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269  2018-03-20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9]
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升格演练(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飞豹”之父陈一坚
1982年,陈一坚被任命为国产歼击轰炸机的总设计师。当时陈一坚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命运从此和这架不知何时才能问世的歼击轰炸机紧紧捆绑在一起。
其实,他的命运早就和歼轰机联系在了一起。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一坚随家人从福州来到南平。日军小飞机经常对这个进入东南内陆的必经之地进行轰炸。“日本飞机非常猖狂,飞得很低,飞行员的样子看得一清二楚。”这是陈一坚对飞机的第一印象,却如同梦魇。年幼的他与大人们一起躲在防空洞里。一位母亲带着襁褓中的婴儿,大家害怕孩子哭声会被日本飞行员听到,就让孩子吃奶来捂住他的嘴巴,结果就把孩子活活闷死了。
那个惨景至今仍像电影一样在他脑海里重放,也第一次让他感到“无还手之力”的切肤之痛。“泪如倾,气填膺”,在“飞豹”通过定型审查后,陈一坚将这种情感用一阕《江城子》道尽。
“晚昏犹萌顽童志,报华夏,慰我祖”,童年深埋的情感种子终于萌发成了报国的大志。报考厦门大学时,陈一坚认准了要学航空、造飞机,并且下定决心:不录取我,就换个大学再去考,直到被航空系录取!
1981年,国家财政紧缩,军费大幅削减,“飞豹”由重点型号降为“量力而行”项目。项目基本处于“下马”状态,陈一坚急了。男儿泪,不轻弹,他还是流下了眼泪,“我们理解国家当时的难处,但这个飞机是空军海军都迫切需要的!”陈一坚说,没有歼击轰炸机,海军作战时就没有了空中“保护伞”,“海军部队告诉我,如果人家跑到南沙跟我们较劲儿的话,我们就够不着了,如果出现敌方飞机,我们的军舰只能被动挨打。”陈一坚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没有研制费,但是工资和办公费,纸、笔钱总还是有的,“飞豹”研制团队就这样继续方案调整、打样设计,根治原方案中的重大缺陷,坚持了约一年时间,“飞豹”设计图已经一摞摞摆在案上。
“上级说‘量力而行’,我们在后面加了四个字‘有所作为’!”陈一坚说。
1988年,“飞豹”迎来了首次呼啸长空的机会。此后,“飞豹”又经历了长达10年的试飞,每一次惊心动魄的试飞都让它成长得更茁壮。
1998年,飞豹正式列装服役,这架完全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研制的歼击轰炸机,大大增强了我军对地对海的作战能力和远程支援能力,成为当时国产战斗机中唯一可以覆盖中国南海地区的机型,从此,中国空军掀开了更加“有所作为”的一页。
“我只是一介书生。”陈一坚说。
对这个书生来说,创新不是火花四射的激情迸发,而是日常的工作,“就是遇到问题不吭声,自己去学习去解决”。
改革开放后,陈一坚赴德国参观空中客车工业公司的前身MBB公司,看到好几柜子研制飞机的美式技术规范,翻了几本后,陈一坚被震撼了:这个规范太先进了!当时我国长期按照苏式技术规范、管理模式研制飞机,这与实现“飞豹”的设计要求有着难以想象的差距。就在短时间的参观中,他很快领会了苏式规范和美式规范的差异。
陈一坚团队毅然决定规范转轨。一个创新的标准树立了,之后各种困难考验接踵而来。
选择了美式规范,飞机的设计计算能够更加精确,却非常费时,非得用计算机才行。勒紧裤腰带买来了新的设计工具却不会用,怎么办?陈一坚又发挥了善“啃”书的能力,买来许多这方面的书籍、资料,先扫盲后又自学编程。因此,“飞豹”成为了国内最早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机种之一。


浏览完整试题如今,已经83岁高龄的陈一坚仍然为大飞机的发展奔波呼号,依然密切关注着新“飞豹”的研发和升级,为航空人才的培养不遗余力。
第一代“飞豹”研制历经20年,而如今“新飞豹”从立项到装备部队只用了短短数载……
形变化,魂继承,“飞豹精神”又在新的团队里流传。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己研制的飞机就像自己的孩子,要带着像摸孩子那样深厚的感情去抚摸、感受、疼爱飞机,对它倾注感情才能负起全责。”陈一坚这样告诉唐长红。后者是新一代“飞豹”总设计师。(《人民日报》)
②“我不是一个人,我的背后是一个团队,是一个国家。”——陈一坚(《人民日报》)
③“千里南疆雾茫茫,故国土,自难忘。狂涛骇浪,几处设国防。狼烟四起曾相识,泪如倾,气填膺。”……也就是在新机通过定型审查之后,终感此生不虚的陈一坚写下了那首《江城子》,下半阕是:“冬去春来十余载,图万卷,鬓如霜。苦辣酸甜,徒手卷平川。晚昏犹萌顽童志,报华夏,慰我祖。”(《经济日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飞豹之父”陈一坚从小就立志学航空。在报考大学时,他认准了要学航空、造飞机。大学毕业后他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歼击轰炸机的研制上。
