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267  2018-03-11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7]
北京四中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 专题12:古代诗歌鉴赏 教师版
[真题回顾]
例1.(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审题立意】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级。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考生可通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景物描写手法与本诗的景物描写手法的对比得到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所写塞外景物皆是眼前所见实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属于实写。而本诗由题目“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可知是留别诗,乃出发之时所写,作者还没有到塞外。另外,诗中也交代了自己所写之景是“闻说”,因此本诗所写之塞外景物皆是想象之景,属于虚写。
【参考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审题立意】此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级。这是一道赏析诗歌情感的题目,探究诗歌情感要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像本诗题目中的“将赴”“留别”(离开某地时赠送礼品或作诗词赠给留在那里的朋友),就有可能暗示诗歌表达的是将远别时的留恋不舍之情。诗的最后两句中“敢”(怎敢、不敢)和“私”(私自)两词传达的情感看似矛盾,实际上把忠君报国之志和思念故乡之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答题时注意题干是问“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所以不要答“借景抒情”之类的手法。虽然这首诗是一首留别诗,但作者不仅表现了对前方道路艰险的隐隐忧虑和对家乡的深深留恋,在尾联还表现了他把国事放在首位的爱国热忱。尾联卒章显志,升华了主题。诗歌情感题,解答时需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理想追求,诗歌的写作背景等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例2.(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审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意境的鉴赏与分析能力。分析时要抓住“万里”“九龙盘”等表现其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后一句中的“豁”指割裂,写出了江水泛滥中国的情景,“崔嵬”指高大雄伟,“飞迅湍”表现江水之波涛汹涌迅疾奔流。第一句宏观联想江流的宏大分布,第二句具体描绘江水之浩瀚与奔腾,这种宏大的景象暗示当时盛唐气象的象征性,其主要目的是为后四句的议论抒情铺垫与蓄势。


浏览完整试题【参考答案】第一问: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第二问: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9.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审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与分析能力,具体分析典故的作用。最后两句紧承第7、8句的“大唐王朝统一天下、无为而治的盛况”的意思反用典故。当年的任公子因为水中有巨鱼而钓,如今水中无巨鱼,任公子也无所作为了。依据注释,“水中无巨鱼”表示世无巨寇,显然对大唐王朝的赞颂,同时作者自比任公子,本想有番作为,却也只能像任公子一样“罢钓竿”,有失落之感。
【参考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诗歌鉴赏】本诗主要描绘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最后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喻言江汉宁静,世无巨寇,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的理想。
前四句写作者眺望长江远去及感想。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前两句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一派雄壮的气象。后两句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
后四句歌颂盛世,一派祥和安宁,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冶。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
例3.(2017•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审题立意】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出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衰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B项“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说法错误。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错误。
【答案】BE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审题立意】“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的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
【参考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考情报告]
2015-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分析一览表
卷别 体裁 考查内容 考查角度 命题特点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 唐诗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①题型。2015、2016两年都是两道主观题, 2017年换成一道5选2的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②时代和题材。所选诗歌体裁以唐宋诗为主,在备考中全面涉猎各朝代的各题材诗歌作品的同时,仍要加大对唐宋诗歌备考的力度。③作家作品。不倾向名家名作,多选择名家较生僻的作品。④考点。对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过程中,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备考。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唐诗 韩偓《残春旅舍》 ①鉴赏诗歌的语言;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 唐诗 李白《金陵望汉江》 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唐诗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 宋诗 曹翰《内宴奉诏作》 ①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作用;②分析比较诗歌的思想感情、评价思想内容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 唐诗 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宋诗 苏轼 《送子由使契丹》 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Ⅲ 唐诗 白居易《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展开余下试题(一)鉴赏人物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是古诗词常考考点之一。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古代诗歌中抒情主人公一般指作者自己,常常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变化显示出来。而作者在诗歌中塑造、刻画的形象,往往是作者的“代言人”,是“诗化了的作者自我”,从作者对诗歌中人物或隐或显的态度倾向、理解评价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志向。
[设问方式]
1.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诗中刻画的某种形象有怎样的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题技巧]
