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353  2018-03-12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3]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提优测试题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提优测试题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过程中,可以随时使用你所带的正版学生字典。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1.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①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③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④_________________,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⑤_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⑥《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①弹琴复长啸 (2). ②此夜曲中闻折柳 (3). ③凭君传语报平安 (4). ④草树知春不久归 (5). ⑤商女不知亡国恨 (6). ⑥双袖龙钟泪不干 (7). (2)谁家玉笛暗飞声 (8). 散入春风满洛城 (9). 此夜曲中闻折柳 (10). 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析】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琴”“折”“袖”“暗”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kuī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xiá及此。……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目不kuī(______)园 无xiá(______)及此 漂白(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3)文中“兀兀穷年”中“穷年”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沥尽心血”中“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4)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 (1). (1)窥 (2). 暇 (3). piǎo (4). (2)深霄 (5). 深宵 (6). (3)终年、一年到头 (7). 滴 (8). (4)比喻 (9). 引用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此题应该注意“暇”的偏旁不要写错。(2)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深宵”就是“深夜”的意思。(3)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必须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来分析。“兀兀穷年”指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勤劳不懈。“穷年”是“终年、一年到头”的意思。“沥尽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用尽了自己毕生的精力。“沥”是“滴”的意思。(4)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运用了比喻,“漂白了的四壁”是引用的修辞。


浏览完整试题3.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1)A.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着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些不尽合自己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
B.祥子的车卖了!他像傻了一般,看着大家忙乱,他只管往外掏钱。他的眼红得可怕,眼角堆着一团黄白的眵目糊;耳朵发聋,愣愣瞌瞌地随着大家乱转,可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他连哭都哭不出声来!
①A段中祥子“几乎要哭出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段中祥子“连哭都哭不出声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海底两万里》是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的海洋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写了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跟随尼摩船长乘坐“_________________”潜艇在海底做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的故事。
【答案】 (1). (1)①祥子因买上了第一辆自己的车,高兴得要哭 (2). ②祥子因虎妞难产而死卖车,难过得哭不出声来 (3). (2)儒勒•凡尔纳 (4). 诺第留斯号。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点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4. 综合性学习。
今年三月份,国务院首次把“全民阅读”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一时间,全国掀起了一股阅读热潮。学校决定开展以“尚阅读•扬正气”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班级举行“全民阅读”主题班会,为做好发言,某同学搜集了以下两则材料,请根据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材料一:近几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众多民间阅览室、图书馆建成,阅读推广公益组织成长起来了,自动借书机、流动借书车、流动图书角和24小时书店也在各地出现了……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和阅读量开始持续上升。
材料二: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的全民阅读仍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13年,我国共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3112个,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55册,这和国际标准相比,存在显著差距。“读书无用论”等错误思潮依旧蔓延,一些书店生存艰难。
探究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准备举行读书报告会,会场上要悬挂一副对联,上联已拟好,请你补写出下联,使之与上联构成对偶。
上联:学习成就人生路
下联:阅读____________
(3)下面是某同学在学校贴吧上发的帖子,请你跟帖。(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至少用一个例子加以阐述,字数60字左右。)
某同学的帖子:读书可以养气。腹有诗书气自华,宋濂遍观群书,则有儒雅之气;苏轼饱读诗书,则有豪放之气。故多读则气足,气足则文华。
【答案】 (1). (1)全民阅读的进展令人欣喜(或:我国国民阅读率和阅读量开始持续上升),但发展道路还很漫长(或:但全民阅读仍处于起步阶段)。 (2). (2)(示例)助推中国梦(或:铸造正气魂……)(能与上联构成对偶,意思连贯即可。)
(3)(示例)读书可以益智。多读书使人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深刻。郑樵读古今之书,通百家之学,最终成为知识渊博的史学家。
【解析】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材料内容的理解。阅读两则材料,把握其内容,材料一说明了全民阅读的进展令人欣喜(或:我国国民阅读率和阅读量开始持续上升。)。材料二说明了发展道路还很漫长(或:全民阅读仍处于起步阶段。)概括即可。(2)根据对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承”的特点,抓住“阅读”这个中心议题仿写下联即可。(3)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观点明确,举例分析能支持观点,表达顺畅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的争与不争
蒋骁飞
①民国四大国学大师之一的陈寅恪学贯中西,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
②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
③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才对,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恪对梁启超的“追随”。
④一天上午,梁启超刚上班,同事就递给他一份学报,说:“陈寅恪又要和你干仗了!”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
