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单元练习
阅读:727 2018-04-04
标签:
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27]
2017-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第二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领结/结实 屏障/敛声屏气 九曲连环/曲高和寡
B. 哺育/逮捕 气魄/魂不守舍 万丈狂澜/五彩斑斓
C. 埋葬/埋没 号声/号啕大哭 燕山胡骑/骑虎难下
D. 榜样/磅礴 猜度/踱来踱去 扑朔迷离/沿溯而上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每对读音都不同。A项jié/ jiē,píng/bǐng,qū/qǔ;B项bǔ/bǔ,pò/hún,lán/lán;C项mái/mái,hào/háo,jì/qí;D项bǎng/páng,duó/ duó,shuò/sù。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劈开 泛滥 昆仑山 浩浩荡荡
B. 喧闹 穿带 捂耳朵 摇摇晃晃
C. 溜冰 纪念 圆体字 雌雄难辩
D. 田垄 字贴 白桦林 荣归故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没有错别字。B项“带”应写为“戴”;C项“辩”应写为“辨”;D项“贴”应写为“帖”。
3.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2)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3)《竹里馆》一诗中,作者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很多古诗词中都提到了“风”,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借“风”,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了出来;还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借“风”,写尽了笛声的悠扬,勾起了游子无尽的乡思。
【答案】 (1). 马上相逢无纸笔 (2). 杨花榆荚无才思 (3). 深林人不知 (4). 明月来相照 (5). 潮平两岸阔 (6). 风正一帆悬 (7). 谁家玉笛暗飞声 (8). 散入春风满洛城
【解析】试题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榆”“荚”“洛”等字词的书写。
4.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2017•苏州)取经路上,孙悟空因和唐僧产生矛盾曾三次离开。其中哪一次是他主动离开的?后来又是怎样回到唐僧身边的?请简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7•杭州)联系《骆驼祥子》的相关情节,谈谈小福子的死对祥子产生的影响。
只要见了她,以前的一切可以一笔勾销,从此另辟一个天地……她不仅是朋友,她将把她的一生交给他,两个地狱中的人将要抹去泪珠而含着笑携手前进。曹先生的话能感动他,小福子不用说话就能感动他。他对曹先生说了真实的话,他将要对小福子说些更知心的话,跟谁也不能说的话都可以对她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取经初期,路上闯出六个贼匪欲抢劫唐僧师徒的马匹、行李,被悟空打死。唐僧因此责骂悟空,“受不得人气”的悟空一气之下纵身走了。后来悟空在东海龙王和观音的劝说下,回来继续保唐僧取经。 (2). (2)虎妞去世后,小福子成了祥子好好活下去的希望。小福子上吊自杀后,祥子所有的希望破灭。他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开始厌恶劳作,吃喝嫖赌,到处骗钱,最后沦为“城市垃圾”。
浏览完整试题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课外阅读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以考促读。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西游记》《骆驼祥子》有关的文学常识。
5.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答案】 (1). 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2). 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解析】试题分析:属于补写。补写语段或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此题要注意补写的语句在中间,应当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空可根据下文“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来考虑答案。而空要从“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的目的角度考虑答案内容。
6. 某校七年级(1)班正在开展以“祖国,您在我心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为营造活动气氛,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介绍一下我国的国旗——五星红旗的构成及其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校要举行歌咏比赛,你们班参加歌咏比赛的曲目是《歌唱祖国》,请根据歌词,说说你们班选择这首歌曲的理由。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示例:铭记历史,立志报国。 (2). (2)示例: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烈士的鲜血,旗上的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环拱在大五角星的右边,并且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个角尖正对着大五角星的中心点,表示广大人民紧紧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 (3). (3)示例:歌词表达了胜利的喜悦和自豪,表现了对祖国美好的祝愿,歌颂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表现了中华儿女坚强奋进、自信乐观的精神风貌。