1.在回答人物形象类题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区分诗中的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2)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肖像、环境,特别是细节描写,还有正面、侧面描写等。(3)要结合作者对于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特点。(4)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5)对于诗人自身的分析要注意结合作者的处境、写作背景,要知人论世。
2.答题步骤:
(1)结合诗(词)题、注释等确定诗歌所描写形象的基本身份(将军、英雄、隐士等)。
(2)结合诗(词)句分析并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
(3)分析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或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情感。(这一步需不需要,要视题目要求而定)
(二)鉴赏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节、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情感一旦被激活,其触目所见之物之景,均会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种客观之景物(山川、草木等)与诗人主观情感结合在一起便是意象。可以说,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鉴赏这类抒情诗,要善于体会诗歌由意象所创设的生活画面而呈现的艺术境界,即意境。一般来说,诗歌意境或雄浑壮丽,或清幽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
[设问方式]
1.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
2.试描绘诗中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诗中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4.简要赏析诗中的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答题技巧]
1.做鉴赏景物形象题,要注意的是,景物形象在写景诗和抒情诗中都是用来表现主观感情的,诗中的景物形象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读这类诗,要善于由景及情,由各类景象触摸诗人内在的情感脉动。
(1)注意捕捉景物的色彩色调,把握住意象特征。具体有两方面:
①关注时令色彩,即不同季节的景物,感受诗人所投射的不同的感情,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以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如早春的景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而暮春表现的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表现的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
②关注冷暖色调。古诗中的景物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的景物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的,冷色调的景物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苦的。
(2)关注虚实,把握住画面内涵。古诗中的景,分实景与虚景。有的诗,既有实景,又有虚景。由实到虚,可激发读者的想象,丰富画面的内涵。
(3)关注动静,把握住抒情方向。古诗中景象、画面常常有静有动,静动结合,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4)关注传统审美心理,把握住意象的特殊含义。古诗在发展过程中有着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不得志时寄情山水,仕途失意时回归自然”,诸如此类审美心理与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发生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历史的积淀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就拿“悲愁”这一情感来说,在古诗中就有这样一些表现:“春花”是“凋零”的,“秋月”是“离别”的,爱情的离思使人愁,青春的短暂使人愁,身世遭遇使人愁,家国衰败使人愁等。明白这些,我们就能抓住诗歌的常见意象的特殊含义,进而把握住诗歌的思想感情。
2.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时切忌空洞,要回答具体。
(三)鉴赏事物形象
诗人经常把具有某种内涵的事物作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高考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针对其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分析形象所寄托的诗人的情志或者思想感情。
[设问方式]
1.××指什么?试分析诗中某事物的形象。
2.诗中的某事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题技巧]
1.事物形象题的解答,要注意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不仅要知道事物形象的特点,还要知道事物形象所包含的(与人有关的)精神品质。
事物形象题的解答,需要注意如下两方面:
(1)熟知一些常见物象的象征义。如“善鸟香草”喻的是忠贞,“恶禽臭物”比的是“谗佞”。“青松”示高洁,“竹”表气节,“琴”代隐士、知音,等等。
(2)知人论世,尤其要关注诗人的精神与品质。考生除了要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所处时代的特征,还要注意了解诗人的政治、文学主张,诗歌的创作背景,从精神上贴近诗人。
2.答题步骤:
(1)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2)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①提炼表现特征的语句,观其形、色、味、声;②分析修辞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象征、托物言志等;③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3)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物象所寄托的感情、理想、追求、品性等。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鉴赏“炼字”
高考诗歌题,常常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特别讲究分析炼字。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住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歌的意境、传达诗人的情感上所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推敲,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体会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设问方式]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简要赏析某联中某词的妙处,或请分别对某联中某字作简要赏析。
4.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5.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题技巧]
1.准确找到诗眼字,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明确答题方向,点出该字的具体效果,也就是诗人炼字的目的。这里可以从三个角度回答:(1)为形象服务。如果该字所在的诗句是要刻画某个事物的形象的,那该字的作用就应该是可以让该形象更加生动。(2)为意境服务。如果该字所在的诗句是写景的,其目的是营造某种意境,那该字的运用就可以收到营造某种意境的效果。(3)为情感服务。不管是刻画形象还是营造意境,炼字的一个核心效果就是抒情,因为“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


展开余下试题(二)鉴赏“炼句”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炼句,有时是出于格律上的需要,突破常规语序而收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有时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而借助于一些艺术手法,使诗句变得更凝练,更精美,更生动,更深刻,从而产生赏心悦目、意境深远的艺术魅力。