⑤原来,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有关陶渊明归隐动机的论文。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寡廉鲜耻,普遍缺乏道德感,他纵然没有力量改变现实,起码也不愿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丢掉。陈寅恪则提出不同见解,他认为陶渊明辞官回家种田,是因为东晋被灭之后,他“耻于事二主”,才发誓不与新政权合作。
⑥面对陈寅恪的针锋相对,梁启超毫不在意“恩师”的威信受到挑衅,大笑道:“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
⑦一旁的同事与陈寅恪有些恩怨,见梁启超如此说,便低声建议道:“梁先生,这陈寅恪别有用心,他是在含沙射影骂您啊!先生您在清朝做过官,在当今民国又做过官,陈寅恪这不是影射您在‘事二主’吗?”梁启超一听,脸顿时黑了下来,很是难看。突然,他怒气冲冲地对那个同事喝道:“你滚!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那个挑拨是非的同事旋即狼狈地走开了。
⑧陈寅恪得知此事后,对梁启超的人品更加钦佩了。梁启超和陈寅恪尽管常常为了学术分歧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但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尊重和信任,从不听信他人挑拨,这样的君子之交以及争与不争的境界无法不令人敬佩。
(有改动)
5. 通读全文,找出最能具体体现梁启超和陈寅恪“争”与“不争”的语句,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
“争”的表现:
陈寅恪: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梁启超: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
“不争”的表现:
陈寅恪: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
梁启超: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争”与“不争”是矛盾的,为什么“争”是君子,“不争”也是君子?请你概括出“争”与“不争”各自蕴含的君子风范。


展开余下试题7. “相反,陈寅恪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和梁启超争吵不休,面红耳赤、怒目相视的场面时有发生。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成为好事者的说辞。”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第______段和第______段之间。
8. 本文虽然短小,但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富于变化。指出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刻画梁启超和陈寅恪的不同方法。
【答案】5. (1). A: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或陈寅恪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和梁启超争吵不休。) (2). B:面对陈寅恪的针锋相对,梁启超毫不在意“恩师”的威信受到挑衅,大笑道。(或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
6. “争”蕴含思想独立、治学精深的君子之风;“不争”蕴含襟怀坦荡、不重虚名的君子之风。
7. (1). ③ (2). ④
8. 梁启超:正面描写(神态、语言描写亦可);陈寅恪:侧面描写。
【解析】
5. 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陈寅恪的“争”体现在学术方面,从“陈寅恪则提出不同见解,他认为陶渊明辞官回家种田,是因为东晋被灭之后,他‘耻于事二主’,才发誓不与新政权合作”可以看出来。梁启超的“不争”建立在对陈寅恪的了解之上,从“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可以看出来。
6. 此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理解内容,组织语言的能力。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争”指的是在学术方面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思想;“不争”指的是淡泊名利,尊重和信任他人。
7.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和写作思路的把握,必须在理解文段意思的基础上进行作答。“相反,陈寅恪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和梁启超争吵不休”与上文的“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恪对梁启超的‘追随’”联系紧密;“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成为好事者的说辞”则引起了下文同事给梁启超看学报的情节,所以应该放在③段与④段之间。
8. 此题考查学生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辨析能力。正面描写:就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和行动和语言,又称“直接描写”。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又称“间接描写”。“脸顿时黑了下来,很是难看”是对梁启超的神态描写,“你滚!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是对他的语言描写,这些都属于正面描写。“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是梁启超对陈寅恪的评价,是用侧面描写的形式突出了陈寅恪的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高荣伟
87岁的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作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曾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
黄旭华是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人,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为什么后来学起了造船?据黄老回忆:“那时日本人入侵,我们被迫离开华南沿海家乡,往内陆转移。轰炸一来,必须躲到掩体中。那时我就想,要么上天,要么入海。”1945年,黄旭华考取了交大的造船系。
投入核潜艇研究,则是上世纪50年代了。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请示上核潜艇,很快获批。因为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经历,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那时,对核潜艇的研究极为保密,黄旭华不得不远离父母家人。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们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上。
此后30多年,他的父母和八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则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他一面。
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开始的。当时,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确定可行性,他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黄旭华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 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又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万个数据。
经过黄旭华与团队的艰苦科研,1964年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研制成功,1970年试航,1974年交付海军,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中国成为继美、苏(今俄)、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这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有的参试人员向亲人嘱托了后事。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作深潜试验。
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后,核潜艇开始下潜。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咔咔”的声响。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平安上来后,他诗兴大发,现场作诗曰:“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当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黄老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放声大哭……
9. 阅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黄旭华的人生经历。
立志上天入海→__________→_________→取得巨大科研成果
10. 在进行核潜艇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遇到了哪些困难?
