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其实每个人都有孤独感,喧嚣中的人,内心可能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是与生俱来的。 B. 村干部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带领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C. 王志伟同学为人热情、诚实,待人接物坦荡如砥,深得老师的好评。 D. 他做事认真,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答案】C 【解析】C .“坦荡如砥”不能用来形容待人接物。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考试焦虑是考生经常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如果考生善于进行心理调适,就能避免减轻不良反应。(去掉“避免”) B. 几年前我就断定我市申报“全国文明城市”估计能顺利通过验收,因为当时我市开展了一系列创文活动。(删去“估计”。) C. 为了增强复习效果,老师采取了一系列诸如难易结合,化整为零,知识归类,注重训练。(在“注重训练”的后面加上“的措施”) D. 催化剂在化学化工的许多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它可以控制反应时间,提高反应速度。(将“许多”移到“化学化工”的前面)
浏览完整试题【答案】D 【解析】D .应删去“举足轻重的”或“重要”。 5. 请仿写画线句子,使前后文意贯通。 人无信不立。“互联网+”时代,首先应该加上的是诚信。“互联网+”不可能在诚信缺失的情况下焕发勃勃生机,它的发展状况不仅取决于技术、观念,更将取决于整个社会的诚信状况。诚信犹如黑夜中的明灯,失去它你将寸步难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示例:诚信犹如夏日里的微风,失去它你将难当酷暑。 (2). 诚信犹如航船上的罗盘,失去它你将迷失方向。 【解析】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本题例句属于比喻,只要语句流畅、通顺,语义正确即可。 二、阅读 (一)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年且九十(_________) (2)杂然相许(_________)(3)一厝朔东(__________) 7.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愚公提出了移山的主张,众人热烈响应,但愚公之妻和智叟两人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 愚公反驳智叟,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 “愚公”非愚,“智叟”非智,作者如此命名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 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答案】6. (1). 将近 (2). 赞同 (3). 放置,安放 7. (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不如。 8. A 【解析】 6.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文中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通假字词语,厝,通“措”,放置,安放。 7.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反:通返,往返,彻:改变。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8. A .愚公之妻只是“献疑”,未反对。 (二)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③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④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⑤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逮:赶上。④诱:引导。⑤调:协调。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尝射于家圃 B. 三易马而三后 / 知易行难 C. 先则恐逮于臣 / 意恐迟迟归 D. 此君之所以后也 / 所以动心忍性 10. 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11. 王子期认为赵襄主驾车比赛落后的原因是什么?请用你自己的话简要表达。 【答案】9. C 10. 凡御之所贵/ 马体安于车/ 人心调于马/ 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11. 驾车讲究人的心思和马的动作相协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求胜心切,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忽视了与马匹的奔跑协调一致。 【解析】 9. A 向/在;B更换/容易;C恐怕,担心;D……原因/用来。 10.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可根据句意断句,句意为:大致说来,驾驭马车最重要的是:马套上辕,要跟车辆配合稳妥;人的心思要和马的动作协调,然后才可以前进得快而到达远方。 11. 细读句子“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翻译出来,就是原因。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赞成”。写明为什么赞成。 译文: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驭马车,不久就和王子期竞赛,他换了三次马,但三次都落后了。赵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技术还没有全部教给我吗?”王子期回答:“技术已经全部教给您了,但您在运用技术的时候犯了错误。大致说来,驾驭马车最重要的是:马套上辕,要跟车辆配合稳妥;人的心思要和马的动作协调,然后才可以前进得快而到达远方。现在您落后了就想赶上我;跑在前面,又怕被我赶上。引导马在路上作远程竞赛,不是跑在前面,就是跑在后面。 (三)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展开余下试题②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12. 下面对选文第②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依序介绍了画面上描绘的汴京近郊、汴河两岸和汴梁市区街道的景象。 B.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有赶集的乡人,众仆簇拥的轿乘队伍,长途跋涉的行旅。作者由远及近,逐一介绍。 C. 对画面中段,作者先介绍了汴河上的船,船工,一座宏敞的拱桥,桥的两端,最后简单介绍了一个细节: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船夫呼喊,桥上呼应,行人围观。 D. 作者最后介绍画卷后段描写的街道,先介绍街道房屋店铺,再介绍店铺经营品种,最后介绍各行各业及行人,繁而不乱,条理清晰。 13.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首句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清明上河图》的大小。 B. 第①段尾句打比方,突出了《清明上河图》内容丰富、富有变化的特点。 C. 第②段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D. 第②段具体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14. 选文大量运用四字短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答案】12. C 13. D 14. 概括力强,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形式工整,节奏鲜明,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举例(略) 【解析】 12. C .画面中段这个细节作者介绍得比较详细。 13. D .第②段并未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