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88  2018-02-28
标签:苏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8]
浙江省东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东阳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2018.1
命题:王丽华 审题:马春兰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嗥叫(háo) 笔杆(gān) 倒塌(tā) 穷困潦倒(liáo)
B.渐染(jiān) 果脯(pǔ) 干草垛(duò) 按捺不住(nài)
C.烙印(lào) 婆娑(suō) 流岚(lán) 灯影幢幢(chuáng)
D.贫瘠(jǐ) 胡同(tòng) 游弋(yì) 毫不踌躇(chú)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
B.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憾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C.大自然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人们感怀并摹写它亘古如斯的美丽,将身心沉浸其中,在聆听万籁的时候体味人世的纷烦复杂,感慨历史的沧桑变化。
D.这幢清寒的小屋,远离通衢,茕茕孑立于田野之间,隐蔽在花园的密林深处。正是在这简陋的侧屋里诞生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肖邦。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金王朝》讲述了中世纪时辽、宋、金三国错综复杂的政权更替与外交策略。是熊召政继《张居正》后,历经十年古战场考察和史学资料研磨的又一部力作。
B.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粗枝大叶,大而化之,否则就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C.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今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就“港独”问题表示,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不容置疑,也不会改变。
D.杨默家的橱柜里摆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 手工艺品,每当他向朋友们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十八大报告的特定语境中,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方面的平衡发展是“美丽中国”应有之义,哪一方面都不可或缺。
B.一张小小的第二代身份证,竟被汉语言专家们挑出了四个值得商榷的语病。面对如此混乱的用语、用词、用字的状况,让人忧虑。
C.我用双手亲切地抚摸一株桦树光滑的外皮,或海绵似的葱郁的柔草地,或春天里鸟儿动听的欢鸣。
D.目前亚太粮食问题紧迫,全球饥饿人口数量已接近十亿左右,全球四分之一饥饿人口在亚太地区。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可怜焦土 B.辇来于秦
C.义不赂秦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6.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当与秦相较 B.举匏尊以相属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直栏横槛
7.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其实百倍
C.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D.攒蹙累积
8.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 B.苟以天下之大
C.凌万顷之茫然 D.蚓无爪牙之利
9.某校举办“校园好声音”歌手比赛,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串台词,将下面两首歌曲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不超过80字。(4分)
第一首歌曲《歌唱祖国》
第二首歌曲《我的中国心》 演唱者:高三(2)班李腾


浏览完整试题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粗鄙的暴发户审美充斥着我们的社会
冯骥才
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新鲜的原木把屋顶装饰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木头立柱,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但这不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传统,而是加进去一种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而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的文化主体元素。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
中国就麻烦多了。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特别是明代的审美雍容大气、敦厚沉静,从中可以清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然而到了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特别是乾隆盛世,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极致,完全脱离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可是到清代中期之后,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奢华的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此后则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在“不爱红装爱武装”时代,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当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时,我们已经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或是呆头呆脑的仿古,或是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做“现代秀”。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没有现代审美,也就提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
而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过渡,不是听凭自然,稀里糊涂地完成的。我想它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经过知识界,即建筑界、艺术界、设计师等长期的创造性的努力与探索。另一方面则是公众的认可。因为,只有成为集体审美,才是一种时代的文化特质。
然而,我们至今还没有把美育列入素质教育;还有,知识界的努力是重要的关键。如果我们只去克隆舶来的“现代”,或者在传统中找卖点,我们自己的现代审美则无法建立起来。我很欣赏奥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这是一种积极和精心的努力。当然,还嫌太少,还只是在设计范畴的个别成功的范例,更大的文化问题是我们的现代审美。而这种时代审美是不会自动转换与完成的。如果现代文化建立不起来,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所占据。就像当前充斥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
(有删节)
10.下列关于“暴发户审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暴发户审美”在清代已经出现,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
B.到乾隆盛世时的“暴发户审美”,表现在极度追求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使中原汉文化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荡然无存。
C.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必然造成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不被提倡,从而出现“暴发户审美”。
D.“暴发户审美”表现在没有自己的时代社会审美,要么仿古,在传统中找卖点,要么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做“现代秀”。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我们现在如果到北欧旅行,在繁华的都市中还能看到像农舍一样的屋顶,房子里还有很多没有使用油漆的器具。
B.把文化古迹一概拆除,大干快上,或者一味保守,甚至以“保护文化遗产”为名,建一些不伦不类的“古迹”,这两种极端都是有问题的。
C.清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和建国后一段时期以及我们现在的社会,审美观念是不同的,看来审美跟时代的崇尚有关。
D.奥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表明,中国的知识界做出了杰出努力。未来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必然会消失。
12.简要概括清代审美发生变异的原因。(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8分)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⑵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现在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⑶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⑷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在河上行走。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我在冰上伫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到了寒冰的高度。
⑸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穿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⑹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⑺冬天也看露天电影。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陡生,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那天看了“冰山”,对比之下,这点寒冷算什么?
