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95  2018-02-07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5]
浙江省绍兴市六校2017-2018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绍兴市六校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12月联考九年级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加点字注音与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恣睢(suī) 恪尽职守(kè) 钟灵毓秀 格物志知
B. 磐石(pán) 苦心孤诣 (zhǐ) 匡复社稷 味同嚼腊
C. 汲取(xī) 顶礼膜拜(mó) 吹毛求疵 满腹经伦
D. 狡黠(xiá) 头晕目眩(xuàn) 重蹈覆辙 心无旁骛
【答案】D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特别是同音字、形似字、易错汉字、多音字更应引起注意。A项“格物志知”应写作“格物致知”;B项“苦心孤诣”应读作“yì”,“味同嚼腊”应写作“味同嚼蜡”;C项“汲取”应读作“jí”。
2. 古诗文填空。
①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槲叶落山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飞云冉冉蘅皋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群芳过后西湖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坐断东南战未休。
⑦在古诗词中我们读懂了古人的“愁”:“只恐双溪舴艋舟,____________________”,那是李清照颠沛流离的国恨家愁;“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那是范仲淹有家难归的浩荡离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李煜背负身陷囹圄的亡国之痛。
⑧范仲淹心系天下,笔画江山。《岳阳楼记》里,洞庭湖波涛汹涌,“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渔家傲》中,边塞落日雄奇壮美,“千嶂里,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斜晖脉脉水悠悠 (2). (2)枳花照驿墙 (3). (3)彩笔新题断肠句 (4). (4)狼籍残红 (5). (5)奉命于危难之间 (6). (6)年少万兜鍪 (7). (7)载不动许多愁 (8). 羌管悠悠霜满地 (9). (8)长烟落日孤城闭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传统的记忆类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而理解类默写则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注意“晖”不要写成“辉”,“籍”不要写成“藉”,“鍪”不要写成“鞪”。
3. 给下面5句话排列合理的顺序,使它们组成一段话。
①在支流较多的中下游地区,有色金属分布较集中。
②这是因为长江在流经三峡时带入了大量的碳酸盐,江水呈弱碱性,而较多支流的水呈弱酸性。
③大江大河往往有一种特殊的自净能力,我国的长江也是如此。
④它们相通后,经中和反应,很多有毒的化学物质沉淀在入江口的三角洲,保证了长江不受或少受污染。
⑤长江的不少支流发生过金属污染事件,但长江干流及一些湖泊从未发生过此类事件。
【答案】③ ① ⑤ ② ④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这段话讲的是“长江的自净能力”,句③应排在首位;然后介绍有色金属的分布,即句①;根据“不少支流发生过金属污染事件,但……”的提示应该排句⑤;根据“这是因为”的提示排列句②;最后排列句④。据此分析应该排序为③①⑤②④。


浏览完整试题4. 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习了他的先进事迹后,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追本溯源,看看自己做得如何。
B. 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C. 你们是祖国的明日黄花,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报效祖国。
D. 国足丑闻频频,赛场上的表现更是差强人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A项“追本溯源”意思是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比喻追寻根源,用法不恰当;C项“明日黄花”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用法错误;D项“差强人意”意思是勉强使人满意,用在句中不恰当。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能否根治中小学生沉迷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的“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B. 今夏“电荒”提前到来,预计电力缺口至少将达到3000万-4000万千瓦以上。
C. 当前物价上涨形势必须引起高度注意,要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D. 这种种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的引起了讨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看看各个部分是否搭配,是否有残缺,再做判断。A项前后不一致,删去怒“否”;C项缺少主语,在“要”前面加上“我们”;D项语序不当,将“引起了”和“广泛的”交换位置。
点睛:辨析或修改病句时,如果句子比较长,就要分析句子的结构,再判断其存在的问题。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6. 名著阅读
