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617  2018-03-19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17]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同步练习
第三单元
阿长与《山海经》
积累运用
1. 字词积累——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但到憎恶(_______)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2)那时就极严重地诘(_______)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jù dàn(_______)她什么呢!
(3)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_______),全体都震悚(_______)起来……
【答案】 (1). zēng wù (2). jié (3). 惧惮 (4). pī lì (5). sǒn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音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本题需要注意“恶”是多音字,结合词语辨析字音,“诘”不要写成 “jí”,“惮”不要写成“掸”。
2. 词语积累——请从所给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_______(淡薄 冷淡 冷漠)起来,但完全_____(消亡 消失 消灭),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2)这___(也 又 就)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____(却 也 还)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答案】 (1). 淡薄 (2). 消失 (3). 又 (4). 却
【解析】通过一些近义词辨析的常见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去分析这些词语运用得是否准确、得体。词语辨析题和成语使用题所涉及的词语往往是使用频率较高的,所以一般不存在意思理解的问题,可从词义、范围、程度、褒贬、语体等方面去辨析选择。
3. 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____(体裁)《___》,作者鲁迅,原名____,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
【答案】 (1). 散文集 (2). 朝花夕拾 (3). 周树人 (4). 狂人日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朝花夕拾》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字。
4. 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倘使(tǎnɡ)    臂膊    书籍(jí)     切切喳喳
B. 咒骂(zòu) 惶急 书斋(zhāi) 念念不忘
C. 絮说(xù) 渴暮 孤孀(shuānɡ) 情有可原
D. 胸脯(pú) 哀悼 粗拙(zhuō) 深不可测
【答案】D
【解析】A.“喳喳”应写作“察察”;B.“咒”应读作“zhòu”;C.“暮”应写作“慕”。
5. 语言运用——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B. “和”并不是善恶不分,是非莫辨,不是简单的混同。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
C. 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同胞,还有海外侨胞,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
D. 所谓“气象”“神韵”“格调”等……都是文艺作品给予欣赏者的总体感受。
【答案】B
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
6. 语言运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国人的期待中,国产大型客机C919圆满完成了第一趟蓝天首飞之旅。
B. 学校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更多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浏览完整试题C. “一带一路”的倡议获得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并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热烈响应。
D. 共享单车管理难题能否得到解决,关键在于有关部门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
【答案】C
【解析】A项词语重复,去掉“第一趟”或者“首飞”;B项词语顺序颠倒,“开展”与“策划”调换位置;D项两面对一面,在“有关部门”后面加上“是否”。
7. 文化积累——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回忆性散文集。
B. 《无常》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
C. 《二十四孝图》里,鲁迅对“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目的是为了宣扬封建孝道。
D.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学医时的老师,他为人诚恳、公正,对学术更有着超越国界的博大胸怀。
【答案】C
【解析】C.目的是为了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课内精读
阅读“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回答下面的问题。
8. 品味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说说它们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9. 选文第①段和第⑤段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答案】8. 表现了“我”接到书时的震惊和感激之情。
9. 前后照应。第①段写阿长过问《山海经》,“我”不以为然;第⑤段写阿长为“我”买到《山海经》,“我”对她产生敬意。
【解析】
8.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句中的“震悚”是一种强烈的出乎意料的震动,吃惊,写出因不识字的阿长,给“我”找来了“我”念念不忘的《山海经》时的震惊和感激之情。
9. 本题考查学生对前后照应的理解。她主动询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而“我”则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只淡淡地作了回答,但她默默地记在心里,认真地当一件事去办。她果真办成了,而且是不声不响地办成功的。“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与前文的“不以为然”相照应。
拓展阅读
材料一:有关读书的主题阅读
在浩瀚的书海中如何为孩子选书?2 026名被访问的家长中有56%感到困难。为孩子选书,首先考验父母是否了解自己的孩子,自己是否是一名合格的阅读者。家长为孩子选书的过程,实际上也在检验自己的教育涵养和对孩子的关注度。但是一些年轻的家长认为,教育就是老师和学校的事情,他们回家玩手机、打游戏,很少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更别说耐着性子和孩子们游戏了。父母的榜样胜过无数教育手册。如果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自己首先要阅读,关注孩子。如果家长连孩子的爱好、性格、语言学习的程度都不能准确把握,又怎么可能了解阅读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选书的困境也就油然而生。
