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437 2018-03-11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37]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论述文阅读强化训练
论述文阅读强化训练
一、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
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二、选择题解答一般方法:
1、比照原文 弄清概念 把握句意 辨析筛选。
设题情形有三种: 形同意同 (信息吻合 直接判断) 形异意同 (有所转换 实质一致) 形似意异 (迷惑性大 格外留意)
2、懂得审辨标志性词语。
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三、抓关键词:
关键词在读文本时要圈划出来: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四、简答题解答一般方法:
1、把握文章基本思路,切分语段层次;准确把握、分析概括文章的观点;快速搜寻答题区间;组织表达语言,做到规范作答。
2、具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 利用顺序词或数字号列清思路要点。
【特别备注】
议论文的观点表述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文题即观点。一般议论文的文题只是个“话题”,它的观点围绕着这一话题来展开,但有的话题 往往就是作者的观点。
(2)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因为议论文必须要达到“观点明确”这一最起码要求,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议论文都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阅读这种文章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文章开头一内容。
(3)有的议论文观点的提出必须要通过几个分论点来表述,所以观点往往会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带有一定的总结性和归纳性。
(4)有的议论文因为话题范围较大,内容多,形式散,它的观点提出分散在文章的几个部位,而非集中在某一处。这种的观点概括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与概括能力。 注重提炼概括观点,
注意辨析文本中不同的论点(区分“我论”、“他论”)。
【设题形式】
命题方式常是单选,4选1。命题人在编写选项肢时,文字表述不可能与原文完全相同;有时也不可能完全集中,也有前后勾连的情况,这就容易造成选项模糊。选项模糊的主要类型有五种:
(1)范围上的混淆,以偏概全,以“全”代“点”。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者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者是外延过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饰词语。
(2)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概念。选项偷换概念,用形同义异词或形近义异词来迷惑考生。解答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否颠倒了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忽略了一些关键的修饰词,是否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3)现实和设想的混淆,未已不分,或必不清。选项在概念、判断上时间超前或滞后。把已经成功的现实和没有成功为现实的设想或可能性混为一谈。阅读中特别留意“如果”“一旦”“将要”等词语,从而做出准确判断。
浏览完整试题
(4)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上的混淆,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把肯定说成否定,或把否定说成肯定,有些混淆主要和次要关系,有些属于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的选项设置。解答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5)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上的混淆、颠倒。有些选项在设置时,将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要重点辨别,找准答案。
【温馨提示】
宏观把脉。答题时感觉模糊,原因就在于我们不能透彻理解和准确把握试题选项肢的表述,进而理解和把握文中的原理、事理。
1. 阅读自科文 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什么新发现,或者介绍了一种什么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等。
2. 阅读社科文 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作者的观点与倾向怎样,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认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等。
3. 阅读文学作品 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景、物、理等,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等。
三、微察病理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有以下常见负向设置选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同学们可以结合近两年的考题,自己做一些总结、自己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技巧,识别命题专家常用的干扰方法,这对于提高反干扰能力,减少错题几率是很有帮助的。
【真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18深圳高三期中上)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时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
B.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
