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单元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欲穷其林(尽) 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B. 水尤清冽(格外) 假尔远逝(忽然) C. 佛印绝类弥勒(像) 曾不盈寸(竟然) D. 悠哉悠哉(悠闲的样子) 欣然规往(打算,计划) 【答案】D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B. 不足为外人道也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 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 D. 其两膝相比者 天涯若比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项的两个“向”都是“先前”的意思;B项两个“为”的意思分别是“向、对”“雕刻”;C项两个“可”都是“大约”的意思;D项两个“比”都是“靠近”的意思。故选B。 3. 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B.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 溯迎而上 D.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BD三项的“而”都表示转折。C项的“而”表示修饰.故选C。 4. 下列加点词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B.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 崔氏二小生 D.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项中的“清”古今义相同,都是“清澈”的意思;B项的“无论”古义是“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C项的“小生”古义是“年轻人”,今义是“戏曲中的一种角色”;D项的“阻”古义是“艰险”,今义是“阻挡”。故选A。 5.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 潭中鱼/可百许头 C. 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D.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正确;B项正确;C项正确的朗读划分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D项正确。故选C。 【点睛】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最早、最重要的一个源头,汉代以后被尊为儒家经典。其作品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的手法 B.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动的情态 C. 《桃花源记》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把各个事情贯穿起来,最后以南阳高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 D. 《核舟记》中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项表述正确;B项表述不正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属于侧面描写,既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和也写出了游鱼的情态。C项表述正确;D项表述正确。 故选B。 7. 根据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子衿》)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千山万水也不能阻隔朋友真情的情感。
浏览完整试题(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雎》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辗转难耐的相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 【答案】 (1). )青青子衿 (2). 海内存知己 (3). 天涯若比邻 (4). 气蒸云梦泽 (5). 波撼岳阳城 (6). 悠哉悠哉 (7). 辗转反侧 【解析】试题分析:要正确填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记清诗文的原句,避免张冠李戴;理解诗句的意思,以便能按要求写出诗句;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理解题干的材料及用意,弄清楚具体的题型要求。1小题都是上下句对接,难度相对较小,只要平日注意积累,一般不会出错,默写时注意。2.3.4小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然后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句子。小题1注意“衿”的写法。小题2注意“邻”的写法。小题3注意“波撼”的写法。小题4注意“辗转、反”的写法。古诗文名句的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点睛】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另外要对古诗文中的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 8. 阅读文段,按要求完成各题。 ①家书是亲人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情感载体,写家书一直是一种重要的家训方法和家教形式。 ②最早的文字家书肇始于秦末汉初,被称为“简”或“牍”。秦汉以后,“尺素书”大量涌现,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的“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是家书升级版的最好印证。在这一历史时期内,经济优裕的家庭已经用锦帛写作并传递家书。东汉后期,随着造纸术的问世,家书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 ③“鱼传尺素”“鸿雁传书”,代代相因、世世相袭,逐渐沉积为融亲情,乡情,友情于一体的独特民族文化现象。 (1)文中画线句子的主干是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有一处标点使用有误,请找出并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示例,完成填空。 《傅雷家书》:循循善诱谈艺术人生 《诫子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家书进入百姓家。 (2). (2)将“亲情”“乡情”后的逗号改为顿号。 (3). (3)谆谆告诫讲为人之道 【解析】试题分析:(1)提炼句子主干只要提取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即可,此句的主语是“家书”,谓语是“进入”,宾语是“百姓家”。正确答案:家书进入百姓家。(2)第③段中“亲情”“乡情”“友情”并列停顿较短,应用顿号。(3)此题解答,可仿照例句来写,如例句是结合著作的中心内容题写的,空缺处也要结合《诫子书》的中心内容来写。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0.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答案】9. 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0. “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示例: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解析】 9. 试题分析:抓住关键诗句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可以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惜别之情;虽为离别,诗歌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感基调却突转,透露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0. 试题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来分析概括。解答此类赏析题,应先把要赏析的字或词所在的诗句描绘一下,或者分析一下写出了什么情景,然后再回答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T,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 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B. 阡陌交通 交通:运输事业 C. 咸来问讯 咸:都 D. 欣然规往 规:计划 12. 下列句子中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3. 作者在第一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 14. 在文章第三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花源中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 15.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 作者铺陈桃花源中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 “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中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 “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答案】11. B 12. A 13. 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桃源的美好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