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431  2018-03-08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31]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2017-2018年七年级上语文期末试卷
积累与应用
1. 下列加点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怂恿cǒng 派遣qiǎn 晕眩yūn 大相径庭jìn
B. 呻吟shēng 凌乱lín 废墟xū 参差不齐cēn
C. 滑稽jī 爵士jué 庇护bì 骇人听闻hài
D. 微薄bó 余晖huī 温驯xún 畏罪潜逃qiǎn
【答案】C

2. 下列汉字的书写完全的一项是( )
A. 气慨 爱慕 漠不关心 杞人忧天
B. 恍惚 坍塌 随声附合 沉默寡言
C. 琢磨 缥缈 眉开眼笑 不可救药
D. 禁固 惩戒 怪诞不经 神采奕奕
【答案】C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这样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辨析出来。特别是同音字、形似字、易错汉字更应引起注意。A项“气慨”应写作“气概”;B项“随声附合”应写作“随声附和”;D项“禁固”应写作“禁锢”。
3. 用诗文原句填空。
(1)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秋词》)
(2)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______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4)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5)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6)雨总能触发诗人无限思绪:李商隐聆听巴山夜雨,想象着“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画面(《_____________》);陆游静听孤村风雨,燃烧着“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的志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王昌龄再寒冷的江雨中,书法这“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____”的情怀(《芙蓉楼送辛渐》)。
【答案】 (1). (1)便引诗情到碧霄 (2). (2)落花时节又逢君 (3). (3)河流大野犹嫌束 (4). (4)影入平羌江水流 (5). (5)回乐峰前沙如雪 (6). (6)何当共剪西窗烛 (7). 《夜雨寄北》 (8). 尚思为国戍轮台 (9). 一片冰心在玉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传统的记忆类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而理解类默写则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注意“霄”不要写成“宵”,“戍”不要写成“戌”,“壶”不要写成“壳”。
4.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猫》——现代——郑振铎
B. 《皇帝的新装》——丹麦——安徒生
C. 《狼》——明代——蒲松龄
D. 《蚊子和狮子》——古希腊——《伊索寓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文学常识是读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的知识,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年代、国籍、作品、思想等,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意积累诵背。C项搭配错误,“蒲松龄”是清代小说家。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雾霾天气不仅大啊影响了城市的空气质量,也加剧了城市的交通拥堵。
B. 几年来,学生书写水平逐渐下降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全社会关注。
C. 本届戏剧梅花奖歌唱演出的上座率很高,显示出市民对传统戏剧的热情可见一斑。
D.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浏览完整试题【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看看各个部分是否搭配,是否有残缺,再做判断。B项语序不当,将“广泛地”放在“关注”前面;C项句式冗杂,删去“可见一斑”或“显示出”;D项前后不一致,删去“否”。

6. 班级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语文活动,请你参加。
(1)为营造活动氛围,同学们拟写了“阅读经典名著,提高语文素养”的活动标语,请用正楷字将它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




___
(2)你如果认真阅读《西游记》,书中的两处情节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孙悟空翻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却逃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却被戴上紧箍咒。请据此写一幅对联
上联:______________
下联:三打白骨精难忍紧箍咒
(3)你的好友都到这个情节:
老鼋驮着他们,波踏浪,行经多半日,将次天晚,好近东岸,忽然问曰:“师傅,我向年曾到西方见我如来,与我问声归着之事,还有多少年寿,果曾问否?”
