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402  2018-04-0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2]
安徽省蚌埠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蚌埠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语 文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筵于春秋两季气候温和之时举行,每月三次。经筵举行的时间一般在早朝之后,皇帝在大汉将军20人的保卫下首先驾到。在这文质彬彬的场合中,大汉将军也免除甲胄而穿上袍服,但仍携带金瓜等必不可少的武器。皇帝在文华殿面南坐定,传谕百官进入,行礼如仪。至此,鸿胪寺官员将书案一张摆在御座之前,专供圣鉴;另一张摆设在数步之外,为讲官所用。参加听讲的官员鱼贯而入,分列书案左右。
经筵和其他所有的仪式一样,必有其目视耳听的对称均衡。先一日用楷书恭缮的讲义此时已经陈列于案几之上。在赞礼官呼唱之下,两员身穿红袍的讲官和两员身穿蓝袍的展书官出列。他们都是翰林院中的优秀人员。讲官面对皇帝,展书官在书案两侧东西对立。接着是讲官叩头,叩头毕,左边的展书官膝行接近书案,打开御用书本讲义,用铜尺压平。此时左边的讲书官也已经趋前,站在中央的位置上,开始演讲。讲完后,书本盖覆如前,讲官及展书官退列原位,以便右边的同僚履行任务。左边讲官所讲授的是“四书”,右边讲官所讲授的则为历史。
此种节目,历时大半天。只有讲官可以口讲指划,其他人员都要凝神静听,即使皇帝亦不能例外。如果当今天子偶然失去了庄重的仪态,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之上,讲官就会停止讲授而朗诵:“为人君者,可不敬哉?”这样的责难不断重复,决无宽贷,一直到这个为人君者突然发现自己的不当而加以改正,恢复端坐的形态为止。
这种繁文缛节乃是当时国家中一种重要制度。经筵的着眼点在发挥经传的精义,指出历史的鉴戒,但仍然经常归结到现实,以期古为今用。称职的讲官务必完成这一任务,如果只据章句敷衍塞责或以佞辞逢迎恭维,无疑均属失职,过去好几个讲官就曾因此而被罢免。
在正面阐述圣贤之道的时候,讲官可用极委婉的言辞,在不妨碍尊严的条件下对皇帝作必要的规劝。皇帝在经筵上可以提出问题,甚至说明他不同的观点,但是责问或指斥讲官,则属于失礼。即使讲官准备不充分,讲辞前言不对后语,皇帝感到不快,也不能当场流露,而只能在事后间接提出。执行任务时讲官所受的优礼乃是长期历史的产物;即使正德皇帝,那位大有离经叛道意味的人君,也没有废止这种优礼。这位不平常的皇帝,他对讲官接二连三地影射批评自己,另有报复的妙法,即“一脚踢到楼上”——这些尽忠的讲官经常被升迁;其所任新职,则十有八九又在边区远省。
(摘编自三联书店《万历十五年》,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般早朝后,皇帝要在二十个大汉将军保卫下首先到达举行经筵的文华殿,面向南方坐好。
B. 经筵讲官和展书官都出身翰林院,并且是其中佼佼者,开讲前身穿不同服饰分列书案两侧。
C. 两个讲官的讲授内容是不一样的,其他全部人员只能凝神静听,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能例外。
D. 称职的讲官必须要从历史中发掘鉴戒,但仍需经常归结到现实,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述经筵在明代政治中的重要性,从摆放书案到讲官开口讲授,都说明了这一点。
B. 经筵的严格程序,是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各种仪式讲求目视耳听对称均衡的一种例证。


浏览完整试题C. 讲官发现皇帝仪态不端,可加以责难,作者以此论证这种繁文缛节已成当时一种制度。
D. 文章最后,论述了经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皇权,因而不可避免地会与皇帝产生矛盾。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讲官如果不能发挥经传精义,敷衍塞责,逢迎恭维,则被视为失职,就会被罢免。
