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22  2018-04-11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22]
江苏省姜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姜堰四中七年级语文阶段测试一 201803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经过一段时间的语文旅行,我们渐渐变得成熟了。mò( )然回首,我们发现,七年级的语文课本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感悟和体验。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感受到黄河万丈狂lán( )的气势;读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作者在广大的关东原野上
zhì( )痛的爱国情怀;读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我们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时qiè(  )而不舍的精神;读杨振宁的《邓稼先》,感受到邓稼先鲜为人知的背后为国献身的情怀.


2.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我对这次考试充满了信心,”他对我说,“因为我准备得很充分。”
B.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
C.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选自《萧红全集》(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版)。
D.“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通过开通快速公交,使主城区交通拥堵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B.山谷里回荡着我们欢乐的笑容和歌声。[来源:学。科。网Z。X。X。K]
C.事实证明,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是否相信梦想,敢于创造奇迹。
D.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窗共读的情景。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
(1)桃李不言, 。 (2) ,鲜克有终。
(3) ,吾将上下而求索。
(4) 有则改之, 。
(5)《木兰诗》中通过描写边塞夜景来体现战地生活的艰苦卓绝的诗句:
, 。
(6)《木兰诗》中 , 。 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奔赴前线的矫健身姿。
5、下列哪项说法是错误的( )(2分)
A.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也有他称。他称中,除一般他称外,又有爱称、敬称等。
B.《黄河颂》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中华儿女向它学习的决心。
C.“学校”和“春天”都是名词,“支持”和”跳跃”都是动词。
D.《最后一课》是德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表现法国沦陷区人民的悲痛与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深情。
6.名著阅读。(6分)
根据下面的情节,回答问题。
他从破败的农村来到城里以拉洋车为生。有一天,他为了多挣两块钱,抱着侥幸心理拉客出城。不料走到半路,连人带车被十来个兵捉去。他在兵营里只好每天给大兵们扛 行李,挑水烧水喂牲口,汗水从头上一直流到脚后跟,他恨透了那些乱兵。
(1)选段出自 ,作者是 ,文中的他是指 。(3分)
(2)结合相关的内容说说文中的他最初从农村来到城里时是个怎样的人?(3分)


7、语文综合实践。(6分)
“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就经常在讨论。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无论外国民族、中华民族。某中学七年级5班召开以爱国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浏览完整试题(1)请写出一句关于爱国的名言或诗句。(2分)

(2)在诗歌朗诵环节,吴玉同学朗诵了光未然的《黄河颂》,王明同学接着朗诵黄沾的《我的中国心》。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串联词。(2分)


(3)香港著名歌手张明敏说过“现在唱爱国的歌曲太少,我看有必要提倡爱我民族,爱我中华,爱我社会的歌曲” 。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2分)



二、阅读理解。(60分)
(一)阅读王维《鸟鸣涧》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8.下列各句抒情方式与例句“人闲桂花语”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 )(2分)
A.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B.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唐•杜甫《绝句》)
C.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水部送张十八员外》)
D.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唐•李华《春行即兴》)
9.请简要赏析“落”字的表达效果。(2分)

10.“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请展开联想和想 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这两句所展现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二)阅读《墨子劝学》,完成下列题目。
有游于墨子之门者,子墨子曰:“盍①学乎?”对曰:“吾族人无学者。”子墨子曰:“不然。夫好美者,岂曰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好哉?夫欲富贵者,岂曰吾族人莫之欲,故不欲哉?好美、欲富贵者,不视②人,犹强为之。夫义,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视人,不强为之?”
注释:①盍:何不。②不视人:不用看别人行事。③大器:用以比喻“义”,最珍贵的。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对曰:“吾族人无学者。”( ) ②子墨子曰:“不然。”( )
③岂日吾族人莫之好( ) ④故不欲哉( )
12.下列句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犹强为之
A.愿为市鞍马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画两处)(2分)
夫 欲 富 贵 者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好美、欲富贵者,不视人,犹强为之。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15.墨子劝学的目的与孙权劝学的目的是不同的,请说说两者劝学的目的各是什么?(2分)


