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349  2018-03-06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9]
湖南省邵阳市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湖南邵阳市城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积累与应用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仍然是在蓝天与白云之下,是在风雨阴晴之中,是在浪花拱动下,沐浴着阳光与雾气,沐浴着海洋的潮xī与波涌、洁净与污秽,向往着那边,这边,旁边,忍受着海蜇与蚊虫,接受着为了大业而施予的年益扩大的交通管制,环顾着挺立的松柏、盘错的丁香、不遗余力的街头花huì、鸣蝉的白杨、栖鸟的梧桐、大朵的扶桑、想像中盛开一回的高山天女木兰和一大片无际的荷莲。如果不是横在头上的高压线,那莲湖就是天堂佛国极乐。去年你在那里留了影,仍然丰匀而且健康,沉着中有些微的忧愁与比忧愁更强大的忍耐与平顺。
——《朗读者》
⑴根据拼音写汉字
潮xī(_________) 花huì(________)
⑵给加点字注音。
污秽(________) 栖鸟(________)
⑶“仍”的第三笔笔画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
朗读以上文字时语速、语调应为__________________。
A.平缓轻柔 B.急促高亢
【答案】 (1). (1)潮汐 (2). 花卉 (3). (2)污huì (4). qī鸟 (5). (3)横折折折勾 (6). A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班成绩提高的如此之快,与张老师在平时因材施教、揠苗助长是分不开的。
B. 很多科学的发现都找到了非常重要的运用,把它变成运用也是妙手偶得就可以的。
C. 所有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和它比较起来都黯然失色。
D. 慈善家邵逸夫为内地的科教卫生事业捐赠近47.5亿港元,真是兼济天下,无所不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C项使用正确。其他各项的错误之处分别为:A项揠苗助长为贬义词,与句意不符。B项妙手偶得指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得到的灵感或作品。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D项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或者干尽了坏事,是贬义词。
3.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七彩校园里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
B.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这学期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 能否取得好的成绩,关键在于要勇于克服困难,不懈努力。
D. 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更多人去发现、去呵护,才能不断焕发生机。
【答案】D

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4. 依次填入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里的瀑布变幻多姿。有时像一阵风, ;有时如满天大雨, ;有时又如三两个隐者, ……
①尽情地沐浴山峦草木 ②在岩壑间自由流转呼唤 ③在深密的丛林里浅吟轻蹈
A. ③①② B. ①③② C. ②①③ D.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本题要根据空前句“风”“雨”“隐者”,它们分别与“岩壑”“草木”“浅吟轻蹈”三个语有意义有关联,所以答案为C。


浏览完整试题【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 下列文化常识有错的一项是( )
A. 《孟子》一书,相传是孟子的弟子所作,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B.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即后世统称说理辨析一类的说明文。我们学过的这种文章有《爱莲说》《捕蛇者说》等。
C.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描述旅行所见抒发自己心志的一封信,属山水小品,是骈文中少有的佳作。
D. 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都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A项表述不正确,《孟子》是语录体散文,不是纪传体史书。
6. 古诗文默写
(1)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泊秦淮》一诗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
(4)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豪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5)《小石潭记》一文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跟 《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借鱼儿的游弋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
(6)《<论语>十则》中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寤寐思服 (2). (2)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3). (3)隔江犹唱后庭花 (4). (4)会挽雕弓如满月 (5). (5)游鱼细石, (6). 直视无碍 (7). (6)士不可以不弘毅, (8). 任重而道远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寤,雕。
7. 名著阅读。
韩子奇仍然有所留恋。那是二十年来未了的情,未熄的火,未还的债,未赎的罪。他一直在怀念着一个人,默默地,偷偷地,苦苦地。他不能在妻子面前流露,更不能在儿子、儿媳面前流露,只有女儿知道他的心,却又知道得太晚了。他现在没有任何人可以倾吐了,只能闷在心里。但他不能把这情、这火、这债、这罪都带到土里去,在死之前,他自己要向自己清算,要求得那个不能忘怀的人的宽恕。可是,他不知道她如今流落何方?不知道她这二十年来是死是活?路途遥遥,大海茫茫,他到哪里去寻找她呢?他气息奄奄,朝不虑夕,又怎么可能再一次走遍天涯海角呢?“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侧身西望涕沾裳”!
