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342  2018-03-06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2]
江苏省扬州树人学校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扬州树人学校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九年级语文
一、积累运用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 皱缬(xié) 涸澈(hé) 驽钝(lú) 明眸善睐(muó)
B. 恻隐(cè) 豁免(huò) 秉烛(bǐng) 越俎代庖(páo)
C. 蕈菌(xùn) 癖性(pì) 箕畚(běn) 法家拂士(fú)
D. 铁镐(gāo) 一垧(xiǎng) 针黹(zhǐ) 虎踞龙盘(jù)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驽钝(nú);明眸善睐(móu)。C癖性(pǐ);法家拂士(bì)。D铁镐(gǎo);一垧(shǎng)。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梦想的实现,不是一挥而就的,还需要亿万中华儿女长期艰苦奋斗。
B. 树人学校积极打造“智慧校园”系统,形成了“线上线下”的师生学习共同体,使课内和课外的的学习相得益彰。
C. 瘦西湖里,高低错落的树木鳞次栉比,游客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D. “扬州市语言规范运用大赛”前夕,老师老生常谈为我们讲解着语言规范运用要点。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一挥而就,挥:挥笔。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C鳞次栉比,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D老生常谈:老书生经常说的话。比喻人们听惯了的没有新鲜意思的话。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 2018年的“年”为何来得这么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2017农历丁酉年(俗称鸡年)有个闰六月造成的。
B. 我市近一成国土是湿地,能否利用好这一资源,必将有利于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
C. 为了防止不再出现重污染天气,今年春节,扬州城区将严格禁放烟花爆竹。
D. 暴雪过后,记者探访多家农贸市场发现,大部分蔬菜价格保持稳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句式杂糅。去掉“由于、造成的”。B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C逻辑错误。把“不再”改为“再次”。
点睛: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也可从语法角度。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4. 下列对句子主干的提取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扬州企业提供了更多商机。 ——一带一路提供商机。
B. 在电影《无问西东》中,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是四十年代清华大学生的优秀代表。——王力宏是代表。
C. 对于汉民族乃至中华民族而言,服饰文化如同历史一样历经沧桑巨变。——服饰文化历经巨变。
D. 鉴真东渡日本的事迹,在扬州2500年建城史上也是一个极为璀璨的亮点。——鉴真东渡是亮点。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句子主干是“实施提供商机”。B句子主干是“沈光耀是代表”。D句子主干是“事迹是亮点”。
5.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可以看出,陶渊明还没领悟到人生的真正意义。
B. 《囚绿记》选自陆蠡的散文集《囚绿记》。作者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C.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浏览完整试题D. 戏剧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江村小景》属于独幕剧,《陈毅市长》属于多幕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出自晋代陶渊明诗《饮酒》。辨:同“辩”,解说。意思是:置身于大自然中,其中有不尽的妙趣真意,想要解说,但却忘记了该怎么去说。诗句是赞誉作者的隐居生活。而不是说“陶渊明还没领悟到人生的真正意义”。
6. 根据拼音写汉字。(用正楷依次写在方格内)
十六世纪英国诗剧中,作家辈出,然而莎士比亚却比他们高出一chóu ,成为那个时代文学界的中流dǐ 柱。在他的笔下,哈姆雷特从一个通常的复仇者变成一个胸jīn 开阔、思想深刻的人文主义者。他写得比较放松、自由,然而却不稀罕使用廉价的手法,如突然出现一事,叫观众大吃一惊之类。他在情节安排上显示出zhuó 越的比例感和节奏感。

【答案】筹、砥、襟、卓

7. 默写。
⑴神龟虽寿,_________________。 (曹操《龟虽寿》)
⑵瀚海阑干百丈冰,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⑶结庐在人境,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⑸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故逐之。 (《曹刿论战》)
⑹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
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⑻李白在《行路难》中暗用姜太公和伊尹的典故,写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
【答案】 (1). ⑴犹有竟时 (2). ⑵愁云惨淡万里凝 (3). ⑶而无车马喧 (4). ⑷箫鼓追随春社近 (5). ⑸望其旗靡 (6). ⑹贤者能勿丧耳 (7). ⑺劳其筋骨 (8). ⑻闲来垂钓碧溪上, (9). 忽复乘舟梦日边
【解析】试题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竟”“箫”“靡”“碧”等字词的书写。
8. 专题与综合实践。
根据下面同学的议论回答问题。
甲:现在市场上刮起了称“王”、称“霸”风。好像称上了“王”、称上了“霸”,产品就能压倒一切,天下第一,我看这种做法对市场未必有好处。
乙:还别说,这事我也见过不少。面有“面霸”,鞋有“鞋王”,就连咱中学生复习资料都出了个“考王”。
丙:人家这样做不过是一种促销手段,市场经济嘛,我看这事也没啥不可以的。
甲:你说得不对,(A) 。
乙:是这样。“王”和“霸”可不是自封的。
丁:你们几个实在是多虑了!哪条规定说不让称“王”、称“霸”来着?市场上还有叫“王中王”的呢!