C.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理利用。
D.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水”情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
B.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
C.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验式思维。
D.文章2、3、4段以递进结构论述先秦生态伦理思想,自然引出第5段的“生态伦理实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智慧结晶。
B.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C.依荀子观点,自然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D.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态灾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上)
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古代建筑随着人类智慧的增长而发展,由最初简单的抵御防护功能扩展为承载多种社会功能,富有多样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意味悠长的建筑文化。我们的先民把数的元素外化融入到建筑之中,不仅使建筑中的数和天象、阴阳、时令、地理、地利等融为一体,也借助于建筑中数的意象来表达审美、和谐和等阶的价值追求。。
展开余下试题
《周易•系辞传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这一思想在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中被普遍运用,北京故宫分前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前朝是皇帝上朝、议事的地方,主要是男性活动的场所;内廷是皇帝和嫔妃们居住生活的地方,主要是女性活动的场所,这正应验了天地阴阳、乾坤相合的理念。
易学还创立了“阳奇阴偶”的数字奇偶观念,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并且特以六、九为阴阳的代表,规定奇数对应天,属于阳性,象征吉祥、和谐与美满;偶数对应地,属于阴性,有阴冷和不祥的意义。中国古代有“九重天”之说,建筑构造“九”数的重复出现,意在暗合寰宇之“九重”。拿北京天坛来说,它分上、中、下三层,第一层径九丈,取“一九”之意;第二层径十五丈,取“三五”之意;第三层径二十一丈,取“三七”之意。此外,天坛的高度、栏板数目均采用了一、三、五、七的阳数,暗合“太极”和“九重天”。
整个北京故宫建筑同样从数的角度体现了阴阳相合、天地对应的意蕴。故宫前朝的主要建筑物也是故宫的中心所在,三大殿分别立于汉白玉雕琢的三重台阶之上,太和殿九开间、进深五间,七十二巨柱都是九或九的倍数或奇数。故宫内廷以乾清门一线为界,以位于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内廷多用偶数当中较好的数字“六”。有两宫六寝,体现了下方、后方、偶数、负数为阴的民间信仰;而外朝主殿布局采用奇数,成为五门、三朝之制,正表达了中国传统以上方、前方、奇数、正数为阳的意蕴。
中国传统社会常常借用数字来表达某种美好的愿望。普通百姓喜欢偶数中的“六”,之所以如此,是他们认为上下四方为“六合六运”之数,最为圆满吉庆。作为山西省祁县民居建筑的代表,乔家大院就是由六个院落组成的,其目的是祈求乔氏家族六六大顺。
两千多年的传统中国社会,建筑这种有形的载体还被赋予了等级性。《易经•乾卦第一》中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龙是帝王化身,故九、五为帝王之数,即人们常说的“九五之尊”。“九”是奇数中最大的数,代表皇帝的权威;“五”不仅来来源于“五行”,也位于奇数正中,代表皇帝坐镇中央,因而九、五代表皇权至高无上,从而导致中国封建宫廷建筑往往运用九与五两个数字加以显示。天安门城楼正面宽九间,门上装有九路门钉,即纵横各九排,又呈“九”的倍数,故宫房间为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暗含“九五”至尊的意思。
(节选自李玲《中国古建筑的数理意蕴》,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建筑由于融入了数的元素才具有了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成为一种文化创造。
B.《周易•系辞传上》中有关“乾道”“坤道”等古建筑思想,对故宫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C.“阳奇阴偶”观念认为,奇数象征吉祥与美好,偶数含有阴冷、不详之意,因此古人更喜欢奇数。
D.九、五为帝王之数,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天安门城楼及故宫的房间数都暗含“九五至尊”之意。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段综合使用引证法、例证法,论证了天地阴阳、乾坤相合理念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运用。
B.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述,条理清晰地论证了中国古建筑中的数理意蕴。
C.文章选取中国古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故宫、天坛、天安门等来证明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D.文章写到乔家大院由六个院落组成,证明了中国传统社会常用数字表达美好愿望的观点。
6.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古建筑承载的社会功能的增加,古建筑常借助数来表达人们对审美、和谐、等阶的价值追求。
B.古建筑构造中多出现数字“六”“九”的元素,这与“六”“九”在易学中是阴阳的代表有一定关系。
C.故宫前朝主要是男性活动的场所,布局体现奇数特征;内廷主要是女性活动的场所,则多用偶数。
D.从中国封建宫廷建筑对数字“九”“五”的广泛运用,可以看出古代建筑被赋予的等级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2018衡水一中高三上)
二次元是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个亚文化族群。早期的动画、漫画都是由二维图像构成的,其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被爱好者称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广义上说,各种虚拟世界的卡通、动漫、电子游戏及其相关的核心产品与衍生产品都可以归为二次元的范畴。。