这段文字出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穆斯林的葬礼》 (2). 霍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本题考查对《穆斯林的葬礼》的阅读理解。
8. 综合实践。
蓝鲸,是一款俄罗斯死亡游戏,游戏的参与者在10至14岁之间。完全顺从游戏组织者的摆布与威胁,已有130俄罗斯青少年因此自杀。这款游戏借由网络,从俄罗斯传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引起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多地公安网警通过官方微博发布相关提示,呼吁公众抵制“蓝鲸”死亡游戏,并及时举报。
(1)阅读材料后,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校九(一)班决定就此开展一次“拒绝游戏,珍爱生命”的主题班会,如果你是主持人请你拟一段开场白 。(要求不少于40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的朋友沉溺于“蓝鲸游戏”,你将怎样劝说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①蓝鲸是一款俄罗斯死亡游戏,参与游戏的俄罗斯青少年已有130名自杀。②蓝鲸游戏还在向其他国家传播。③蓝鲸游戏也由网络传播到中国,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呼吁公众抵制,举报蓝鲸死亡游戏。(答出两点即可) (2). 答案不唯一。语言简洁有力,具有强烈的鼓动性。注意修辞方法的运用。 (3). 称呼,玩游戏的坏处等,语气委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主要说明蓝鲸游戏的传播及危害即可。(2)开场白的特点:内容要紧扣主题;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开场白必须在瞬间抓住观众的心,所以要有激情,并且紧扣主题。本题注意运用修辞方法。(3)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劝告是一种常见的口语交际形式。你首先要明白你劝告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再用委婉的话说出来。切忌生硬命令式或讽刺谩骂式。做好此题的关键点在于明确交流双方的身份,注意用语的礼貌,表达意思要清晰不含混。要讲明玩游戏的坏处。
阅读与赏析
文言文阅读
【甲】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 密愧而出。 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尝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乙】张堪,南阳宛人也。世祖徽时,见堪志操,常嘉焉。及即位,召拜郎中。领骑七千匹,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在道追拜蜀郡太守,时汉军余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去。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汉从之,乃示弱挑敌,述果自出,战死城下。


展开余下试题在郡二年,征拜骑都尉,后拜渔阳太守。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大破之,郡界以静。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
帝尝召见诸郡计历,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樊显进曰:“渔阳太守张堪昔在蜀,其仁以惠下,威能讨奸。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帝闻,良久叹息。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
9.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_______)
⑵四迁荆州刺史(________)
⑶劝民耕种(________)
⑷其仁以惠下 (________)
10.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子孙尝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用“/”画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各画一处)
⑴ 暮 夜 无 知 者 ⑵ 渔 阳 太 守 张 堪 昔 在 蜀
12. 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是( )
例:已而之细柳营
A. 当之郡 B. 以此遗之 C. 堪闻之 D. 而堪去职之日
13. 对甲乙两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的“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现在常说成“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B. 甲文通过“暮夜拒金”“拒‘故旧长者’提出的为子孙开办产业”的事来表现人物品质,而乙文则通过“献计获胜”“败敌富民”等事件来表现人物品质
C. 甲乙两文都运用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并着重通过人物的典型语言来凸显人物的特征。
D. 《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而这两篇文章中的主人公在金钱方面的表现却可圈可点,这种高风亮节在今天更有现实意义。
14. 从张堪的行事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请分点概括作答。
【答案】9. (1). (1)征召 (2). (2)晋升或调动官职 (3). (3)鼓励 (4). (4)施恩
10. (1). (1)他的子孙常常吃饭没有肉,出门没有车,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 (2). (2)正要征召张堪,恰逢他病逝了,皇帝非常同情惋惜他。
11. (1)暮夜/无知者(2)渔阳太守张堪/昔东蜀 12. A 13. C
14. ①具有远见 ②善于治理 ③廉洁奉公
【解析】甲文选自:《后汉书》 作者:范晔 年代:南朝
乙文选自:《后汉书》 作者:范晔 年代:南朝
甲文译文: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是个人才,举他为茂才,四次升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郡经过昌邑时,从前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正做昌邑县长,去看杨震,晚上送金十斤给他。杨震说:“老朋友知道你,你为什么不知道老朋友呢?”王密说:“晚上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后转涿郡太守。公正廉明,不接受私人请托。子孙蔬食徒步,生活俭朴,他的一些老朋友或长辈,想要他为子孙置产业,他说:“让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吏的子孙,不是很好吗?”
