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38  2018-04-10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8]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初级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初级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骈进(pián) 酒酿(liàng) 剑拔弩张(nú) 无边无垠(yín)
B. 宽宥(yòu) 开小差(chā) 大义凛然(lǐng) 强聒不舍(guō)
C. 鄙薄(bó) 阐释(chǎn) 刹那(shà) 潜滋暗长(qiǎn)
D. 解剖(pōu) 热忱(chén) 晕圈(yùn) 汪洋万顷(qǐng)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A.应为酒酿(niàng)、剑拔弩张(nǔ);B.应为开小差(chāi)、大义凛然(lǐn);C.应为刹那(chà)、潜滋暗长(qián);D.正确。
2.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B. 电影《战狼2》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观看者趋之若鹜,电影院竟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C. 当你对眼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另一种味儿就在你的心头悄悄地潜滋暗长了。
D. 最近几年,各种各样的课程培训班越来越多,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程度。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平时要有一定的成语积累,做题时还要会根据句子的意思,理解成语的意思。选择题一般可用排除法选择出正确答案。A.正确;B.“趋之若鹜”的意思是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用在此句不合语境;C.“潜滋暗长”的意思是在暗中不知不觉地生长,多用贬义;D.“汗牛充栋”指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属用错对象。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思考,正确使用成语,拿不准的,多查字典。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
B. 只要有勤奋、肯吃苦,什么样的难题都难不倒你。
C. 在旅游旺季到来之际,扬州通过并推广了“美丽乡村游”的休闲旅游政策。
D. 谁也不能否认家长的这种做法不是对孩子的关爱,但结果也许适得其反。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修改病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语意不明、不合逻辑。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A.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B.缺少宾语,在“肯吃苦”后边加“的精神”;C.正确;D.滥用否定词,应改为“谁也不能否认家长的这种做法是对孩子的关爱,但结果也许适得其反”。
4. 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与书中各异的人和事交融时我们会发觉生命的深意。②走进图书馆,触目那些或发黄或簇新的书籍,它睿智的灵光会将我们的眼睛映照得明亮。③因此,只要我们常常置身于书的天地,我们的心灵就能得到寄托和重塑。④然后翻开书,进入思想的丛林,我们会顿觉油墨的芬芳沁人心脾。


浏览完整试题A. “我们”是代词,“油墨”是名词,“走进图书馆”和“映照得明亮”都是动宾短语。
B. “当与书中各异的人和事交融时,我们会发觉生命的深意。”这个句子中,“人和事”作主语。
C. “只要我们常常置身于书的天地,我们的心灵就能得到寄托和重塑。”一句是条件关系的复句。
D. 将选文各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②①④③。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面较广,有词性、短语类型、句子成分和排序。做该题时要全面考虑。A“走进图书馆”和“映照得明亮”都是动补短语;B.“当……时”是介词结构作状语;C.正确;D语段写了读书的过程,按先后顺序排列为②④①③。故选D。
5. 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议论性散文《宽容是一种爱》开头拈连小诗,引出中心论点:宽容是一种爱。
B. 《海燕》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描写,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文中还讽刺了象征恶势力的狂风、巨浪、闪电、雷声等。
C.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作者赞美白杨树,因为白杨树象征了我国西北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象征了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D. 《敬业与乐业》作者梁启超,这篇演讲辞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的论点,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识记、理解。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识记,多理解,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B.“巨浪”象征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6. 根据拼音写汉字。
那杨柳湖pàn(____)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xiè(____)、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kuò(____)都被蒙眬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yàng(____)着兰草花的幽香。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答案】 (1). 畔 (2). 榭 (3). 廓 (4). 漾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注意“湖畔”不能写成“湖伴”;“台榭”不能写成“台谢”。
7. 默写。
①它没有婆娑的姿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③非澹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险躁则不能治性。
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①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2). ②苔痕上阶绿 (3). ③非宁静无以致远 (4).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 (5). 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6). ⑥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7). ⑦一个纯粹的人 (8).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9). ⑧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默写时,要注意旋、虬、苔、淫、励、翡、粹几个易错的字形。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
