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299  2018-03-17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9]
2005-2017年湖南省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题汇编
2005-2017年湖南省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
2005年 1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16.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牡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6.答案:
“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出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柳诗日“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
解析:第一问作答时重点理解“壮年”和“垂暮之年“的用意。第二问作答时重点理解喻体为“剑芒”的用意。
今年湖南卷古诗鉴赏沿用该省去年续写的题型,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比较阅读方式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拓展阅读面,使考生的视野更开阔一些,二是因命题已将其设置成一种对应格式,考生只要综合考虑原诗特点和答题处前面的内容就不难写出很不错的答案来。古诗鉴赏考查的能力属E级,是最高级。考查要点有二,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第一小题,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命题者先分析李诗“望”字之妙,进行示例,通过做题型的分析,发现它包含四个要点,即“望”字出现的位置、写法、结构上的作用和包含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第二小题考查诗歌形象--“意象”,先分析李诗“青山留人”之好处,包含三个要点:情感内涵--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表现手法--拟人、象征、情感的表达形式--“看似……实则……”。明确了这种示范赏析的要点、思路和表述形式,那么,续写也要“依样画葫芦”,作答是不难的。
2006年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薛宝钗 咏白海棠林黛玉 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14.[答案] 前句以梨蕊之白,形容白海棠的 “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浏览完整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2005年高考湖南卷的古诗赏析题受到了广泛好评。今年继承了去年的题型,主要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命题形式为给出一定的赏析文字,留下一段空白,叫考生依据给定的赏析提示进行鉴赏。2006年的提示较2005年更明确,命题人要求考生就诗歌中的颔联进行赏析,而且提示为此两诗之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考生应就其“绘形写神”和艺术技巧方面进行赏析,同时给考生提供赏析范例,这种提供明确提示并给出赏析范例的鉴赏也被人称为仿写式鉴赏。这样,考生可以在一种无形的模式中相对自由地表达。这种命题的好处是明显的:可以引导考生重视整体阅读;可以多方面地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007年 四、古诗词鉴赏与古诗文默写(11分)
15.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1]
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些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颔联:(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2)“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

(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
(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
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简要题析]: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如此理解:从考查内容(角度)上说,“鉴赏”这个点,对象包括“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三个大的方面,“评价”这个点,对象指“思想内容”,当然,“鉴赏”和“评价”常常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从考查形式上说,可以就“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某一方面鉴赏单独设问,可以对上述三方面综合要求,还可以将“鉴赏”和“评价”结合起来作考查要求。从要求上说,只需对“作品本身”作“概要”性的“初步”赏析。当然,古代诗歌赏析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长期的阅读赏析过程中逐步提高的,并且,还与思想认识能力有关。本题要求就王安石《示长安君》中间两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怆情”这种情感的,是对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综合鉴赏。
  [简要题解]:解答这道题,切入点有两处,一是哪些地方能表达“怆情”,而是“如何”表达的——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当然,所谓鉴赏,应当有必要的分析。本题给出的答案有6点,但只要答对4点,分析合理,表达准确,就可以得满分。4点以内,答到要点,分析合理,一个要点记1分;只是摘引了诗中与要点相关的字词,没有分析或分析不合理,不记分;答题不在参考答案之内的,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本题人均分1.95分,得分率为39%。
2008年 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诵,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白话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龙标野宴》白话译文
夏天的夜晚在沅溪边乘着凉爽的风儿散步,
朋友们带着酒相互陪伴着来到了竹林深处。
不要说我们的音乐和歌声是因为被贬谪的哀愁,
那远处的青山和当空的明月却从不曾空缺。
2009年 14.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5分)
答:秦词的理趣:
元词的情趣:
(2)分析《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2分)
【答案】(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
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考点】(1)考查对诗歌风格的比较;(2)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
【解析】
我个人认为,命题者在此题上有些疏漏,主要是两问的考点重复了。(1)答题思路是:风格+例子+简析。例子最好是关键词,不必完整引用。


展开余下试题【思路点拨】(1)要抓住区别点“理”、“情”入手,结合具体诗句;(2)一般地,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结尾点题。诗歌讲究含蓄的特点与两个句子结合起来分析。
2010年 1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好事近①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答:“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 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解析:南宋陆游,大家非常熟悉,考核点在于“炼字”。 “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答: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 “作者的思想情感”, 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搞清了两个环境,再套上相应的答题模板,就能很快搞定。
2011年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2分)
10.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
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彩。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原文翻译
在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美景里,春天的美丽的光景仿佛快要从春雨中走过的样子.
