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340 2018-03-06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0]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太仓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试题(解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初三语文
1.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每有雨滴飘落之时,便是灵魂荡涤污(gòu) 之日。它落在屋檐上,让黛瓦更蓝; 落在窗台上,让雕窗棂框更艳;落在草木山川中,能让碧空澄( chè) 无尘;若落在眼 眸,落进心间,能让人剔腐呈新,感悟苍穹寰宇间至柔至善、润物无声的博爱之情。
时光(rěn) 苒,岁月沦桑,时间如白驹过溪般从指尖匆匆流过,留下的只是仓 促和茫然。身处(xuān) 嚣的世界,一个人独在幽居,既使身边有太多的纷杂,只 要在心里落雨,也自能撷取到一份淡然和宁静。
(1)根据所给拼音写出汉字。
①污(gòu)______ ②澄(chè)_____ ③(rěn )_____苒 ④(xuān )_____嚣
(2)第二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垢 (2). 澈 (3). 荏 (4). 喧 (5). (2)溪—隙 (6). 既—即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1)注意“垢、荏”两个字容易写错,平时要多识记。(2)注意“即”与“既”的区别:这两个字读音不同,分别读“jì”和“jí”。字形稍同,右边部首分别为“旡”“卩”。“既”表示“已经发生”;而“即”表示“正在发生”。
2.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
(1)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____________》)
(2)鸢飞戾天者,____________;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3)瀚海阑干百丈冰,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见欢》)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6)日星隐耀,____________;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范仲淹《岳阳楼记》)
【答案】 (1). (1)老骥伏枥 (2). 龟虽寿 (3). (2)望峰息心 (4). (3)愁云惨淡万里凝 (5). (4)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6). 李煜 (7). (5)小园香径独徘徊 (8). (6)山岳潜形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默写时,要注意骥、枥、寂、寞、煜、径、徘、徊几个易错的字形。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
3. 名著阅读《格列佛游记》。
(1)格列佛在巴尔尼巴比时,受邀参观拉格多达科学院,下面哪两项不是科学院教授研究
的内容?_______
A.从黄瓜里提取阳光。 B.用手帕搭建操演平台。
C.将冰块煅烧成火药。 D.从屋顶开始建造房屋。
E.以食物诱惑猪耕地。 F.研究制造火药和枪炮。
(2)下面哪一项不是导致格列佛逃离利立浦特的原因?__________
A.皇帝要格列佛将不来夫斯库整个灭掉,强迫那里的人民改做“小端派”,格列佛没有
答应,为此失去了皇帝的恩宠。
B.格列佛为利立浦特王国立下了史无前例的功勋,被封了“那达克”的最高荣誉称号,
海军大臣因此视他为眼中钉。
C.皇后寝宫失火,格列佛狠狠撒了一泡尿,三分钟就浇灭了大火,使皇家建筑免遭毁
浏览完整试题
灭,但是他也为此得罪了皇后。
D.利立浦特国内,“高跟党”和“低跟党”明争暗斗,互相倾轧。格列佛因倾向“低跟
党”,受到了“高跟党”的排挤。
【答案】 (1). (1)D (2). (2)B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理解,本题的难度不大,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平时阅读文学作品,对作品的内容和相关信息要注意记忆,一方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一方面积累写作的材料。(1)拉格多科学院的荒唐研究有:他们研究怎么从黄瓜里提取阳光,研究如何把粪便转化成食物,研究如何把冰块烧成火药。最奇特的是有个万能学者,集合了一班人研究如何软化大理石用来当枕头或针毡,用秕糠来种地。由此可知应选BF。(2)熟读名著《格列佛游记》,根据格列佛在“小人国”的经历,可知D项说法不正确。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名著的考查越来越深入,因此名著的学习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4. 分别写出下列广告语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任意选择其中一则,说说运用修辞对提高广告的宣传效果有什么作用。
(1)美加净护手霜,像妈妈的手,温柔依旧。(美加净护手霜广告)
(2)眼睛一眨,东海岸变成西海岸。(航空公司广告)
(3)他们已经在地窖里睡了多年。(葡萄酒广告)
(4)茵茵绿草,踏之何忍?(绿地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比喻(2)夸张(3)拟人(4)反问【分析参考示例】(1)把护手霜比作妈妈温柔的手,突出了产品的护手功效。(2)突出了航空公司飞行速度快、地域广的特点。(3)将葡萄酒人格化,突出了该酒年份长、酒味醇厚的特点。(4)用反问增强了语气,突出了保护绿地的目的。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走马川①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②旋作冰,幕中草檄③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④西门伫⑤献捷。