B. 讲官在正面阐述圣贤之道的时候,可用委婉的方式对皇帝进行不妨碍尊严的规劝。
C. 讲官准备不充分,皇帝也不能当场指斥,讲官所受的这种优礼是长期历史的产物。
D. 正德皇帝把尽忠的讲官升迁至边远地方,实则对这些批评自己的讲官的一种报复。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开讲前身穿不同服饰分列书案两侧”,原文“讲官面对皇帝,展书官在书案两侧东西对立”。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D项“不可避免地会与皇帝产生矛盾”文中没有依据。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就会被罢免”错误,以偏概全,原文“过去好几个讲官就曾因此而被罢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年信笔
朱以撒
①偶然读报,发现王兆胜先生在评2017年散文时评论了我的一篇散文——《进入》。
②“进入”,当然是一个时刻充满进行状态的词,一个人不断地进入,进入新的一年,进入新的空间,人在穿过时空,或者说时空在人的进入中过去,以至有了过往、时下、未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是在这种如环无端的紧密交替中,驳骏而行,没有止歇。过去的已经体验,未来值得期待。
③我是一个时序感不太强的人,以为时间就是一条河,每一天都是一样的,只是由于人的存在,要界定一些情节,才对时日做了一些记号。元旦、春节是比较热烈的,清明时节则偏向清冷,中秋由于天高气爽又逢月圆,便有了一些圆满的寄寓。而霜降又会让人想起蒹葭苍茫中那个在水一方的伊人。一个没有时序感的人可能日子会过得物质一些,天热衣单天寒衣厚,春种秋收冬日闲适。因
此在《诗经》里更多地看到植物、农具、劳作,依时日起,依时日息。如果时序感强的人可能日子会过得精神化一些,伤春,悲秋,感时忧事,怀乡恋阙,夤夜风起,也会坐起来吟咏不已。
④对于一个喜爱文艺的人来说,爱好是连续性的,在进入新的一年里,接续过去之所作为。而不必突兀而起,一惊一乍,不动声色自然而然,会更真实一些。瑞典作家托格涅•林德格伦在小说《克林索尔》中写了克林索尔这么一个人,使我在新年伊始时琢磨了一阵。他在女教师芳妮的指导下学习绘画,很奇怪,克林索尔只画静物,不画动物。这里边肯定是有喻意的。后来发现克林索尔是个与时代脱节的人,他总是觉得时代列车开得太快,自己上不去。自己是要慢慢发展的,就如同他画的静物,没有一个点、一条线是信手落下的,在这方面可谓是十分上心上手。画静物没有什么时间性,静物不会化为动物倏忽而逝,也不会变形,能让他慢慢地画,把光感、质感细细表现出来。尽管在克林索尔笔下都是一些坛坛罐罐的寻常器具,但他不觉得自己是复制静物,而是自己的生命、精神都在里边了。他习惯了用慢的手法,觉得只有慢才能把一些很细的部分看清楚,而急行军式的匆忙,会什么都看不真切。这实在是一个很普通的问题。一个人面对一碑一帖,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把前人的作品真正看懂了?没有慢读的耐性,是难以渗透、浸润到内部去的。速度从外表来看就是动作的急切,使过程挤压或略过某些过程。动作的背后是内心,内心有加速的愿望,一定是外在的力量进入了,以至于波澜四起。有些门类是可以加速的,有些门类则以不加速为好,古风、古意、古雅、古拙、古朴,这一类情调还是要倚仗于慢方可滋养。每个人的快慢观各有不同,快者取快,慢者取慢,各适其适。
⑤一个人从新年画到另一年的新年,依然是静物,不免让人匪夷所思。那时世界上正流行印象
派绘画,许多画家风尚趋附——啊,多么绚丽的色彩,有一种气氛把人罩住,吸了过去,对于喜爱看世界的视觉,它就是送到眼前来的一道盛宴。克林索尔似乎毫无知晓,依旧在静物上下功夫。他承认:“这里没有能理解我或是深入到我的想法里去。”一个艺术最绚丽的梦想就是为知音赏,可是知音从未出现。甚至他的妹妹也说:“他太有才华了,但他啥也做不成。”克林索尔并不孤独,他只是遵从个人的感受。趋附时尚是一种社会的流行病症,所谓的流行风就是这样,流行时如大风拔木,使人站立不住,尽力追赶。而过些时日,另一起流行风又起。在此起彼伏中,追赶者凡俗之气生焉。因此,一个文艺爱好者,于举世为之或不为之时,能始终自守,不与时俗邻,可称得上特立之士。