他着急地向你询问:“唐僧帮助老鼋询问了它的年寿之事吗?这件事后来怎样了?”你应该这样告诉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1)认真书写,不能出现错别字。 (2). (2)一个筋斗云难逃佛祖手。(一个筋斗云难翻佛祖手) (3). (3)这是唐僧取经的最后一难,他忘记了向佛祖询问,在通天河又被老鼋把他们翻落河中,经书被打湿。
【解析】这是一熬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第(1)小题考查学生正确、规范书写汉字的能力。所写汉字应当恰当地书写在格子的中间,四边留有一定的空隙,我们把留有这空隙称为“上留天,下留地,左右留墙壁。”目的就是让孩子把汉字写在田字格中间,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不要出现错别字。第(2)小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能力。首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①字数相等。②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③词性相对。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④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⑤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了解《西游记》的故事情节,根据下联的格式、句式特点拟写即可。第(3)小题是对《西游记》故事情节的考查,这是唐僧八十一难的最后一难,唐僧忘记了向佛祖询问老鼋的年寿,结果在通天河被老鼋翻落河中,经书被打湿。根据这一情节拟写句子作答即可。
阅读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城南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7. 诗中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描写,体现了暮春的景象。
8.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
【答案】7. (1). 花开尽; (2). 草色齐
8. 将暴雨过后的桃李和青草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青草顽强精神的赞美。
【解析】
7. 这是一道诗歌理解题。这首小诗描绘了雨后福州城南野外的自然风光,后两句“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的意思是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从“花开尽”和“草色齐”可以看出这是暮春时节的景物。
8.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特别是“惟有青青草色齐”这一句,沁着水珠的草地鲜亮碧绿,表明雨后的大自然依然充满生,表达了对小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诫子书
羊祜
吾少受先君之教。能言之年,便召以典文①。年九岁,便诲以诗书,然尚犹无乡人之称,无清异之名②。今之职位,谬恩之回③耳,非吾力所能致也。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④言则忠信,行则笃敬⑤。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⑥无听毁誉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
【注释】①典文:可以作为典范的重要书籍。②清异之名:特别的才能。③谬恩之回:误把恩惠赐给我。④汝等:你们。⑤笃:忠诚、厚道。⑥不经之谈:没有根据的议论。
9.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共两处)
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10.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
(2)非吾力所能致也(____)
(3)愿汝等言则忠信(____)
(4)闻人之过(____)
11. 下列句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夫君子之行 B. 能言之年 C. 闻人之过 D.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12. 翻译下面的句子。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3. 甲、乙两文从学习与做人方面对子女进行劝诫。你从中得到学习做人的哪些启发?
【答案】9. 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10. (1). 修养; (2). 做到; (3). 诚信; (4). 听到。 11. D
12. 不学习就不能够增长才华,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业有成!
13. 学习上:(1)明确志向(2)珍惜时间(3)刻苦努力;做人上:(1)要诚信忠厚(2)不以讹传讹(3)不妄议他人。
【解析】(甲)选自《诸葛亮集》 作者:诸葛亮 年代:三国
(乙)选自《艺文类聚》 作者:羊祜 年代:西晋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展开余下试题(乙)我从小接受父亲的教诲。到能开口说话时,就将我叫到跟前告诉我典章制度。九岁时,就要我学习《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即使如此,也并未受到乡邻们的赞誉,没有什么清高特异的名声。之所以能有今日的职位,那只是皇上过分恩宠的结果。我同父亲相比差距甚远,而你们又不如我。筹谋规模宏大的计划,恐怕是你们兄弟力所不能及的。独自达到别人无法达到的独特奇境,在我看来你们想也甭想。道德中最重要的是对人恭敬,谨慎做人则是行为的根基。不可口里答应给人财物却失信于人,不可传播荒谬无据的话,不要听信议论是非长短的言语。听到别人的过失,可以听,但不可乱讲。
9. 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可口里答应给人财物却失信于人,不可传播荒谬无据的话,不要听信议论是非长短的言语。根据意思划分句子停顿即可。
10.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治”意思是“修养”的意思。
11.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A、B、C三项中“之”都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D项“之”是“语气助词”,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3. 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这类开放性题目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围绕“珍惜时间、树立志向、诚信做人”等角度来谈启示即可。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让•乔诺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的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的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效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14.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15.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覆盖上泥土。(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者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加点词是什么词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这对叙事和表达主旨有何好处?
17. 选文第8段划线句中的“这”和“奇迹”分别指什么?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14. 他是一个有毅力的人,“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独自一人创造了这片森林;他是一个无私慷慨的人,不为名也不为利,不在乎土地是公家的还是私有的,只想改善荒芜的高低;他是一个平和、乐观的人,虽然失去了妻子和孩子,但是却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15. (1). 动作描写,“轻轻”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两个词烘托了牧羊人的认真和专注。 (2). 数词,具体地说明了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种树的艰辛历程。