甲:称“王”、称“霸”是一种虚假的宣传,这是一种自封权威的做法,本质上是欺骗消费者,这是法律上明文禁止的。
丁:不要说得那么严重,能把产品卖出去就行呗!
乙:那可不对,(B) 。
甲:是呀,称“王”、称“霸”也不符合中国人谦虚求实的美德,广大消费者心里都有一杆秤,不是你说啥就是啥!
⑴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请在A和B处分别填上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话。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根据谈论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①甲和____观点一致,其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丙和____观点一致,其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⑴靠称“王”、称“霸”的做法来推销产品是否正确。 (2). ⑵A处能够针对丙的看法提出反对意见,说出“不对”的理由即可; (3). B处能够针对丁的错误观点说出称“王”、称“霸”的危害或进一步揭示其本质的话即可。 (4). ⑶①乙。 (5). 称“王”、称“霸”都不可取,这是一种欺诈、违法的行为; (6). ②丁。 (7). 称“王”、称“霸”有利于促销产品。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诗歌《江汉》,完成下面小题。
江汉
唐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9.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颔联、颈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10.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答案】9.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诗人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诗人乐观旷达之情。
10. 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落日心犹壮”中可以看出诗人虽然已届暮年,仍然壮心不已,虽然“落日”比喻暮年,但从“秋风病欲苏”中能看出诗人是乐观的。(或: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因为“不必取长途”一句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君的慷慨之情。)
【解析】
9. 试题分析:考查对意象所反映的诗意的把握。也是在考查情景关系。要从意象的风格特点的角度来理解所抒发的情感。如“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所以抒发的是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而“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抒发的是诗人乐观旷达之情。抓住意象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欣赏诗歌的重要手段之一。
点睛:诗歌形象,也就是诗歌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融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等诸要素。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形象(意象)有机融合就形成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境。对意境的分析则包括对诗歌形象、内容、情感的全部把握和鉴赏。
10. 试题分析:考查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此题是开放性试题。要先要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具体诗句找到支撑点。如: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作者虽在痛苦,但他不甘,壮心犹在,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展开余下试题(二)阅读文言文《肉食者之智》,完成下面小题。
肉食者之智
艾子之邻,皆齐之鄙人也。
闻一人相谓曰:“吾与齐之公卿,皆人而禀三才①之灵者,何彼有智,而我无智?”
一曰:“彼日食肉,所以有智;我平日食粗粝②,故少智也。”其问者曰:“吾适有粜③粟数千,姑与汝日食肉试之。”
数日,复又闻彼二人相谓曰:“吾自食肉后,心识明达,触事有智,不徒有智,又能穷理。”其一说:“吾观人脚面,前出甚便,若后出岂不为继来者所践?”其一曰:“吾亦见人鼻窍,向下甚利,若向上,岂不为天雨注之乎?”二人相称其智。
艾子叹曰:“肉食者其智若此!”