8.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题目。
语文课上开展了“狼”专题学习活动,你积极投身其中:
(1)写出含有“狼”字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两年,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边境草原冬季遭受严重雪灾,常闹狼患,狼群一次咬死几十只甚至上百只羊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赔偿机制,多数受损牧户只能“自认倒霉”,独自承担损失。牧民无奈,只好自想办法,阻止狼的袭击。
【材料二】专家认为,真正与狼相对应的“羊”其实应为野生黄羊。由于人类活动严重扰乱了黄羊的迁徙路线,导致黄羊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从而使生物链中的“狼羊”数量严重失衡,狼为了生存,就只能改为袭击家养牲畜。
①以上两则材料进行探究活动,你得出哪些探究结果?(不少于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牧民老王因为自家的羊多次被狼咬死,损失惨重,产生捕杀狼的念头。针对他的想法,你该怎样有效地劝阻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狼狈为奸、狼狈不堪、狼子野心、狼心狗肺, (2). 如狼似虎、豺狼当道、引狼入室等。 (3). (2)①狼本性凶残,对人和牲畜造成极大的伤害;狼一般不会主动袭击人和牲畜;生态失衡,缺少食物,是狼袭击牲畜的主要原因等等。 (4). ②示例:王伯伯(叔叔):你好!你家羊多次被狼咬死,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但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对维持草原生态平衡有很大作用,捕杀狼会触犯国家法律,所以不能随意捕杀。你可以加固棚圈,勤加看护,使狼进不去,避免损失。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掌握情况。作答时可依据自己的日常积累或是查成语词典的方法。有狼的成语的:狼吞虎咽、如狼似虎、鬼哭狼嚎、狼烟四起、狼狈为奸等。
(2)①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探究能力。作答此类题目时,认真阅读材料,结合题目的要求,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即可作答。从这两则材料中可知狼的凶残,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也可知儿狼袭击牲畜的原因。②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答此类问,理由充分,说理有据有力,条理通顺即可。围绕“捕杀狼会触犯法律,应加强看护”来回答即可。
阅读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唐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9. 本诗第一句“五月榴花照眼明”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展开余下试题10. 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也有人说,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之情。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9. ①侧面烘托的手法②描写榴花不正面写,而从榴花给人的感受来写,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
10. (1)喜爱之情。五月里榴花开时,如火似霞,夺目耀眼,有的花已经结子,隐约枝头,苍苔斑驳,落英缤纷。可喜的是没有车马来践踏、碾压。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2)怀才不遇。以花开之美暗喻才华横溢,以“可怜此地无车马”来暗喻才华不被赏识而无法施展。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不能慧眼识人才而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解析】
9. 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该句所描述的内容,说说该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五月榴花照眼明”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榴花的晶莹、繁多与茂盛。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诗人既写了花,也写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
10. 此题考查了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题干明确了是结合后两句加以分析。后两句点明地点,这是生长在偏僻地方的石榴,没人去攀折损害他的花枝,殷红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红青相衬,画面十分优美,使人觉得几多可爱和惋惜。其实诗人正是爱其无游人来赏,爱其满地“青苔”“绛英”,倘有人来赏,则车辙马蹄践踏得不堪了,还不如任其花开花落、果熟果烂,来得自然,委婉的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责之,或终不与一字。元祐中锁试①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yuè)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
(节选自黄庭坚《题东坡诗后》)
【注】①锁试:文中指东坡任主考官近两月间,不能与外界联络。②龠(yuè)古代容量单位。③谑弄:开玩笑,嘲弄。④翰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1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不择精粗(________)
②虽谑弄皆有义味(_______)
③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
④屠自后断其股(________)
12. 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然不可乞/怡然自得
B. 或终不与一字/一食或尽粟一石
C. 何陋之有/夫君子之行
D. 策之不以其道/盖以诱敌
13. 翻译下列句子
(1)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4. 黄庭坚称苏东坡是“神仙中人”和刘禹锡把自己比作“神仙”一样吗?为什么?
【答案】11. (1). (1)选择 (2). ②即使 (3). ③驱使 (4). ④大腿 12. B
13. (1)这哪里是当今的翰林们能与他争高下的呢? (2)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3)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14. 不一样。苏轼因为为人率真(自己喜欢的书法从不给别人,酒量不大也要喝),书法技艺高超,被称为神仙中人。刘禹锡身居陋室,但安贫乐道、不慕荣利,自述陋室环境优美,交往的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自比为神仙。
【解析】选自《题东坡诗后》 作者:黄庭坚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苏东坡平进极不吝啬自己的书法,但却不能求他书写,凡有求他写的,他都会严肃地批评他,有时还一字不给。元祐年间他在礼部任职,每次来见到桌上有纸,他会不择纸的好坏就在上面写上。他喜欢饮酒,落笔如风雨般潇洒,即使是开玩笑也是非常有意味的,真是神人呀!这哪里是当世的翰林们能与他争高下的呢?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注意“策”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驱使的意思。