16.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17. “这”指的是:在这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我看到了溪水。表现了作者的惊喜。“奇迹”指:牧羊人长年累月地植树,改变了这里原来很差的生态环境,使干旱荒凉的地方变成了郁郁葱葱、富饶丰美、充满生机的地方。表现了作者的惊叹和对牧羊人的敬佩。


展开余下试题【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仔细阅读文章,结合具体内容从“有毅力、无私、乐观”等角度分析即可。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句(1)中“轻轻”“仔细”是动作描写,分别表现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和挑选种子的认真专注;句(2)中“十万、两万、一万”都是数量词,具体地说明了树苗成活不易,也衬托了牧羊人种树的艰辛。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人称作用的理解能力。第一人称,标语直抒胸臆,增加对人物的事件叙述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我”是这个故事的见证人,通过“我”的视角叙事显得真实可信,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17.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境 ,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准确把握词义,可从多个角度入手,比如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结合文段内容可以看出,“这”指的是在这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我看到了溪水,表现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奇迹”是说牧羊人的植树行为,使干旱荒凉的地方变得充满生机,表现了作者的惊叹和对牧羊人的敬佩。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绣眼与芙蓉
赵丽宏
①曾经养过两只鸟,一只绣眼,一只芙蓉。
②绣眼体型很小,通体翠绿的羽毛,嫩黄的胸脯,红色的小嘴,它黑色的眼睛被一圈白色包围着,像戴着一副秀气的眼镜,绣眼之名便由此而得。绣眼是江南的名鸟,据说无法人工哺育。一般都是从野地捕来笼养。它的动作极其灵敏,虽在小小的笼子里,上下飞跃时却快如闪电。它的叫声并不大,但却奇特,就像从树林中远远传来群鸟的齐鸣,回旋起伏,变化万端,妙不可言。
③那只芙蓉是桔黄色的,毛色很鲜艳,头顶隆起一簇红色的绒毛,黑眼睛,黄嘴,黄爪,模样很清秀。它的鸣叫婉转多变,如银铃在风中颤动,也如美声女高音,清泠百啭。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丝丝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
④两只鸟笼,并排挂在阳台上。绣眼和芙蓉能相互看见,却无法站在一起。它们用不同的鸣叫打着招呼,两种声音,韵律不同,调门也不一样,很难融合成一体,只能各唱各的曲调。它们似乎达成了默契,一只鸣唱时,另一只便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
⑤在鸟儿的欢唱中,日子不觉得也欢快起来。
⑥一次在为芙蓉加食后我忘记了关笼门,发现时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想那笼子可能已经空了。却没想到,芙蓉依然在笼中欢快地高歌,全然无视洞开的笼门。更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绣眼的鸣唱声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阳台上只剩下芙蓉的独唱,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⑦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芙蓉的叫声似乎有了变化,它一改从前那种清亮高亢的音调,声音变得轻幽飘忽起来。那旋律,分明有点像绣眼的鸣啼。莫非是芙蓉在模仿绣眼的歌声来引导它重新开口?然而绣眼不为所动,依然保持着沉默。芙蓉执着地独自鸣唱着,而且唱得越来越像绣眼的声音。而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也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时光?我感到困惑。
⑧日子一天天过去,芙蓉照旧每天欢歌,已多日无语的绣眼显得更落寞了,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一天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刚进门,就听见阳台上传来很热闹的鸟叫声,那是绣眼的鸣唱,但比它原先的叫声要响亮得多,也丰富得多。我感到惊奇,绣眼重新开口,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走近阳台一看,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鸟笼外,来了另一只绣眼。笼中的绣眼在飞舞鸣叫,笼外的绣眼围着笼子飞舞,不时停落在鸟笼上。那只自由的野绣眼,翠绿色的羽毛要鲜亮得多,相比之下,在笼里的绣眼毛色显得黯淡无光。不过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两只绣眼,面对面上下飞窜,鸣叫声激动而急切,仿佛在哀哀地互相倾诉,在快乐地互相询问。
⑨那两只绣眼此刻的情状,让我看到了“欢呼雀跃”是怎样一种生动的景象。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它们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绣眼的重新开口,应该是对自由的呼唤吧。想到这里,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还没碰到鸟笼,就惊飞了笼外那只野绣眼。我打开笼门,再退回到屋里。笼里那只绣眼对着打开的笼门迟疑了片刻,便一蹦两跳,飞出了鸟笼,它拍拍翅膀,飞过楼下的花坛,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⑩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这样想着,内心不觉得欣慰起来。
18. 请从绣眼的角度概括文章情节。
______→绣眼冷看芙蓉→______ →绣眼回归自然
19. 根据要求,品析下面语句。
(1)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从描写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丝丝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从修辞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1.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出作者对绣眼的喜爱与赞美,对芙蓉的谴责与批判。
B. 第③段写出了绣眼毛色鲜艳、容貌清秀、动作敏捷、鸣叫婉转多变的特点。
C. 文章中芙蓉长时间被关在笼中,已经习惯舒适的生活,失去了对自由的追求。
D. 文章第⑨段中划线句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自由的绣眼的同情,也谴责了人类让鸟儿失去自由的行为。
【答案】18. (1). 绣眼莫名其妙地停止鸣唱 (2). 绣眼因野绣眼的召唤而重新开口
19. (1). 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绣眼失去自由之后内心的孤寂和难过,以及绣眼对于笼外的自由世界的向往。 (2).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早晨芙蓉的叫声给我带来的愉悦,表现出芙蓉鸣叫声的优美婉转。
20. 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自由的绣眼的同情;对自己使鸟儿失去自由行为的自责;对人类让鸟儿失去自由行为的谴责。 21. B
【解析】
18. 对于记叙性文章梳理其思路大抵有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南京”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3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