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442  2018-02-27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三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42]
《老人与海》课时训练(一)
第3课 老人与海(一)
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李某在后来的反思中写道:作为一方首富,自认为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这是我锒铛入狱的主因。
B.影片《七月与安生》终于上映了,观众们拍手称快,无不对周冬雨、马思纯的精彩表演赞不绝口。
C.过去城西河水发黑,满目疮痍;经过治理后,河水清澈见底,两岸菖蒲葱茏,尤其是傍晚,美如仙境。
D .身患帕金森综合症的若瑟夫,手总是情不自禁地发抖,这也是他近期没有新画作问世的根本原因。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加强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不前往人烟稀少、治安较差的地区;在人群密集场所,注意防范身边可疑人员。
B.当今世界,虽然霸权强权、地区纷争仍然存在,但稳定的“存量”和“增量”明显大于动乱的“存量”和“增量”。
C.把“救命钱”只有用在发展上,不断增强内动力,以自立自强代替坐以待毙,全面小康的征程才能走得顺风顺水。
D.打造“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战略,这意味着各国需要“求同存异”,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谋求共同发展。
3.依次填入下文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⑴鲨鱼飞快地 ① 船后边。 鲨鱼的头 ② 水面,脊背也正在 ③ 出来,老头儿用鱼叉攮到鲨鱼头上的时候,他听得出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
⑵他把那根棍子举到不能再高的地方,结结实实地 ④ 了它一下。鲨鱼慢慢吞吞地把一块鱼肉撕掉,然后从死鱼身上 ⑤ 下去了。
① ② ③ ④ ⑤
A 逼近 伸出 露 揍 滑
B 靠近 伸出 伸 打 掉
C 靠近 露出 高 敲 溜
D 逼近 露出 挺 砸 沉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齐白石与知己徐悲鸿
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他从一个木匠而成为在世界上享有一定声誉的艺术大师,徐悲鸿起了重要作用。
徐悲鸿是江苏宜兴人,比齐白石小三十二岁。1919年,徐悲鸿赴法公费留学,并在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参观了艺术馆、博物馆,欣赏了许多世界级美术大师的佳作,还系统地学习了美术理论、美术史、解剖、透视等课程,成为我国早期少有的既有丰富的艺术理论又有精湛的绘画技艺的艺术大师之一。
1927年秋天回到中国后,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发展艺术教育事业。他和好朋友田汉一起筹办南国艺术学校,后来南京中央大学又聘请他担任教育学院艺术专修科教授。1928年底,徐悲鸿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在北平大学,他开始酝酿教学改革。他认为,要提高高等院校的绘画教学水平,首先应该打破旧的传统观念,贯彻写实主义原则,创立“素描基础论”。他所希望的艺术学院的教员,应该是具有真才实学,在艺术上不墨守成规,具有鲜明的个性,敢于创新的人。他觉得如果聘请像齐白石这样充满生活激情的画家到学校任课,不仅能打破教员中陈陈相因的沉闷空气,而且也能给学生带来鲜活而生动的新内容。
这个时候,齐白石自创的红花墨叶大写意一派,已得到认可,具有很大影响。徐悲鸿所以看中齐白石,不仅因为他很欣赏齐白石的画,而且认为齐白石的见解和自己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比如,齐白石的画,以日常能见的为多,而虚无缥缈的较少;他画的实物,不刻意求似,而在不求似中得似;他反对死临摹,而主张向大自然学习……经过三次邀请,齐白石终于答应了徐悲鸿。


浏览完整试题然而,齐白石登上大学讲台一事,却像不胫而走的花边新闻一样在社会上传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支持者有之,但更多的却是反对之声。反对者认为,把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木匠出身的老头聘为教授,简直是对艺术的侮辱。他们群起而攻之,流言飞语、明枪暗箭满天飞,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这时的徐悲鸿势单力薄,孤掌难鸣,不得不在第二年黯然离开北平南下。他向齐白石告别,老人黯然伤怀,为他画了一幅《月下寻归图》。画面上一位穿长袍的老人扶杖而行,并题了两首诗 ,一首是:“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藜扶梦访徐熙(南唐著名画家)。”另一首是:“一朝不见令人思,重聚陶然未有期。深信 人间神鬼力,白皮松外暗风吹。”在第一首诗的最后,还附有一行小字:“悲鸿先生辞余出燕,余问南归何处?答:月满在上海,缺,在南京。”
1931年5月,为了扩大他的影响,徐悲鸿说服上海中华书局的主要负责人舒新城出版 了《齐白石画集》,徐悲鸿亲自编辑并为之写序评说:“齐白石之长处,在有色彩,一往直前,无所顾忌,惟多红而少绿。或其性格所尚,写昆虫突过古人,其虾、蟹、雏鸡、芭蕉,以墨写者,俱体物精微,纯然独创。”1933年初,徐悲鸿携带中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到欧洲举行巡回展,让欧洲更多的国家认识和了解了中国的大画家齐白石和他的作品。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徐悲鸿回 到北平,两位艺术大师在阔别十七年之后又得以重逢。他们常在一起作画,悲鸿画鸡,白石老人便补块石头;白石老人画蜻蜓,悲鸿便补束花草。在徐悲鸿纪念馆里,有一幅徐悲鸿画鸡、齐白石补石和兰草的画。据说在1947年的除夕夜,艺专有一位年轻的裱画工向徐悲鸿讨画,徐悲鸿欣然答应,顷刻间两只公鸡跃然纸上。正画在兴头上,突然停电了,只好改日补画。谁也没有料到,这一拖就是几年。后来徐悲鸿突然病逝了,裱画工想到了齐白石,在他的恳求下,已经九十多岁的白石老人答应了他的要求,看到徐悲鸿笔下两只公鸡似在对话,于是就在上面那只鸡的下边用浓墨补画了石与兰,一下子使这幅画更加生动可爱,这幅画也成为两位大师合作的绝响了。