B.“自己研制的飞机就像自己的孩子”,陈一坚对自己倾注一生心血研制的“飞豹”感情深厚,也希望后继者能像他一样去抚摸“飞豹”,疼爱“飞豹”。
C.因军费削减,“飞豹”曾基本处于“下马”状态,但陈一坚认为,如果没有歼击轰炸机,我们就会被动挨打,因此他领导的团队一直坚持研制。
D.陈一坚的一生始终与歼击轰炸机联系在一起,他的团队成功研制出了“飞豹”机型。他们身上体现的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精神也激励着代代“飞豹”人。
E.陈一坚说“我只是一介书生”,这表现了他勤奋好学,靠学习去解决困难的钻研精神。他把学习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来报效祖国。
解析: D项最恰当全面。C项内容分析正确但是局部的。A项,“大学毕业后他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歼击轰炸机的研制上”文中无据。B项理解表面化。E项,“他把学习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不正确。
答案: CD
2.陈一坚为研制“飞豹”歼击轰炸机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解析: 先根据题干找准答题区间,反映陈一坚贡献的内容主要在第7、9、10、13、15、16段。去掉陈述性的内容,抓住重点形成答案即可。
答案: ①“飞豹”由重点型号降为“量力而行”项目后,他带领研制团队克服经费不足的困难继续坚持研究,根治原方案中的重大缺陷。②毅然决定规范转轨,选择美式技术规范,设立“飞豹”歼击轰炸机的创新标准。③为使计算能够更加精确,他买来计算机等方面的书籍,自学编程,使“飞豹”成为了国内最早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机种之一。④已经83岁高龄的陈一坚仍然为大飞机的发展奔波呼号,依然密切关注着新“飞豹”的研发和升级,为航空人才的培养不遗余力。
3.陈一坚在“飞豹”通过定型审查后写下的《江城子》一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 先根据上下文,主要看陈一坚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江城子》,一是在国土沦丧、人民惨遭日寇蹂躏而“无还手之力”时;二是在“飞豹”项目下马时;三是在研制出“飞豹”时。
答案: ①国土沦丧、人民惨遭日寇蹂躏而“无还手之力”的切肤之痛;②“学航空、造飞机”的执着坚定的报国之志;③“飞豹”项目下马,面对中国空防、海防力量薄弱时的痛苦焦急;④十余载呕心沥血,终于研制出“飞豹”时的喜悦自豪;终身不渝,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4.“形变化,魂继承,‘飞豹精神’又在新的团队里流传。”请结合材料概括“飞豹精神”的内涵,并谈谈这种精神给你怎样的启示。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能力。根据文本内容可知,陈一坚最大的特点是对研制“飞豹”歼击轰炸机的执着与毅力,为此,他克服了种种困难,付出了最大的心力,而且还善于学习与创新。考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上的某些类似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切忌脱离文本泛泛而谈。
答案: “飞豹精神”的内涵:①自主研发,敢于创新;②不畏艰难,永不放弃;③团结协作,继承发展;④自强自立,永不服输。⑤忧国忧民,精忠报国。
启示示例:①当确立目标及理想后,就要付出最大的心力,这样才会有所收获。②要成就事业就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③理想能够激发我们的勇气和信心,即使在困难之中,也能给予我们鼓舞与力量。④要想有所成就,还要善于钻研学习,团结协作,敢于创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叶嘉莹:用生命放歌,为文化传薪
□ 陈玉洁
1974年,叶嘉莹终于得以第一次回国探亲。当时她从加拿大经香港到广州,再从广州飞抵北京。三十年不通音信,当从飞机上看到北京城的两排灯火,“我想,那是不是我当年的旧游之地长安街呢?我就流下泪来了。”
1977年再次回国,叶嘉莹发现,青年人在看《唐诗三百首》,西安、桂林的导游都会背诵古诗,周总理去世时天安门广场的悼念活动中,花圈和挽联上写的也都是旧体诗。“我想,我们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文化根底深厚的民族,虽然经过这么多的变乱,但在普遍的人民的心里,都还是很习惯旧诗词的。”叶嘉莹萌生了回国教书的念头。
“一个人不经过绝大的困苦,不会觉悟。”经历过丈夫入狱、自己被捕、失去工作、女儿女婿离世的叶嘉莹,做出一个重大选择,毅然决定回国,把中国的古典文化传给年轻人。“我要把我投向古典诗歌,做古典诗歌传承的事业。”虽然在国外生活安稳,但“诗词的那生命、那感情、那文化,它的根,一定是在中国”。
1978年,暮春的一个黄昏,叶嘉莹经过温哥华家门前的一片树林去寄信,向国家教委申请回国教学。满街的花树,一地的樱花,让她警醒年华似水,人生易老。
1979年,叶嘉莹回国,先是被安排在北京大学教授古典文学,后应恩师顾随先生之友李霁野教授之邀,到南开大学任教。在海外每讲到杜甫诗“每依北斗望京华”时双眼就会满含泪水的叶嘉莹终于回到了祖国。