(1)周作人看中国书有一条标准非常独特,就是看作者“对待女人、儿童的态度”,所以,他认为中国书唯有《 红楼梦 》是好的,《西游记》和《聊斋志异》可以给儿童带来乐趣,也可以一读。《水浒传》里他最喜欢鲁达,最憎恶的是A,原因就是A杀人太多——杀嫂子,还血溅鸳鸯楼,格杀勿论。因此他认为A虽然被看做中国传统中的英雄,其实是“狗熊”。
①A处这个人是 _____________,他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②你赞同周作人对A的看法吗?请根据小说内容说一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
(2)钓线慢慢地不断往上升,接着,小船前方的洋面鼓了起来,大鱼露头了。它不停地冒出来,海水从身子两侧泻下。太阳下,大鱼亮晃晃的,头部和背部为深紫色。在阳光的照射下,鱼身两侧的两条纹显得很宽,带着淡紫色。它剑状的嘴像棒球棒那么长,由粗变细,活像一把长剑。它从水里钻出来,露出整个身体,随后又像潜水员那样流畅地再次滑入水中。老人看到大镰刀般的尾巴钻了下去,钓线开始飞速往外蹿。
这个语段出自作品《_________》。语段中的老人叫_________,它最后的结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武松 (2). 性格:一身虎胆,武艺高超,疾恶如仇,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3). 不赞同,从醉打蒋门神看出他嫉恶如仇、正义、勇敢,从怒杀西门庆看出他不向恶势力低头。 (4). ② 《老人与海》 (5). 圣地亚哥(桑迪亚哥) (6). 在被老人杀死拖回岸的过程中,被鲨鱼吃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此类题中,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名著作者、主要人物及事件、作品主题的了解。第(1)小题根据“杀嫂子”“血溅鸳鸯楼”的情节,可以知道这个人物是“武松”,根据对作品中武松情节的描写,可以了解到武松是一个武艺超群、侠肝义胆、嫉恶如仇的人。对于周作人的观点,应该持反对态度,阐明理由即可。第(2)小题的语段出自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语段中的老人是“圣地亚哥”,它在老人杀死拖回岸的过程中,被鲨鱼吃了。熟读作品,了解故事情节,作答难度不大。
二、现代文阅读。
(一)《史记》的书生私见 费孝通
①我一生读书、教书、译书、著书,识字以来,除不得已外,70多年来,和书须臾不离。自称书生,当不为过。说来也难以自信,尽管我的小小书斋满架、满橱、满桌、满壁、满地都是图书报刊,但我常挂记在心头的书并没有几本。细细思来,关于太史公的《史记》实有不少久藏在心里的话,不吐不快。
②我和《史记》相识是出于父命。年未及冠,父亲带我去拜见老师。礼毕,老师说:“那么,就让他从《史记》圈起吧。”这是他定下的入门规矩,先得圈几部书。圈书就用现在所说的标点,但符号单纯,只用圈断句。接着又指点一句:“可以先从‘列传’圈起。”父亲和老师作出这个安排,目的在学文,而不在学史。
③在我这一代,父命师训固然还起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大热天能坚持埋头圈书,其实还是出于《史记》本身的吸引力。要分别了,我去向老师告辞。他抽了一筒水烟,抬眼看了我一下:“你觉得这部书怎么样?”对这突然袭击,我毫无准备,只能率直地说:“我很喜欢读。”“为什么?”“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这位老师露出一丝微笑,并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他接着说:“既然喜欢读,还不妨多读读。”
④事隔30年,我列名老九,置身册外。当其时,亲友侧目,门庭罗雀,才又想起这部“不妨多读读”的书来。读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我惘然如跌入了时间的空洞。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怎会在2000年前他已写出了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自己当时活生生的心态?
⑤过了半个花甲再读《史记》,眼前不能不浮起那位老师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似乎明白了他“不妨多读读”的意思,好像是说:“年轻人,慢慢体会吧。”这么多年的世道,把我的思路导入了对《史记》新的反应——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
⑥这种体会却又引出了一个难解的困惑。2000年的时间丢到哪里去了呢?我似乎见到了一个时间的空洞。我在“喜读”这部书的感情里,插入了一种“惶悚”的心理。如果真的是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乃见清士——这不是一个令人心寒的世界么?我生来是个软心人,盼望着在时间的推移中世界是会越来越好的。如果时间真是有空洞,人不能在时间过程中不断进步,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展开余下试题⑦又过了30年。我已入耄耋之龄。在写这篇“说史记”的短文时,突然发现我连太史公的生卒年代都不知道。查了一些工具书,对太史公哪年去世都用“?”号,存疑不写。后来我在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3321页注16下找到《集解》①说:“案:卫宏《汉书旧仪注》曰:‘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古代施宫刑的牢狱)。有怨言,下狱死。”关于太史公保李陵、下蚕室的事,在《报任安书》中言之甚详,也是后世所熟知的。裴引卫宏的注,我是第一次读到。似乎是隐约地说,司马迁下蚕室的真实原因是笔下无忌,得罪了皇上,保李陵何至于下蚕室?结果是死在狱中,年月不详。这个下场,历代史书一般是隐讳不提的。
⑧太史公不是个贪生怕死的人,更不会不知道自己的落场。他忍辱偷生写完这部《史记》,最后在自序中还明白写出:“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在京师的那本是公开的,自然难免被削改。他似已防止这一手而把正本安放在下落不明之处。《索隐》②作者司马贞还故作谜语,引《穆天子传》说名山在“群玉之山,河平无险,四彻中绳”之处;又在《述赞》中告诉读者副本是受到篡改的,所以说“惜哉残缺,非才妄续”。但是正本究竟何在呢?
