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501  2018-03-06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01]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八年级语文
一、积累运用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靡(mí) 斟酌(zhēn) 惩处(chéng) 虎踞龙盘(jù)
B. 潋滟(liàn) 祈求(qí) 朔风(shuò) 惊涛骇浪(hài)
C. 蹒跚(pán) 愠怒(yùn) 脊椎(jǐ) 蓦然回首(mù)
D. 编撰(zhuàn) 土坯(pī) 翩跹(qiān) 笔耕不辍(chu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B项正确。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A项中“靡”应读mǐ。C项中“蓦”应读mò。D项中“跹”应读xiān。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1月4日扬城迎来2018年的第一场雪,孩子们忘乎所以地在冰天雪地中玩耍。
B. 网友调侃“雾霾治理基本靠风”,其实,保护环境,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C. 他虽然没有帮到什么大忙,但总归尽了绵薄之力,我还是应该感谢的。
D. 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下半场”“人工智能”等脍炙人口的关键词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热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B项使用正确。其他各项的错误之处分别为:A项忘乎所以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B项绵薄之力是个谦词,常用在说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D项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不能形容词语。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我校采取多项措施,防止师生不患冬季流感,确保全校师生的健康安全。
B. 影片《芳华》掀起了全民怀旧的热潮,在票房上相较同期影片突破了一大步的跨越。
C. 扬州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日臻完善,有赖于政府能否加强对运营商服务质量的考核。
D. 余光中先生去世,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守夜人》成为他最后一部自选自译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D项没有语病。其他各项语病如下:A项否定词使用错误,去掉“不”。B项语意重复,去掉“的跨越”。C项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
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4. 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想不通,九条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
解说:这一句冒号使用正确。
B. 这道理听起来不错,可是你应该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
解说:这是转折关系的复句。
C.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
解说:加点的依次是形容词和数量词。


浏览完整试题D. 星光灿烂 眷恋祖国 心情放松 都市精灵
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完全相同。
【答案】D

5.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父母的心》中,历经多次波折却始终不舍孩子的穷夫妻令人唏嘘感叹。这正是川端康成作品“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的体现。
B. 《湖心亭看雪》选自明末清初张岱的《陶庵梦忆》。文章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绝妙的西湖夜雪图,寄托对故国的怀念。
C. 叶圣陶先生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说明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共同特征。
D. 普法战争激起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小说家都德将这一题材浓缩在最后一堂法语课里,谱写了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
【答案】C

6. 根据拼音写汉字。
我喜欢这个季节的瘦西湖。那湖面的烟,那萧条凛冽的景,还有那荡起涟yī(______)的舟……雪中的瘦西湖很美,是鹅黄娇nèn(______)的腊梅染雪怒放,是挺直高sǒng(______)的寒枝雪中坚韧,是飞yán(______)翘角假山流水的江南柔情遇上雪色浪漫……扬州的雪也很少见,下了雪的扬州美得不像样!
【答案】 (1). 漪 (2). 嫩 (3). 耸 (4). 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漪。
7. 默写。
(1)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2)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3)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4)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5)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6)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7)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甲光向日金鳞开 (2). (2)隔江犹唱《后庭花》 (3). (3)留取丹心照汗青 (4). (4)朔气传金柝 (5). (5)吟鞭东指即天涯 (6). (6)荡胸生层云 (7). (7)谁家新燕啄春泥 (8). (8)不畏浮云遮望眼 (9). 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朔,啄。
8. 名著阅读与综合实践。
(1)他顿时惊喜得屏住了呼吸,内心斗争了片刻,但还是胆大包天地跑进房间,抓住枪套,从里面拔出那只崭新乌亮的手枪,又匆忙回到花园。他警惕地看看四周,把手枪塞进口袋,又穿过花园,爬上了樱桃树。他像猴子一样灵活,飞快地爬上棚顶,又回头张望一下,只见勤务兵正若无其事地与马夫聊天,花园里静悄悄的……
这段文字选自小说《 》,主要用了 描写来刻画主人公的。
(2)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①“仁”为会意字,甲骨文写作“ ”,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 ;“(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义则引申为: 。
②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建议。
【答案】(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细节 动作
(2)①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 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②示例: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轶事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本题考查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阅读理解。(2)本题考查对汉字起源知识的掌握,通过了解字形的演变理解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对活动的建议要结合活动的主题来写,注意可以采用故事会或朗诵会等同学们喜爱的活动。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泛舟后溪
[唐]羊士谔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9.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10. 请赏析诗歌的三、四两句。
【答案】9. 雨后芳草萋萋,没有一点沙尘。溪水潺潺,清澈见底;沙滩平坦,春光明媚。
10. 拟人(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声衬静均可),杜鹃啼声阵阵,似在挽留归客;桃花盛开,周围空无一人。突出了雨后后溪的幽静美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赏景的欣喜陶醉之情。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注意描绘出雨后后溪芳草萋萋、静美清澈的特点。
10. 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做好本题需要对平时所学的诗歌内容了如指掌,能够结合拟人修辞方法进行赏析,对诗歌的思想情感能够把握清楚,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①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③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展开余下试题【注释】①圮(pí):倒塌。②杮:木片。③颠:颠倒荒唐。
1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遂反溯流逆上矣(________) (2)如其言(________)
(3)强饮三大白(________) (4)用讫再火令药熔(________)
12. 下列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果得于数里外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B. 沿河求之 人之立志
C. 然则天下之事 慭慭然,莫相知
D.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可以为师矣
1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14. 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答案】11. (1). (1)逆流而上 (2). (2)遵照 (3). (3)勉强,尽力 (4). (4)终了,毕 12. A
13. (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3)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
14. 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解析】选自: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作者:纪昀 年代:清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11.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溯:逆流而上。
12. 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A项。意思都是“在”。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B:代词/无实意,助词,表示语法结构。C:这样/……的样子。D:因此/凭借。
13.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4.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把主要原因概括即可。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是,老河兵的“笑”,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风筝中的科学
①古老的风筝,已经不仅仅是娱乐玩具,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风筝同样在为人类作贡献!
②风筝又名纸鸢(yuān一种凶猛的鸟)、纸鹞(yào雀鹰),最早发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说巧匠鲁班就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应当说这是风筝的前身。五代时期的李邺,曾在宫中以线放纸鸢为游戏,又别出心裁地在鸢的头部安装竹笛,风入竹哨,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响声,因此得名“风筝”。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博物馆中有一块说明牌上也醒目地写着:“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③风筝的发明,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启示:1749年,美国一位名叫威尔逊的天文学家,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空中试验仪。他用6只风筝将天文仪器吊到700多米的高空中进行科学试验,第一次测到了大气的温度,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数据,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用风筝挂上一只铁钥匙,在雷电交加时,把风筝送上天,引来雷电,从而证明了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避雷针也由此发明。1804年,英国的乔治格雷爵士用两只风筝作机翼,研制出了一架5英尺的滑翔机。1894年,英国科学家设计了一只供战场观察的军用风筝,其作用犹如当今的卫星电视转播……
④最近,科学家提出了利用风筝发电的新方法。据估计,风筝风力发电机获得每千度电的成本仅有1.5欧元。而欧洲国家每千度电的发电成本平均为43欧元,风筝风力发电机的成本仅是后者的三十分之一。