在常年的文艺实践中,一个人要解决不少问题,但有些问题是很个人的,譬如学什么,怎么学,写什么,怎么写,只能由个人来解。艺术生活是个人的精神生活,很自由,甚至不容他人置喙。正由于自由也就易于浮游无定,如浮萍,风乍起,都吹到一边了。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高,趋雅避俗,大道直行,戒曲己阿世,冠盖相逐。芳妮曾对克林索尔说:“一切艺术工作的基础都是坚持和忍耐的练习。”坚持和忍耐都是对个体的意志、毅力而言的,很实在和真切,也是一个人精神生活的坚硬的支持。从克林索尔举办的一生唯一一次的画展来看,似乎付之流水:乡民看不起,艺术家和评论家也没有什么好评,说起来是很郁闷的。但小说作者林德格伦似乎要强调的是另一面:“假如一个人体会到艺术的光泽,此人最终是否有世俗的成功并不重要;感受到召唤、见证到奇特、执著于信念最要紧;对艺术的追求不能有世俗的指望,只能跟随启示的指引。”


展开余下试题⑥这段话可以作为座右铭,进入每一个新年的窗口。
⑦在一个新年伊始的日子里,通常的比喻是——时光有如流水。因为新旧相推、相拉,一直处于进入的状态中。面对文、艺仍然需要庄重之心思,不可为雕虫小技忽略经营,总是要有一种深沉的敬畏感,循经典轨范,赓续文脉,于笔墨畦畛中寄寓情怀。岁月静好,风雅鼓荡,使人能面对来来往往的时光,不复有逝水之叹。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作者发表的另一篇散文《进入》引入话题,从对“进入”一词的理解入笔,抒发了对时间、艺术和人生的感悟。
B. 文章第③段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时序感不同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兼之长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C. 作者在第④段通过克林索尔学习绘画的故事,旨在说明艺术上不能加速,只有倚仗慢方能滋养,才能把握艺术的真谛。
D. 新旧时光相推、相拉,一直处于进入的状态之中,为此,我们面对文、艺仍然需要有庄重之心思和一种深沉的敬畏感。
5. 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作者在第⑤段引用了小说《克林索尔》中人物芳妮的那句“一切艺术工作的基础都是坚持和忍耐的练习”。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4. C 5. ①结构上,承接上文林德格伦给人的启示,引出下文作者的感悟;②内容上,强化林德格伦的启示给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文艺工作者的激励和警戒;③照应文章标题。
6. ①克林索尔坚持独特的绘画追求,能够忍耐别人(世人)对自己的不解,不追随风尚、丧失自我。②艺术生活是个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高。只有坚持和忍耐,遵从个人的感受,不趋附时尚,才能成为特立之士。③坚持和忍耐,是对个体的意志和毅力而言的,也是对一个人精神生活的坚硬的支持。对于艺术不能执着于世俗的成功,而应感受到召唤,见证到奇特,执着于信念。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结构,B项考核手法,CD项 考核内容,其中C项,“旨在说明艺术上不能加速,只有倚仗慢方能滋养,才能把握艺术的真谛”错误,原文“有些门类是可以加速的,有些门类则以不加速为好,古风、古意、古雅、古拙、古朴,这一类情调还是要倚仗于慢方可滋养”。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要求回答“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从内容看,强化林德格伦的启示给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文艺工作者的激励和警戒;结构上,承上启下,上承林德格伦给人的启示,引出下文作者的感悟同时照应文章的标题