⑨半夜不寐,似有所悟。我真是个太史公所说的浅见寡闻的俗人。怎么不领会有生无卒的妙笔?太史公的生命早已化入历史。历史本身谁知道它卒于何时?《史记》所述正是这生生不息、难言止境、永不落幕的人世。正是这台上的悲喜啼笑构成了不朽的人类心态。这就是它的正本,也是它的名山。让这台戏演下去吧,留个问号给它的结束不是更恰当、更好些么?
⑩“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这是60多年前老师临别时的话,不寐之夜又在耳边叮咛。时乎,时乎,怎样分辨今昔呢?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注释:①《集解》:南朝裴骃注释《史记》的著作。②《索隐》:唐代司马贞注释《史记》的著作,《述赞》是其中的一篇。
7. 文章第1段既写满地的书,又写心头的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8. 文章第3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第5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两个“我”各指什么人?前后两次出现的相似性的话语,其含义有何不同?请分别作阐述。
9. 作者在文章最后感慨道:“时乎,时乎,怎样分辨今昔呢?”在读《史记》的过程中,他对人类的“历史”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感悟?请结合全文来回答。
【答案】7. 两者对比,突出作者地《史记》的钟爱之情,并引出下文读《史记》的感悟。
8. 第一次说“文中有我”,其中“我”指司马迁,读者阅读时无不感到司马迁在写他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化入了多种多样的历史人物,把他们写活了。 第二次说“文中有我”,其中“我”指读者,意思是说一个读者在命运坎坷之际读《史记》,会和书中人物、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以至于觉得两千年前司马迁竟然写出了读者当时活生生的心态。
9. 作者在读史的过程中认识到,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人世生生不息、难言止境、历史的舞台永不落幕。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句子作用的理解能力。用在记叙文开头的句子起到如下作用: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仔细阅读第一段,这一段将满架、满橱、满桌、满壁、满地的书与心中的书作对比,突出“我”对《史记》的钟爱之情,并引出下文对《史记》的阅读感悟。
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阅读文章,比较分析作答。第3段“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中的“我”指司马迁,说明读者阅读时无不感到司马迁在写他自己的感受;第5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中的“我”指读者,说明读者在命运坎坷之际读《史记》,会和书中人物,和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在读《史记》的过程中,作者对人类的“历史”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作者在读史的过程中认识到,社会是永远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要进步,人世生生不息、难言止境、历史的舞台永不落幕。结合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的背景理解即可。
(二)决定成功的利器
①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丁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③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工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④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⑤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纹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⑥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以德、才为依据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四类—— [甲] 谓之“圣人”; [乙] 谓之“愚人”; [丙] 谓之“君子”; [丁] 谓之“小人”。
⑦司马光认为用人的原则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君子来用的话,那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其道理是: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⑧由此可见德才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两者又以德为重,所以一个人若想成功,不但要有过人的才能,更要有过人的德行。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1年第1期,有删改
10. 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1. 根据文意,将下面四组词分别填入文中第⑥段[甲][乙][丙][丁]处(只填序号)。
①才德兼无 ②德胜才 ③才胜德 ④德才俱备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丁]处应填:
12. 第⑤段划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3. 下面这段话出自原文,请说说把它插在哪两段之间最合适,为什么?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也讲述了同样的道理。这个故事发生在1887年美国南部一个小镇上,当地一个著名的绅士伊曼纽尔•尼戈先生是个技艺高超的画家。他所作的肖像画,单幅价值平均超过5000美元,这在当时已是天价。但就是这样一个天才的画家,却被一张20美元的假币所害。他熟练地运用画家的手笔,一笔一笔描绘了那些20美元的假钞。罪行意外败露,落了个身陷囹圄的下场。尼戈先生如果不是将才华用错了地方,他肯定会成为一个著名的画家。但就是因为没有掌握德行方向,过人的才华反而成了他惹祸的根源。


展开余下试题【答案】10. 决定成功的两把利器是“德”和“才”。(或: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11. 【甲】④;【乙】①【丙】②;【丁】③。