  而在这暮春时节里虽然农人家的花快要落尽了,但菜畦地里今天来的蝴蝶分外的多
2012年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2分)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案】(1)边塞(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解析】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诗应是概括了这段历史。“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
越雄健,颇得盛唐神韵。
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清人吴乔曾在《围炉诗话》里对这首诗解读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第一次考专题考意境。
2013年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 。(1分)
(1)桃花流水鳜鱼肥 (1分)
【解析】(1)考查识记:桃花流水鳜鱼肥。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处。(3分)
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3分)
(2)考查炼字:结构、内容、主旨三点要答到位。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4分)
答: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4分)
(3)考查情感: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搞清了两个环境,再联想起张志和的《渔歌子》注意题目“钓船归”的暗示,“回归与隐居之乐”不用探究也可以回答出来。
【辅】说说2013年湖南诗歌试题——贺铸的《钓船归》 (2014-08-12 07:09:12)
我以为,2013年高考湖南试题取材贺铸的《钓船归》,很有些考虑不周。
根据贺铸的《钓船归》,命题人抓住三个命题点分别命了三个小题:一个是背诵,一个是炼字,一个是主题探究。试题选择的考点不错,有“死”有“活”,有点有面,有浅有深。但我以为,《钓船归》却并不适宜拿来高考命题。
理由就一个:这不是一篇优秀的诗歌作品,章法不谨严,句与句之间以及上下文的联系很难说是有机的。
从整体看,《钓船归》这个词牌应是贺铸的首创,是贺铸的自度曲,题目和词牌合二为一。看内容,《钓船归》就是其“题目”,且暗示了主题;看形式,《钓船归》不是近体诗,而是长短句,因此《钓船归》也就是词牌。
但是,我们知道,《钓船归》是贺铸对唐代杜牧《江汉》的翻作。杜牧《江汉》诗云:“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贺铸以此为蓝本,只是稍稍互换了前两个诗句的顺序,再在每句的后边依次添加一个三字句——“际柴扉”、“两忘机”、“故人稀”和“鳜鱼肥”,做成了这样一首词,并为它拟了一个暗示其主旨的词牌。我以为这是贺铸的一个文字游戏:贺铸借这样一种文艺创作的形式来表达他对杜牧《江汉》的理解和欣赏。


展开余下试题但是这种翻作,虽然也可视为一种有趣的创造,但它无疑破坏了杜牧原诗本有的流畅性及整体性,使得写景的立足点及视角都难以确定,而自身又没有形成一个上下通联的有机整体,显得少了自己的章法。杜牧原诗章法谨严,立足点及视角都很明确,立足点是在岸上,整个景象是透过作者的眼睛看到的,
画面统一,意境和谐,可谓“诗中有画”。而经过贺铸的改造,要确定《钓船归》写景的立足点及视角就变得十分困难,因为原有的严谨章法、统一画面及和谐意境都遭到了破坏,仿佛贺铸在一个平静的湖面接连投下了四颗石子(“际柴扉”、“两忘机”、“故人稀”和“鳜鱼肥”),整个湖面都给他弄花了。但在一首写景作品,立足点及视角的确定、意境的协调统一以及章法的严整,都是十分重要的。
贺铸的翻作对于杜牧原诗本有的流畅性及整体性的破坏,还具体体现在诗句之间衔接的不自然上。
如上阕四句。
第一句“绿净春深好染衣”。“绿净春深”写时令特征,“好染衣”写大家趁着时节要做的事——“染衣”。“绿净春深好染衣”,意思是:绿色纯净,春色已深,正是给衣服染色的好时节。
第二句“际柴扉”。因为下接“柴扉”,“际”应作“交会”解,是个动词;“柴扉”即柴门,隐喻生活贫苦之家。但“际柴扉”很难接得上“绿净春深好染衣”。这里关键是那个“际”字,它无法与“好染衣”衔接,要接也是接“绿净春深”。结合一二句,这第二句大概是说钓者的住处春意正浓,处于绿色环抱之中。
第三句“溶溶漾漾白鸥飞”。大概仍是写钓者的居住环境,不过变静为动,写的是动的水面,飞的白鸥,有别开生面之效。
第四句“两忘机”。此句与上句也难衔接。“忘机”好理解,就是忘却世俗的机巧、权谋等等;“两”,一个是白鸥,另一个是什么?不好理解。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就是这种境界。但在这里,“我”的形象并不突出,整个上片乃至整个作品写的似乎全是钓者,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并且,“溶溶漾漾白鸥飞”的白鸥很可能不只一只,可能是两只,甚至可能是一群,那么,所谓“两”,何解?