(三)阅读安之的《为什么国宴首选淮扬菜?》一文,完成下列各题。(10分)
①菇什么国宴首选淮扬菜?
②首先是口味限制。中国菜的麻和辣对很多外国人来说是大忌,所以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国宴先和主打麻辣的川、湘说“再见”,重成重油的鲁菜、徽菜如今也很少出现在国宴上。国宴包括冷菜、热菜、点心和水果,这里仅以热菜为例。
③开国大典上招待外国宾客的晚宴是八菜一汤,其中红烧口味占了半壁江山。后来为杜绝铺张浪费,国宴由八菜一汤变成四菜一汤。到尼克松访华时期,国宴菜单为清,淡的芙蓉竹荪汤、三丝鱼翅、两吃大虾、草菇盖菜、椰子蒸鸡。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宴的菜单是干贝银丝汤、清炒虾球、酱烧小牛排、茭白鲜蔬、柠香银鳕鱼。2016年的G20峰会的国宴菜单是清汤松茸、松子鳜鱼、龙井虾仁、膏蟹酿香橙、东坡牛扒。
④其次是食材限制。一般情况下,国宴菜单中,几乎不变的主角就是虾。因为一目了然,吃法明确。虽然狮子头一直是国宴莱中呼声最高的,但多数情况下,它很少被品尝,一是因为外国的肉丸多数情况下是佐酱料而非汤类:二是因为葱和姜连很多国人都吃 不了,更别说外国宾客了。
⑤另外,还要考虑清真、素食和过敏这三大难题。外国人的素食种类分得很细,有Vegan(完全素食)、OvO-Lacto Vegetarian(除蛋、奶外完全素食,也是最常见的素食)、Pescetarian(除了鱼之外完全素食)等等。他们的过敏种类也很多,麸质过敏(大麦、小麦 、燕麦、面粉)、乳糖不耐受、甲壳类海鲜过敏、坚果过敏、豆制品过敏等等。
⑥最后是价格限制。1984年后,外交部根据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指示,对国宴的标准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国家领导人举办的宴会,每位宾客为50元至60元;少数重要外宾,每位80元以内;一般宴会,每位宾客的标准为30元至40元。
⑦粤菜做法复杂,费时费人工,原本成本就高,再加上最为出彩的选材被约束,名贵的海鲜远超配额,因 而也遗憾出局。剩下的闽、苏、浙,它们的共同点是选料讲究、摆盘精致、口味清淡,多用食物原味。而只有淮扬菜经得起低糖低盐、少油少辣、排除过敏,甚至提供全素食等全方位考验。
⑧从文化角度来看,古城扬州文化底蕴深厚,淮扬菜更是“文人菜”‘士大夫菜”。很多菜肴与文化的历史名人、琴棋书画、文化学派都有绕不开的关系,这样的菜肴自然更能代表国宴的餐饮文化和水平。
16.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国宴首选淮扬菜”。(4分)


17.请指出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18.第④段的加点词语“多数情况下”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四)阅读议论文《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完成下列各题。(9分)


展开余下试题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据2月20日《新京报》)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的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给观众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的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乃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但大多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在生活里、工作之余,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在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之际,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 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20.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1.第⑦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2分)

