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79  2018-02-28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9]
河北省枣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枣强中学高一年级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每题3分,共9分)
读小说除了注意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外,还要注意到纵向和横向的情况。所谓纵向,指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传统是什么,这个传统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所谓横向,即考察我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有哪些明显差异,我们从鉴赏的角度出发,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差异。
具有文学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神话传说是文学和历史的起源。而在中国,神话传说既发展为用散文写成优秀的史传文学如《左传》和《史记》,也同时发展为被前人称之为“稗官野史”的小说。换句话说,我国的古典小说同史传文学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唐代传奇小说如《柳毅传》《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等,从体裁到表现手法,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固然是十分明显的了;就连元明以来的长篇小说,也同史传文学一脉相承。《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它跟历史的关系血肉相连自不消说,就是在《水浒传》里,作者着重描写了若干主要的英雄人物如鲁智深、林冲、武松等,无不具有史书中人物传记的特点。《西游记》是连缀了若干个取经故事而成的,每个故事从开端到结束,无不有头有尾,都属于我国传统史书中“纪事本末”体的类型。中国封建时代的史学家撰写历史著作时讲究“史笔”,即语言要求精练,事实要求详备,同时还要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作者的爱憎是非感。古典小说继承了这一传统,刻画人物要求尽量全面,要“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中的观点),并能做到“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鲁迅语,下同),特别是对于反面人物,高明的作者更要达到“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艺术水平。这在《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中都可以找出不少的具体例证。这是我国古典小说从优秀的历史著作中继承下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传统。
除了继承史学著作的这一优良传统之外,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中国古典小说是继承了自唐宋以来即已广泛流行的说唱文艺而逐渐发展下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小说,最初都是民间艺人的口头说唱,经过长期积累而内容日益丰富,最后才写定为书面语言,成为杰出的文学作品的。所谓“章回小说”的“回”,就是说书艺人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所讲述的故事内容。除了长篇巨著外,还有一些短篇故事,从宋元直到明清,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唐宋人所谓的“说话人”,就是指讲故事的艺人;而说话人所用的故事底本,就叫“话本”。如果有人摹拟这种“话本”的体裁来写故事,就叫“拟话本”。比如《错斩崔宁》是宋元话本,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就是明代的拟话本,至于《快嘴李翠莲记》,则是宋元时代比较原始的说唱体故事了。这种从民间口头文学发展过来而形成的小说传统,无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同封建士大夫只靠用书面语言写成的作品有极为明显的差别。明清以来,凡是第一流的小说,像《聊斋志异》这种用古汉语写成的故事,以及《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纯属文人笔下的创作,其所以能长久流传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可以说都是从说唱文学的传统中汲取了丰富营养的结果。从神话传说演进为稗官野史,再通过民间的说唱体的艺术形式,最后经过文人的加工写定,并发展为文学家个人的创作,就是我国古典小说形成和发展的整个历程。


浏览完整试题1.下列关于“中国古典小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小说同史传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柳毅传》《莺莺传》就是由《左传》《史记》中的故事演化而来。
B. 中国古典小说继承了史学著作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唐代传奇,还是元明以来的长篇小说,都同史传文学一脉相承。
C. 中国古典小说深受史学家撰写历史著作时讲究“史笔”的传统的影响,刻画人物力求全面,要“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D. 中国古典小说经历了从神话传说到稗官野史,继承史学和民间说唱文艺,经文人加工,发展为文学家个人创作的发展过程。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读小说既要注意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传统和它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又要注意古典小说和西方小说之间的差异。
B. 在施耐庵对鲁智深、林冲、武松等若干主要英雄人物的描写中,我们都能看到史书中人物传记的特点。
C. 中国古典小说是运用传统史书中的纪事本末体的方式进行创作的,如《西游记》连缀若干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头有尾。
