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85  2018-03-06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5]
安徽省怀远县荆涂学校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怀远县荆涂学校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
语文试卷
(满分:13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运用
1.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
①新(yǐng)______ ②(jùn)______工
③明(móu)______善睐 ④浮想联(piān)______
【答案】 (1). ①颖 (2). ②竣 (3). ③眸 (4). ④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颖。
2. 下面一段话中有4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然后改正。
水满则溢,月莹则亏。留有余地,是锋茫不全露、得理也饶人的智慧。懂得留有余地,犹如掌握了一门精湛的武艺,使我们举手头足之间收放自如;懂得留有余地,就是深暗了一种处世哲学,让我们与人交往进退有度;懂得留有余地,就是破译了一份人生密码,教会我们善待自己。
【答案】莹——盈 茫——芒 头——投 暗——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对词语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词语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锋芒。
3.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或篇名。
①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②山回路转不见君,____________。(岑参《______》)
③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④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⑤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⑥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⑦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论语》)
⑧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___。((______)《相见欢》)
【答案】 (1). ①衡阳雁去无留意 (2). ②雪上空留马行处 (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 ③感时花溅泪 (5). ④芳草萋萋鹦鹉洲 (6). ⑤自古逢秋悲寂寥 (7). ⑥忧谗畏讥 (8). 满目萧然 (9). ⑦其不善者而改之 (10). ⑧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1). 李煜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寥,煜。
4. 名著阅读。
(1)请结合《汤姆索亚历险记》关于“海盗生活”的阅读回答:这个片段与“当海盗去”的片段相比较,汤姆的心情有了哪些变化?
(2)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西游记》,读后回答问题。
这妖精是牛魔王的儿子,我与他父亲相识,若论将起来,还是他老叔哩,他怎敢害我师父?我们趁早去来。
鲁迅评价《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上面这段文字写的是唐僧取经途中的什么磨难?你从这段文字中读出了什么“人情世故”?
【答案】(1)“当海盗去”中汤姆厌倦了学校枯燥的生活,体验了人情的冷暖和情感的孤独之后,表现了他特有的反抗心态。而这段则表现出了汤姆的快乐的心态。(意思对即可)
(2)唐僧被红孩儿捉走;利用与牛魔王的关系救师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本题考查对《汤姆索亚历险记》和《西游记》的阅读理解。


浏览完整试题5. 请你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情景补充人物的对话,要求简洁得体。
主持人:您能用一句话描述这幅画吗?
嘉宾:①____________
主持人:老人为什么喃喃自语这句话?
嘉宾:②____________
主持人:您觉得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嘉宾:③____________
主持人:④____________
嘉宾:最重要的是,还要常回家看看。

【答案】 (1). ①一个老人对着镜子说:孩子们都忙…… (2). ②孩子不在身边,老人非常孤独。 (3). ③老人缺少精神上的赡养。 (4). ④您觉得孩子们能做些什么?
【解析】此题考查根据漫画补全对话的能力。解答时要先认真观察漫画,分析漫画的寓意。再整体阅读对话,结合已经给出的句子,分析该对话的核心意思,再根据上下句的意思,得出该填写的内容。分析漫画和该对话可知,应围绕“赡养老人的问题”来补写对话。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 请在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中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要的赏析。
7. 尾联“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6. 颔联:以“风飘絮”“雨打萍”为喻,形象地抒写了国家山河破碎、个人身世飘零的悲哀。颈联: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
7. 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解析】
学7. 做此类试题时,要注意结合整首诗的主题思想--通过对自己身世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身世飘零,国家败亡的痛心,体现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可抓住诗句中“谁无死”、“丹心”、“汗青”等词语来理解与把握主题思想,这样就容易写准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 下列各组加点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B.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C.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 便扶向路 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9.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10. 作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他的这一理想?