2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念的一项是( ) (2分)
A.《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来源:学*科*网]
D.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五)阅读《锁不住的目送》,完成下面问题。 (20分)
锁不住的目送
①我锁着母亲,锁着她半年了。连同她的白发和叨唠锁在了四楼。她趴在阳台边,像一棵半枯的藤蔓,在阳光里呼吸,在风雨里憔悴。她,在淡然地承接着岁月的眷顾。
②最让母亲不堪的是这座灰旧的小楼还不是我的家。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母亲常独自诉说。那时的母亲是孤独而忧郁的,她的叨唠里,最大的心结是走不回月下的故乡了。
③这是我工作的学校,现在也是母亲没有预计的旅店了。年初,我连哄带骗、好说歹说,让母亲离开了她空巢的老家。短短几天,母亲便意兴萧索了。我知道,离巢的老人比老人空巢更加无助、冷清和落寞了。
④锁着母亲,其实是我最大的心殇。年前,要强的母亲、88岁的母亲,终于用一根拐杖走上了暮年。她是摔伤的,卧病一年后又奇迹般地站起来了。只是她迈上几步就两腿颤颤巍巍的,让一边看的人更加着急。刚开始,母亲在我房间里走走,坐坐。一次,母亲居然一个人走下了四楼。我看见她的时候,她坐在一丛石楠树下,和一个老婆婆在大声地闲聊。两位耳背的老人,大多听不清对方讲的什么,但这不影响她们交谈,她们聊得那么的开心。
⑤可是有一回,我下班回家,母亲不见了。我找遍了整个校园,不见她的拐杖,也没听见那熟悉的叨唠声。我走出校门,看见母亲了。她坐在路边,正在揉着那条萎缩的腿脚。我很生气,大声地凶她:“谁叫你出来的?再摔一次怎么办?碰着车了怎么办?走丢了怎么办?”
⑥母亲怯怯地看着我,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唉,再不出来了。我就想看看这条路能走到哪里。”我没听她细说,一把驮起母亲。直起身的一瞬,心里微微一疼。母亲是那么轻,好像我背着的是一片叶子,又像是背着小时候的女儿。
⑦我背着她,轻轻地,走过一片艳阳,走过学生的目光。
⑧这以后,母亲不出去而我上班时,我便锁着母亲了。
⑨锁着母亲的日子,我回家更勤了。我怕她摔倒了,怕她烫着了,更怕她年迈的孤独了。有次,我出门,母亲明明是坐着的,可我走出楼道,偶一回头,母亲趴在阳台上了,她一动不动的看着我。这种情形,小时候母亲送我上学、迎我回家是常见的,可这时候她的目光里多了一份依赖和不舍。
⑩母亲是听不见我的脚步声的,她一定在心里默数着我的步履,数着我走下四楼、三楼,再看我走出一楼的那一刻。我想母亲是老了,她能看见我一定是她最大的心安了。母亲眼睛不好,她的目光抵达不了远方,但她浑浊的目光总能锁住儿子的背影。即使人来人往,亲情这个坐标,母亲说什么也不会丢失的。[来源:Zxxk.Com]
⑾阳光满天时,母亲喜欢看云,喜欢看落在阳台上的麻雀,喜欢看楼下忙碌的人影;下雨天,阳台上的母亲叨唠更多了,我想母亲此时更落寞,一定在回想着她青春的往事。
⑿每次上班,当我落锁的那一刻,母亲便走向了阳台,她会准时地守候在阳台边。她目送着我的离去,搜寻着我渐行渐远的轨迹。
⒀我狠心地,有时是快速地逃离楼外那块平地。当我走入石楠树下时,我闭着眼,静静地站一会,我轻轻地说:
⒁“母亲,我会很快回来的。”
23.请概括出“我”和母亲之间的几件事。(4分)

24.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2分)

25.根据提示,赏析下面句子。(6分)
(1)她趴在阳台边,像一棵半枯的藤蔓,在阳光里呼吸,在风雨里憔悴。(提 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我没听她细说,一把驮起母亲。(提示:从词语角度)

26.如何理解题目“锁不住的目送”的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答。(4分)

27.阅读链接材料,回答下面问题。(4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展开余下试题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节选自法国都德《最后一课》)
选文划线句子和链接材料划线句子都运用了描写方法刻画人物,说说分别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三、作文(60分)
请以“我生命中的一位良师”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示:良师不仅仅是指教过我们知识的老师,也可以是对我们的学习、成长、生活等有过帮助的任何人物。)
要求:
(1)以记叙为主,可以兼有议论、抒情;
(2)字数不少于600字;
(3)要求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

姜堰四中七年级语文阶段测试一 201803
答 题 纸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1.(4分)
[来源:Zxxk.Com]

2. ( )(2分)
3.( )(2分)
4.(8分)
(1) (2)
(3) (4)
(5) , 。
(6) , 。
5.( )(2分)
6.(6分)[来源:学科网]
(1) , , 。(3分)
(2) (3分)

7.(1)(2分)
(2)(2分)

(3)(2分)

8.( )(2分)
9.(2分)

10.(3分)

11.(4分)①( ) ②( )③( ) ④( )
12.( )(2分)
13.(2分)夫 欲 富 贵 者
14.(4分) (1)
(2)
15.(2分)

16.(4分)

17.(3分)

18. (3分)

19. 。(2分)
20.(3分)

21.(2分)

22.( ) (2分)
23.(4分)

24.(2分)

25.(6分)
(1)

(2)

26.(4分)

27. (4分)




七年级语 文阶段测试一参考答案
1.(4分)蓦 澜 挚 锲
2. (D)(2分)
3. (D)(2分)
4.(8分)
(1) 下自成蹊
(2) 靡不有初
(3) 路曼曼其修远兮
(4) 无则加勉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姜堰”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2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