⑤据报道,俄罗斯物理学家在这方面作过探索。他们将50个巨大的风筝,放到空中从上至下排成一串,看上去就像一架通天的梯子。每个风筝伸展开来足有足球场那么大。而牵扯这些风筝的绳索约有6000米长,路灯杆那么粗。假如风筝所在高度的风力不足的话,人们还可以放松绳索使风筝升高。意大利科研人员计划建造发电能力在几兆千瓦范围的大型设备,并在计算机上成功地进行了模拟计算。设想的风筝发电装置,在风力作用下能够带动固定在地面的旋转木马式的转盘,转盘在磁场中旋转而产生电能。这种风筝重量轻,抵抗力超强,可升至2000米的高空。一个直径1000米的巨轮便可以提供250兆瓦的发电能力。这将是第一台发电能力和常规电站不相上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
⑥此外,科学家还设计建造家用式的高空风力发电设备。房主可以把这样的设备安装在自家房顶上,或许还可以替代太阳能电池。这些小型风筝梯子只需100米或者200米高,就可以足够为一户人家提供几千瓦的电力。
⑦当今,风筝在科学试验和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更为广泛。利用风筝作海洋救生工具,利用风筝牵引船只, , ……这些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的生活。
15. 细读本文,说说风筝发电与常规电站发电相比有哪两大优势?