新中国的成立,齐白石年事已高,主要是在家里画画,颐养天年。徐悲鸿 此时五十四岁,正当盛年,但由于长期的奔波,身体很不好。然而他非常珍惜时光,常常带病工作。作为新中国第一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徐悲鸿担负着联络和团结全国美术工作者,培养和教育年轻的美术人才的重任。对于和自己有莫逆之交的齐白石,徐悲鸿更是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
1953年9月,徐悲鸿不幸脑溢血病复发而逝世。但在很长的时间内,周围的人谁也不敢把这个噩耗告诉齐白石,怕他老人家接受不了。老人问:“怎么不见徐悲鸿来?”大家只好推托说开会去了,出差去了,又出国去了。过去每年徐悲鸿院子里的桃子熟了,他俩都要相聚品尝,现在只有廖静文(徐悲鸿的夫人)一个人送来一篮子桃子……时间长了,老人也约略感到出了事,也就不再多问,只是一 天天话越来越少了。徐悲鸿的学生吴作人回忆说:“有一次,我去他家探望,他一反平日沉默寡言的习惯,忽然对我说:我一生最知己的朋友,就是徐悲鸿先生……”
(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徐悲鸿聘请齐白石为教授,是因为齐白石的见解和自己一致,还因为齐白石是一个在艺术上不墨守成规,具有鲜明个性、敢于创新的人,其画作都贯彻了写实主义原则。
B.齐白石敢于大胆用色,其昆虫画超过古人,独创了红花墨叶大写意一派;他的这些成就得到了徐悲鸿的欣赏,但人们反对他登上大学讲台则是因为他非科班的低微出身。
C.17年后,两位大师久别重逢常在一起作画,其艺术合作和人生友情达到顶峰,徐悲鸿逝世后,齐白石补画了石、兰的雄鸡图,不仅是他们友谊的见证,更是艺术合作的绝响。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截取了徐悲鸿和齐白石交往过程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叙写了他们的相知、共事、别离、重逢和诀别,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感人至深。
E.本文叙写了徐悲鸿和齐白石的交往和友情,记述了他们相互欣赏与合作的动人故事,展示了他们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成就,歌颂了老一辈艺术家开阔的胸襟、高尚的品格。
(2)徐悲鸿作为齐白石的“知己”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3)徐悲鸿“离开北平南下”,齐白石赠画赋诗并附字,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当年徐悲鸿聘请齐白石担任大学教授曾引起轩然大波;近年武侠小说作家金庸被聘请为浙江大学文学院长、博士导师,超女李宇春登上北大百年讲堂也曾引起激烈争论。对此,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第三课 老人与海(一)
1.A【解析】B项,拍手称快:拍着手大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感情色彩不当;C项,“满目疮痍”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灾祸的景象。不合语境;D项,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此处应换成“不由自主”。
2.B【解析】A项不合逻 辑。“避免”后面应删去“不”;C项语序不当。“ 只有”应放在“把‘救命钱’”之前;D 项,成分残缺。缺少“以……”的宾语中心语,可在“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后补上“的心态”。
3.A【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解答这类题目,需结合语境进行分析,运用排除法答题。如空③对应的主语是“脊背”,用“伸”显然不合适,可排除B项;空④对应的方式是“用棍子”,修饰语是“结结实实”,用“敲”太轻,可排除C;空⑤“从死鱼身上”“沉下去”不合事理,故可排除D。
4.(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A.E不给分。
(2)①赞赏齐白石画作及艺术见解,三邀出身低微的齐白石担任北平大 学艺术学院教授;
②为扩大齐白石的影响,说服中华书局的主要负责人出 版了《齐白石画集》,亲自编辑并写序评价;
③携带齐白石作品到欧洲举行巡回展,使欧洲更多的国家认识和了解了齐白石及其作品。
(每点2分,共6分。答其他者酌情扣分)
(3)①画中扶杖老人是齐白石自况,诗中说的徐熙以其姓徐暗喻徐悲鸿,以此表明了两人的知己关系;②齐白石通过画和诗,表达了对徐悲鸿“三顾茅庐”的感激和他们再难相聚的伤感;③诗后附字含蓄表达了对“知己”徐悲鸿南下境遇的忧虑,诗画及附字表现力二人深厚 的友情。(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观点一:大学应当“兼容并包”,大学讲堂也应有“通俗”的一席之地。
①大学不是象牙塔,它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胆魄和兼收并蓄的胸襟,始终与大众同行,与时代同步。
②学术、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通俗流行文化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能给校园增添一种新鲜与活力。
③今日通俗的东西,也许就是未来的艺术珍品,大学应有阔达的胸襟和独特的眼光,包容和接纳它们,为其提供展示的舞台。
观点二:大学讲堂是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圣殿,还是远离通俗的东西为好。
①大学应该坚守其精神和价值观的独立性和神圣性 ,远离通俗流行的东西能避免受到冲击和影响。
②通俗流行文化大多无深刻内涵,缺少长久生命力,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和文化的洗礼。
③通俗流行文化登上大学讲堂可能冲击学术研究,会破坏严谨之风,助长浮躁之气。
(选一种观点作答、意思对即可;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分析充分,给6分) (122.240.216.31)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三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老人与海》”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4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