乙文译文:
张堪,南阳宛人。光武帝没有显赫时,了解张堪的志向和节操,经常称赞褒扬。即位之后,中郎将来歙推荐张堪,征召拜为郎中,经三次迁升为谒者。派他负责运输缣帛,并送战马七千匹,交吴汉讨伐公孙述,在途中追任他为蜀郡太守。当时吴汉的军队仅剩下七天的军粮,暗中准备船只要撤兵。张堪听说后,急忙驰驱至吴汉那里,论述公孙述必败,不应退兵之策。吴汉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显示软弱引诱敌兵,公孙述果然亲自率兵出战,结果在城下被击杀。
张堪在蜀郡任职两年,被征召回京,拜为骑都尉,后来拜为渔阳太守。匈奴曾出动一万名骑兵入侵渔阳,张堪率骑兵数千名奔袭攻击,大败敌兵,渔阳界内从此安定无事。于是他令百姓在狐奴开垦稻田八千余顷,劝谕百姓耕种,因此使郡中殷实富庶起来。
皇帝曾召见各郡负责财政的官吏,向他们询问各郡的风土人情以及前后郡守县令能否称职。蜀郡负责财政的属官樊显进言说:“渔洋太守张堪过去在蜀郡时,他的仁爱能够惠待下属,威严能够讨罚奸人。之前公孙述攻破蜀郡时,珍宝堆积如山, 他所掌握之财物,足以富及十代,然而张堪离职的时候,乘坐的是断了辕的破车,睡的是布被,用的是布袋而已。”皇帝听了,叹息了很久,授予樊显做鱼复县令。正要征召张堪,恰逢他病逝了,皇帝非常同情惋惜他,于是下令对他加以褒扬,赏赐给他一百匹帛。
9.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迁:晋升或调动官职。
10.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或:有人。方:正要。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1.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可根据句意断句:句意分别为:晚上没有人知道。渔阳太守张堪过去在蜀郡时。
12. 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其次再明确每一项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A项。意思都是动词,“到”。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B:代词。C:代词。D:的。
13.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C项理解错误,乙文并没有运用语言描写塑造人物。
14.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张堪是一个具有远见、善于治理、廉洁奉公的人。
说明文阅读
中国适合走向“汽车社会”吗?
①2009年,中国以1300多万辆汽车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人虽然理应享受汽车文明,但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达到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原因如下:
②第一,土地制约。城市街道交通拥堵,不少街道两侧摆满了车,远远看击就如一条长龙;不少住宅区、公共绿化带等也都成了“停车场”。中国已占用了太多的良田、林地、草原用于新建、扩建公路。占地面积数量大的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5万公里,相当于美国的近60%;而占地面积相对较少的铁路总里程仅有8.4万公里,只相当于美国的1/3。这说明中国交通发展向汽车倾斜的程度超过了美国。


展开余下试题③第二,能源制约。美国的汽车普及率已超过50%,如果中国的汽车普及率达到美国的水平,到2020年预计中国将有6.9亿辆汽车。若以每辆汽车每年平均耗油2吨来计算,中国的总耗油量将达13.8亿吨,相当于目前全球每年石油贸易量的86%。这可能吗?即使普及电动汽车,也只不过是改变了使用能源的种类。中国超过70%的电能来自化石燃料中最具污染力的煤,这种状况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也难以改变,电动汽车的普及不可能明显缓解能源的制约。
④第三,环境制约。汽车尾气排放正在成为最大的污染源。如果今后二三十年中国的汽车普及量达到6.9亿辆,就意味着未来废气排放量相当于当前世界所有的汽车排放的总和。
⑤受土地、能源、环境这三大因素的制约,中国是否适合做一个“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呢?
15. 中国汽车拥有率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是什么?