【注】①走马川:即车尔成河,又名左未河,在今新疆境内。行:歌的一种体裁。②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五花:即五花马。连钱:一种宝马名。③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④车师:为唐北庭都护府治所庭州,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北。⑤伫:久立,此处作等待解。
5. 简要分析下面的诗句在写景手法上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1)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2)忽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两句写出了边塞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
7.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三句是实写还是虚写?从哪里可 以做出判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5. 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句(1)把碎石比作斗,写出了碎石之大,而这么大的碎石被风刮得满地乱走,表现出夜里风大,环境恶劣的特点:句(2)则把雪花比作梨花,一夜之间,千树万树皆开遍,表现出天寒雪大,凸显环境恶劣。
6. 写出了边塞严寒的特点。诗人抓住了马身上蒸腾的汗水立刻凝结成冰的细节,突出了边塞天气的严寒,环境的恶劣。(意思正确即可)
7. 虚写。从“应”和“料知”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是虚写。表达了诗人英勇无畏的气概和必胜的信心。
【解析】
5. 此题考查分析句子的写景手法。解答时结合句意来思考。第(1)句把碎石比作斗,写出了碎石之大,表现出夜里风大,环境恶劣的特点。第(2)句则把雪花比作梨花,表现了天寒雪大,突出了环境的恶劣。这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6.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7.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理解诗词内容。从“应”和“料知”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是虚写,诗人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达了诗人英勇无畏的气概和必胜的信心。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①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②;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解。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③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④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⑤,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段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节选自《义田记》)
【注】①稔(rěn);(庄稼)丰收。②缣(jiān):细绢。③屏:弃,指丢了官。④逮:达到。⑤殁(mò):死。
8.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
A. 平生好施与 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B. 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 七里之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C. 日食,人一升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D. 后世子孙修其业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9. 下面哪一句节奏划分有误?
A. 以/养济/群族之人 B. 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
C.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 D. 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
(2)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11. 《岳阳楼记》中的哪个句子用来赞美上文中范仲淹的种种义举最恰当?
展开余下试题
12. 文章末段写了范仲淹去世后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答案】8. B 9. B
10. (1)用它所收入的粮食,来供给在这里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无枯竭之时。 (2)范文正公虽地位高俸禄多,却终身过着清贫的生活。
1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2. 写“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侧面烘托了范仲淹置办义田,救济族人这一义举影响之深远,精神之可贵。(意思正确即可)
【解析】选自《义田记》 作者:钱公辅 年代:宋
参考译文:
范文正公,苏州人,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