12. 比喻论证。把人的“德”和“才”分别比作“一张弓的木心位置”和“一张弓有力的程度”,证明“德”“才”在决定弓箭“方向”和“远近”中的不同作用,从而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13. 插在5、6两小节之间。第五小节承接3、4小节,运用比喻论证,论述了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本段文字从反面进一步论述此观点。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其实是对作品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中心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表示简明判断的完整的句子来表达。“决定成功的利器”是文章的论题,答案即是论点。读文章可知,第一自然段明确回答了这一问题,“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即是中心论点。
11. 本题考查学生整体把握语段内容的能力。根据语句意思加以判断,选择出合适的词语作答。一般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最容易选的是“圣人、愚人”应分别是“德才俱备”“才德兼无”,其余两个比较可知,“君子”应是“德胜才”,即品德高尚。这样,四个词就可以对号入座了。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结合文章内容和论点套用格式即可。从“好比”可知,此句是比喻论证,把“德”和“才”分别比作“一张弓的木心位置”和“一张弓有力的程度”,生动形象地证明了“德”“才”在决定弓箭“方向”和“远近”中的不同作用。
点睛: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的分析,首先要对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然后用议论文论证方法作用分析的格式进行作答。答题格式:(1)举例论证:以……(事实)作论据,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或分论点),增强了说服力。(2)比喻论证:作者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本文(段)……的论点,便于读者理解。(3)对比论证:作者把……与……对比,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4)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谚语,充分有力的论证……观点。使说理更具权威性、科学性,更具说服力。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明白论据的类型,然后概括论据的主要内容,分析与上下段之前的关系,正确作答。仔细阅读这段话,可以看出这一段列举的是反面事例,承接第(3)(4)自然段的比喻论证,突出全面地论述了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这一观点。
三、古诗文阅读
(一)
滞雨 李商隐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注释】滞雨:因雨而停滞。
14. 古诗前两句中最能表达诗人心情的字是“_________”。
15. 下列诗句与本诗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B.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C.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D.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答案】14. 愁 15. D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表现诗人百忧缠心,统领全诗;以下各句具体写“愁”,写出了生活的艰辛,纵观可以得知,最能体现诗人心情的一个字就是“愁”。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能力。首先要通读全诗,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这首《滞雨》是一首羁旅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的忧国思家情感比较接近,故选D。
(二)
隆中对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抑亦人谋也 (__________) (2)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___________)
(3)挟天子而令诸侯(__________) (4) 利尽南海 (___________)
17. 指出与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国险而民附
A. 中峨冠而多髯者 B.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C. 长跪而谢之 D.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8. 诸葛亮发现此时身陷逆境的刘备身上有哪些优势?
【答案】16. (1). (1)通“以” (2). (2)资助,给予 (3). (3)挟持(控制) (4). (4)全部取得 17. A
18. (帝室之胄,……思贤如渴。)高贵的血统——大汉皇叔“仁义”的品德——人和,远大的志向——欲伸大义于天下,对人才的渴求.
【解析】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作者:诸葛亮 年代:三国
参考译文:

16.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资”是“资助、给予”的意思。
17.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例句中“而”表示并列,与A项用法相同;B项表示转折;C项表示修饰;D项表示修饰。
18.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仔细阅读文段,从诸葛亮对刘备身世的论述可以看出刘备具有高贵的皇室血统; 从刘备的处境和道德情操可以看出他具有“仁义”的品德;从“欲伸大义于天下”,“思贤若渴”可以看出刘备有远大的志向。这些都是身陷逆境的刘备身上具有的优势。
(三)
村牛搏虎
陕西汉中府西乡县出一猛虎,伤人无算,猎户与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绍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