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339  2018-09-20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9]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文庙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上期语文期末模拟试题
石室中学文庙校区2017-2018学年度期末模拟试题高一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2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横财(hèng) 复辟(pì) 类似(sì) 载歌载舞(zài)
B.牌坊(fāng) 说服(shuì) 舌苔(tāi) 泥古不化(nì)
C.连累(lěi) 藤蔓(wàn) 气氛(fēn) 开花结果(jiē)
D.炽热(chì) 憎恶(zèng) 刽子手(guì) 前倨后恭(jù)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寥阔 蒿草 毛骨悚然 轻歌曼舞
B.账簿 戏墟 迫不急待 一筹莫展
C.隐秘 辑拿 金榜题名 戊戌变法
D.喝彩 讴歌 提纲挈领 九霄云外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参加中语会的代表一致认为,目前部分高中学生没有养成读文学名著的习惯,三年髙中结束对四大古典名著的原作秋毫无犯。
B.窗外的柳树在和煦的阳光下发出了柔嫩的新芽,清新可人,风华正茂,在春风中摇摆着婀娜的身姿。
C.面对优异的成绩单,他欢欣鼓舞,切齿附心,下定决心要在下次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D.欧美以查核武器为名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没有找到核武器,但在伊拉克重建时图穷匕现——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资源。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A.枭龙战斗机的研制走过了一条从观念、管理与技术上的单个原始创新到整个项目上的集成创新的过程。
B.铁道部决定2012年春运期间试行实名制购票,是因为春运时票贩子倒票、炒票的行为猖獗,给广大旅客购票带来了许多麻烦。
C.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应发展和重视家庭教育。
D.载誉归来的母亲接过女儿递过来的鲜花,放在鼻端嗅了嗅。这几朵花,极吻合她的个性,清淡幽雅。
5.下面是巴金先生的一段话,次序已经被打乱。请重新为之排序,使之通顺。(只填序号)(4 分)
①但是有一点我没想到,我成为一个作家也许比较符合我的性格,所以是意外的顺利。
②我对自己所走的道路,一直不满意。
③我常说自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
④我拿起笔写东西,就是因为对社会不满,肚子里有感情要倾吐,有爱憎要发泄,我才写东西。
⑤我说过我不是个文学家,也不懂艺术,这是说真话。
⑥我在年轻的时候,常常想搞社会革命,希望对人类有比较大的好处。但有时想想,还是做一个作家,用笔写出自己心里的感情。

6.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5分)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内容已被打乱):久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答:
7.把下面新闻压缩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4个字。(6分)
据法新社莫斯科8月6日电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一位负责人5日宣布,该局正在制订一 项载人飞行计划,预计2040年实现载人登月。载人飞行计划负责人阿列克谢丨克拉斯诺夫对记者说广我们的载人飞行计划包括登月。”
他表示,鉴于美国、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好几个国家都决定推进登月计划,俄罗斯也决定加速制订征服月球的计划。


浏览完整试题克拉斯诺夫说我们得出结论,以为俄罗斯迟迟不制订载人登月计划是危险的。”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制订的2006〜2015年航天计划没有把登月包括在内。现在他们打算 修改计划,目标是到2040年完成载人登月飞行。修改方案几个月后将提交俄罗斯政府审议。


(二)名篇名句《5分)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 。
(3)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4)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
(5) ,思而不学则殆。
二、阅读与鉴赏〈5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9〜10题。(8分)
卖花声•雨花台①
【清】朱彝尊②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注:①雨花台,即今南京雨花台。白门湾、小长干、大长干均在南京。