当他贵重显达之时,购置近城保收的良田一千亩,称作“义田”,用来养育救济本家族的人们。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予以资助。选择家族中年长辈高而且贤德的人主管帐目,经常总计收入和支出.每天的饭,一人供给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给一匹细绢。嫁闺女的发给五十千钱,闺女改嫁的发给三十千钱;娶儿媳妇的发给三十千钱,再娶的发给十五千钱;丧葬发给的费用和闺女再嫁的数目相同,孩子的丧事发钱十千.族人聚居的九十多口,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它所收入的粮食,来供应在这里的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无枯竭之时。
当初,范公还未贵重显达时,就曾有过这种愿望,而无力实现长达二十年之久。后来做了西部边境的统帅,又入朝参与主持朝政,从此才开始有了俸禄赏赐的收入,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愿。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他虽地位高俸禄多,却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逝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子女们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子女罢了。
8. 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给/和;B.都是“外城”的意思;C.每天/太阳;D.修明/修建。故选B。
9.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B.根据句意“购置近城保收的良田一千亩”应划分为: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
10. 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以”,用;“沛然”充足的样子;“虽”虽然。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11. 此题考查根据文章的内容选填名句。文段中所写的范仲淹的种种义举,可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赞美。其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作用。文章末尾写“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从侧面烘托了范仲淹置办义田,救济族人这一义举的影响之大,赞扬了范仲淹的可贵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诗词可始于背诵,勿止于背诵
张丽
① 2017年,央视的“诗词大会”节目很火。不仅是上海那位拿了冠军的小姑娘,连带着讲评的老师在百家讲坛后又一次上了热搜,乃至主持人董卿都被“重新认识”,挖掘出了“主持一姐”之外学霸知性美的另一面。
②的确,首先诗词大会走清雅风的舞美,就可以让在春节期间被各种晚会大红大绿、大金大紫搞得眼晕的观众眼前为之一亮;其背景音乐也是格外的好听,以至于有各路热心网友整理出了合集;更难得的是,在无特效字幕不综艺节目的当下,忍住不去搞些生硬的“笑果”,而是老老实实打出最朴素字幕条。最为重要的,还是参赛选手基本上都是对诗词有着由衷的喜爱,又经过一定量的积累,绝大部分都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进退有据,不吵闹不煽情更不心机,自然能令观众如坐春风。
③那么,接下来会不会在社会上掀起一股背诗词的风潮呢?也许。熟读和背诵是学习任何一门语言的基础。有人认为给不懂事的孩子读诗词瞎耽误工夫。殊不知,虽然他们不懂,但从小就能浸淫在汉语音韵之美中,对于一个中国人是多么重要。著名网站上也有一个流传度很广的问答:有人问从小背诗词古文有什么用,有人回答说“为了长大以后我们面对大千世界里的无数美景时,脑子里出现的不是‘我X’、‘牛X’,而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④不过,对于所有真心热爱诗词、热爱中文乃至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来说,假如诗词大会的影响仅仅止步于看谁背得多,那简直是暴珍天物。毕竟你会背2000首,我就可以努力突破3000。凭借着记忆力好或者受过专业训练,一个不喜欢诗词的人也可以玩转“飞花令”。从根本上说,这样的死记硬背诗词跟背圆周率没什么不同。而且,过分强调数量的积累而忽略了对于诗文(其实古文中也有很多值得背诵的名篇)的共情,只会让人感觉厌烦,反而加深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疏离。这样的做法,仍旧是功利的,而这样的结果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⑤古诗文造诣高深的著名学者叶嘉莹曾经讲过:“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
也就正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
“我之喜爱和研读古典诗词,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曾经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
⑥老话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虽然我们不必汲汲于要求这些喜欢诗词、爱背诗词的人一定要提笔写诗并且格律整齐,但真心希望大家都能“功夫在诗外”,去喜爱并努力做一点“没有用处的事情”,把从诗歌中汲取的营养用在日常的说话、写作和交流中去,把从诗歌中领悟的精神贯彻到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中去……庶几,方可“诗书继世长”吧。
(摘自《北京晚报》)
13. 选文第②段,在分析诗词大会“走红”的原因的同时,也指出了当前综艺节目的种种弊病。请你根据选文内容对这些弊病作分条概括。
14. 对于“诗词大会”节目的走红,作者有着怎样的忧虑?