D. 中国古典小说,如《聊斋志异》中,可以找到作者在诙谐中表现悲戚,在委婉中予以鞭挞的具体例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小说对于人物的描写细致、详备,对于反面人物,高明的作者已经能达到无一贬词却又针砭透彻的艺术水平了。
B. 继承唐宋以来广泛流行的说唱文艺之后,中国古典小说出现了《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红楼梦》等这些纯属文人笔下的作品。
C. “说话人”讲话的底本叫“话本”,用“话本”的方式写成的短篇故事叫“话本小说”,“拟话本”是在“话本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D. 正因为汲取了说唱文学的丰富营养,《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一流的小说才能长久地流传,并为广大读者所喜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14分)
无人捡拾的柴禾
①一到秋天,一见落叶,柴禾就映现在脑子里。
②柴禾点燃,升起一团火焰,让人在温暖中无限欢喜。火焰之上,是满满一铁锅沸腾的小米粥,依次放入南瓜、红薯、豆角、面条,然后是盐,起锅前再烹些葱蒜。一锅和子饭,便洋溢在冬日的夜里。吱呀一声,将漆黑与寒冷关在门外。一家几代围在燃着柴禾的灶台边,就着明明灭灭的火焰,吃饭,闲话,间或孩子央大人说些故事。
③柴禾像小山,整齐地码在不住人的窑洞里,有些就堆靠在院中墙边。小山般的柴禾安放在眼前,踏实了整个冬天。
④秋叶落下,秋假来临。刚刚放学的孩子,进门扔下书包便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一人一只箩头撒丫跑进大大小小的树林里。一时间,满沟满岭撒满了孩子。他们不再俏皮,顾不得淘气,仔细拨开厚厚薄薄的枯叶,拨拉出一根根行走到生命极限的枯枝。秋日的假期,孩子们最累,要帮家里收秋,更要完成学校的任务——拣柴禾。学校会按年级给每个学生分配,谁五斤,谁十斤,一杆秤公平地不偏不倚。冬日的教室只有极少的煤,要保暖,就得自己动手,依赖一摞摞柴禾熬过漫长冬季。
⑤在拣柴禾的问题上,孩子们从不偷懒应对。在完成任务之前,连睡个懒觉也小心翼翼。大人们一掀被子,便打着哈欠乖乖坐起。箩头就等在门口。迅速扒几口饭,提起箩头,一边出门一边呼唤心仪的伙伴。而被唤的人,也在慌乱地做着出门的准备。一阵风过后,两只箩头,两个或搭肩或牵手的伙伴,便直奔村中树林而去。连续几天的不松懈,学校的柴禾像小山一样坚守在各自的教室外边,井水不犯河水。
⑥冬天里的每个家庭也需要柴禾。于是提起刚刚在学校倒空的箩头,再次跨过田野,跑向林间。没了硬性任务,孩子们有些松懈。累坏了的他们让自己舒展在落叶里,望着高高在上的树枝。一帮牺牲了玩耍时间的小孩子们,总是期待更多的树枝死去。急了便爬树,把要落不落的枝条折下来,悄悄压在箩头底。每一根枝条被不同的箩头,提回不同的院落迎接冬天,等待燃烧的时刻。
⑦多年后,在城市里偶尔会看到落地的枯枝,怦然心动,然而此时已不再需要华丽的火焰。无人拣拾的枯枝,如同被倒掉的黄灿灿的小米,是一场奢侈的浪费。没有去到一个院子,没有经历一场燃烧,枯枝便失了存在的意义。
⑧去年秋季,我回到故乡,回到小时候一到秋天就漫山遍野寻找枯枝的村庄,路过学校门外的一排枣树,横七竖八的枝丫落满地。村人说,漫山遍野拣柴禾的岁月,早已成了过去,现在人们都是用电、用煤气了。更重要的是,人少了。
⑨村庄,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村庄。那时候,每个门里都住满了人,每个炕上都挤满了大人孩子,每个院子都鸡鸣狗叫,人声喧闹。满村的人,满屋的嘴,要吃饭,要取暖,要度过漫长的冬季。每个或精致或粗陋的灶台上,都要热烈地燃起跃动的火焰。火焰逼去严寒,让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有火焰的冬天,不再冰冷不再漫长,火焰会让人从头暖到脚,从前心暖到后背。因此,冬天的柴禾总是不够用,孩子们会在长长的秋季跑遍每一个有树的角落,拣回每一根脱落的枝丫。第一场雪来临时,孩子们跪在窗台边,脸挤脸贴在玻璃上,看雪一层层落在堆起的柴禾上。有时候,他们的母亲会跑进雪中,匆匆抱一捆柴禾进屋。带着雪的柴禾,在火里燃烧得更加欢快。
⑩如今,学校还在那里,只是没了念书的孩子。许多院落空空,或者只剩了老人。老人们的冬天,单是脱了玉米粒的棒芯也烧不完。曾经稀少的玉米棒芯,堆了半院,等待幻化成细细的炊烟。拣柴禾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⑪枯枝无人拣拾,寂寞成了镜头里的风景。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柴禾不仅可以用来煮饭,还可以逼去严寒,让人熬过漫长的冬季,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脉脉。
B. 家里、学校过冬的时候都需要孩子们拣柴禾,这使得他们睡个懒觉也小心翼翼,可看出孩子们对这件事很看重。
C. 文章第④段写孩子放学后相约捡柴禾运用了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了孩子们成群结伙、满沟满岭捡枯枝的情形。
D. 结尾富有意蕴,“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用反问、拟人手法表达出作者对无人拣拾柴禾的遗憾和痛心。
5.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5分)
6.本文标题是“无人拣拾的柴禾”,文章却又用大量的篇幅写了过去拣柴禾的事情,请结合全文探究写“拣柴禾”的效果。(6分)


展开余下试题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共12分)
材料一
【本报评论(评论员钟声)】韩国企业乐天集团近日同意就“萨德”反导系统部署用地与韩国军方签署协议,意味着主动挤入东北亚战略博弈的复杂局面。不少抗议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韩国民众对此表示极大愤怒。但是,韩国一些媒体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本国民意上,更没有顾及本国及地区安全的大局,而是忙不迭地揣测中国是否“封杀”乐天。他们心里装着鬼,所以心很慌。其实他们很清楚,中国人民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
众所周知,美韩推进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严重破坏地区战略平衡,严重损害包括中国在内的本地区有关国家的战略安全利益,不利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安全利益关乎一国根本。韩方一方面破坏邻国的安全利益,另一方面还指望同邻国正常做生意,这样的如意算盘怎么可能打出名堂?在整个国际关系史上都找不出先例。