⑻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份。
⑼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蔸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隽永的滋味。
⑽而回忆中的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⑾现在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展开余下试题 ⑿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风景?
⒀不仅仅是孩子们。
⒁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朵,我不知道会有什么好结果。
⒂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⒃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⒄寒冷还会来的。
13.在文章第⑶段中,作者说“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14.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5.从文中概括作者回忆中的“寒冷”有哪些“异乎寻常”的味道。(4分)
16.第⑴段作者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后一段又说“寒冷还会来的”,请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理由。(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墨池记
[宋]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章:显扬
B.于楹间以揭之 揭:标明
C.使后人尚之如此 尚:尚且
D.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被:影响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以有尺寸之地
B.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其可怪也欤
C.羲之之书晚乃善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 多于南亩之农夫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文以王羲之墨池遗迹的传说为题,并不死扣“墨池”,只讲书法,而是由小及大,从书法论及治学,进而引申到道德品节,最后推衍出对先德仁人的追慕。
B.这是一篇以“记”为体裁的说理散文,全文用于记“池”的文字较少,议论文字却很多。它先记叙,后发议论,泾渭分明,最后题旨的点出可谓水到渠成。
C.作者开头写墨池,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一边实写墨池地理方位、环境形状,一边虚衬推测遗迹来历、命名根据,虽文字俭省,下笔却仍摇曳多姿,令人赞叹。
D.巧用和多用问句堪为这篇短文的绝妙之处,大量问句的错落变化运用,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了一泻无余之弊,使文章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4分)
(2)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3分)
(二)阅读下面宋词,完成22—23题。(7分)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①,追②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①黯乡魂:思念家乡,黯然销魂。②追:追随,引申为“萦绕”。
22.本词上片写寥廓多彩、境界悠远的秋色,“ ▲ ” (1分)一句将“天”“地”“水”三种景象融为一体。 上片末两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词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是 ▲ 。(2分)
23.本词是乡思离愁之作,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写“乡思离愁之深重”的。(4分)
(四)古诗文默写。(8分)
2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
(1) ,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2)长桥卧波, ? , 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苏轼《赤壁赋》)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四、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书画鉴赏大家张伯驹的女儿在《忆父亲二三事》中写道:“父亲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看的书很多:少年时就熟读《古文观止》;三千多卷的《二十四史》,二十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资治通鉴》也如数家珍;唐诗宋词读记得就更多了。”这就是底子吧。从前的人,不管是写文章的、作书画的、唱戏的,都非常重视打好底子,所以他们的文章、书画、戏,才都样样到家,味道十足,很有面子。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明确观点,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2018.1)答案
1.C【解析】A项,笔杆(gǎn)。B项,果脯(fǔ),按捺不住(nà)。D项,贫瘠(jí)
2.D【解析】A项,空旷。B项,撼动人心。C项,纷繁复杂。
3. D【解析】D项,“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对象不能是家里的珍宝,用在此处不恰当。A项“考察”是“实地观察了解”的意思,符合语境。经常混淆的是“考查”,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查看评定”,带有考核、检查的意思,常用于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等。B“大而化之”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用在此处恰当。C项,“不容置疑”意思是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用在此处恰当。
4.A【解析】B成分残缺,后一分句缺少主语,可以去掉“面对”;C“抚摸欢鸣”搭配不当;D两个约数词不能同时用在一个语法结构中,删去“接近”或“左右”。
5.B 6. D 7.C 8.A