15. 文中引用著名学者叶嘉莹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13. (1)大红大绿、大金大紫,审美低俗。(2)设置特效字幕,刻意搞些生硬的“笑果”,不够朴实。(3)参与者欠缺涵养,表现不得体,吵闹、煽情、又心机。
14. 陷入死记硬背比背诗数量的功利误区,而忽视了对诗词真正的喜爱:忽略对于诗文的共情,让人感觉厌烦,反而加深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疏离。
15. 引用论证,引用著名学者叶嘉莹的话,明确学习古典诗词的用处和意义,为呼吁人们掌握真正的诵读古诗文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解析】
13.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认真分析第二段的内容,根据提示语:“就可以”“ 更难得的是”“最为重要的”即可解答此题。
展开余下试题
14.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来作答。根据第四段“假如诗词大会的影响仅仅止步于看谁背得多,那简直是暴珍天物”和“过分强调数量的积累而忽略了对于诗文的共情,只会让人感觉厌烦”即可得出答案。
15. 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也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平时要注意积累常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第五段引用著名学者叶嘉莹的话,这是运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明确学习古典诗词意义,呼吁人们掌握真正的诵读古诗文的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那些乡间的事物
贾维秀
①离乡人身后的乡村,美得像夹在经典著作里的一页页篇章,寂静、朴素、暗藏哲理。
②风景的帷幕是从黎明前的第一声鸡啼拉开的。
③星星的倦眼还眨在天空,乡村和四野依然沉睡。夜色中,蹲在鸡架上的鸡便开始在黑暗中“叽叽咕咕”酝酿,选择在一个怎样的时刻、以怎样的姿态去完成一天中最为风光的使命—让天惊,让地动。
④夜露滴落。晨风忽起。曙色微透。
⑤“喔—喔—喔”,雄鸡很抒情地开始了原声态的歌唱,那声音擦过暗夜,擦出金属般的质感,滑翔在村里村外,天空中就有了清而脆的高亢弧线。
⑥村庄醒了。
⑦谁家的门“吱呀”开了,院子里晃动着皮影般隐隐绰绰的身影。一扇扇门陆陆续续打开,街巷里有了脚步声,村外有了脚步声,田埂上有了脚步声,声音的涟漪一圈圈渐次荡开,叫醒了田野。
⑧露珠爬在草叶上,自顾做着晶莹的梦,等待着在彩霞飘起的时候,走完色彩斑斓的一生。裤脚擦上去,梦就被带到了别处,至于留在了哪里,露珠自己知道。
⑨大块的田地在村庄的远处,与邻村的土地相连。浩瀚的背景之上,人在其中不像是主
宰,倒像是可以自由行走的一株株植物……
⑩远离村庄的土地,不便溺爱,大多会种植一些皮实的大庄稼。它们在苍天的护佑下像一个个被放养的孩子,遇光即壮,见风就长。青青的玉米,怀揣籽粒,像孕身乍现的婷婷少妇,青涩中透着成熟,向外散发出裹不住的咄咄逼人的生命气息;红红的高粱,如同个子高挑的北方汉子,挺胸昂首,以最为流行的健康肤色,张扬着农家子弟的朴实;那些收敛很紧的棉桃,心怀锦绣却静静地挤在低处的枝头,悄然养心,又往往禁不住阳光的诱惑,骤然打开了满腹白花花的心事。大地上的植物还有很多,有低首沉思的谷穗、埋头酣睡的红薯、一心向上的芝麻……
⑪一些无所事事的豆荚也挤进了庄稼地里:黄荚里是黄豆,白荚里是红豆、豇豆,那些状如乌鸡爪的黑荚里藏满了密密实实的绿豆。
⑫穿行在庄稼地里的除了人,还有一些活物。停停歇歇日夜鸣唱的是蛐蛐儿,不声不响跳来跳去的是蚂蚱,蚯蚓在土下潜行,蝴蝶在花香里振翅。一些鸟儿不属于土地,它们如过客飞来逗留,又迅速离去,不知想了些什么。
⑬园子散布在村庄四周,各家都有,多种些时令蔬菜。由于离家近,抬腿即到,闲不住的庄
稼人就把一些细碎的心思绣花一样用到了这里。几畦绿菜,用栅栏一围,竟有了观赏的味道。村子里消失的水井,在这里还能看到。辘轳架在井上,老人摇着辘轳。一桶桶井水顺着垄沟流进了菜地。小孩儿兴奋地划拉着沟里的清水,偶尔与老人一问一答。这场景最接近田园的味道,也最容易走进离乡人的梦境。
