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403  2018-03-09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三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3]
《劝学》精品练习题1
第三单元 文言文阅读

(满分45分,时间45分钟)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19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 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答案】A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A项,介词,表示比较/介词,相当于“向”;B项,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C项中“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这种倾向。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答案】(1)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听的特别清楚。(2)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解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学科网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12分)


浏览完整试题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②亡焉。然则从③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钩木必将待櫽栝④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令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为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 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 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注】①伪:通“为”,人为努力。②文理:礼法。③从:通“纵”,纵容。④櫽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
5.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而有疾恶焉 疾:嫉妒。
B.合于犯分乱理 分:等级名分。
C.是以为之起礼义 起:启发。
D.凡性者,天之就也 就:造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起:设置,创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 的一组是( )(3分)
A.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然后出于辞让
B.人之学者,其性善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
C .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曰:是不然
D.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 安恣睢而为礼义者为小人
【答案】B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 解B。
7.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荀子对“人性恶”的看法的一组是( )(3分)
①令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②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③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 ④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
⑤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 ⑥令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①②④都是直接表现荀子 “人性恶”这一观点的;③用比方表现荀子的观点,属于间接表现;⑤此句主语是“古者圣王”而非荀子;⑥这是荀子阐释人性是天生的道理,人的本性如同眼睛生来就能够看到东西、耳朵来就能够听声音一样。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学科网
8.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荀子认为人缺少谦让、诚信、礼法,是因为人好利、有嫉恨、好声色。
B.荀子依据古圣王所为认为,只有师法教化、礼义引导才能使人远离恶。
C.荀子用驳论的方式 ,从“性伪之分”入手,否定孟子“性善”的观点。
D.荀子论人性与《劝学》中所阐释的道理相近,所用的手法却完全不同。
【答案】D
【解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后天的作为。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喜好财利,依从这种本性,因此人们就产生了争抢掠夺,谦让的品德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从这种本性,因此就产生了残杀陷害,忠诚守信的品德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声色的欲望,有喜欢美好音乐、美色的本能,依从这种本性,因此就会产生淫荡混乱,礼义法度就消失了。那么,放纵人的本性,依从人的情欲 ,就一定导致争抢掠夺,一定跟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相合,而最终回到暴乱局面。因此一定需要师长和法席的教化,礼义的引导,这样之后,对推辞谦让这种美德人们才会做出,对国家的礼法人们才会遵守,(国家)就最终走向安定太平。用这些 事实事看人的本性,这样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们后天的作为。
因为弯曲的木料一定要经过 栝矫正加热,才能变直,钝的金属器具一定要经过磨砺,然后才能锋利。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经过师长和法度的教化后才能端正,用礼义加以引导才能矫正。人们如果没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就会偏颇邪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义的引导,就会悖乱而得不到管理。古代圣明的君王因人的本性是邪恶,认为(人)是偏颇邪恶而不端正的,悖逆祸乱而得不到治理的,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矫正整治人的性情从而让他们端正,用来教化人们的性情以便引导他们。(古者圣王)开始都是出于整治社会秩序、从而使人的行为合 乎道德原则。现在的人,被师长和法席所感化、积累文献经济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就是君子,(如果有人)放纵情性、习惯于胡作非为而违背礼义就是小人。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后天的作为。
孟子认为:“人们之所以学习,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这是还不了解人的本性,就是对人先天的本性和后天人为努力之间的区别不了解。一般来说,本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学习不来的,不是努力就能得到的。礼义是圣人创建的,是人们能够学习、努力实践做到的。人身上那种不能学习、不能努力就能做到的东西,叫本性;人可以学会、可以通过努力实践做到的,叫人为努力,这就是本性和后天人为的区别。人的本性,比如说睛睛生来是用来看东西的,耳朵生来是用来听声音的。那可以看见东西的视力离不开眼睛,可以听 声音的听力离不开耳朵。 视力和听力是不可能学到的,这是很明显的。
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9分)