9.(4分)歌唱祖国,因为它是我们生长的地方,我们的祖先早已把我们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无论怎样也改变不了我们的中国心。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高三(2)班李腾同学的《我的中国心》。
10.C 题干要求选出“关于‘暴发户审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必然造成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不被提倡,从而出现‘暴发户审美’”说法错误,原文中,“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不被提倡”的原因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不爱红装爱武装”时代。


展开余下试题11.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D项“中国的知识界做出了杰出努力。未来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必然会消失”说法错误,对应的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我很欣赏奥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这是一种积极和精心的努力。当然,还嫌太少,还只是在设计范畴的个别成功的范例,更大的文化问题是我们的现代审美”“ 而这种时代审美是不会自动转换与完成的。如果现代文化建立不起来,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所占据”,由“当然,还嫌太少,还只是在设计范畴的个别成功的范例”可以确定,“杰出努力、必然消失”是武断的。
12.(1)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完全脱离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
(2)国力的衰败使奢华的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
(3)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13.(4分)①在过去,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体验寒冷程度不够深刻;更没有深思历经自然寒冷和生活“寒冷”对成长的意义。(2分)②引起下文,引出寒冷体验的叙述和对寒冷的深刻感悟。(2分)
14.(4分)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形和声两个角度,(2分)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树枝结冰的美丽外观与动听声响,(1分)突出作者对冬天可爱之景的赞美和对寒冷的喜爱(1分)。
15.(4分)寒冷带来非同寻常的美景(1分);寒冷给我一种疼痛的味道(1分);寒冷可以使人精神振奋;(1分)寒冷也有一种隽永的味道(或“幸福的味道),使人感受到生活的温暖。(1分)
16.(6分) ①“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是说气候变暖,人们对生活中“寒冷”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少;写在开头,既紧扣文题,又揭示作品的中心内容;
②结尾说“寒冷还会来的”,不仅指自然规律“寒冷还会来”的生活现象,更指生命成长过程中挫折、磨难等要袭来的成长现象。(或人需要“寒冷”以发挥生命潜质,锻炼意志品格,使自己坚强勇敢。)
③文章由实到虚,首尾呼应,紧扣主题,使主旨更加突出。 (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满分)
17. C(尚:尊崇。) 18.D
19.B(“先记叙,后发议论,泾渭分明”错。本文记叙、议论错杂使用,在结构上双线推进。)
20.(3分)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21.(1)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在山光水色之中来愉悦心情。(4分)(2)他也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3分)
22.(3分)“山映斜阳天接水”(1分)“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结构上的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转入下片的抒情,承上启下(或过渡。)(1分)“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内容上的作用:以芳草无情反衬人之有情。(1分)
23.(4分)答案要点: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乡思离愁;“黯乡魂,追旅思”句直抒胸臆,主人公飘泊异乡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从“斜阳”到“明月”显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从“酒入愁肠”句可看出,诗人借酒浇愁,但愁情难遣,足见乡思之缠绵。
25. (1)本题材料是一段生活类材料,借书画鉴赏大家张伯驹以及写文章、作书画、唱戏的名人,广阅博览而成名家之事,说明一个道理:名望、名声、成就(面子)来自广阅博览的积累(底子),成就是建筑在积累的基础上的,面子是依靠底子撑起来的,没有底子就没有面子。
(2)立意导引:本题命题者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这个要求的意思是:立意要从材料的整体含义出发,而不能从材料的局部或某个侧面、某个角度、某个意义点甚至某个关键词出发。本材料的中心是:底子(积累)与面子(成就)的关系,所以,这是本题写作立意的基点,也是最佳的切入角度,也就是说本题写作立意要讲面子(成就)与底子(积累)的关系,或从两者关系类比引申开来的社会之事、人生之理。
参考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缓缓高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是这样吗?   
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在山光水色之中来愉悦心情。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害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他也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61.240.236.212)
标签:苏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东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