⑭如今的离乡人越来越多,他们纷纷去寻找理想中的天堂,外面的天堂不知是否能找到,可他们忘记了,他们离去的地方就是天堂。在他们离去的地方,花自然地开,果自然地熟,老老少少自然地生活,一切都遵循着亘古的秩序。
⑮暮色中,老牛悠然地甩着尾巴,一旁戴着草帽的农人收割着野地里的酸枣棵、野葡萄、奶秧子、野蒿子、蒲公英、狗尾巴草……然后,悄悄地装进每个离乡人的行囊。
(原文有删改)
16. 文章描写丰富多彩的乡间事物,一方面按照从______到______的时间变化有序展开,另一方面,按照空间顺序,描写了村庄、______、______的各种乡村景象。
17. 仿照划线部分,在下面句子的省略号处再写两个短语,使语意连贯,内容贴切。
大地上的植物还有很多,有低首沉思的谷穗、理头酣睡的红薯、一心向上的芝麻……
18. 寻常的雄鸡啼鸣,在作者笔下却充满情趣。结合第⑤段语句,说说作者是如何描摹声音 的。
19. 说说你对第⑨段中“浩瀚的背景之上,人在其中不像是主宰,倒像是可以自由行走的一 株株植物……”一句的理解。
20. 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天堂”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16. (1). 黎明前 (2). 暮色中 (3). 田野(庄稼地) (4). 园子
17. 【参考示例】匍匐前进的瓜秧,迎风起舞的麦苗,向往光明的向日葵,
18. 用拟人的修辞,把雄鸡啼鸣想象成抒情的歌唱,赋予它人的情感;用“金属般的质感”“清而脆的高亢弧线”来形容,将无形的声音,化作有形之物,让人感受到声音的清脆嘹亮;最后用“滑翔在村里村外”表现啼鸣之声响彻乡村四方的神奇景象。
19. 与浩瀚的大地相比,人是渺小的:人和其他植物一样,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吸收土地的营养,生长繁衍:人也要随着大地的规律安睡、苏醒、劳作。
20. 有自然、朴素、祥和的景色;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大地和谐相处;物产丰富,生活富足;生活悠闲自在。
【解析】
16. 此题考查梳理文章故事情节。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原文中有词语(句子)的,可首选原文中的词语(句子)。根据第二段和第十五段中两个表示时间的短语:黎明前、暮色中可知这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丰富多彩的乡间事物。同时作者又按照空间顺序来描写,先写村庄的景色,再写田野的景象,最后描写园子的美景。
17. 此题考查补写句子。解答时仔细阅读所填写句子的前后句子的意思,根据所给出的句子的形式来仿写。根据例子可知要填写偏正关系的短语,注意中心语必须是植物。例如:匍匐前进的瓜秧,迎风起舞的麦苗。
18.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把雄鸡啼鸣想象成抒情的歌唱,赋予它人的情感,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用“金属般的质感”“清而脆的高亢弧线”来形容无形的声音,使声音化作有形之物,让人感受到声音的清脆嘹亮。
点睛:词句赏析品味题的答题基本上从修辞和字词角度切入,答案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说出修辞名称(找出关键字词),点出修辞内容(点出字词内容),说出修辞作用(说出字词作用)的思路。
19.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先分析题干句的意义层次,再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理解即可。题干句有两层意思:人不像主宰;人像可以自由行走的一株株植物。文章中乡村的事物与人们共同生活,融为一体
上一篇:
河北省丰宁县万胜永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下一篇: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实验初级中学2017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江苏省苏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