【答案】8. C 9. 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花源中人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10. 寄托了陶渊明对没有阶级压迫剥削、没有掠夺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而宁静淳朴的社会的向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集中反映了对黑暗现实的愤恨;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解析】选自:《 陶渊明集 》 作者:陶渊明 年代:东晋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展开余下试题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8. 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C项。意思都是“……的样子”。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作为/向。B:动词,做标记/名词,标记。D:沿着、顺着/搀扶,扶持。
9. 本题考查学生的想像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结合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想像。本题同时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花源人因为同情而叹惋。
10. 本题考查归纳概括作者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此题难度不大,只要知道《桃花源记》文章主旨就可以归纳出来。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在阶级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日:“《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④。岂我居不卜⑤邻,教有所阙⑥?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选自《晋书•列传》)
【注】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用牛、羊、猪(三牲)肉来奉养父母,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曾父烹豕(shǐ)以存教:曾参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长存。⑤卜:选择。⑥阙:通“缺”。
1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徙居新安(______) (2)辄进叔母任氏(______)
(3)无以慰我(______) (4)何尔鲁钝之甚也(______)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人道,无以慰我。
(2)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13. 选文中皇甫谧的叔母列举了古代两个教子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
【答案】11. (1). (1)迁移 (2). (2)就 (3). (3)安慰 (4). (4)厉害
12. (1)你现在二十多岁了,眼中没有政教法令,心中不懂正道,没有什么可以安慰我的。(2)皇甫谧深受感动,激发志气,于是到同乡人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
13. 表面上看是叔母对自己的反思,实际上是启发皇甫谧效仿古人,好好学习。
参考译文:
皇甫谧,字士安,年幼时名叫静,安定朝那人,是汉代太尉皇甫嵩的曾孙。(皇甫谧)过继给他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他到)二十岁时,还不喜爱学习,无节制地游荡,有人认为他是呆傻的人。(皇甫谧)曾经得到瓜果,就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说:‘即使每天用牛、羊、猪(三牲)肉来奉养父母,仍称不上是孝子。,你现在二十多岁了,眼中没有政教法令,心中不懂正道,没有什么可以安慰我的。”于是叹息说:“从前,孟子的母亲迁居了三次,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参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长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欠缺吗?不然,你怎么会如此迟钝愚蠢呢!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于是(叔母)对着皇甫谧流泪。皇甫谧深受感动,激发志气,于是到同乡人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
【解析】选自:《晋史》 作者:房玄龄 年代:唐
译文:
皇甫谧,字士安,年幼时名叫静,安定朝那人,是汉代太尉皇甫嵩的曾孙。(皇甫谧)过继给他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他到)二十岁时,还不喜爱学习,无节制地游荡,有人认为他是呆傻的人。(皇甫谧)曾经得到瓜果,就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说:‘即使每天用牛、羊、猪(三牲)肉来奉养父母,仍称不上是孝子。你现在二十多岁了,眼中没有政教法令,心中不懂正道,没有什么可以安慰我的。”于是叹息说:“从前,孟子的母亲迁居了三次,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参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长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欠缺吗?不然,你怎么会如此迟钝愚蠢呢!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于是(叔母)对着皇甫谧流泪。皇甫谧深受感动,激发志气,于是到同乡人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
11.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徙:迁移。
12.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汝:你。慰:安慰。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理解分析即可。表面上看是叔母对自己的反思,实际上是启发皇甫谧效仿古人,好好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从历史中学什么
①历史是一株古树,斑驳中隐含着清晰地年轮;历史是一部旧书,久远中弥漫着醉人的馨香;历史是一位长者,沧桑中印记着丰富的过往。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把握其精要,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教益。
②学会一种思维——历史思维。人类历史长河漫漫,气象万千,如果不懂历史思维,不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极有可能迷失在资料与细节的汪洋之中。因此,学习历史,首先学会运用历史思维,掌握历史的辩证法。历史思维主要包括三点:一是长时段的视域。观察问题,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不能基于个别时段的历史现象,轻率作出长时段的历史结论。要坚持将研究对象置于较长的历史时期冷静观察、深入分析。二是整体的视域。不能见孤木以为森林,不能用局部的考察代替整体的把握,更不能用个别案例的结论代替对全局的认识。三是发展的眼光。不能把研究对象静止化,要善于从纷繁变幻的社会现象中探索变化原因、发现变化规律、把握变化本质。掌握了历史思维,做事就会着眼长远,不斤斤计较于一时得失;就会善谋全局、总揽八方,不因枝节失大体;就会因时应变,善于引领潮流,“不畏浮云遮望眼”。
③掌握一种本领——鉴古知今。人们记录历史,研究历史,绝非仅为发思古之幽情。司马迁说写史是“述往事,思来者”。他的《史记》令古今迷惘者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历史,可了解治乱盛衰之源,通晓兴衰成败之道。以史为鉴,服务当前,以史经世。德国总统勃朗特在二战之后向犹太死难者的惊世一跪,不仅没有辱没他以及德意志民族的形象,反而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相反,日本国家首脑参拜“靖国神社”,祭拜二战要犯,即便他们翻扣了历史这面镜子,但勃朗特这面镜子却折射出一部分日本人对待历史的态度。事实上,无论个人还是国家,我们都要从演变的历史中,从前人处理、应对的成败得失中,学到有益的东西。我们必须回望历史,审慎判定所处的时代方位。