展开余下试题16. 文章第⑥段中加点的词语“或许”能否去掉?为什么?
17. 第⑤段划线句子除了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18. 请发挥你的想象,进行一次创新之举,在第⑦段横线上再设想出运用于生产、生活、科研等实践活动中的两种方法。
【答案】15. ①发电成本低;②能源可再生。
16. 不能。这里“或许”表示一种猜测,并不确定,如果去掉,变成肯定能替代太阳能电池,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风筝在空中排列的情形;作比较,把风筝展开的面积与足球场作比较,具体直观地说明了风筝伸展后的大小。
18. 示例:利用风筝传递信件;在风筝上安装无线控制照相机,进行空中摄影;在风筝上安装喷水器,喷洒悬崖上的植物;利用风筝架设深谷、大河之间的电线;利用风筝进行商业广告宣传或商业炒作等。
【解析】
15. 本题考查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解答此题可根据文中的内容来概括。文章第④段的阐述,可以看出利用风筝发由的成本很低;除此外,根据文中的介绍,可知利用风筝发电最终使用的是风力,其能源具有可再生性,这也是它的一大独特优势。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说明文赏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答题格式:①说明词语的意思,②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③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或许”表示一种猜测,并不确定。
点睛: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掌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回答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题目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观点+论证+结论。其中论证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先正面解析某个词语的本义及在句中的含义,再从反面说明如果去掉就成了什么情况,与事实不符,要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结合第五段的内容来看,段落中举了俄罗斯和意大利的研究,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他们将50个巨大的风筝,放到空中从上至下排成一串,看上去就像一架通天的梯子。”很明显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每个风筝伸展开来足有足球场那么大。”又可以看出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任选其中一种方法举一例来分析即可。
18. 本题为说明文的拓展延伸题。这种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回答时还要注意方法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细水长流
蓝雪冰儿
①父亲说,以前有个算命先生说过,他是个苦命的娃。也的确,父亲十二岁丧父,不得不辍学到石灰窑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②后来,有人说,老刘命好,三个闺女乖巧孝顺;也有人说,老刘命好,夫妻俩没红过脸,恩爱有加;还有人说,老刘命好,从来不跟人闹意见。父亲乐呵呵地说,细水长流嘛。别人不懂父亲这话是什么意思,摸着脑瓜皮说,老刘可真逗,说你命好,你还不乐意咋的?是啊,别人觉得,细水长流和命好放在一起,这是哪跟哪啊?但我最明白,父亲的意思是说,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长在。
③初为人妻,继为人母,我也喜欢把“细水长流”挂在嘴上,当然,我收获的也是幸福和快乐。但是,今年夏天,父亲的“细水长流”刚一出口,就被母亲一句话给噎回去了。
④这个夏天,老天爷太吝啬了,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也不下,弄得棒子苗干渴得黄了叶子,打了蔫。视地如命的母亲看着很多人家都浇了地,心急如焚。可是,我们家的地和左右两家的紧挨着,根本修不出渠来。再说,那两家都到城里去住了,平时见不到人。
⑤当管理水渠的人告诉母亲可以去浇地时,母亲要父亲别去上班。父亲得令而行,两人不顾炎炎烈日,在棒子地里穿梭,割伤了脸,衣服都湿透了。最终用三个小时,浇了三家的地。中午,我赶回娘家,替父母准备好午饭。母亲向来身体不好,回到家,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一个劲擦汗;一向强壮的父亲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我埋怨他们,这么大的岁数了,别把地看得比命还重要,就是旱死了,不就一年没收成吗?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我不敢再接话,闷着头把午饭端上桌。母亲便自言自语,三个小时,差点把命搭进去,不知道那两家知不知情。父亲说,干了就啥也别说,细水长流。母亲吼道,水都干了,还流啥?父亲一向害怕母亲,见母亲发脾气了,连一口粗气都不敢出。
⑥傍晚,母亲又跟父亲唠叨开了,按理说,他们没出力,总该给点钱吧!父亲说,也不是人家让咱们浇的,爱出不出吧。这次父亲没敢说出细水长流这句话,但还是那个意思。母亲没有像中午那样发火,但心里还是不高兴。
⑦晚饭后,我跟父亲唠嗑,父亲说,这人啊,愿意活得累呢,就会累;愿意活得轻松呢,就会轻松。我说,是啊,细水长流。父亲笑笑说,可是,你妈有的时候,就是不明白这个理。我说,妈活得比你累。父亲说,所以,我愿意什么事都让着她。再说了,夫妻之间也是一样,不能啥都计较,还是那句话,细水长流。父亲说完,嘿嘿笑了几声,好像在女儿面前掩饰对老伴的体贴。
⑧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丫头,还是你爸说得对,真的是细水长流。原来,前几天,左右两户人家赶回来浇地,一看地早就浇了,便把水费给了母亲,还特意拎来了他们从城里带来的新鲜水果,表示感谢。母亲一边给我拿水果,一边说,你也要记住啊,这人啊,可不能太计较。
⑨我瞧了一眼父亲,窗外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
(选文有删改)
19. 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20.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21. 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
(2)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
22. 文章结尾写一缕阳光正好照在父亲的脸上,“一缕阳光”有什么深意?
【答案】19. “命好”是指:①闺女乖巧孝顺,夫妻恩爱;②不跟人闹意见(人缘好)。原因:老刘包容,豁达,不争长短,不计得失。
20. ①内容上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或矛盾冲突的起因):天大旱;邻居又不在家。
②结构上为下文写浇地和母亲不理解父亲等情节作铺垫(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1. (1)“急”这里有“着急、生气”的意思,表达了母亲对女儿的不满,突出母亲“视地如命”。
(2)“急切”有“迫不及待”的意思,突出母亲内心的兴奋及对父亲言行的认同。
22. ①父亲的内心善良宽厚,内心像阳光一样明亮;②父亲的言行像阳光一样温暖了周围的人;③邻居的回馈、母亲的理解像阳光一样让父亲感到温暖、幸福;④进一步升华了“水长流,情长在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扬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0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