁石的喜爱综合在一起。首先,要对本文的主旨了然于心。文章的倒数第二段,有一句话可以作为概括文章主旨的主旨句,即“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然后,要明晰文章结构。作者从左公柳与民勤人这两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形象入手,通过胡杨林方阵的场面描写,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氛围,然后舒缓气氛,描写美丽的戈壁石,透出大西北清新静谧的另一面,最后与脆弱的南方进行对比,引导出歌颂大西北,呼唤人们到大西北去的主旨。准确把握了文章结构,再回头阅读第五段,进行内容要点归纳。回答“有什么作用”的问题,我们一般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着手。在内容上,运用两人以小见大的手法先描写小小的戈壁石是为了彰显大西北的美丽,然偶抒发作者对大西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结构上,是为下文揭示主旨作铺垫。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7.答案:B【解析】B项,定语后置句。
8.答案:D【解析】①动词,看到;②介词,表被动;③动词,通“披”;④动词,遭受。
9.答案:C
【解析】并非无关紧要,这句话从侧面表明了屈原对楚国的重要作用。正是因为楚王的昏庸,才导致忠贞贤能的屈原报国无门,忧愤投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更加衰落,终于灭亡。
10.答案:(1)世俗本来善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妄改措施。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作法度。
(2)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纵使被肢解,我也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20分)
11.答案:B
【解析】“霏霏”是形容雪下得很大。雨,动词,下(雪)。
12.答案:A
【解析】A项,选段没用起兴的手法。
13.答案:D
【解析】D项中“含蓄地表达了出来”不对,这里采用的是直接抒情的手法,不是
上一篇: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宁夏育才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