“我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讲学?我越老,读古人的书籍,就越觉得我们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真是灿烂辉煌。我认为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生命的,是诗词的创作。不只因为语言文字有胜人之处,更是因为这些作者是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诗篇,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诗篇。这是这些作品之所以打动我的原因,也是我愿意把这些作品里他们的生命、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品格传给下一代的年轻人的原因。”


展开余下试题有评论说,叶嘉莹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古典诗词专家,是因为她投入与付出的是生命,诗歌启蒙了她、丰实了她、支撑了她,反过来她又用一生的痛苦与欢乐报答诗歌。而叶嘉莹自己说:“我是真的热爱中国古典文学。不管教《论语》《孟子》,还是唐诗、宋词,我是把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的体验、实践都结合在里边。”
她说,自己虽然老了,但还有这么多年轻人。“我在等待,有没有一粒种子,因为我的讲解而留在年轻人的心里。多少年之后,我要等着这一粒种子,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
刚归国时,南开中文系为叶嘉莹安排的课程是汉魏南北朝诗,每周上两次课,每次两小时。“文革”刚刚结束,学生们如饥似渴,不仅是南开学生,天津其他学校的学生也赶来听课,把一间大约可容纳300人的阶梯教室挤得满满当当。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她还受邀到全国几十所高校讲学;又应各社会团体邀请举办了数次颇有影响的古典诗词系列专题讲演。凡开讲时,必定人头攒动,从七八十岁的学者,到十七八岁的青年,无不欢喜赞赏。
1989年,叶嘉莹退休。她每年用整整一个学期在国内讲学,其余时间则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她的学生如今已经成长为遍布欧美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的著名专家、教授。还有一批欧美学生,已成长为汉学专家,活跃在欧美讲台,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她还捐献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元)建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普及和研究工作。其中,“驼庵”是老师顾随的别号,“永言”则取自大女儿和女婿的名字。
现在,叶嘉莹以90岁的高龄,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准备讲课、讲演、开会,看学生的论文……
叶嘉莹崇尚钟嵘《诗品》中的话:“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让人在贫贱的时候不愁苦,让内心保持平和,没有比读诗更好的了。“诗是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品性的。很多人问我90岁怎么还这么健康?我说,是学诗的缘故。”
(选自《人民画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叶嘉莹,号迦陵,出身叶赫那拉氏,知名汉学家,主要研究领域是古典诗词。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中国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满街的花树”,表现出叶嘉莹即将回国的愉快心情;“一地的樱花”,使她感到人生易老以及归国之急切。
B.叶嘉莹出身显赫,却屡遭磨难,是中国古典诗词给予她生命的支撑,并最终让她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C.叶嘉莹讲解古典诗词,会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其中,独具魅力,所以在国内讲课时,课堂总是人头攒动。
D.建立“驼庵奖学金”是为了纪念叶嘉莹的恩师顾随先生;建立“永言学术基金”是为了纪念意外离世的女儿和女婿。
E.“我说,是学诗的缘故”,表明是中国古典诗词让叶嘉莹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并最终让她获得了身心健康。