点睛: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句子含义的题目,要求回答“一切艺术工作的基础都是坚持和忍耐的练习”,首先结合原文答出克林索尔“坚持、忍耐的做法”,然后分析为什么“一切艺术工作的基础都是坚持和忍耐的练习”,主要从“术生活是个人的精神生活,只有坚持和忍耐,遵从个人的感受,不趋附时尚,才能成为特立之士”“坚持和忍耐,对于艺术不能执着于世俗的成功,而应感受到召唤,见证到奇特,执着于信念”的角度作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饶宗颐传:香江鸿儒》引言
严海建
对于饶宗颐这个名字,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特别是在那些炫目的头衔之下,似乎有种尽人皆知的意味,而盛名之下,饶宗颐对于中国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却又总是语焉不详。个中缘由,可能在于饶宗颐的不可复制性。我们很难将他归类,很难用简短的一段话来概括他的志业与成就。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可以不看这个已经被定性的符号化的饶宗颐,而是追根溯源,勾画出一代鸿儒饶宗颐是如何炼成的,从中或可体认到饶宗颐不可复制性的渊源,而正是这种不可复制的奇绝造就了饶宗颐的成就,其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也由此得来。
饶宗颐常常用因缘来解释自己的成就。他说,他今天成为一个学人,这是有因缘的。因缘很重要,就是条件好,应该有的条件都成熟了。有些人大半辈子的经历都花费在创造条件上了,很可惜,很浪费光阴。而他没有这些曲折,似乎是生下来就机缘已熟,于是命定要做学问。当然因缘并不是无来由的,正如我们熟知的那句话: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饶宗颐曾说:“很多的因缘围绕着我,我确实比较幸运,但也说明我有做这些事情的条件,不是任何人都有这个因缘的。”
学人成功,当然以内缘因素为首要,不过也多有外缘背景。饶宗颐一生,颇得天时地利人和,内缘与外缘相得益彰。
饶宗颐幼时的家学渊源即为一般人所不及,其自小就养成好学多思,耽于想象的习惯,且读书全凭兴趣,这是不可多得的基础。当一般儿童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知识的接受者的时候,饶宗颐却异常的早熟,学习全是就性之所近,很早就开始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是其后来走上治学
一途的重要基础。从其后来的治学风格中均可见早年学习经历的影响,即始终以学术为本位,视之
若安生立命之所在,所作研究全是为己之学,而不是出于功利性的外在目的,且总是能居于主体地
位,不迷信权威,具有怀疑精神,见常人所未见。
而饶宗颐治学风格之养成多得益于其优越的外在环境,早年家境殷实,诗礼传家,读书完全自由,且完全没有功利化色彩,这样的读书环境自非常人可及。而其后来学术上成就的取得也有赖于商帮的支持以及寓港不归的学术际遇。1949年,饶宗颐为《潮州志》编辑事宜赴港,咨询资助人之一的潮商方继仁,由于方氏的劝阻及资助,饶宗颐得以寓港不归,遂决定了此后大半生的学术际遇。当大陆政治运动屡起,批判斗争不断时,而饶宗颐得享“偷来的时间”,是为天时。而香港的开放也使饶宗颐能够与欧美汉学界互通声气,促进其学术研究,是为地利。饶宗颐早年从学得父辈师友提携甚多,到港后治敦煌学,方继仁斥巨资为其购入英藏敦煌文献缩微胶卷,为当时日本之外亚洲仅有的一套,此后饶宗颐刊布图籍,展览书画,开研讨会,建纪念馆,亦多承潮商财力的支持,此则为人和。
饶宗颐的成就得益于外在的因缘,且此种因缘是多重的,是来自各方面的。饶宗颐的学问领域之宽广,学术视野之开阔,所见史料之广博可以说罕有人能比肩,而这些都是得益于其外在因缘的多重性。但饶宗颐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其在此多重外在因缘的影响下不失本我。饶宗颐一生所遇的名师益友不可胜数,其均能以自己既有的学问基础,有所因应,取他人所长,所以饶宗颐的学问都不是照着做的,而是接着做的,正如有学者评价的那样,饶氏治学,“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