11.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
(2)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作深潜试验。
12. 黄旭华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和邓稼先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13. 下面是“感动中国”对黄旭华的评价,请你从下列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位你敬佩的人物仿写句子。
备选人物:邓稼先 闻一多 袁隆平
黄旭华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拥有无穷的力量。
【答案】9. (1). 考取交大造船系 (2). 参研核潜艇
10. ①核潜艇的研制是一项尖端工程;②当时不知道核潜艇是什么模样;③黄旭华选择的是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④没有计算机,全靠算盘和计算尺演算数据。
11. (1)通过“直到……才……也……”的关联词语的运用,说明了核潜艇研究事业的保密性极高,表现了黄旭华为科研事业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2)“亲自”一词表现了黄旭华在科研中事必躬亲、科学严谨、以身作则、不怕牺牲的高尚人格。
12. 示例:无私奉献、恪尽职守、刻苦勤奋、临危不惧、热爱祖国。
13. 示例:袁隆平的人生,正如稻田里的水稻,拥有蓬勃的生命。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作品的情节线索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仔细阅读文章,熟悉全文的情节,最好把故事情节分出几个片段,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从“1945年,黄旭华考取了交大的造船系”“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10.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从“当时,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黄旭华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 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万个数据”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展开余下试题11. 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理解其深层含义。第(1)句话中加点词语体现了核潜艇研究事业的保密性;第(2)句话中“亲自”体现了黄旭华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12.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从“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们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上”“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则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他一面”可知其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从“那时,又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万个数据”可知其不辞辛苦;从“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作深潜试验”可知其不怕牺牲。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13.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阅读例句可知,作答时首先要了解人物的成就与贡献,然后用比喻的修辞进行表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沈约)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1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 (2)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
(3)及为郢州 (_________) (4)母恐其以劳生疾 (________)
15.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昼之所读,夜辄诵之。
16. 甲文中孙权告诉了吕蒙哪两种读书方法?这两种读书方法各自的目的是什么?
17. 乙文中沈约成才的自身原因是什么?
18.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读书无用论的论调,他们认为读不读书一个样,反正都是出去打工,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4. (1). (1)到 (2). (2)重新 (3). (3)等到 (4). (4)担心
15. (1)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2)(沈约)白天所读过的文章,晚上就能够背诵。
16. 精读(研究)、略读(涉猎);前者是为了出成果,后者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大视野,增长见闻。
17. 笃志好学。 18. 不同意;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修身养性,读书不能保证人的成功,但是不读书则肯定会引起更多严重的个人问题。
【解析】

15. 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16.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学会用自己的话理解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17. 总结合理即可。
18. 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三、写作
19.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古今中外,名人荟萃、群星璀璨,他们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以其杰出的成就、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人格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一定有你所崇拜的名人激励过你,震撼过你,改变过你,引你思索,促你成长,催你成熟。
你以“名人的魅力”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经历,可以抒发情怀,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答案】范文:
诸葛亮,我想对您说
惊悉街亭失守,阁下追思先主遗言,思过责己,且自贬三级,窃以为不智也。先生既为“中华智星”,又有“鬼神不测之机”,应善为自谋,如何能陷自己于不义,自毁前程呢?小子虽不才,也愿为先生谋划一二。
其一,街亭之失,马谡之过。两军相接之初,先生运筹帷幄,调兵遣将,且一一授以战术要诀,可谓劳心尽力,周详之至。然马谡违先生节度,举动失宜,最终失了街亭。先生完全可以“舍车保帅”,将干系推得一干二净,何苦大包大揽呢?自古“刑不上大夫”,先生贵为一国丞相、三军统帅,即使担当“领导责任”,亦不过检讨反省、做做样子而已。而先生竟自贬三级,亦太过耳。
其二,失掉街亭有过,保全军民有功。街亭既遇险,先生并未惊惶失措,而是指挥若定,设疑兵扰敌,设伏兵断后,令修剑阁,以备归路,使蜀兵尽回汉中,且智收姜维,拨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入蜀,粮草辎重并无一失,保存了出祁山、定中原的实力。更不用说于空城之上,焚香操琴,以一人之力拒十五万魏兵。如此看来,先生非但无过,而且有“惊天地,泣鬼神”之功。而先生居然不懂辩证法,看不到北伐的大好形势,只盯着“阴暗面”,“钻牛角尖”。先生虽谓孔明,何其不明也!
其三,可虚美,可隐恶。街亭之失,往好处想,可以说为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积累了经验(哪怕是负面的)。按时下的说法,只当交了“学费”。先生一出空城计,军民看得真切。可以差一干“笔杆子”写成《三尺瑶琴退雄兵》的长篇报告文学,在《蜀国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白帝城托孤时,先主曾嘱咐马谡其人,不可重用。这段历史委实对先生不利。但除了先生之外,直到如今还在搞什么“失街亭,谁之过”的讨论。有人更是把矛头指向先生,说什么“知人不明,用人不善”,严重影响了领导的威信。以后的工作如何开展?真是“成也宣传,败也宣传”呐!
先生深谙行军用兵之理,于为言之道则一窍不通。长此以往,怎能不落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部编人教版”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