②朱彝尊〔1629〜1709〉,清初词人。
9.久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0.这首词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1〜14题。)(19分)
万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斯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漫千言,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绛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暑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优,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闇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www.SLKJ.ORg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矜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矜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唯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生欲豫焉 豫:参与
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爽:差错
D.先生赎而归之 归:归还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其顽,闭之空室中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因杂出经义目试之 不如因善遇之
C.持之而泣,以告户部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乃知先生之深于经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
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汀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
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
1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3分)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4分)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9分,每小题3分)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记》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滩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展开余下试题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15.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从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16.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1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从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22分)
看黄河的日子
王安忆
①去看黄河的日子,都是在起风的天气。第一次是在郑州的花园口,风几乎将我们推下大坝。人们告诉我,在涨水的季节里,黄河就在我们站立的地方。黄河看上去混沌而苍茫,凝滞不移窄窄的一条。风呼啸而来,将沙石袭击我们,天都暗了。我在心中复习着历史书上每一次的黄河决堤和改造的记录,每一次的决堤和改道都为我们带来了政治与经济生活的改变。最近的一次是蒋介石为阻挡日本兵,在此处扒口,淹没了无数村庄和县城。往日里读过的书这时竟有些生疏,我们是黄河的儿女这一个命题也有些含糊,不如诗歌里唱的那般清晰肯定。
②再一次看黄河,已经到了陕北的佳县,也是一个大风天。那是比花园口更强劲的风,沙粒却细密多了。它是无声无息地腾地而起,烟雾一般,在车窗前弥漫开来,然后便听窗玻璃上极细密而有力的敲击声,窸窣一片。汽车如同搁浅的船一般停下了,硝烟一般的黄雾渐渐清散,汽车爬上了山。佳县是一个坐落在山头上的城,临着黄河,是当年宋、金、夏激烈争战的要塞,一千年里战争无息,最近的一场战争是在七十年代初期,保皇派们占据了佳县,一天当关,万夫莫开,造反派们攻打了一年有余而无战功,俗称“铁佳州”。这时我们还没看见黄河,风沙是柔韧地包围着我们,透过黄雾般的迷沙,我们看见了蓝的天空和红的日头。我们知道,我们已到了制高点,黄河就在我们脚下。然后,我们就看见了黄河。汽车在沿河的公路上驰了一段,河对岸是另一个省份的千沟万壑的土地,我们听司机说一个灾难的故事,就发生在三年之前。白云山庙会时候,一条渡船在河心覆没,几十名虔诚的求签者丧生。转眼间我们爬上了山,到了白云观的脚下,风沙如潮如涌,四下里十分寂静。在我们登临白云山的时候,黄河成为我们的背景,对岸千沟万壑的土地,成为我们的背景。当我们偶一回头,便惊异地发现它们是那样沉寂无语地迫在我们身后。