展开余下试题④养成一种品格——砥砺气节。人类历史之河波澜壮阔、奔腾浩瀚,个人在其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一个真正懂得历史的人,不会过分在意一己荣辱得失,而更关心这条长河的未来走向。如古人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抚今追昔,会感受到一股贯通古今、回荡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开阔胸怀,善于从历史因革损益中、从前人成败利钝中砥砺气节。中国历史具有教化功能,主张通过真实的记载弘扬道德、培育正气、警醒后人。我们应从前人立身行事、所言所行、身世沉浮中,定是非、辨善恶、明得失。
⑤历史是一把严苛的标尺,度量分毫误差;历史又是一眼灵动的清泉,滋养贫瘠的心田。
14.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5. 选文③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6. 选出下列不适合充当选文道理论据的一项( )
A. 学史使人明智。——培根
B. 史以明善恶,示训诫。——王阳明
C. 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英雄。——毛泽东
D.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习近平
【答案】14. 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把握其精要,从文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教益。
15. 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列举了德国总理勃朗特惊世一跪和日本首脑参拜“靖国神社”的事例,并将两事例对比,表现了二者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具体突出地证明了本段要掌握鉴古知今本领的观点,进而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16. C
【解析】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其实是对作品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中心论点的总结有以下方法:一是在原文中找,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文章题目,二是文章开头,三是文章结尾。二是根据内容自己概括。中心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表示简明判断的完整的句子来表达。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把握。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①举例论证:列举有代表性的事例来阐明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加具体而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采取生活中的道理或者名人名言等来证明论点,使论证更加概括深入。③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以强调突出论证。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以使论证通俗易懂。画线句子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论据能够论证的观点,并且判断这个论点是否和本文的论点一致。根据给出的名人名言的内容,逐项进行分析即可。C项不能充当道理论据,与中心论点“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把握其精要,从文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教益”无关。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河床开始回忆河流
鲍尔吉•原野
①大地上的河床像一个干瘪的口袋,粮食没了,口袋显出宽阔。我在各地见到许多干涸的河床,它们不是耕地、不是广场,是从天边延伸而来的河床,只是没有水。
②所谓一无所有,说的正是河床。如果有,也只有一些鹅卵石。夏天,不长庄稼不长草的土地是干涸的河床。乍见白花花的河床,心里惊讶,它是什么?它几乎什么都不是。你能相信一个宽阔的河流竟然一滴水都没有吗?在雨后,在盛水期见到干涸的河床让人不安,无法想象当年这里曾经有过河,可以用汹涌、清澈、波浪和白帆形容的河,它竟然没了。
③对大自然来说,河没了,比人丢了钱更痛苦。如果河没了,鱼和水鸟的家也没了。两岸的青草没了,倒映在河里的星星也没了,因为星星不能倒映在石头上。如果河没了,连同河床一起消失是最好的。没有水,留下的河床好像是伤疤,是一条长长的干鱼的尸体。是的,干涸的河床如同尸体。是谁的尸体?是河的尸体吗?没听说河竟然还有尸体,水干了,白花花的河底只能是河的尸体。
④干涸的河床好像在回忆,它抱着不应该拥有的沉寂回忆涛声和蛙鸣。河床回忆什么是水,它不知道水流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水会不会再来。当年水来的时候匆匆忙忙走过河床,带来鱼虾和泥沙。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河床从来没想过一条叫做河的水流会干涸,这种惊讶比一个朝代的更迭更让人吃惊。
⑤河床的悲哀是一个母亲的悲哀,她的产床上已经没有了孩子,她还在等待,并且哭干了泪水。一家外媒报道,从卫星上观察,中国境内二十年前约有五万条河流,现在这些河流中已经失去了两三万条。有两万多个河床母亲手里失去了孩子,她们怀里空荡荡的,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
⑥人说,人是无所不能的,起初我不相信。当我看到一条又一条干涸的河床时,我相信了这一点,并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而感歉疚。人把河都消灭了,还有什么做不到呢?消灭一条河比建造(请原谅我使用的“建造”这个词,这完全是人类爱用的词,而河流无法建造)一条河更容易。把河流上游的树木和竹林砍光,草原沙化,河就死了,只剩下河床这条敛尸袋。
⑦当大街出现一个带刀痕的死人时,警察会为这个人的死因搜寻原因,曰侦察破案,人类为此发明了一个词叫“人命关天”。如果一条河死了,没人破案,没人痛哭,更没人祭奠。所以,当中国死去两三万条河流时,人们并没觉得失去什么,因为他们不是小鸟不是青草。他们忍受气候变化并心安理得,却没一个人指认杀死河流的凶手。在所有的案件里,如果凶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社会的时候,罪行自然会被赦免,我们都不是罪人。
⑧我们都不是罪人,我们劝自己欢乐并制造更多的欢乐。我们保持着正常情感。而河床敞开空荡荡的怀抱,她的孩子没有了,她以为人们会惊讶会替她找回孩子。先前的人类离不开河流,人类所谓的“文明史”都诞生于河流的两岸。看地图,人类的城市多建造于河边,中国有多少城市的名字带着水字边。古时候,人祭祀河、景仰河,谁能想到后来竟杀死了河。这何止于狠,是把事做绝了。
⑨我们应该派人到河边告诉河床,河已辞世,水利术语叫断流。我们理应为河床献上一些祭品表达歉意,因为河的消失毕竟不是小事。或者,在河边装一个高音喇叭,日夜播放河水流过的声音和鸟啼声。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注释】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
17. 请根据文意填空。
面对河的“辞世”,作者的情感是复杂而富有变化的。开始,作者是______与______;后来,借大自然和河床之口,说出了自己的______和______;最后作者是______和______。
18. 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19. 根据要求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表达情感的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体会第⑨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21. 本文以“河床开始回忆河流”为题,有何好处?
【答案】17. (1). “惊讶” (2). “不安” (3). “痛苦”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怀远”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