饶宗颐对“缘”的解释不是完全被动的,他认为,缘是外面的条件,你自己有某种内在的条件可以同外缘结合,能够配得上的才能够搭得上,要不然也搭不上,因为你的条件和外缘的条件不合,它没有需要你,所以说缘要内外两方面的结合。饶宗颐的幸运即在于内外缘的交集。
当然,除学问以外,饶宗颐在艺术上所达到的境界也是罕见的。饶宗颐集学问与艺术于一身,所以他的生命是充满自信的,是圆融的,是和谐的。在现代中国,一般知识人若是能做到学问上有为,往往因功利心过甚,而失之无趣,饶宗颐做到学问上的有为和生活上的有趣二者兼得,其实这正是儒者所追求的内在圆融。饶宗颐的学问、艺术与文化人格是特殊的因缘所造就的学术文化现象。追寻这些因缘之由来及其作用,将对于未来的中国文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余下试题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饶宗颐所著文集煌煌巨卷,流传甚广,研读之人一定也会有想见其人之念,这本小传或可使读者略窥门径。
相关链接:饶宗颐(1917年8月9日- 2018年2月6日)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中国学术界曾先后将其与钱钟书、季羡林并列,称之为“南饶北钱”和“南饶北季”。
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饶宗颐其名为很多人熟悉,而其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人们语焉不详,原因在于其不可复制性。
B. 受早年独特学习经历影响,饶宗颐后来的治学风格始终以学术为本位,所作研究全是为人之学。
C. 饶宗颐受潮商方继仁资助甚多,方氏曾斥巨资为其购入亚洲仅有的一套英藏敦煌文献缩微胶卷。
D. 饶宗颐遭逢众多名师益友,但其能以自己的既有学问为基础,博采众长,在多个领域著述颇丰。
8.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饶宗颐自幼勤学多思,读书全凭兴趣,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是其日后走上治学道路的重要基础。
B. 饶宗颐学问领域宽广,学术视野开阔,所见史料广博,很少有人企及,主要得益其内在“因缘”。
C. 饶宗颐生命充满自信,圆融和谐,所以他既能够学问成就卓著,而且艺术上也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D. 追根溯源去探寻饶宗颐身上的各种因缘之由来及其作用,对于未来中国的文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E. 作为一篇传记的引言,本文结构严谨,着重叙述了一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取得成就的种种“因缘”。
9. 饶宗颐先生去世后,著名学者胡晓明寄往香港饶宗颐学馆的挽联是
纳百川以成其大,学林艺海,导路开疆,历世运污隆,岿然鲁殿灵能续;
参万岁而立其纯,霁月光风,冥心独往,今期颐乘化,浩荡中流去若还。
请结合材料,分析胡晓明从哪些方面对饶宗颐先生做了高度的评价。
【答案】7. D 8. BC
9. ①学风上包容性、开拓性、独创性、广泛性。②艺术上书画成就较大。③文化人格上:自信、圆融、和谐(学风有为和生活有趣兼得)。
【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原因在于其不可复制性”错误,原文“个中缘由,可能在于饶宗颐的不可复制性”;B项,“所作研究全是为人之学”错误,原文“即始终以学术为本位,视之若安生立命之所在,所作研究全是为己之学”;C项,“亚洲仅有的一套”错误,原文“为当时日本之外亚洲仅有的一套”。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主要得益其内在‘因缘’”错误,原文“学人成功,当然以内缘因素为首要,不过也多有外缘背景。饶宗颐一生,颇得天时地利人和,内缘与外缘相得益彰”;C项,因果倒置,原文“饶宗颐集学问与艺术于一身,所以他的生命是充满自信的,是圆融的,是和谐的”。