当然,后面四句倒还衔接自然。
第五句“南去北来徒自老”:路上行人来来往往,忙忙碌碌,白白地就这样老去了。此句还是写诗人所见,也含有人生短暂之叹。
第六句“故人稀”:老朋友已然少了。为什么少了?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陆陆续续故去;二是渐渐失去了联系。第五句说“老”,第六句说“稀”:五、六句的衔接是自然的。
第七句“夕阳长送钓船归”:夕阳西下,好似诗人目送着钓者划着钓船回家。这一句也当是诗人所见,字面上是夕阳送钓船归去,实则是诗人目送着钓船在夕阳下渐行渐远。这一句写的很有意境。
第八句“鳜鱼肥”:那鳜鱼肥肥的。这句应是诗人的想象,写钓者收获颇丰,鳜鱼满船。此句用典,是唐代张志和《渔歌子》的化用:“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过,尽管后四句衔接比较自然,但总体而言,《钓船归》的创作并不成功,读起来晦涩,以这样一首作品作为阅读材料来考查学生,确实不妥,何况还是高考呢?
另外,由于命题人对于作品理解不深、不细,试题的设题及答案,也有待商榷。
第一小题,填空,无可说。
第二小题,怎么“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就“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怎么就“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这种理解实在不敢苟同。这种“玄之又玄”的个人观点,对于考生来说,怎一个“坑”字了得?其实,“净”字在此并无太多深意,不存在“移情”、“双关”之类的艺术手法,只是写实而已,它写的就是春深时节、大地呈现出的一片绿的景象,怎么就委婉地道出了“词人内心的纯净”?还要“联系‘春深’‘染衣’”才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第三小题,命题及其答案看似稳妥无可指摘,但是,由于作品本身存在上面论述的诸多问题,这样的设题及其答案就显得颇为可笑了。
2014年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①归:女子出嫁。②蕡(fe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榛榛(zhen):树叶茂盛的样子。
(1) 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
答案:重章叠句
考点解析:诗歌结构特点,注意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如:“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考点解析:表现手法新东方曾教给大家看到手法要想到对比烘托,在此需要同学们知识迁移,语文科目的考试真是越来越重视语文能力的考查。
词句注释
夭夭: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华:同“花”。
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
宜:和顺、亲善。室家:家庭。此指夫家,下文的“家室”“家人”均指夫家。
有蕡(fén):即蕡蕡,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蕡,果实硕大的样子。
蓁(zhēn)蓁:树叶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白话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甜。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随风展。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家康乐又平安。
2015年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城郭为墟①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鄴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张说《鄴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虚:废墟。
(1)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 》。(2分)
【答案】(1)春江花月夜  
(2)请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6分)
(2)第一首诗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05-2017”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