解析: A项“满街的花树”并不是表现即将归国的愉快,而是与“一地的樱花”一起表现人生易老以及归国之急切。D项建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有纪念老师和亲人的成分,但主要还是为了吸引和培养国内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普及和研究工作。E项“我说,是学诗的缘故”是为了印证“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与获得的荣誉无关。
答案: BC
6.叶嘉莹为什么选择回国教学?请简要概括。
答案: ①离开祖国多年,渴望回到祖国怀抱。②中国人习惯古典诗词。例如1977年再次回国,她发现青年人在看《唐诗三百首》,西安、桂林的导游都会背诵古诗词。③想把中国的古典文化传给年轻人,古典诗歌的根在中国。④年华似水,人生易老,人老思乡,叶落归根。(答出三点即可)
7.叶嘉莹积极传播中国古典诗词,请结合材料说说其表现。
答案: ①放弃国外安稳的生活,毅然回国,从事古典诗词教学和讲座。②不仅在国内各地,而且在欧美大陆以及港澳台等地,讲授古典诗词,传播中华文化。③捐资建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吸引和培养国内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普及和研究工作。④已经90岁高龄,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准备讲课、讲演、开会,看学生的论文等。(答出三点即可)
8.叶嘉莹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析概述,并说说自己对古典诗词的看法。
答案: 原因:①中华文化灿烂辉煌,而中国古典诗词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生命;②古典诗词启蒙了她,丰实了她,支撑了她,她用一生的痛苦与欢乐报答诗歌;③要向下一代、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使更多学生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看法: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要热爱古典诗词,并将其传承下去。(联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汤一介:虽不能尔,心向往之
2014年9月9日晚上8点56分,87岁的汤一介先生与世长辞。尽管没能见到自己主持的《儒藏》①全部出齐,也没能见到新版的《汤用彤全集》面世,但没有人会对汤一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有任何疑问。
仅在2014年他就出席了三套大书发布会——10卷本《汤一介集》发布会、《中华佛教史》发布会、北京大学出版社发布《儒藏》“精华编”第一批100册出版首发式。此外,由他主编的《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什刹海书院2013年年刊》也于7月份出版,他还亲自撰写了序言。
汤氏家族世代以读书为本,以教书办学为业,汤一介的祖父汤霖为汤氏家族留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家训。汤一介1927年在天津出生后,父亲汤用彤似乎是有意择取“一介书生”的含义而为儿子取名“一介”,希望孩子能够一生读书做学问,以传承汤氏家族的家风。这一点,汤一介以其一生的经历告诉世人,他做到了。
少年时代的汤一介饱尝了战乱流离之苦。这种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成年后开始独立思考人生、社会等问题。考大学时,汤一介选择了北大哲学系。
“文革”开始以后,汤一介成了“黑帮分子”,多次遭到北京大学校内的批斗。批斗会的开场白照例是“现在开始批判‘黑帮分子’汤一介”,接着就是要他交代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行”。1971年夏,去干校劳动的汤一介回到北京,担任哲学系“教育改革小组”的负责人,开始了工农兵大学生的教学工作。1973年,汤一介被选入梁效②写作班子。后来,汤一介称这段岁月是“身不由己,无心为恶”。“四人帮”垮台后,汤一介被隔离审查,此时的汤一介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该听谁的?”而后他反思:“我之所以走了一大段弯路,主要是因为我没有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问题。”而后他决定“我只能听我自己的”。
1980年,汤一介恢复了教学资格,重新走上他离开了多年的讲台。不久,他在北大开设“魏晋玄学与佛教、道教”课程并整理出版了《郭象与魏晋玄学》一书。对于此书,学者傅伟勋认为其经历了“文革”严冬后,在政治气候还乍寒乍暖,普遍的心灵滞塞,头脑僵固尚未清除,禁区犹在,壁关重重的困难情况下,汤一介首先想到的是要冲破学术上的种种教条,寻找新方法,提出新见解,走出了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