16. 文中第二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7. 文章第三段加点的词“预计”能否删除?为什么?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链接,参考美国、日本等“汽车社会先行国家”的新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提三条能有效缓解汽车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矛盾的合理化建议。
链接材料:在日本,虽然汽车普及率很高,但东京等大城市公共交通十分发达,人们普遍利用公共交通上下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车族”倾向于少开车或不开车,尽量选择附近的商店进行购物,以致远离住宅区的大型商业设施的经营者惊呼“‘汽车社会’在日本消失了”。其实,汽车社会在日本并没有消失,只是人们提高了开车出门的门槛,降低了以拥有豪车显摆身份的兴趣。美国、日本这些汽车社会“先行国家”的新动向,值得中国深思。
【答案】15. ①土地制约 ②能源制约 ③环境制约
16. 打比方,把摆车城市街道两侧的车比作长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汽车之多,占用公共空间之大,使说明对象形象可感。
17. 不能删除,“预计”是表估计或推测,如果去掉就表肯定了,与愿意不符,“预计”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8. 示例:大利发展公共交通,修建立体停车场,鼓励使用公共交通等。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信息的筛选能力。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即可从文中筛选出答案,即为②~④段所分析的三点原因:土地制约;能源制约;环境制约。注意用简短的词语来概括。
16.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根据句子内容,可以看出句子将摆在城市街道两侧的车比作“长龙”,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来形象地说明了汽车数量多,占地多,使说明内容更具体可感。
17.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类题先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再说明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答题时首先明确观点:不能删,因为“预计”是表估计或推测,如果去掉就表肯定了,与原意不符。最后一定要记住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说明文赏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答题格式:①说明词语的意思,②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③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18.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完成这类题需要审清题干,找准答题角度,发挥合理的想想,提出具体的建议、措施或对策。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
议论文阅读
“深”得下去,才能“升”得上去
①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事业发达,步步高升”也是人们之间喜用的相互祝福语。正常的人在人生的目标追求中都是希望“升”的,希望升职务、升地位、升薪水、升能力、升品质、升影响,一句话,希望与“升”有缘。同“升”结伴,不断地超越过去,最好是“升”得超越他人,“升”得出类拔萃,备受社会的尊重和赞赏。
②然而,不是想“升”就可以“升”的,更不会毫无条件地拔地而起、扶摇直“升”。“升”需要深入、深耕、深造,需要深学、深探、深究,需要养成“深”的功夫、“深”的习惯、“深”的品质和“深”的作风。
③只有“升”的想法没有“深”的行动,“升”的想法只会是空中楼阁;虽有“深”的行动但“深”得不实不透,“升”的想法也只是一个美丽的画饼。只站在河边,望着河中肥美的鱼,徒生羡慕,是永远得不到鱼的。向往成为博学之才,而在实际的学习中却浅尝辄止或“蜻蜓点水”,学问是永远不会沾边的。盼望日子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但干起活来怕苦怕累,要么半途而废,要么点到为止,生活能够原地踏步就是一种万幸。一句话,没有投入,没有付出,没有坚守,没有沉得住气的定力,没有俯下身子扎进去的深度实践,“升”的期待只会是水中的月亮和镜中的花朵。
④“升”的愿望一旦和“深”的表现结为连理,“升”的景况不是“旭日东升”,也是“冉冉升腾”。
西汉时期的匡衡,家境贫寒,便“凿壁偷光”,借着隔壁邻舍墙缝中的一缕烛光读书,终于学有所成,被封郎中,迁博士。 那些声名远播的成功人士,无不是拥有追本溯源、寻根究底、深挖细究的“深”劲头,拥有不弄清楚、不搞明白、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劲,拥有“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奋力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
⑤“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的锋利和梅花的清香需要磨砺和苦寒才能换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说的是任何奇迹的出现必须要坚持不懈去努力。“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功夫到了家,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创造不出的神话。这些名言俗语,实际上也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升”与“深”的关系。
⑥“升”是朝上走、向上伸,“深”却是向下沉、往下扎。“深”与“升”,朝向截然相反,但却是相得益彰、相反相成:只有 “深”得越下,方可“升”得越上;只有“深”得越厚实,才能“升”得越茂盛。“升”是“深”的结果与景象,“深”是“升”的前提与基础。根深才能叶茂,基实才能托起高楼,只有“深”得扎实,才有高高“升”起的可喜局面。这就是“升”与“深”的辩证法。
19. 请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0. 第五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1. 请为第四段的空缺处添加一个事实论据,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2. 读完本文,你懂得“深”与“升”的辩证关系了吗?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
【答案】19. 只有“深”得越下,才能“升”得越上;只有“深”得越厚实,才能“升”得越茂密。(或:“深”得下去才能“升”得上去。)
20. 道理论证,有力地论证了“深”得下去,才能“升”得上去的论点,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邵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