③后来,我们下山,驰回佳县,去香炉寺。车停在岩边,我们步行穿过城墙的荒芜的城门,走下山道,远远已看见有一精致淡泊的小寺,立于岩头之上,黄河在那岩头下不动地流淌,风卷黄沙,如歌地行走在山崖与黄河之间。然后我们返身离去,告别黄河。然而,最惊心动魄的一刻却发生在这告别的时刻。就在我们返身向回走去的那一刻,我忽然看见了峭壁上的金代古城墙。巨大的石块垒起的墙垣,沿了山崖,静默着矗立在风沙蔽日的苍茫天空之前。我惶惑地朝了城墙面对的方向看去,我看见了黄河。这是我第一次看见黄河,这也是我最后一次看见黄河。霎时间,许多厮杀的战争场面在黄河畔演出。刀枪铿锵,血肉横溅,战马嘶鸣,杀声如雷。江河是天然的屏障,以此分割了地域、国家、人种、民族,于是,所有的历史便从这人类第一个舞台上开始了。风声贴地而起,如同一首一千年一万年的悲歌,风沙粗暴又温柔地敲击我的身躯,想要唤起我对几千年的祖先沉睡的记忆。多少从侵略到融合的故事在这里发生,人马厮拼中,强大的血统得以劫后余生,我便是这有幸生存的民族的一脉血液。城墙断断续续,巨石与巨石之间,杂草丛生,有黑色的鸟扑来。城墙与悬崖连成陡峭的一壁,濒临黄河。黄河对岸另一个省份的沟壑大地,如恶浪澎湃的黄土的海洋,无边无际,与浑重的天空融为一体。我背了黄河走向城门,黄河复负在我的背上。我最终真走进黑暗的城门,触摸到残留的铁销的遗迹。门洞如深深的隧道,黄河最终消失在墙的废墟后面。
④风声骤起,这便是去看黄河的日子。
18.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第1段中说“我们是黄河的儿女这一个命题也有些含糊”?(4分)
19.阅读文章内容,按要求理解、赏析下列语句。(6分)
(1)第3段中作者写到“风沙粗暴又温柔地敲击我的身躯”,如何理解“粗暴又温柔”这一看似矛盾的词语?(3分)
(2)第3段中作者写到“刀枪铿锵,血肉横溅,战马嘶鸣,杀声如雷”,这几句有怎样的表达效 果?(3分)
20.文章第4段写到“风声骤起,这便是去看黄河的日子”,联系全文,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21.作者在第1段中写到“往日里读过的书这时竟有些生疏,我们是黄河的儿女这一个命题也有些含糊,不如诗歌里唱的那般清晰肯定。”请引用一句古诗词,说说“诗歌里唱的”黄河、人们熟悉的黄河是怎样的。(6分)
三、表达与交流(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去年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授课教师沙哈尔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 生的唯一标准。”而今,急匆匆的步伐代替了慢悠悠的田园散步,机器单调乏味的节奏替换了鸡鸣桑间狗吠深巷的声响,房子大了,窗子亮了,而人们的幸福感却少了。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可讲述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
1.C(A复辟bìB说shuō服D.憎恶zēng
2.D(寥廓B.迫不及待C.缉拿)
3.D(D图穷匕现:指最后最露出真实意图。A秋毫无犯:比喻纪律严明。B.风华正茂:有 风采.有才华,仁C.切齿拊心:比喻非常痛恨)
4.B(A“走过了一条”与句末的“过程”不搭配,“过程”应改为“路”。C.语序不应改为“重视和发展”D.有歧义“她”指代不明。


展开余下试题5.③②⑥⑤④①
解析:解答时首先确定论述中心.找准语段首句,其次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览全部句子,确定此段内容是在论述“我”剖析“我”,所以应确定③句为首句接着②句“我对自己所走的道路一直不满意”是对③句中“充满矛盾的人”作一说明然后以时间为序句从年轻时候写起到此已确定部分顺序为③②⑥。剩下的⑤④①论述的都是关于“写作”方面的事情在排序时应注意⑤句中“我说过”的领起转换作用句中“但是”具有转折作用。
6.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兩.看池边绿树.树边红 南,此间有舜日尧天
7.答案:俄汁劁2040年实现载人登月.
解析:描一句新闻,要把握文段语意.从中筛选出关镰信息,然后用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提炼时,要根据是否是读者最需要知道的内容,是否是目前最需要宣传的标准来考虑,还要考虑题目的字数限制。
8.万类霜天竞由 走尽这雨巷 揉碎在浮藻间 终已不頋 学而不思则罔
9.怀古伤今之情。词人看跟前金陵寥落袞败,雨花台萧瑟冷淸的景象,想角它曾经的繁华阜盛,一种昔盛今衰的感慨油然而生。(意思接近即可。)
10.①借景抒情。词人选取金柳.灞水.秋草斜阳等衰敗.冷淸的意象来抒发家国兴亡之感。②用典。如“燕子斜阳”出自刘禹锡的《石头城》。词人借此来写金陵城的昔盛今衰.表达出词人一种感伤之情(三处用典举出一处即可。)
11.D.解析:让……回家。
12.C.解析:C項的两个“以”都是介词,相当于“把;A项的第一个“之”是代词,这里指代先生,笫二个“之”,是用在主谓之间,不翻译;B项第一个“因”是副词, 相当于“于是,就”,第二个“因”相当于“趁着,趁机”;D项“乃” 是副词,第一个相当于“才”,第二个相当于“竟然”。