同时,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1—11月出版了少儿图书170万种,比2015年增长了两万种。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如果没有挑选方法,任何一位读者其实都是彷徨的。
——《光明日报》11月7日,原题为《为孩子选书的困惑如何解》

材料三: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这是公共文化领域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法律。按照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国家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把经费纳入政府预算,并且能够及时、足额拨付,这才是公共图书馆事业有望得到长足发展的根本。而在足额经费的保障之下,有了图书馆,是不是一切都万事大吉了呢?显然不是。实际上全国县级及以上城市都拥有了公共图书馆,但是因为管理水平滞后,服务意识欠缺,多数基层图书馆都落得一个“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局面,造成了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在有了经费保障之后,公共图书馆应该向现在的民营书店学习,举办读书沙龙、邀请本土以及外地社会各界文化人士、作家举办签售会、座谈会等,让公共图书馆成为一个文化磁场,吸引市民读者前来,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只有这样,各级各地公共图书馆,才有望像投入民众精神文化领域的一块石子,然后产生涟漪,向周围扩散,最终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环境和风气。
——11月5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以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新华书店•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不打烊精品书店在遵义老城区落地开业一周年,成为遵义市全民阅读的文化地标场所,为全市人民提供优质的文化活动空间,更为“书香遵义”全民阅读活动的纵深推进,传承和推广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遵义市首个24小时微型图书馆也投入使用一周年,这是市图书馆按照总馆分馆点网点相结合的模式,将微型图书馆向社区、企业等推进的一项举措,该图书馆作为红色主题专柜向广大市民开放,为广大群众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阅读氛围。
10. 根据材料一,分析造成家长为孩子选书的困惑的原因。(至少列出两点)
11. 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更好地吸引大家阅读?(至少列出两点)
读书沙龙等活动。
12. 下列内容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
A. 家长了解孩子就可以为孩子选一本好书。
B. 家长不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是家长选书困难的一个原因。
C. 中美两国在图书畅销类型上的差异,是两国科技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D. 遵义市开展的“书香遵义”活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
【答案】10. ①不了解孩子;②家长认为教育和自己无关;③图书出版市场庞大让家长彷徨。
11. ①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多了解孩子;②政府需要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服务意识;③利用科技手段,将公共图书馆面向社区,面向企业;④多开展名家讲座、读书沙龙等活动。 12. D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概括能力。仔细阅读这两段,从家长角度,一方面家长不知道孩子喜欢什么书;另一方面,一些年轻的家长认为,教育就是老师和学校的事情。第二段从图书市场方面,图书市场太庞大,家长不知道如何挑选。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综合概括能力。综合各则材料,看出分别应从家长、政府、政策引领和书店联合起来,共同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展开余下试题12. A项说法太绝对;B项“亲子阅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与“科技存在差异”无关,故D项正确。
综合性学习
学完这篇课文后,为了加深同学们对鲁迅和鲁迅作品的理解,学校准备开展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3. 下图是出自鲁迅《自嘲》中的两句诗的书法作品,对其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采用楷体,中正平稳。
B. 用笔饱满,形神兼备。
C. 字形瘦长,笔画飘逸。
D. 大小匀称,徐疾有致。
14. 读完经典文学作品,总有一些场景、一些情节、一些人物的言行留在我们的心里,挥之不去。请你根据已给出的文章标题,仿照示例,写一句话。
示例:一座荒园,尽显童真与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长与〈山海经〉》)
15. 鲁迅自青年时期就一直探索救国之路,他曾以诗明志:“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请用正楷字体将此两句诗抄写在田字格中(含标点)。


【答案】13. C 14. (1). 一包图书 (2). 满载关爱与希冀
15.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解析】
13. 小篆的特点是字形工整瘦长,笔画圆健古厚,飘逸秀美,与书法作品不符,故C项错误。
14. 没有统一答案,仿写要求句式相同或相似,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正确即可。力求做到形神兼备,语意流畅。
15. 汉字书写,只要用正楷工整、美观、规范的抄写即可。
写作创新
16. 本文塑造“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时,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请你也运用这种手法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物。
【课文片段在线】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答案】【例文】一张枯瘦的脸上架着一副厚厚的“啤酒瓶底”,黑黑的面庞,长满了“青春美丽”痘,构成了毫无气质的他。他一走上讲台,放下书,便对我们说:“我姓吴,名帅。吴帅,无帅也,名副其实嘛!”同学们先是一愣,继而哄堂大笑。瞧,倒挺会为自己打圆场。“我希望能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今后能天天这样快乐。”嘿,油嘴滑舌的,但不知为什么,我开始喜欢上了这位幽默风趣的老师了。
【解析】这是一个片段作文。描写人物时,有时为了“蓄势”,就会采用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来描写人物。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122.240.206.87)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阿长与《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1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