12. 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但是/……的样子;B.都是“有时”的意思;C.宾语前置的标志/的;D.按照/用来。故选B。
13.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岂”,难道;“争衡”,争高下;“斯”,这;“惟”,只;“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 衡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⑤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展开余下试题15.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6. 简要分析文章第4段的论证过程。
17. 第5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8. 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5.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16. 作者首先以一句俗语引出观点,然后列举小时候作文时写鸟的动作的事例正面论证观点,最后以自己写作时遇到的情况反面论证观点。
17.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列举前人事例,论证了“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18. 语文学习中,在多背的同时要加强对所记忆的内容的理解;在强调背诵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创新。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判断中心论点的能力。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简单明了的一句话,从句式上看中心论点是个判断句。通读全文可知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即“背书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总结。中心论点的总结有以下方法:一是在原文中找,二是根据内容自己概括。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文章题目,二是文章开头,三是文章结尾。
16. 本题考查论证过程的分析。分析议论文某一段的论证思路就要考虑作者的论点,考虑他用什么作论据来证明它,怎样来论证,然后得出结论。结合文章第四段内容来看,作者先以俗语引出观点,然后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背”这一积累过程的重要性。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18. 本题考查阅读观点的表达。这是一道开放题,谈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和哲理,合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围绕“语文学习中,在多背的同时要加强对所记忆的内容的理解;在强调背诵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创新”来回答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西湖的荷花
李新春
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微雨还阴的天气,对于七月来说正是出门的好机会,空气里浮游着一层被雨荡涤一新的雾霭。伸手挥撩一把,居然活了,如绸纱沾水,舒缓柔情,又如青丝浮动,婉约飘逸,包围你于一片清凉的飒爽境地。湿衣看不见,落地听无声,不该是深藏古籍里宁静的诗情,而属于天下芸芸众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灵感。透过这层雾看西湖上下,好比戴了副墨镜看世界,有一种镜中望月的感受。
②青山翠树,亭阁塔宇,烟云流泻;小桥碧波,柳暗花明;逐波廋舟,绸伞纤女,楚楚妩媚。一景一物入眼来,一切蒙上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未谙神秘。一个西湖就是一幅向世人敞开的古典而又摩登的山水写意经典长卷,沿着我们梦幻般的视野,淋漓尽致地铺陈于江南大地之上,收缩于瞬间心灵的意醉之间。
③走在苏堤上,人流如潮,使你难以想像怎么如此之多的人都来西湖,于是看景不如看人。在你与每一个衣着现代的人擦肩而过的时候,其实你也同隐藏于千年文明里的文人墨客贩夫走卒接踵摩肩而行。苏堤春晓,断桥残雪,南屏晚钟,雷峰夕照,平湖秋月,这诸多胜景只因赶不上季节和天时,不能一睹繁华。坐在湖岸边的石凳上小憩,发现那垂柳棵棵玉树临风,潇洒俊秀,颇有风度,丝丝柳条仿佛柔弱无骨地低垂,扭着细腰,招摇、摆动,如女子优美的长发,把一生的温柔、风流和多情飘然个漫天舞地。
④然而,更加吸引我的是这一片碧湖之上的荷花。这里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迤逦连绵和蔚为大观,却如同一位固执的画者在这巨大的纸张上恣意地挥洒,东一片西一块,全凭率性而为,多了一些江南的清婉、隽秀之气。水中肥叶如扇,左摇右摆,憨态可掬,千点嫩红隐在其中,如千双纤纤素手,美玉天成,擎出水面,濯弄起一湖碧波涟漪。有的荷花开得热情奔放、无拘无束、倾其所有;有的半开半掩,羞涩腼腆;有的垂首兀立、春容含笑;有的三五成群、窃窃耳语;有的孑然一身、高傲冷漠、孤芳自赏;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立于高处凝神眺望,望断秋水;有的隐匿于荷叶碧波之间,静静做着一场春梦,埋藏一世荣华;有的冰清玉洁,天然雕饰;有的粉黛繁华,艳若桃花;有的大如瓷碗;有的小如凝拳。夏风吹来,这西湖便成了盛极一时的大舞台,花枝摇曳,碧叶依依,正如从大唐盛世的一首《霓裳羽衣曲》的古典悠远中走出一群衣容辉煌的少女,翩翩起舞,裙袂飞扬,自然如泉水流淌,空灵如鸿羽飘旋,在无数游者视野里舞出好个歌舞升平的盛况。
⑤十里长堤,慢慢走来,十里荷花,十里荷香,恬静淡雅如蝶翼翕动,似熹风猝涌,扑跌入怀中,无限清逸、爽朗,就像啜了一口地道的信阳毛尖茶,心胸肺腑里鲜活地走了一遭,滋润了一道,心神就醉在那一心一意的自在里。整个的我就成了一首侠骨柔肠的抒情诗,诗情和画意一起疯长。此时每一颗观荷的心就是含苞素荷一朵,未定何时会砰地一声花开蕊吐,绽放成一片美景,一片叶子就是一个奇思妙想,一朵荷花就是一个警言譬喻。十里泛荷,十里的锦言绣句波光涌动,只恨脚下太慢,读不尽这风情万种。
⑥这样,忽然想起家乡虽然水域丰富,但绝少有这一泓碧波千点红的景象,没有植荷种菱的习惯,便偷偷采了一个成熟的莲蓬装进口袋,希望来年在老家某处水域也能长出一片新荷来!
(选自《文苑 经典美文》)
19. 文章题目是“西湖的荷花”,可前两段花很多笔墨写“西湖”而不写“荷花”,有什么的作用?
20. 试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21. 作者笔下的荷花具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品质?试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22. 文章末尾写作者“偷偷采了一个成熟的莲蓬装进口袋”,结合原文,谈谈你对作者的采莲蓬的举动的理解。
【答案】19. (1)作者采用衬托的手法,以“西湖”的美衬托下文“荷花”的别致,(2)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3)写“西湖”为下文写“荷花”作铺垫,(4)体现了作者大胆而精巧的构思。
20.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十里长堤的荷花的恬静淡雅,给人清逸爽朗之感,表达了对荷花的喜爱、陶醉之情。(意对即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扬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