【注释】:①三才:天、地、人的灵气。②粗粝:粗米,粗粮。③粜:卖出谷物。
1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⑴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
⑵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
⑶惩山北之塞_____________
⑷彼日食肉_____________
12. 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齐之鄙人也
A. 肉食者谋之 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C.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D. 面刺寡人之过
13. 翻译下列句子。
⑴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⑵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⑶吾适有粜粟数千,姑与汝日食肉试之。
14. 艾子之邻认为肉食者有智,而曹刿认为肉食者鄙,你怎么看?
【答案】11. (1). 赐福,保佑 (2). 同“向”,原先,从前 (3). 地面所生的草木 (4). 每天 12. D
13. ⑴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
⑵如果你用脚踢着(或践踏)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⑶我正好有卖粮食的几千枚铜钱,姑且给你天天吃肉试试看。
14. 要点:智慧来自于学习和实践,而不是靠食物获得的。
【解析】
11.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福”:赐福,保佑。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2. 试题分析:D“面刺寡人之过”中的“之”与题干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之意。AB为代词。C用在主谓之间的助词。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明日”“孰”“蹴尔”“粜”等字词的翻译。
14.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对智慧源头的理解。题干问的是“你怎么看”,所以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加以阐述。如:文中艾子和曹刿的理解都有失偏颇。智慧源于生活,智慧来自于学习和实践,而不是靠食物获得的。
译文:艾子的邻居,都是齐国的粗人。
他听见一个人和人聊天时说:“我打交道的齐国的大官们,都是禀赋天、地、人的灵气的人,为什么他们有智慧,而我没有智慧呢?”另一个人说:“他们每天吃肉,所以有智慧;我平日都吃粗粮,所以没什么智慧。”那个
问话的说:“我正好有卖粮食的钱几千枚铜钱,姑且给你天天吃肉试试看。”
几天后,又听他们俩聊道:“我自从吃肉以后,思维见识清晰高明,遇到事情都有能力解决,不但有解决问题的智慧,还能深刻探究其中的道理。”另一人说:“我看人的脚面,从前面伸出很合适,如果朝后面伸出不是要被后面来的人踩到吗?”那人说:“我也看到人的鼻孔,向下长很好,如果向上,岂不要被天上下的雨装满吗?”两人互相称对方聪明。
艾子叹道:“吃肉的人智力不过如此啊!”
(三)阅读《境界与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境界与知识
鲍鹏山
①有句很有名的话:知识就是力量。但是我今天要对大家讲的是,尽管知识确实重要,但知识也有局限性。
②什么叫知识?知识是对这个世界事物的认知。既然世界是无限的,那么知识也是无限的,可悲的是,人生是有限的。庄子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如果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世界所包含的无限知识,我们的人生就会废掉。
③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举个例子,曾有一家报社搞国学知道竞赛,其中有一道题目问: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时代的宦官是可以娶妻的?这是非常严肃的知识。如果你专门研究宦官,把他们的生存状况、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作用都搞明白,你将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专家。可是假如你的主要精力不在此,这样的知识碎片,对你一点用处也没有。