中国欢迎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依法保障有关企业在华合法权益,这是一贯的政策立场。然而,外国企业在华经营成功与否,最终却要由中国的市场和中国的消费者来决定。乐天集团主动选择配合“萨德”部署,就是把韩国政府往损害邻国战略安全利益、恶化地区局势的错误方向推,就是一心一意要为自己的错误讨一颗苦果吃。相应而来的结果已经显现出来,中国消费者自发地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乐天做出坚决回应,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显然,乐天给“萨德”入韩铺路的决定,是典型的误国之举。此举不仅无助于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还制造了新的冲突点,令整个半岛局势进一步恶化。况且,绑上美国反导“战车”的韩国,很多事情将由不得自己做主了。一旦爆发激烈冲突,韩国不可能不受重创。
韩国媒体现在用“坐立不安”“战战兢兢”来形容乐天当下的心境,恐怕一方面是看准了乐天在中国规模达8万亿韩元的各种项目和业务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也明白韩国的“苦日子”将随之而来。去年7月美韩决定在韩国部署“萨德”以来,中韩合作的民意基础明显受到了损害,中韩不仅政治关系遇冷,而且经贸、人文等各领域交往也受到了影响。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韩国继续执意推进“萨德”部署,两国间各领域合作势将遭遇更大困难。
中国反对在韩部署“萨德”系统的意志是坚定的,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安全利益也不会有丝毫含糊。韩国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否则注定要为此承担责任。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03月04日)
材料二
【本报记者 倪浩 魏辉】“中韩经贸关系倒退10年是有可能的”,辽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表示,在涉及国家重大利益问题上中国不会让步。如果韩国继续一意孤行,结果只能是作茧自缚。2016年韩国经济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国内政治动荡双重打击,呈现严重低迷状态。寻求与中国合作,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但“萨德”入韩,引发中韩关系大倒退。10年前的2006年中韩双边贸易额是1300亿美元。如果韩国不改弦更张,中韩经贸关系肯定受损,甚至会出现“硬着陆”。也就是说,减少1000亿美元是很有可能的,那就是“一夜之间回到10年前”。
(选自环球网2017年03月04日)
材料三
【湖北日报讯】韩国民众与民间组织分别在韩国国会以及乐天百货商场门前举行示威,抗议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要求乐天集团拒绝提供部署“萨德”用地。
参加示威的金泉市民对策委员会共同委员长刘先喆说,“萨德”系统不能保护韩国安全,部署“萨德”只会使韩国成为半岛“火药桶”和冲突“前沿”。“这是‘假安保’,真的安保政策应该是通过六方会谈要求朝鲜弃核。”
刘先喆认为,乐天集团这次是否提供“萨德”用地,将成为判断其是否真正属于国民企业的标准。“如果乐天屈服于韩国国防部的压力,将犯下卖国罪行,乐天应该做出明智的决定。”
(选自《湖北日报》2017年02月23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 相比于材料二与材料三的消息报道,材料一虽然属于新闻评论,但是对“萨德入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同样具有新闻价值。
B. 材料一认为此次“萨德入韩”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韩国的一些媒体妄意揣测中国会不会封杀“乐天”,从而没有注意本国民意。
C. 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萨德入韩”的问题,都对其持反对的态度,而且都认为此次“萨德入韩”将会对韩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
D. 三者都对“萨德入韩”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报道,并且均暗示读者,对该事件的妥善解决要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党报,有网媒,但都选择了在“萨德入韩”这一时期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注重新闻的时效性。
B. 相对而言,《人民日报》的观点更有可信度,材判二和材料三仅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因此它们违背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C. 对于“萨德入韩”一事,材料三选择的采访对象是韩国人,由此可以看出它和其他两则材料有不同的感情倾向与政治立场。
D. 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需求,三家媒体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相比之下,《人民日报》的风格义正辞严,更为恰当。
E. 三家媒体发布关于“萨德入韩”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萨德入韩”问题的看法。可见,三者部是国家的喉舌,服务于民。
9.根据上述材料,请从不同的角度谈谈此次“萨德入韩”对韩国有哪些影响。(4分)
四、文言文阅读(共19分)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岨,必究知之。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展开余下试题C.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 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C.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D. 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 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 贞元九年,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生病,多次借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死后,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