【解析】(1)拟标语,要紧扣主题,结构简明,善用修辞,用简洁的文字写出的有鼓动宣传作用的口号即可。(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图表的能力。近几年来,图文转换的考题越来越多,应引起广大考生的重视。介绍红旗构成,要看图画上都有些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下来就行。内涵就是写出红色代表什么,五个红五星各代表什么即可。语言应简练、概括性强。(3)一定要结合歌词内容来说明理由,“胜利歌声多么响亮”写出胜利带来的喜悦与自豪,“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希望祖国越来越富强繁荣。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幢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片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运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③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泊,泪从来不曾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④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根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⑤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的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⑥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依;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⑦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自行枯萎了。
⑧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过“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7. 阅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失根的兰花”的理解。
8. 请按照下面的提示,梳理表现作者爱国思乡之情的内容。
看花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第④段画线句中“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与“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这种说法矛盾吗?说说你的理由。
10. 第⑦段引用郑思肖画兰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答案】7. 标题中的“根”比喻自己的祖国; “兰花”比喻漂泊的游子。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就自行枯萎了。离开国门的人就像“失根的兰花”,倍觉离国思乡之苦。
展开余下试题
8. (1). 忆经历 (2). 讲故事 (3). 绘故土 (4). 引典故
9. 不矛盾。 “不爱看”写出了作者内心对与家乡不同的东西的排斥心理,体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而身处异国,看到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自然会勾起思乡之情,但因国土沦亡,背井离乡,又怕睹物伤情,经受不住感情上的折磨,所以“不敢看”。这句话点出流落异乡的游子浓厚的思乡之情,是一种“思乡情切”的心态。
10. ①引用经典故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②点题,升华文章主题;③“国土沦亡,根在何处”的提问发人深思。
【解析】
8. 试题分析:梳理表现作者爱国思乡之情的内容。首先要读懂情节内容,然后分析概括。还要考虑使用示例“看花草”的句式结构。是个动宾的结构方式。其它几个情节可概括为“讲故事”“绘故土”和“引典故”。
9.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首先要明确观点,不矛盾。在中国,从未因异乡景物而想到过家;离开祖国,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感觉苦痛,觉得到处都不可以为家。这句话点出流落异乡的游子浓厚的思乡之情。“不爱看”“不敢看”很好地表达了“思乡情切”的心态。
10. 试题分析:考查文章引用经典故事的作用。首先要理解好“国土沦亡,根着何处?”一句话的意思。引用的目的很清楚,一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点题,升华文章主题。答此题一定要看懂上下文并结合文章的中心来考虑答案的内容。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雪山下的国庆月夜
鲁 珉
4年前,我喜欢上了户外徒步旅行。
那年的国庆前夕,与友相约徒步穿越泸沽湖亚丁。为避开“十一黄金周”,我们提前几天就进入了宁蒗到木里的无人区。经过3天的徒步穿越,当我们到达川西亚丁雪山下一个叫呷洛的小村子时,正好是“十一”国庆节,农历八月十六。
向导提前联系了一个叫扎西罗布的藏家。傍晚时分我们到达时,热情的扎西大叔把我们领进一间典型的藏式房屋,非常大的正屋,中间是大大的火炉,原木地板。
放下重装包,大家开始动手做晚餐。扎西大叔的女儿白玛拉珠有些害羞,我们做饭时她笑呵呵地围着我们,看我们做汉族菜,还用不太流畅的汉语问这问那。经过一番忙碌,各种炒菜、凉拌菜、汤菜,还有饼干之类的食品,堆了满满一大桌子。
我们热情邀请扎西大叔一家和我们一起吃饭。席间,我把从千里之外带的月饼分给大家,说昨天是中秋节,今天是国庆节,我们一同共庆佳节。
扎西大叔咬了口月饼说:“这辈子还没吃过月饼呢。”我问月饼好吃不,他说:“好吃,很好吃。”他边吃边说:“每当国庆时,我们就会在屋前升挂国旗。你看,那红旗在夜里也还是看得清清楚楚。”
他起身从一个超级大的木柜子里搬出一个大壶,笑着说,一起喝青稞酒,庆祝国庆节。
那是我们第一次喝地道的自酿青稞酒。那青稞酒虽说有40多度,但入口好,感觉不到有那样高的度数。大家说笑着,互相敬酒,在雪山下度过了一个欢乐的国庆夜晚。
那个国庆节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节日。扎西大叔一家是藏族,向导是普米族,马夫是纳西族,湖南驴友是土家族,四川驴友是彝族。大家一起说着,笑着,喝着一杯杯清甜可口的青稞酒,藏家房屋里充满着别样的喜庆。
