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73  2018-03-31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四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3]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濉溪县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第I卷 (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一一时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以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谓胸襟,就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是今人最缺失的东西。
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胸中块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每个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一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日:“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这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这两种维度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比道家修炼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的志趣,就说“巍巍乎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逸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宵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家没有这份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平;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以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陕之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远眺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琴,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飞日,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 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乏术,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成,其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一这便是儒家入世之“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巅。
( 摘编自沐斋《登高》 )
1.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古诗词里流传下来的文人登临诗句贯穿了一年四季的终始,这说明登高并非重阳节专利。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是古人诗句中描写的登高时所见的不同景色。
C.由于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登高,也是想看一看石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


浏览完整试题D.文人登高,是想借此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同登一座山峰,诗人所写的诗句意味也会相差很大,是由于个人登高的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
B.儒家、道家和皇帝祭祀封禅时的登高,虽目的各不相同,但在他们这些人心中,高山都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C.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是“高”和“远”,因为这两种维度又不是确指的,所以我们无法确定古人登临诗意是在于“高”还是在于“远”。
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在登高临远时,往往能激发心底的远志,这是因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或佳节,而是为一展胸襟,故登临的诗句,往往有展示胸襟,体现怀抱的作用。
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形容伯牙抚琴之音,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琴声表现出来的。
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把盏告别时,同志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情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既是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的心声,又是中国古代文人登高时一贯抒发的情怀,这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路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翻思远翥,”艮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外租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室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 年,陶渊明在江州刘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 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消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一一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肯髓,他当然不想蹬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宫,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奉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号为楚。公元405 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熟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恒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格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405 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做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奉奉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了。
幸甚啊,幸甚!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聊来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溪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萬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
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已具
正喜欢的生活。
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丹遥遥以轻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滋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
前会说:“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
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扣门拙言辞……”
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满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图诗家陶渊明:
《归园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中写道“采菊东萬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展开余下试题《五柳先生传》中:“不威威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漫着花香的所在,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桃花源自此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陶渊明是世家出身,其先祖曾经建立的丰功伟绩激励着他,他曾写诗回忆自己那时欢乐的生活和远大的志向。
B.陶渊明几次出仕,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因为无法解决生计问题,之后又投奔刘裕,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官归隐。
C.本交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以明确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展开全文,思路清晰: 叙述中夹杂看作者的评述,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D.陶渊明辞官归乡,是他人生的分水岭。他结束了多年的仕宦生涯,更名为“潜”,结交佛道隐士,开始了寄情自然的田园生活。
E.归商之后的陶渊明虽然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甚至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但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感到自由和快乐。
5.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3分)
6.陶渊明归隐后有精神的抑郁,也有生活的艰难,为什么作者却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幸甚啊。幸甚”?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9题。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共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一一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开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选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杉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濠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一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贝多芬的《欢乐颂》; 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开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威,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地发问“为什么”?
朱开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 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说:“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一一”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炎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锭,像彩墨在室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秦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 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于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开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物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勒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 分)
A 小说以“木笛”为题,木市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篇。小说选材独特,木笛这个物象的选择富有强烈的民族传统特色。小说结构安排有新意,匠心独运。
B.文章中画线句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杉”,运用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小心谨镇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表现朱丹当时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C.小说中“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D.开始时大师觉得朱丹要求换曲子是对自己的不敬,但纪念碑前的演奏,让大师发现这是位很难得的青年,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所以录取了他。
E.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科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细节描写细致传神,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8.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小说的三要素简要分析。(3 分)
9.请简要分析小说中朱丹的形象特点。(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今,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日:“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日: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说人间之,可谓究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毋行“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于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春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项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展开余下试题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稿。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蠼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递自投汩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0.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挨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B.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C.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D.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11.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3分)
A.《国风》《小雅》均是《诗经》的一部分。《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歇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四书”之一。
B.《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为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所作
C.“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屈原遵贬后任此职。
D.列传,中国编年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司马迁《史记》索隐:“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原为人孤傲清高,自命清高。“举世皆池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一句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性格
B.作者认为,楚怀王很想任用忠诚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只是他不能分辨忠奸善恶,才导致自己国破家亡身死异乡的下场。
C.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识时务,应该善于随着外物世事的变迁而改变自己的品行节操。
D.屈原认为,真正的圣人应“出淤泥而不染”,无论在怎样的世事变迁中都要坚守自己的品行节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5分)
(2)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5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散裘赢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 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 指礼部,礼部掌管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句中“鸟羽轻”是指诗人把插有鸟羽的征召文书看得很轻,表现其不在意。
B.“敝装赢马月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本诗采用了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言简意丰、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15.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彼童子之师,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感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 ,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②顺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今两虎共斗, ,无所以为此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II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项是( )。(3 分)
A.网购这种流行的消费模式对实体店的销售,影响不言而喻,而且将越来越突出。
B.灰霾对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会产生肿瘤影响,这绝不是夸大其词,耸人听闻。
C.他一直想在这家报纸的主版上发几篇文章,可惜的是他水平不济,屡试不爽。
D.我的眼前豁然开朗,两边的大草原绿茵茵的,铺展开来,与远处的山川相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有学者认为,当“网生代”的观众成为决定电影市场权力支配者的时候,应防止不要让大众娱乐走向低俗的方向。
B.“都市人家”装饰公司虽然成立不久,但他们凭借一流的设计、精湛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服务,获得了广大业主的认可。
C.第三届郁达夫小说奖颁奖典礼将于12月7 日在郁达夫故乡富阳举行,到时本届获奖作品名单及评委评语也将在网站上公布。
D.在刚刚结束的征兵休检中,近六成左右的青年大学生因身体不过关而与军旅生活失之交臂,当下大学生的身体索质令人担忧。
19,填入下面一段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组是( )(3分)
有人①会说,影视剧②就是虚构出来娱乐的,何必太认真呢? ③别忘了,影视剧电属于文化产品,既然是产品,就应该追求品质,④要做到质量合格,而不是教衍塞责、胡编乱造,否则岂不就成了假冒伪劣产品,⑤成了对观众时间与精力的一种浪费?更何况有些影视刷,⑥历史、医疗等题材的电视剧,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远不是娱乐道逼那么简单,应当审镇对待。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根本 而且 必须 而且 如同
B. 可能 本来 但是 至少 / 譬如
C. 一定 / 况且 还 还 包括
D. 也许 本来 然而 甚至 甚至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 个字。(6 分)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① ?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② ?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来的,而是③ ,
有了这个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5 分)
光明中学举行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自徘(自我约束”: 反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他人约束”。辩论时,双方唇枪舌剑,反方突然这样发问:“孙悟空不就被套了个紧箍儿? 可见养成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四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淮北”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