13.A.解析:A选项中的“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错,“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是由于先生的文章。
14.(1)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2)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亊 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3)太子和知道这件亊的宾客.都穿白衣戴着白帽来送他(荆轲)
解析:第 (1)句中的关键词“骤”、“骇”、“然则”、“试”,分别翻译为“突 然”、“感到吃惊、意动用法,把……当作惊讶的〉、“既然这样, 那么”、“考试、测试”。第(2)句中的关键词是“以(弃运走)、“道”、“死亊”、“退”,分别翻译为“因为”、“在路上\名词作状语)、“为公事而死”、“让……退下”(使动用法)。第(3)句关键点是“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的翻译,“白衣冠”名词活用作动词的翻译。
15.DD项,文中无此信息,无中生有。
16.CABD分别表现了司马迁、江东父老、本文作者对项羽的同情或肯定,而C却没有。
17.B 由文中倒数第2段可知项羽应该是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的。
18.(1)黄河一向被奉为母亲河,应该像母亲的胸怀那样宽广、壮阔,可面前的黄河却是“凝滞不移窄窄 的一条(2分)。(2)无论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黄河的决堤或改道带给人民的大多是洪水、灾难等悲苦的记忆,缺少了母亲对儿女应有的温柔、滋润(2分)
19.粗暴既是指风沙的有力(1分),也让作者想起了发生在黄河上历史的悲歌,有一种震撼力(1分);而温柔是指黄河唤起了作者对祖先的记忆,又使作者产生一种亲切感(1分)。短句整齐、有力(1分),通过想象,形象地勾勒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有着强烈的画面感和冲击力(1分),让人想起了发生在黄河上的历史的悲歌(1分)。
20.①再次写到风,起到照应开头、总束全文的作用。 ②交代了作者否黄河时的天气情况;③显示黄河的粗犷、豪迈、充满力量;④衬托自己去看黄河的心情之不平静;⑤也给人以作者立于猎猎风中,追忆黄河、追忆历史的沉重感。(回答其中3点即得满分)
21.正确引用古诗2分,合理概括、恰当阐释可酌情给分。答案示例:正如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2分)人们熟悉的黄河波澜壮阔,水势浩大。(2分)我们总是带着感激说起黄河,它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在她的哺育下,创造丫灿烂的华夏文明,给我们幸福,温暖和希望,(2分)
参考译文:
贞文先生叫万斯同,字季野,鄞县人,是户部郎万泰的第八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年少时不恭顺,不肯温顺服帖地随从兄长,所经过的地方多遭毁坏,几位兄长也就不重视他。他的父亲想着把他寄托到寺庙里去,不久,因为他的顽劣,就把他关进一个空房间里。贞文先生看到书架上有几十册明代的历史资料,非常高兴地读着,几天就把它读完了;又看见有关经学之类的书籍,都全部读完。从关闭的房间出来后,于是就常常跟随几个哥哥后面,听他们谈论。有一天,大哥要准备一年的学习考核的内容,先生也想参加,大哥笑着说“你懂什么呢?”先生回答说“看几位哥哥所要达到的程度,也是很容易的吧。”大哥突然听到这样的话,感到很惊讶,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将要来考考你。”于是就拿经义类的题目测试他,漫无边际,上千文字,一会儿就完成了。他的大哥非常惊讶,拿着文章流下眼泪,把这情况报告了父亲说:“差点儿失掉了一个弟弟。”万泰也很惊愕地说“差点失去了一个儿子。”当天,才给先生穿上新衣新鞋,送到学校读书。过了一年,又送到黄宗羲先生那学习,又被安排在老师讲学的讲席之旁。贞文先生读书一目五行,读书的速度就如同挖掘了海堤的海水涌入那样。但还是坚守古代儒者的告诫,认为没有益处的书不必读,没有益处的文章不必写,所以对书没有不读的,但记住的只是大的方面。
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征召学问丰富渊博的人(即开设博学鸿词科),浙江巡道许鸿勋将先生推荐上去,但先生却坚持推辞才得以免除。第二年,官府设立编写书籍的机构来修《明史》,昆山的学士徐元文请先生前往,当时,修史机构征召有学问的人是按照七品官来发给俸禄的,称之为翰林纂修官,徐学士想按照其他人的例子来授给先生,但先生请求凭平民的身份参与史书编修,不标示头衔,不接受俸禄,主管的人答应了。所有的编修官把稿子送到先生那里,由先生来审核,先生看完,对身边的人说:拿某本书,某卷某页上记载了某件事,应当补充进来;拿某本书,某卷某页上记载了某件事,应当相互参照与校对。身边的人按照他的话去做,没有差错的。《明史稿》五百卷都由先生亲手裁定,虽然后来没有完全依照先生原来裁定的内容,如果索取那些底本,足够用来自成为一部书的。先生初到京城,当时人们议论他的专长在史学方面,等到昆山侍郎徐乾学居丧在家,先生与他说《丧礼》,人们才知道先生对经学有深厚的研究。侍郎于是请先生编成有关五礼的书二百多卷。当时,京城人才济济,各自凭自己的专长展现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成都”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