高考对炼句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浅层面上对句意的理解,二是较深层面上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的挖掘和评析。
[设问方式]
1.某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请鉴赏某句诗。
[答题技巧]
1.首先要遵循“句不离篇”的原则,从整体上着眼把握诗句的内涵;其次要能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正确辨识诗句的艺术手法,进而对此加以分析;最后用准确的语言、规范的步骤组织出答案。
2.答题步骤:
(1)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义。回答此类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
(2)概括内容,分析诗句的深层意思。细读全篇之后,看这关键句写了什么内容。
(3)揭示该句的句式特点或写法特点。
(4)分析作用,点明艺术效果。结合表达技巧去分析各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三)品味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鉴赏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进行赏析。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3.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技巧]
1.理解并掌握诗歌语言风格的常见类型,注意比较它们的区别:
(1)朴素与绮丽
绮丽诗风的语言特点:婉媚、浮华、艳丽、纤巧。
朴素诗风的语言特点:清淡质朴、洗练畅达、不事雕琢、言简意深。
(2)直白与含蓄
直白诗风比起一般的朴素诗风,更显朴素、平淡。诗歌中运用了近乎口语的语言,并且有的诗还融入了俚词俗语、民歌之类,所以这种诗又被称为白话诗(近乎打油诗)。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浅易如话、素朴真率、通俗凝练。
含蓄诗风中所惯用的多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等手法。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委婉、蕴藉、精练、耐人寻味,但也不失朴素之风。
(3)沉郁与豪迈
在众多诗人中,有愤世嫉俗者,有报国无门者,有屡试不第者,有屡遭贬谪者,有为民请命、哀叹民生者,他们的诗作表达自我的哀怨,切中社会现实,反映阶级现象。代表诗人如杜甫、韩愈、李商隐等。沉郁诗风的语言特点:沉郁苍凉,节奏舒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且近于生活(多用俗语和对话)。
豪迈诗风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包括唐代的边塞诗),这类诗歌的语言特点往往与诗人的心胸抱负有很大的关系。诗人们或因生活在政治清明的盛世时期,受到美好山河的熏陶,心怀满腔热情;或因仕途失意,便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出路;或因国难当头而主动请缨效死疆场。所以他们所写的诗歌充满豪言壮语,显示了一种豪情。豪迈诗风的语言特点:铿锵有力、笔力豪健、节奏明快、音调高昂。
2.用某个形容词准确概括出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简练生动、明白晓畅……
3.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和效果。
4.写出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选用,又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设问方式]
1.请结合诗句,对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简要的分析。
2.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3.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4.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技巧]
1.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从表现手法、篇章结构角度,还是兼而有之进行鉴赏,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概括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衬托、渲染、象征、对比等)、修辞手法(比喻、比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互文、双关等)、谋篇布局的技巧(铺垫、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在古代诗歌中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白描等。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表达感情,而是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移情于物、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等方式来抒发感情。
2.对相关表达技巧进行具体鉴赏。要结合相关诗句来说明这种手法的内容,以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语言表述必须将诗歌的意境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力求做到流畅优美。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指诗歌的画面反映的状况或现象、诗歌的主题、作者寄托的情感等。在高考中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设题较多,有时就整首诗歌设题,有时只要求概括诗歌中的某一句或某几句的思想内容,真正评价性的题目较少。
[设问方式]
1.请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请归纳这首诗的主旨。
[答题技巧]
解答思想感情类试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答案。
1.学会看类别,了解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及其常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我们将诗词分为山水田园、咏物、咏怀、送别、羁旅思乡、怀人、边塞、民生、怀古等不同类别,每种类别的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自然有区别。羁旅思乡诗多抒发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闺怨诗多抒发思念恋人的孤寂愁苦之情。咏怀诗吟咏抒发诗人的抱负情志和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
2.学会知人论世。命题者之所以给出注释,就是为了从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给考生一些提示:介绍写作背景,用以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和诗歌的思想内容;介绍作者,用以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感情基调等。
3.解读形象。从诗歌表现的人、景、物等生活图景中体味思想感情,是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
4.品析语言。从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角度看,品味语言的重点:(1)抓题目,抓住题目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眼,如《春夜喜雨》中的“喜”;(2)抓诗眼,特别是那些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字词和诗句,如《阮郎归》中的“讳愁”,《含山店梦觉作》中的“惆怅”,《宿渔家》中的“笑”,《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中的“春愁”。
5.借助表达技巧,揣摩诗歌内容和情感。有些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主要是借助某些特定的表达技巧来表现的。《阮郎归》主要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含山店梦觉作》主要通过“衬托”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情感,“等闲挥袂客天涯”是说作者早已把漂泊天涯当作一般的事情来看待,从不放在心上。可是诗的最后一句却说:“惆怅起来山月斜。”“惆怅”就与“等闲”形成了一种反差,作者借“等闲”来反衬“惆怅”之浓厚。
6.熟悉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评价情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北京四中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