④可有不少人甘愿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尼采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他的结论就一句话:“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
⑤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司机正在收听一档知识竞赛节目。节目中,主持人放了5个音乐片断,每个片断几秒钟,随后提问:“这5个音乐片断中,有两个片断属于同一首歌,你们谁知道?“一个小伙子抢答说他知道,并且回答正确。紧接着第二个问题是:”有两首歌出自同一张音乐专辑,你知道吗?“这时我紧张了,我怕小伙子知道。他不知道,说明他还是正常人,如果他知道,他这一辈子可能就废了。但没想到他真知道。这时,我让司机把收音机关掉,司机吓一跳,问为什么。我说:“它在误导我们生命的流向。”
⑥这就是无用的知识,生活中有太多这样无用的知识。当一个人把精力花在这些地方时,他可能获得了知识,并且能在饭桌上与人聊天,但他会变得特别琐碎。决定人境界高下的并不是对知识的掌握。
⑦《列子》里面有篇文章叫《两小儿辩日》。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近,还是在中午离我们近。两个人都有根据,说早晨近是因为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说中午近是因为感觉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他们要孔子给个标准答案。
⑧孔子没法判断。于是作者就借小孩的嘴讽刺孔子:“谁说你知识多?”作者大概是想,只要否定孔子的知识多,那就否定了孔子的价值。
⑨事实上,决定孔子境界的不是知识的总量,而是另外一种东西——对人和世界有更为清楚的认识。孔子早就说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苏格拉底也曾经说:“我比别人多知道的那一点,就是我知道自己是无知的。”他们说这些不是谦虚,不过是说出了真相。面对世界的无限,我们短暂生命里获得的知识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应该允许自己无知,也应该宽恕别人的无知。
15. 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文章开头首先用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引出本文的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论述了什么是知识,然后在第⑤、⑦自然段列举事例分别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正反两方面有力地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文章第③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7. 联系上下文,说说画线句“可有不少人甘愿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的含义。
18. 伽利略说“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莎士比亚说“知识贵在质,不在量”,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辩证地看待知识呢?请联系本文内容,结合学习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80字左右)


展开余下试题


80

【答案】15. (1). 尽管知识确实重要,但知识也有局限性 (2).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无用的知识使人变得琐碎 (3). 决定人境界高下的并不是对知识的掌握 (4). 决定人境界高下的不是知识的总量,而对人和世界有更为清楚的认识
16. 举例论证,具体有力论证了“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7. 琐碎的不成体系的知识,会使人生缺少始终如一的追求目标,无助于人生境界的提升。
18. 例:我们要增强整合知识的能力。正如文中所言,琐碎的知识,会将人生切割成碎片。在学习中,我们要统御知识,整合知识,追求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并通过运用,将知识活化。这样,我们就成了知识的主宰,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解析】