展开余下试题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①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 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日: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 不有辨。
辨莫大于分¬②,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日:文¬¬¬¬③久而息,节族④久而绝。故日: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⑤;欲审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节选自《荀子•非相篇》)
【注】①偝(bèi):背向。 ②分:名分。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道德范畴。③文:礼仪制度。④族:音zòu,通“奏”;节族:音乐的节奏。⑤周道:周王朝的治国之道。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下则好非其上 非:责怪
B.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 粲:明白
C.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 察:观察
D.欲知亿万,则审一二 审:审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此处“察”应解为“明显,清楚”。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学科网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法后王”理由 的一组是( )(3分)
①乡则不若,偝则谩之
②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③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
④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
⑤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
⑥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
A.③⑤⑥ B.④②③ C.②④⑤ D.①④⑥
【答案】A
【解析】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列举了三种不吉祥的事情和三种必然陷于困厄的情况,含有“危”“灭”是人自己造成的之意。
B.作者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不在于人‘‘二足而无毛”,而在于人有明辨事物的能力,尤其是明辨君臣、父子、夫妇等社会伦理关系的能力。
C.对事物的区别比不上确定名分更重要,而与制定礼法相比,确定名分又显得不太重要,而这一切的重要性都排在效法圣王之下。
D.文章最后用“五帝”“禹汤”的例子来说明礼仪制度会因为年代的久远而湮没,故应抓紧对古代礼仪制度的整理工作。
【答案】D
【解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文言文翻译】
人有三种不吉利的事:年幼却不肯侍奉年长的,卑贱却不肯侍奉尊贵的,没有德才却不肯侍奉贤能的,这是人的三种祸害啊。人有三种必然会陷于困厄的事:做了君主却不 能爱护臣民,做了臣民却喜欢非议君主,这是人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一种情况;当面不顺从(比不上),背后又毁谤(他),这是人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二种情况;知识浅陋,德行不厚,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又与别人相差悬殊,但对仁爱之人却不能推崇,对明智之士却不能尊重,这是人使自己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三种情况。人有了这“三不祥”、“三必穷”的行为,如果当君主就必然危险,做臣民就必然灭亡。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什么呢?我要说:因为人(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辨别。饿了就想吃饭,冷了就想取暖,累了就想休息,喜欢得利而厌恶受害,这是人生来就有的本性,这是无须等待(依靠学习)就会这样的,这是禹与桀所相同的。既然这样,那 么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不只是因为(生长)两只脚而身上没有毛,而是因为人(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辨别(所区别)。禽兽有父有子,但没有父子之间的亲情;有雌有雄,但没有男女之间的界限。而作为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它对所有的事物没有不分辨的。
(对各种事物的界限加以)辨别没有比确定名分更重要的了,确定名分没有比遵循礼法更重要的了,遵循礼法没有比效法圣明的帝王更重要的了。圣明的 帝王有上百个,我们效法哪一个呢?就说:礼仪制度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了,音乐的节奏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了。所以说:想要观察圣明帝王的事迹,就得观察其中清楚明白的人物,后代的帝王便是这样。那所谓后代的帝王,就是现在统治天下的君王;舍弃了后代的帝王而去称道上古的帝王,拿它打个比方,这就好像舍弃了自己的君主去侍奉别国的君主。所以说:要想观察千年的往事,那就要仔细审视现在;要想知道成亿上万的事物,那就要弄明白一两件事物;要想知道上古的社会情况,那就要审察现在周王朝的治国之道;要想审察周王朝的治国之道,那就要审察他们所尊重的君子。所以说:凭借近世来了解远古:凭借一件事物来了解上万件事物,凭借隐微的东西来了解明显的东西,说的就是这种道理。
那些乱说话的人说:“古今是不同的情况,它们用来治理好乱世的是不一样的方法,(也可意译为:治理国家的方法也不同)。”于是普通人就被迷惑(或“糊涂”)了。那些晋通人,是愚笨而不会辩说,浅陋而没有标准的人、他们亲眼看见的事情,尚且可以欺骗他们,更何况是千年前的传闻呢!在伏羲、神农、黄帝、尧、舜这五位帝王之前没有流传到后世的名人,并不是那时没有贤能的人,而是因为时间太久的缘故;在这五位帝王盔中没有流传到后世的政策,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政策,而是时间太久的缘故:夏禹、商汤有流传到后世的政策,但不如周代的清楚,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政策,而是时间太久的缘故。流传的东西时间一长,那么谈起来就简略了;近代的事情,谈起来才详尽。简略的,就只能列举它的大概;详尽的,才能列举它的细节。愚蠢的人听到了事情的大概就不再去了解那详尽的情况,听到了事情的细节就不再去了解它的大要。因此礼仪制度便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了,音乐的节奏便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了。
四、语言运用。(5分)
12.下面这段文字是从哪三个方面指出儒、道“离异而对立”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5分)
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乐观进取;一个出世,消极退避。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
【答案】①人生态度;②美学观点;③不同观点的影响。(一点1分;三点全答对,4分) (122.240.200.163)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三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劝学》精品”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