为何那么多人痴迷二次元文化?细究起来,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是逃避现实的心理需求。不少青少年沉迷于二次元世界无法自拔,其实是不愿面对充满竞争和纷扰的真实世界。二是寻求认同的心理需求。处于边缘地位的亚文化族群往往要通过对亚文化的集体消费,不断强化着彼此间的认同感,感知个体存在的价值。
二次元文化的盛行,于资本市场可能是利好,但对文化领域是喜是忧,则需要时间的验证。当下二次元文化的各类活动主要是在互联网这个场域完成的。新媒体不仅为二次元作品提供了便利宽广的展示平台,还为网络一代找到了同好聚集、思想碰撞的交流空间。在这种环境下,二次元逐渐跳脱了孤立的虚构故事空间,超越了动漫的艺术形式,形成涉及人群更广泛、内容更丰富的时尚潮流。然而,由于互联网对海量内容的筛选、监管和把控不甚严格,使二次元文化落入野蛮生长、良莠不齐的窠臼。
随着主要受众群体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破壁交融的进程将逐渐加速。为了更好地获得年轻人的认同,我们应当通过参与创作或评论引导的方式影响二次元文化,指引其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有鉴于此,国产二次元作品,至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提升:一是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文化提倡的要素。二次元这种创作传播方式,须在中华文化内涵的挖掘上有所倾斜,这样才能为青少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对接打下基础,给主流文化的发展开辟更多维度。二是从注意力经济转向情感力经济。动漫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情感丰富。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国产二次元作品却更多地流于肤浅的无厘头头搞笑,或一味追求视觉刺激,堆砌俊男美女、宏大场景。试问,如是没有充分的情感张力,又怎能与观众深度互动、引导他们进行理性思考呢?三是取材于现实,靠生活质感打动观众。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二次元文化唯有回归现实,脚踏大地,才能更加震撼人心,引发共鸣,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宋磊《面对“二次元潮流”主流文化不应缺位》)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二维图像构成的、画面是一个平面的艺术作品就称之为“二次元世界”。
B.亚文化族群通过集体消费“二次元世界”,从而不断强化着彼此间的认同感。
C.事实已经证明,二次元文化的野蛮生长和良莠不齐对文化领域来说忧大于喜。
D.二次元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交融是大势所趋,其主要原因是受众年龄的增长。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展开余下试题
A.文章就二次元问题从解释概念到分析原因,再到解决问题,可谓层层递进。
B.文章基于对二次元文后的隐忧,最后提出二次元文化健康发展的三个办法。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侧重点就在于剖析了二次元文化受到追捧的两大原因。
D.虽无例证和数据,但文章能从理论高度进行逻辑分析,也同样使读者信服。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青少年不再沉迷于网络游戏,那么二次元文化或许就没有这么火爆兴盛。
B.互联网只有对海量内容加以筛选、监管和把控,才能使二次元文化健康发展。
G.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二次元文化,是提升二次元文化品位的重要手段。
D.二次元文化只有回归现实,脚踏大地,才能引发共鸣,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2018黄冈中学高二上)
留住正在消失的乡音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方言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②近年来,留住乡音的呼声之所以越来越高,正是因为许多方言正在萎缩,山歌、童谣、谚语在青少年中逐渐失传,戏曲和曲艺抵挡不住流行音乐的冲击。现代化越来越快,方言的萎缩如暮春时节万花纷谢,难以抗拒。一旦乡音荡然无存,模糊的乡愁便会淡出人们的记忆。
③心理语言学研究发现,十来岁少年学得母语,就具备了终生语言能力的70%;同时学会几种语言,不但不是负担,还有助于提高智商.大批老科学家小时候学方言和国语,长大又学文言和外语,比谁都聪明,就是好例子.如今的孩子却学了普通话、丢了方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学校以普通话为基本教学用语是正确的,但在教好普通话的同时,周末组织些唱山歌、讲故事的方言文艺活动,不也很好吗?
④只看到方言妨碍普通话规范是片面的.方言是通语分化出来的,也曾向通语输送有益成分;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利用对应还可帮助方言区的孩子学好普通话.例如,可告诉没有翘舌音的人,凡是方言或同声旁的字读“d”“t”的,就是翘舌音:都屠—者猪储署,迢貂—招召超绍。有的分不清“f”“h”,可指出,凡是方言或同声旁的字读“b”“p”的,只能是“f”;反饭贩—板扳,非匪痱—排悲;凡是同声旁的字读“g”“k”的只能读“h”;胡湖—古苦,混馄—昆棍.50年代方言普查后,各地都编过这类对应字表,可惜后来没用于教学。
⑤除了语音对应,方言词汇、句型和普通话不同的,也可以列表对照。例如:赶趟/来得及,长脚/高个儿,拐脚/瘸腿;斤半/一斤半,卖没了/卖光了,找不他到/找不到他。方言调查已近百年,材料积累不少,应经挑选后,把本地常见误读音、误用的方言词和方言句式,编成语文补充教材。此外,各方言的儿歌、童谣、谚语、故事、传说中,不乏语言精炼、意义深刻的精品,比如“不怕慢,只怕站”“日日守,年年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敢拼才会赢”“兄弟同心,田土成金”“好天得存雨来粮”,把这些分类编注成册,让学生自学,既能学到方言,也能获得文化的教益。
⑥当然,留住乡音不光是学校的事.方言本是家传的母语,可许多家庭如今也不说了.有的家长怕影响孩子学普通话,家里不说“土话”.其实,为了学普通话而放弃方言,这是误解.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认知方法,多语人必有多样的思维.另外,不同方言也有共同的规律。南方方言爱说“他有去,我有来”,和英语中have的用法大体相当.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更是可以相互论证,比如闽语把“高、低”说成“悬、下”,普通话也有“悬崖”和“下策”的说法.