展开余下试题多年来,汤一介对当代儒学探讨最深切、收获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是“普遍和谐观念”“内在超越精神”和“内圣外王之道”三个问题。汤一介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及“人自身内外身心的和谐”四个方面,指出“普遍和谐”是儒家思想最宝贵的资源,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而在当今科技发达、人类扩张与征服欲望愈来愈强,自然与社会严重失衡的情况下,“普遍和谐观念”尤为重要。
此外,汤一介还于1984年12月创办了中国文化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在其推动下,中国文化书院聘请到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周一良、杜维明等70多位海内外的学术界著名学者为导师,并多次召开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
早在1989年的秋天,汤一介就提出了编纂《儒藏》的问题。2003年,76岁的汤一介被任命为国家《儒藏》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总编纂。2004年,《儒藏》编纂工程正式启动,由北京大学牵头,汤一介挂帅,全国25所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的数百位学者加入到《儒藏》编纂的队伍中。
在80岁寿辰的时候,汤一介曾说:“我真正开始做哲学和哲学史的研究应该说在1980年。那时我已经53岁了,但我没有气馁,仍然希望能为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尽一点力。但毕竟最好的年华已经过去了,要想真正成为一名有创造性的、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已不可能。虽不能尔,心向往之而已。”显然,这并非他一个人的悲剧。
(有删改)
[注]  ①《儒藏》收录编辑历代儒家典籍,工程浩大。明清两代,就有学者提出编纂此书,但终未实现。在教育部立项,由北京大学牵头的《儒藏》工程是一项重大的基础性的学术文化工程。②“梁效”即“两校”的谐音,是“文革”时期“批林批孔”运动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笔名,为“四人帮”御用写作班子,1973年9月4日第一次公开亮相,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摧毁后,“梁效”也随即退出历史舞台。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郭象与魏晋玄学》一书冲破了学术上的种种教条,寻找到新方法,提出新见解,让中国哲学研究走出困境。
B.汤一介创办了中国文化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在他的推动下,中国文化书院聘请著名学者,组织学术研讨交流会。
C.2014年汤一介先生出席了由其首创并主持编纂的《儒藏》发布会,会上发布了《儒藏》“精华编”首批100册。
D.汤一介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及“人自身内外身心的和谐”四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当代儒学的“普遍和谐观念”“内在超越精神”和“内圣外王之道”三个问题。
E.《儒藏》编纂工程启动,汤一介为国家《儒藏》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总编纂,全国25所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的数百位学者加入到编纂队伍中。
解析: A项,这是学者傅伟勋对《郭象与魏晋玄学》一书的评价。另外,“让中国哲学研究走出困境”的说法有误。C项,说《儒藏》为汤一介“首创”不准确,明清两代就有学者提出要编纂此书。D项,“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及“人自身内外身心的和谐”仅仅是汤一介提出的三个问题中的“普遍和谐观念”中的内容。
答案: BE
10.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一生读书做学问,以传承汤氏家族的家风”在汤一介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解析: 作答本题,要紧扣“一生”和“读书做学问”进行分析,可按照时间顺序,从成年后独立思考、被隔离审查时的反思、致力学术研究和推动《儒藏》工程的启动等方面考虑。
答案: ①成年后开始独立思考人生、社会问题,并在考大学时选择了在北大哲学系就读。②在被隔离审查的时候,他也不放弃思考、剖析反省自己。③致力学术研究,推动学术交流,冲破教条、禁忌研究中国哲学问题。④推动《儒藏》工程的启动,虽年事已高但仍愿意为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尽一份力。(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11.汤一介为什么说“虽不能尔,心向往之”?作者为什么又说“显然,这并非他一个人的悲剧”?