不知不觉已是深夜。此时,月光从藏家房屋的窗户透了进来,形成道道明亮的线条,把藏式房屋映照得格外美丽,似乎正散发着远古的幽香。透过窗户,还可以清晰地看见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雪山下的夜空里随风飘扬。
高原的天空湛蓝湛蓝,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着,丝丝白云时扰时离,犹如点画上去一般。远处的亚丁夏洛多吉雪山在月光下清晰可见,映入眼帘的景象宛如一场梦幻。或许,在极度亮丽的月色下,悠长的情愫会悄悄地生长成对静美雪山夜空的无限依恋。
其实,一年里有很多美好的月夜。只不过“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恰恰又是国庆,这一天就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寄托与思念。在那雪山下的高原上,有种情怀飘然而至:伟大的祖国,60多年来,走过风雨,遇见彩虹,承载着华夏儿女的深情与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屹立在世界东方。
这时,同行的驴友都出来了,仰望着湛蓝的星空,不知谁大声说,我们唱首歌吧,唱《我爱你,中国》!大家立马附和。顷刻,雪山下响起高亢的歌声:“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
月夜里,秋风起,天高云淡。抬眼望去,雪域高原下的祖国山河美丽妖娆。
年年有国庆,但在雪山下不同民族的同胞一起过国庆,却不是年年有。高原雪山下的国庆月夜,令我终生难忘。
那年以后,每年的国庆节假期,我都是背起背包,行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用脚步丈量着祖国的伟大与壮丽。
或许,只有繁荣富强、稳定和谐的社会,才可以让人们以这种自由美好的心,来欣赏祖国的奇峻雄伟与壮丽美好。
11. 根据选文内容,说说“我们”是如何共庆国庆佳节的。
做晚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国旗,望星空→__________
12. 请简要概括文中“扎西大叔”的人物形象。
13. 为什么说“那个国庆节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节日”?
14. 文章多处运用了环境描写,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15. 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结尾有何妙处。
【答案】11. (1). 吃晚饭 (2). 发月饼 (3). 喝青稞酒 (4). 唱《我爱你,中国》
12. “扎西大叔”是一个热情好客、擅长酿酒、热爱祖国的藏民。
13. 因为那个国庆节,我们在扎西大叔家度过,一起度过这个国庆节的有藏族、普米族、纳西族、土家族、彝族和汉族的同胞,我们就像一个民族大家庭,所以说“那个国庆节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节日”。
14. 示例:高原的天空湛蓝湛蓝,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着,丝丝白云时扰时离,犹如点画上去一般。远处的亚丁夏洛多吉雪山在月光下清晰可见,映入眼帘的景象宛如一场梦幻。作用:①烘托出“我们”心情的喜悦;②既表达了对雪山美景的喜爱与赞美,又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15. 深化文章主旨,启迪读者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稳定和谐而努力。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注意提干要求和提示,按照时间顺序概括所做事情即可。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如:傍晚时分我们到达时,热情的扎西大叔把我们领进一间典型的藏式房屋,非常大的正屋,中间是大大的火炉,原木地板。表明“扎西大叔”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人。如:那是我们第一次喝地道的自酿青稞酒。那青稞酒虽说有40多度,但入口好,感觉不到有那样高的度数。表明“扎西大叔”是一个擅长酿酒的人。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结合上下文分析。首先找到题干在文本中所处的内容,结合下文“扎西大叔一家是藏族,向导是普米族,马夫是纳西族,湖南驴友是土家族,四川驴友是彝族。”分析即可。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把握。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四是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合本文具体分析。例如:不知不觉已是深夜。此时,月光从藏家房屋的窗户透了进来,形成道道明亮的线条,把藏式房屋映照得格外美丽,似乎正散发着远古的幽香。作用:①烘托出“我们”心情的喜悦;②既表达了对雪山美景的喜爱与赞美,又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展开余下试题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尾段作用的分析。分析作用一般从结构上和内容上等两方面分析。“只有繁荣富强、稳定和谐的社会,才可以让人们以这种自由美好的心,来欣赏祖国的奇峻雄伟与壮丽美好。”在结构上总结上文。内容上是深化主旨,点明中心。抒发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点睛】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是:结构上:1、总结上文2、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上: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选自《木兰诗》)
(二)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子坐明堂 明堂:明亮的厅堂
B. 愿驰千里足 驰:赶马快跑
C. 当户理红妆 理:梳理、整理
D. 雄兔脚扑朔 扑朔:动弹
17.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18.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一)第二段的内容。
19. 语段(一)和语段(二)都描写了木兰代父从军这件事,有什么异同点?