D. 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见到四面八方和出使外族的人,一定向他们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共10分)
(1)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
(2)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五、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4.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 “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 “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 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E. “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15.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六、名句默写(5分)
16.(1)《赤壁赋》中“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和想象,侧面写出了箫声的巨大感染力。
(2)《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突然死去随水长逝,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
是“____,____”。
(3)《诗经•氓》中,作者用“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主人公看不见心上人时伤心的样子。
七、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7.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姜文的影片《一步之遥》上映后,尽管配音让很多观众感到不满,但瑕不掩瑜,它的故事、布景和服装仍受到广泛好评。
②近几年来,花溪市为了发展经济,非常重视道路建设,现在已经形成了纵横捭阖、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③大清朝一灭亡,那些整天只知道提着鸟笼,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也随着完蛋了。
④小说家很像一个修行的人,虽穿行在繁华世界,但内心仍会有清寂感。修习好了心性,不管人生遇到怎样的波折起伏,都会安之若素。
⑤我俩是总角之交,从一起读大学到现在已经认识三十多年了。
⑥钱塘江大潮号称“天下第一潮”,在钱塘江边,滔天巨浪,迎面扑来,瓦釜雷鸣般的巨响,让岸边观潮的游客惊骇不已。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1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翁偶虹先生是一代戏曲名家,倾尽一生心血创作了《桃花村》,是在京剧老戏《花田错》的基础上翻新而成的艺术精品。
B. 因为丢三落四,我的朋友怂恿我写一篇文章——《那些年我丢过的东西》,钥匙、饭卡自不用说,前几天我去上课竟然把《世纪金榜•讲练通》没有带上,结果被老师批评。
C. 今年,浙江高考语文阅读题“诡异的光”曾引起网友热议,关于语文阅读是否该有标准答案的讨论不断,这使得很多人都关心语文科目的评阅标准。
D. 记者5日从国家气象局获悉,5月3日以来我国北方出现了今年以来强度最大的一次沙尘暴天气,全国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地区受到影响,多地PM10浓度爆表。
19.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3分)
A. 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不胜感激。明天我将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等候。
B. 今天的活动是两校师生的一个交流平台,我校李教授将发表高见,请大家洗耳恭听。
C. 对于施工中的保护环境的问题,小张提出了刍议,大家的意见呢?
D. 久仰兄长大名,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可能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智慧与愚蠢的区别,_____________。其实,智慧与愚蠢的区别更接近于聪明和糊涂,而不是有知与无知的区别。聪明和糊涂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知识, ______________ 。没有知识只是无知,无知可以通过获取知识来改变。但是,即使有知识,如果不明事理,那么积累再多的专门知识,________________ 。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按照(1)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近来,广场舞大妈和年轻人争夺锻炼“地盘”发生冲突的新闻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有人认为,大妈们年龄大,身体素质肯定差,锻炼对她们来说更有必要。也有人认为,小区内跳广场舞势必造成噪声污染,干扰居民生活。其实这些冲突的背后暴露的是城市公共空间资源的紧缺。据了解,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开始重视公共资源空间的规划,这样就可以避免类似“争夺地盘”的闹剧。
(1)年龄大不一定身体素质就差。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材料作文(共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点了一碗拉面,却上来一份寿司:等了半天秋刀鱼,却眼睁睁看着它被端上别人的桌子……遇上这种不靠谱的餐厅,你会不会气得“原地爆炸”?这月初,在东京出现了一家“奇葩”餐厅。它竟然依靠“故意”上错菜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枣强”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