9. 试题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穆,字朗兴。性刚烈,有壮气,颇涉书史,好尚功名。世宗初,袭男爵。后除夏州别驾,寻加宁远将军,转泾州平西府长史。时刺史皇甫集,灵太后之元舅,恃外戚之亲,多为非法。穆正色匡谏,集亦惮之。转安定太守,仍为长史。还朝,拜左军将军,转河阴令,有严明之称。
时蠕蠕主婆罗门自凉州归降,其部众因饥侵掠边邑,诏穆衔命宣慰,便皆款附。明年复叛,入寇凉州。除穆辅国将军、假征虏将军、兼尚书左丞、西北道行台,仍为别将,往讨之。穆至凉州,蠕蠕遁走。穆谓其所部日:“夷狄兽心,唯利是视,见敌便走,乘虚复出。今王师来讨,虽畏威逃迹,然军还之后,必来侵暴。今欲赢师诱致,冀获一战,若不令其破胆,终恐疲于奔命。”众咸然之。穆乃简练精骑,伏于山谷,使赢步之众为外营以诱之。贼骑觇见,谓为信弱,俄而竞至。穆伏兵奔击,大破之,斩其帅,获生口杂畜甚众。
及六镇反叛,诏穆为别将,隶都督李崇北伐。都督崔暹失利,崇将班师,会诸将议曰:“朔州是白道之冲,贼之咽喉,若此处不全,则并、肆危矣。今欲选诸将一人,留以镇捍。不知谁堪此任?”众曰:“无过穆者。”崇乃请为朔州刺史,仍本将军,寻改除云州刺史。穆招离聚散,颇得人心。时北境州镇,悉皆沦没,唯穆独据一城,四面抗拒。久之,援军不至,兼行路阻塞,粮仗俱尽。穆知势穷,乃弃城南走,投尔朱荣于秀容。既而诣阙请罪,诏宥之。
萧衍遣将军曹义宗逼荆州,诏穆为使持节、南征将军、都督南征诸军事,大都督以援之。穆潜军径进,出其不意,至既大破之,生擒义宗送阙。以功迁卫将军,进封赵平郡开国公,增邑一千户。迁使持节,加侍中、车骑将军、假仪同三司。与大将军元天穆东讨邢杲,破平之。时元颢内逼,庄帝北幸,颢入京师。穆与天穆既平齐地,回师将击颢。穆先驱围虎牢,尽锐攻之。将拔属天穆北渡既无后继人心离沮穆遂降颢以河阴酷滥事起于穆引入诘让出而杀之时年五十三。庄帝还宫,追赠侍中、司徒公,谥曰武宣。
(节选自《北史•费穆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将拔/属天穆北渡/既无后继/人心离沮/穆遂降/颢以河阴酷滥事起于/穆引入诘/让出而杀之/
B. 将拔/属天穆/北渡既无后继/人心离沮/穆遂降颢/以河阴酷滥事起于穆/引入诘让/出而杀之/
C. 将拔/属天穆北渡/既无后继/人心离沮/穆遂降颢/以河阴酷滥事起于穆/引入诘让/出而杀之/
D. 将拔/属天穆/北渡既无后继/人心离沮/穆遂降/颢以河阴酷滥事起于穆/引入诘/让出而杀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男爵,爵位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不同等级,有些爵位可世袭。
B. 刺史,官名。汉武帝时开始设置,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宋元以后沿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
C. 蠕蠕,亦称“柔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先祖为东胡,原是鲜卑拓跋部的一个部落。
D. 追赠,或作“追封”“追晋”,即加封死者的官职或称号,追赠的官职必须高于生前官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费穆性格刚烈。外戚皇甫集仰仗权势,做不法的事,费穆面色严肃地向他进谏,皇甫集也很害怕。
B. 费穆急君所难。蠕蠕首领婆罗门从凉州归降,部下因饥饿抢掠边境城镇,费穆主动前往安抚慰问。
C. 费穆才能出众。六镇叛乱时,他隶属都督李崇参加北伐,在形势非常危急时,受到众人一致推举。
D. 费穆战功赫赫。在萧衍派遣曹义宗率军逼近荆州时,费穆大破之,生擒曹义宗并且将之送到朝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穆乃简练精骑,伏于山谷,使赢步之众为外营以诱之。贼骑觇见,谓为信弱,俄而竞至。
(2)穆知势穷,乃弃城南走,投尔朱荣于秀容。既而诣阙请罪,诏宥之。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蚌埠”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