⑦除了学校和家庭,要留住乡音,社区也有事可做.这些年来,有些地方整治青山绿水,发掘旅游资源,修饰古树、草场、水磨、廊桥,唱山歌、吃农家菜,趣味盎然.城里人到“乡村一日游”听到难懂的方言还想探知奥妙呢.有些县政府为了传承本地文化,拨款请人编写方言志、俗语志,也能唤起乡思乡情.
⑧除了作为交际工具,方言还有艺术的形式——戏曲和曲艺.这些乡音饱含历史文化积淀,曾带给当地人精神的享受.现在,京戏、大鼓、快书、苏州评弹、泉州的梨园、穗港的粤剧等,虽不像过去那样流行,可一到国外,它们就绽放异彩.有的地方很珍视这份遗产,努力发掘加工,精心培养新手,让她继续焕发青春,值得钦佩和鼓励。
⑨现实告诉我们,要留住乡音,必须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本文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1月05日 12版)
10.关于“留住乡音”的原因,下列选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方言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B.许多方言正在萎缩,山歌、童谣、谚语在青少年中逐渐失传,戏曲和曲艺抵挡不住流行音乐的冲击.
C.组织些唱山歌、讲故事的方言文艺活动,有利于孩子学习普通话。
D.一旦乡音荡然无存,模糊的乡愁便会淡出人们的记忆。
1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大批老科学家小时候学方言和国语,长大又学文言和外语,比谁都聪明,这可以证明,高智商和学好方言之间有着必然联系。
B. 方言是通语分化出来的,也曾向通语输送营养,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存在相似之处,还可帮助方言区的孩子学好普通话。
C.20世纪50年代方言普查后,各地编辑了方言和普通话的对应字表用于方言区的普通话教学.
D.把各方言的儿歌、童谣、谚语、故事、传说中的精品分类编注成册,让学生自学,既能学到方言,也能获得文化的教益。
1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认知方法,多语人必有多样的思维,即使孩子在家说方言,也未必会影响孩子学习普通话。
B.城里人到“乡村一日游”,政府为了传承本地文化,拨款请人编写方言志、俗语志,都能唤起乡思乡情。
C.戏曲和曲艺饱含历史文化积淀,虽不一定流行,但通过努力发掘加工,精心培养新手,它们就一定会绽放异彩。有的地方很珍视这份遗产,值得钦佩和鼓励。
D.要留住正在消失的乡音,学校应编订相关补充教材,家庭也不能为了学普通话让孩子放弃方言,社会也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唤起乡情乡思,总之必须由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2018成都经开实验高三上)
关于中国古文字的产生时代这一问题始终缺乏具体确切的答案。就是世界各国的文字学专家,对于文字产生的具体时代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和学派。。
一种说法,认定文字的起源并不比语言产生晚,认为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或新时器时代初期就产生了文字。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把人类最早的图画、图示和各种刻记纳入了文字的范围。他们把原始人的许多岩画谓之“图画文字”;也有把纹文时期的纹记视作正式的文字。这主要是对文字的真正定义和内涵缺乏一个正确的认定。当然我们很容易想象人类没有形成语言的时候,他们要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只好用手势比划或在地上画图表示。但是文字终归是文字,它和那些原始的辅助表意手段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个根本的区别是不管世界上哪个民族的文字,没有一个不是他们民族语言的符号,尽管世界文字之林中有的是表意文字,有的是表词文字,有的是标声文字,但都是和他们自己民族的语言一致的,凡是语言能表达的,文字就能表达。所以可以说文字尽管在某种功能上超
上一篇:
北京四中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 专题12:古代诗歌鉴赏 教师版
下一篇:
北京四中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 专题12:古代诗歌鉴赏 学生版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2018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3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