解析: 本题有两问,第一问中的话是汤一介说的,作答第一问,主要应回答该句话体现了传主怎样的精神,可从青春被耽误而不气馁方面考虑。第二问是作者的评论,作答时主要回答为什么汤一介的悲剧也是许多人的悲剧,可从混乱的年代里,众多艺术家、学者受到迫害方面考虑。
答案: ①汤一介真正开始做哲学和哲学史研究时已经53岁了,被动荡的年代耽误了太多青春年华,但他从不气馁,仍然奉献自己的光热,所以他说“虽不能尔,心向往之”。
②混乱动荡的年代里,受到牵连和迫害的老艺术家、学者为数众多,这是众人的悲剧,也是时代造成的悲剧。(意思对即可)
12.本文主要记述汤一介一生的治学与贡献,作者是否有必要再写他成为“四人帮”御用写作班子成员这段史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成为“四人帮”御用写作班子成员,对汤一介个人来说是人生的一个污点,写这段史实,似乎有违“为尊者讳”的古训,但作者这样写有重要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客观真实,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二是表现人物勇于反思的精神,为其后来潜心于学术研究做铺垫;三是揭示黑暗混乱的时代给社会带来的灾难。
答案: 有必要。①汤一介加入“梁效”,成为“四人帮”御用写作班子的成员,虽说他“身不由己,无心为恶”,但这的确是他人生的污点,这样写能客观真实地展示他的人生历程,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四人帮”垮台后他被隔离审查,这促使他自省反思,展示了他敢于剖析自己的勇气,也为他后来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潜心于学术研究做了铺垫。③深刻揭示了混乱黑暗的时代带给个人、学术乃至国家民族的深重灾难,值得人深思。(意思对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韩素音:笔走中国的华裔英文作家
1917年中秋,韩素音出生于河南信阳的一个中西合璧的家庭。“韩素音”是她发表处女作《目的地重庆》时开始用的笔名,意为“小而平的声音”或“为卑贱者呐喊”。还有一种解释是,“韩素音”即英籍华人之谐音“汉属英”。
韩素音的父亲周炜是四川近代首批留学生之一,于1903年赴比利时攻读工科。1913年,周炜偕妻子玛格丽特•丹尼斯(比利时贵族)回国。玛格丽特认为长女韩素音是“最丑的孩子”,这使韩素音的童年充斥着咒骂、打架和各种激烈的情绪,而玛格丽特好斗、任性和叛逆的性格也遗传给了韩素音。
与此同时,韩素音几乎每天都要在中餐与西餐、中国学校与法国修道院、孔夫子与基督教之间徘徊,东西双重文化的轮番影响加深了她的困惑。在家里,关于孩子们将来“是做中国人还是西方人”的争论持续不断。玛格丽特希望儿女们将来在欧洲生活,韩素音却“要做中国人”。
1935年夏天,在父母的旧识、比利时驻中国领事馆官员赫斯的帮助下,韩素音获得了每年一万五千法郎的留学奖学金,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开始为期三年的医科学习。1938年,日寇铁蹄大举南侵,践踏中华河山。韩素音毅然决定放弃外祖父馈赠的一笔巨款,弃学回到中国参加抗战。她不仅以一个医务人员的身份投身抗战,而且将沿途所有的见闻如实记录下来,写下了抗战题材的处女作《目的地重庆》初稿。1942年年末,由韩素音主创、玛利安修改的英文版图书《目的地重庆》在美国正式出版。处女作驱散了韩素音的自卑感,但她依然认为医学才是她自幼的梦想。
于是,她继续深造,并于1948年在英国取得医生资格,接着在皇家自由医院担任了一年的住院医生。
“我不能袖手旁观,至少要到中国的大门口去观察。”于是,她带着女儿乘飞机先后到了香港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18届高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