15. 试题分析:考查对议论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一问,第1段通过名言引出论题“但是我今天要对大家讲的是,尽管知识确实重要,但知识也有局限性”。二问,第⑤、⑦自然段列举事例分别论述的观点都在第⑥段,即“这就是无用的知识……会变得特别琐碎”和“决定人境界高下的并不是对知识的掌握”。找到了问题的出处,就找到了答案。三问,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找到关键句即可。答案在第⑨段“事实上,决定孔子境界的不是知识的总量,而是另外一种东西——对人和世界有更为清楚的认识”,对这句话压缩整理即可。
16. 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举个例子,曾有一家报社搞国学知道竞赛,其中有一道题目问……”明显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至于作用,要从上下文里找到这个段落里的观点句,即是对“可是假如你的主要精力不在此,这样的知识碎片,对你一点用处也没有”一句的论证。
点睛:议论文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演绎论证,也叫“理
17.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中重要语句深刻含意的把握。“可有不少人甘愿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针对这句话,作者在第⑥段有明显的解释,即“这就是无用的知识,生活中有太多这样无用的知识。当一个人把精力花在这些地方时,他可能获得了知识,并且能在饭桌上与人聊天,但他会变得特别琐碎”。而这种琐碎会使人生缺少始终如一的追求目标,无助于人生境界的提升。而这种说法正好与中心论点相契合。
18. 试题分析: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理解“辩证地看待知识”的含义,并能联系实际写出既要掌握知识,又要活化知识的具体做法即可。
(四)阅读《攥一把芳香的泥土》,完成下面小题。
攥一把芳香的泥土
厉彦林
①故乡三面环山,土地不贫瘠也不肥沃,依然保留着传统农耕文明的习俗和风貌。置身故乡的田间地头,格外兴奋踏实。泥土的故乡,扎满我生命的根须,是我心灵皈依和朝拜的圣地。
②我和妻子借假日回到地处沂蒙山区东部的老家。早饭后,跨进父母精心打理的菜园,只见一片片韭菜、大蒜、小葱、白菜、生菜,你挤我,我挨你,长得亲密而兴旺。夜晚与爹娘拉呱半宿,像品尝味道醇正的陈酿,甘美香甜,余味悠长。盖着母亲提前晾晒过的被子,有一股阳光的味道扑面而来,勾起许多记忆。
③难忘童年时代,我放学后扔下书包就去沟底岭剜菜、割草、放羊。麦苗浇过返青水,麦苗间弥漫着薄薄的雾气,伴随各种野花的清香,沁人心脾。夏季,田间、沟底、河沿上的野草紧紧抓住大地,长得墨绿、茁壮、坚韧,那是上等的牲畜饲料。
④我深爱土地,缘于我的祖辈,尤其是我的爷爷。爷爷一生坎坷,七八岁时就为富裕人家放牛。后来,有了自己的土地,便把土地当作命根子,无论是耕种、管理、收获,都精掐细算,妥妥帖帖。每次下地,必须先把鞋脱了,直接光着脚板。爷爷说,地是通人性的,可不能用鞋踏。如果踏了,地就喘不动气了,庄稼也就不爱长了。因而全家人把土地当作恩人、亲人,春夏秋冬,义无反顾地爱惜、保护着。
⑤父亲就像能感觉到土地的体温和脉动。他经常把责任田深翻整平、刨垄调畦,体味土地苏醒的喧哗与冲动。记得那年播种前,父亲走到地中央,深深刨了几镢头,轻轻跪下右腿,将十指插入泥土中,用力攥一把,看一看土地的墒情,放到鼻子前闻一闻,口里念叨着:“这土,多润呀!这土,多香呀,这土,多肥呀!肯长庄稼,种啥都成!”那是父亲一生重复了许多次的庄重礼仪和独特享受。人勤地不懒。那普通的土坷垃,在串串汗珠的浸润下,长出一茬茬小麦、地瓜、苞米,点缀着全家人幸福的鼾声。那把弯弯的镰刀,在父母布满老茧的手里,飞快地收割生活的希望。
⑥记得童年时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捏泥巴、塑泥哨、摔跤等游戏,每项游戏都离不开泥土。山地上的土壤是砂土质的,干净,爽气。大家沐浴着温煦的阳光,手里抓满温软的浮土,让土从指缝里慢慢漏下来,看细土在头皮上、脖子上、肩膀上、胳膊上水一样流淌,挂在密密的汗毛上,一会工夫,个个除了眼睛外,都成了“泥娃娃”。然后跳到池塘或河溪中冲洗干净,周身光滑。那是多么惬意和幸福的童年!
⑦游子在外,根依然扎在故乡的泥土中,血液依然流淌在那片土地上。因为心里装着乡村的碾磨、土坯房、庄稼地和亲人,于是就有了根深蒂固的乡情和刻骨铭心的故园情结。
⑧年复一年,土地一声不吭地奉献着。只要用犁深翻,依然露出一层层新土。万物生长于泥土,又回归于泥土。故乡的土地上,有我的祖辈辛勤耕耘的足痕和生活艰辛的泪滴,记载着一代代人的苦乐、荣辱与辉煌,包括安睡在山坡上的坟墓;又孕育着一代又一代新生命,常有婴儿清脆的啼哭划破山乡的黎明……
⑨赤脚走在故乡的土地上,攥一把芳香的泥土,一股地气从脚底板一下传遍全身,顿增许多昂扬向上的力量。
19. 爷爷、父亲和童年的“我”对土地的感情都很深厚,请结合课文内容,用四字词语分别概括出他们对土地的感情,填在表格相应的地方。
人物 感情
爷爷
父亲
童年时的“我”
人物 感情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扬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