【答案】16. A 17. 打开我绣楼的门,坐在我内房的床上,脱下我从军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在家时的衣裳。
18. 记叙了木兰与亲人团聚时的情景。
19. 异:语段(一)重在表现木兰的女儿情怀,语段(二)重在表现木兰的英雄气概。同:都是先叙事后议论,赞扬了木兰的英勇无畏,揭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道理。
【解析】
16. 试题分析:A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A项“明堂”指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点睛: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看语境,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看字形,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看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诗句的翻译能力。文言语诗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阁”“著”“等字词的翻译。
18. 试题分析:文言语段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诗,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段记叙了木兰与亲人团聚时的情景。渲染了团聚的欢乐的气氛。
19. 试题分析:比较阅读。题干问语段(一)和语段(二)在描写木兰代父从军这件事的异同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不同点,可分别从表现木兰的女儿情怀和表现木兰的英雄气概的角度作答。相同点,方法上可从先叙事后议论的角度作答;内容上可从都赞扬了木兰的英勇无畏并揭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道理的角度作答。
译文:木兰是古时候的一位民间女子。她从小练习骑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不断精深。当时正碰上可汗点兵,她的父亲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此次出征队伍中。因为她的父亲年老多病不能胜任。木兰于是女扮男装,在集市买了马和马具,替父亲出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骑马四处征战了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哈!男子可做的事女子未必不能做,我看到木兰从军之事后便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
四、作文
20. 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留在心中的那份____________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5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近两年,“共享单车”在祖国大地掀起了一股热潮。它为市民的出行带来了便捷,深受市民好评。然而“共享单车”被破坏的程度也令人担忧。刚刚大学毕业的徐某和自己的伙伴们组成了一个ofo共享单车维修点,他想真正扶起“小黄车”,希望也能“扶起”更多国人的素质。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5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1)留在心底的那份感动
春风,似母亲温柔的手掌,带着体温,抚在脸上,暖暖的,软软的。
一成不变的黑夜,一成不变的灯光,灯光下一如既往做着作业的我,还有一如既往陪着我的母亲——这是我每天的夜晚。虽然一成不变,但却时时刻刻充满着爱,在冰冷的初春,给人以一抹浓浓的暖,令我感动。
圆规,带有锋利尖头的学习用品,是像我这样一名初中学生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往常一样的夜晚,我俯首在桌上奋力地攻克着数学作业的难关。密密麻麻的数字仿佛一只只蚂蚁在缓缓移动,头晕得厉害。“咔嚓”,细微的开门声,映入眼帘是一杯纯牛奶,温热得冒着丝丝缕缕的白气,悠悠向上飘去,转瞬即逝。母亲慈爱的声音响起:“孩子,休息一下,喝杯牛奶清醒一下。”像一阵春风吹入心间,抚过心灵,暖意四散。
平息了心中的烦躁,静下心继续埋头苦干,思路愈见清晰。恰巧遇到一道作图题,在铅笔袋中急急翻找,没有结果,便翻箱倒柜。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刺耳。母亲听到声响,推门而入,关切地询问我:“怎么了?”我随口答道:“没事,找圆规呢!”母亲听罢,忙说:“你别找了,回去继续往下写,我帮你找。”我顺从地回到桌旁往下写,周围很安静,母亲并没有像我那般毛躁,只是小心翼翼翻找,不想发出一点声响打扰我学习,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母亲仍在寻找,从未抱怨我的粗心。
不知过去多长时间
上一篇:
2017-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下一篇: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解析版)
标签:
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相关:
关于“2017-2018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2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